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起源 -- 花大熊

共:💬453 🌺1912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牛中医牛徒弟都要是牛人

                牛人不常有,所以牛中医也不一定找得到合适传承人而遗憾终身,中医中还有不少牛人是自学加日日磨练才成材的。牛人不常有但时不时还会有,一方面反映中医学中的确有精彩所在,一方面又反映这精彩只留给敢于攀险登峰者。如果说医学这种最宝贵生命学问应该是由最牛的人来掌握,中医无疑遵从了这样的特性。

                中医的思维实际就是模型思维,而相反逻辑思维是处在第二位的。比如原理性的同气相求中的气,现在看来并不是特指实在的气体物质,而是具有流动性,各向同性一切类似流体的特性。再五运六气,前者是对气的划分运动(一分再分因而无限可分),后者是物质性结果。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凝结,运动是物质存在的表现这一种现代理解。

                生命的存在是(自然)运动的凝结,中医关注运动(阳)多过探求形的存在。于是产生了内经中比比而在的a事物在a环境,而可在b环境中化为b类比模型(比如脾在地为土,在天为湿,在音为宫。。。有点动力学相似的味道)。生命的体现在于运动。因而中医的诊治中是偏重功能性,而对于形质指标则忽略了,后者是中医的不足,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去责怪只靠1.5以上的视力和竹木简进行记录交流的鼻祖们了。

                过于宏大的模型近于哲学,但以此也产生无数的小模型,河流水利网络类比经络,这个不必说了。对研究家有切实利趣的中药中,传统中医用模型逻辑对药性的理解和描绘那就随处可见。比如麻黄,中医不懂其分开来为何物,他关心:这个细管状可否当作毛孔?如果研究家关注谁和谁作用,那么就复杂了,如果关心麻黄为何长成麻黄那样,其被水变换以后(煮过)是否还有这种毛孔形态(分形),那么就可以在中医的药性学说里辩个真伪了,这只要把煮过麻黄的汤脱水后在电镜下看一看就会有所发现。。。,

                再进一步具体到药物配合的方剂,比如治疗少阴失眠的黄连阿胶鸡子汤,用的是这个鸡子(蛋黄)心血悬浮固守在心中的模型,只要解决测量心自身血液分布流速的问题,那么这一类的方意也就能得到辨别。

                中医等待大批精通西学而又能有所突破的热诚人士来突破。

                通宝推:花大熊,雪之駅,左手拈花,
                • 家园 我还真读过一些中医的书

                  我的观点就是中医没办法现代化。什么叫现代化?就是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来给中医撑腰。但问题是中医常用的方法都不能做定量分析,这个对于现代科学手段是无法接受的。大熊说走系统科学的路,那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为什么?系统科学需要的是对各个细分科学的总和,而各个细分科学必须能够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系统科学并不是指只要把人作为一个系统研究,而是指用不同的科学手段,不同的模型对一个中心问题的研究。但中医中,无论是针灸,还是脉象学,都无法定量分析,再说那个“气”,就是一个更悬乎的东西了,这些小方面都无法现代化,何谈整个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几千年的历史,其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科学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的积累了巨大的糟粕。简单者如本草纲目,任何受过现代科学训练的人如果看完整本本草,他的第一感觉肯定是不好的。原因我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这本书。我想现在的大问题是中医并没有花大力气去做去糟粕的工作,而是追求一些虚的空无的现代化目标,但手段又缺乏,这样下去发展是可忧的。

                  你的麻黄的例子恰恰证明了中医的着眼点的问题。麻黄的应用并不是中医独创的,其他使用草药的民族中利用麻黄类似物的例子也有很多,但这些例子都和中医有一个缺点,就是它们都没有办法去探究麻黄作用的基本原理,而只能用一些不相关的表象来解释麻黄的药效,当然中医比别的草药科学上升了一步是把中药和中医哲学结合在了一起,但这不能否认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中医对麻黄的毛孔形态的关注是错误的,最简单的反证就有同样含麻黄碱的植物的形态千变万化,有些和中国的麻黄完全不同,但其有效成分完全相同。只不过这些植物没有生长在古中国,所以也就没有纳入中医的视野。

                  那个鸡子的药方我就更不明白了,至少我可以说,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把蛋黄和血液分布流速建立关系是很荒谬的。

                  • 家园 现代医学对中医的很多理论是觉得不可思议

                    这中间其他的是是非非就不说了。

                    说点要紧的。

                    取向类比,是中医的一个思维方法,我个人认为是一个早期的思维方法。一旦取得了经验,说着说“数据”,会固定下来,作为系统的一部分。随之建立一个更大的系统。

                    中医的基础并不荒谬,几乎所有中药都可以验证出临床效果,无论用什么方法。问题在于这些看起来没有想象中疗效的方法,是如何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下被整合成及其有效的一套工具,实现某些现代医学才能达到,甚至无法达到的临床效果。

                    中医问题,如果一言以蔽之的话,中药的蝴蝶翅膀能不能扇动起让现代医学震惊的临床和实验风暴。

                    看过中医临床的人,无疑是有这个信心的。可做实验的,就比较惨,如你所言,没有模型可自利用,唯有创造。

                    • 家园 专业性还是很强的。需要下功夫方能知解,皮毛易得。
                      • 家园 传统的东西都是看似简单

                        但真正入门却很难

                        • 家园 这也好比登顶珠峰,若干代人偿试过,每一高度都

                          不易,有智慧,也是探险,其中的精神与经验都具有实际意义。当人们可以假现代科技轻易登顶时,必忘记前人经验的重要。其实,经验至今并未过时,只使人们再也不屑而已。知解传统,需要些从头再来的精神,穿越,对科学进步也具有意义。

                          创新高速也要与人类的原始自然本性相合。

                          实际上,人类也在改变,但是其基本的生理参数改变得速度以万年计,比如体温常数,心率与呼吸常数,甚至身高体重的常数,血液白细胞总数的常数。。。

                          所有的医学,或对生命进行操控的举措,必遵循这一原理,否则,人类有自欺欺人之谬。

                          科学与时俱进,应对生命现象,也要掌控速度,遵重自然程序。

                          如今人类的生命程序,是若干万年计进化来的,与自然,或一草一木都有连系,与自然自成体系。病态之时,也要诉诸于对自然的领悟,强力干涉,割裂,侵入等法,虽取一时之效,总归不是常法。也应吸取教训。

                          新奇快速不一定都有正面意义。

                          同理,传统,陈旧也非都是过时的。

                          对药物而言,好多有效的药效与毒性并存,好多药物的毒副作用要在子代,甚至多少年之后才显现出来。所以,新药不见得都好。

                          比如青霉素出现后,人类发现合成了多种抗生素,也不断发现不断讨汰。而水的药用价值至今还永无另物替代。

                          通宝推:花大熊,
                          • 家园 顺便与兄简要谈论一下医与药的关系。

                            中医的理论很独特,独特在很原始,很自然,很不像医学理论。

                            中医的理论以现存《素问》,《伤寒论》文字最早,最完善些。但是,也丢失,被时代淹没很多(大多数文字丢失了),现代人读到的只能是片断。

                            依我所知觉,《素问》文字十余万字,《伤寒论》文字6,7万字。被现代人们读懂一半不到。也因此,常有可贵的新思考被提出,被验证。而理论与实践是连贯的,理论催生新知新实践。此经典的价值与真相之一。

                            任何理论都是不完备的,因为理论或定义定理公式定律是人总结的,再描述验证之,却并非宇宙的全部真相,因此,总是不完美的。

                            中医的理论也有粗糙或不精确之处,更有模糊不确定之处,也有错误之处。

                            但总体上,为观察生命现象,认知人与自然,应用自然草本,木本生药提供了一套理论。

                            理论,再完美,充其量,对于人类知解宇宙真相,只是个器。

                            器,也就是工具。

                            工具最终还要诉诸于实用。

                            中医的医理,也是个工具,长的就那样,但是它可以用来专门度量病象,主导对草本,木本等自然生药的使用,并显示出某种不可思议的真切与灵敏。可谓专器专用。好比,度量珠峰要用米尺,度量分子就要用纳米尺。当然,用纳米尺度量月地,日地之距也有可能更精确些。

                            比如,人们常常思考,讨论何为药物?药物与食物有何不同?

                            已知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将药物与食物同管,这也表明了药物定义的某种不确定性。

                            于西药,或所谓处方药而言,都要经过现代法定程序,被实验验证,于是,被认定是药物。西方国家因为不懂中医中药,因此,至今不以中草药当药,或只拿其中某种特定成分当药。

                            中国人却以很多自然草本,木本,食物等当药物。

                            但是,只要被中医师认为是药物,被使用,就要诉诸于中医医理,否则,就不是药物,就只是食物或物。这是医理与药物关系的本质,是医理与药物密不可分的真相。因此,医与药不可分,废医存药之说,就是废中医之理,也废中草药之药性。如此,中草药物的专业意义,或终极的医用,医学价值也就尽失了。而中草药的医用药用价值是附着在医理上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比如,水是最为寻常的自然药物。水的医用,药用价值,中西医都不否定。而适当地给病人饮水,也是中西医最常见的普通的,重要的医术。现代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每天都大量地经静脉被注入病人体内,也是西医处方药物。当然,水直接被输入静脉与经口进消化道,其医理有不同,但是,饮水也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当然,病人口渴必要欲饮水。口渴就是病象,认知此种病象,以水治之,水就是药物。而中医医理却视水为最要紧的药物,也因此,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分16部,水部居首,记载几十种水。

                            病人自找水喝,水也许就不是药,就是水。

                            而中医师要以水入药医病,就要辨证,就要认定如何用水,就要知道水的药性,就要知解水的寒热温凉平,酸苦甘辛咸(四气五味),就要知解病人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甚至要据不同的病情掌控用温水,凉水,冰水,沸水,或泉水,雨水,雪水,湖水,海水,江河水。。。还需掌握用水的时间与分量,这都已经接近所谓的量化与质的分析了。虽然,也就水而已。

                            但是,水是药物,并不简单,使用此药,如果诉诸于医理,极其专业与复杂,也因此,水,可以在医师手中创造出可贵的临床药效,甚至救命,甚至可解决很棘手的临床难解之题。这在《伤寒论》中被集中体现,容当另述。

                            水之药用,尚且如此,绿豆之类入药则更为复杂些。同理,要合理有用地使用绿豆也要诉诸于医理。因为,绿豆的药用功能与水不同,性味均较水为厚重,药效应更强烈。阴阳属性更难把握。

                            当然,病人自己喝绿豆汤,绿豆就不是药。五本先生们用绿豆,也不是药。但是,不是专业医师使用绿豆,可以当成一道高汤,鼓吹其色香味,鼓吹其营养价值,却不可假医师专业身份解答绿豆的药物特性,更不可言说自己在用绿豆汤治病。因为,绿豆是一味重要的药物,必诉诸于专业使用,才具有药用医用意义,而必须诉诸于医理,才能最终赋予自然草本,木本,某些自然之物,食物具有药用价值。才最终使自然之物,被合理有效地医用。

                            医理与药物是一体,是阴阳。

                            关于阴阳,也是另一主题。

                          • 家园 再与兄多谈论两句,

                            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及实践,存活至今,虽然受到现代化的强烈挑战或淹灭,还是据有生命力。

                            中国医学的每一进步,都与原始自然有关,其中有探险的意义在其中。

                            而都是直接以身相试,付出了好多生命代价。

                            很多生药的发现,都经此程序。

                            人们敬仰第一个登顶珠峰,第一个万米潜海的人,其实,很多有效草药的发现,意义同此。

                            比如,伤寒论的经方,有三物白散,其中就有巴豆。巴豆具有强烈的毒性,对胃肠道有某种特殊的作用,但是,利用此等特殊的作用,可以应对某种严重的胃疾或肠疾。单是通泻大便的药效就很特殊。当初,偿试巴豆,并组成经方的人,本身就是探险。

                            不过,现代医师,没几人还会去偿试探索巴豆之用,没人用,就不再会用,等于就失传了。但是,当年中国人确实用它治过病,救过命。也许将来人们突然发现了它的独特价值。

                            探险,不免有失败,但是,人类的进步好多都是从失败得到的,好多进步与其说是进步,不如说是失败。

                            原始的经验,有独特的价值。

                            现代医学科技实验,因为有了科技机器,还受到政治经济学等高度介入,最终也只能将在苍蝇老鼠身上所得的原始参数,再诉诸于对人体机能的解答。回顾一下前人的历史经验,或有新启发。

                • 家园 的确不是谁都能学好中医的

                  俺已经自学两年了,感觉还是朦朦胧胧。

                  • 家园 你基础环境那么好,前途比我们光明

                    如果一投师二动手,不出五年不能解牛也能解羊。

                    顺便多言一句防风通圣散有乱枪打鸟或堆彻的嫌疑,不合宁缺勿滥,避免加重负担的原则,后世中医不少太讲究,意图太全太贪,用药反而未必周到,从简单开始(比如桂枝汤)反而能感觉浑然一团的力量,基础往往也是最难的,入门三年马步,中式技艺往往如此。班门弄斧妄作奢谈经验,请方家笑过后有欢乐无烦恼。

                    • 家园 防风通圣是当万灵药用了,呵呵

                      没有四诊的资料,只能这么干了。

                      穿越兄一直吃大苦大寒之品。清热不奏效,看看散和下能否中的。

                      兄所言极是,基础最难打。我还在学习中呢。呵呵

                  • 家园 赶紧找副眼镜戴上

                    您不是中医药专业人士吗?怎么还要自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