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价值组实盘报告】第77周:信贷扩张没有回头路 -- 陈经

共:💬56 🌺12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给【redapp 】兄送宝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兄台见识,果然深刻,受教了。

                    ★redapp 2009-09-13 21:34:20 2428248 复 2427949 再回千二 2

                    不错,前些年的确是在M2/GDP极高的情况下,保持了较低通胀。这是“中国奇迹”。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中国奇迹”?原因无非就是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低消费率,同时资金利用率低,也就是无效GDP多(拆了在建、建了再拆之类),最后留给银行一堆坏账,幸好出口比较好,不仅消化了一批产能,而且攒了些美元,最后再用美元注资银行销坏账。这种模式我认为是不可持续的,此次周期是否能复制上一周期的好运气,我是怀疑,即使成功,下一个周期怎么办?

                    人人都说要启动内需,但依照现有的模式,是不可能启动内需。现有模式实际就是剪劳动者的羊毛,社会保障不够——逼迫劳动者高储蓄,高投资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导致毛利率低——只能压人工成本,于是消费者的购买力不够,于是一般消费品的物价也上不去,这又导致投资结构失衡,更加使投资集中于出口、基建、房地产,经济结构更失衡,更无法启动内需。这是一个悖论,如果按现有模式,内需永远无法启动,而且由于经济结构失衡(投资和出口独大)以及衍生出来的资产泡沫,使得经济的风险越来越大。如果改变现有模式,提高劳动者的实际支付能力,就不可能不造出通胀,如果通胀迫使货币大紧缩,又会一下子捅破资产泡沫,从而造成金融和经济大调整。

                    希望股市楼市回收一些流动性,是很危险的。股市楼市这些资产品,对于流动性本来就有自我加强的功能,拍出一个地王,周围的地价楼价都会升值,这就造成了更大的流动性的需求,如果满足不了了,就集体崩盘。这种大起大落谁受得了。

                    股市,每次都是存款加速搬家,然后崩盘,一举剿灭老百姓的财产,这不叫回收流动性(好好的储蓄怎么就成了流动货币了?),而是叫抢劫。

              • 家园 凡妮娅说得合我意

                没有慢牛,只有疯牛或疯熊.

                链接出处

                其关键就在于信贷投放。宝宝在豪赌,赌一切都完美,但如果不如期,过2、3年就是一堆坏账,所以后继者恐怕不太乐意他这么做。

      • 家园 顶一下。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他们认为经济景气期的信贷扩张本身就是造成此后泡沫破裂和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

        中间各种复杂的分析略去就是一句港片里面的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中国过去十几年持续的大规模投资拉动,在这条路上走的已经太远了,继续目前这种高投资低消费的模式蕴藏着严重的风险。

        哈耶克

        中国经济萧条的风险(奥地利学派2004)

        • 家园 有名的投机者如维克托都比较推崇奥派

          读过一本哈耶克传,貌似他更像是个社会学家而非经济学家

        • 家园 奥地利学派是另一个极端

          处处和货币唱反调,说30年代的大萧条是因为H.Hoover和国会干预的太多。搞理论的斗气无所谓,但是用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前途是不可以那么随便的。

          • 家园 奥地利学派对美国30年代大萧条的解读

            基本观点是——认为20年代的信贷扩张就是大萧条根源。至于萧条发生后政府应对的批评,应该说更多地出于伦理层面(因为他们自己是强烈反对政府干预的),而非科学理论,不必太在意。

            至于说弗里德曼那一派的观点,今天正在美国进行伟大的实验。我们正好可以拭目以待,呵呵。

            根据罗斯巴德的解释,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繁荣建立在信贷扩张的基础上。罗斯巴德指出,整个繁荣期内,我们看到货币供应增加了280亿美元,8年间(1921-1929)增加了61.8%。这等于每年平均7.7%的增长,通货膨胀幅度非常显著,整个货币扩张以信贷制造的产品——货币替代品的形式出现。1920年代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全部银行储备的增加。换言之,192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这在繁荣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特别明显。

            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扩张(inflationary credit boom),其规模让美国喧嚣的1920年代相形见绌。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02年中国GDP增长8%,2003年的增长是8.5%。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2001年一季度,货币及准货币供应是11.89万亿元,2002年一季度是15.96万亿元,2003年一季度是19.05万亿元,而2004年一季度是22.51万亿元。换言之,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货币供应增长分别为34.2%、19.3%和18.1%。因此,在过去三年间,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在1920年代的三倍。

            BTW,今年上半年的M2增速超过28%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如果中国的伟大实践证明这样超高的M2/GDP值能够平安无事且促进经济发展的话,奥地利学派就可以直接散伙,集体来北京拜师了。不过我确实怀疑,这些满脑子自由商品经济逻辑的奥地利人,琢磨出来的东西,对我国这样的官办经济是否有效,呵呵。比方说去年那种政府出台红头文件命令公务员帮助卖房的事,打死他们也理解不了。

            所以说,2009年,美国是货币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是官办经济V.S.奥地利学派,这都是百年难遇的好戏,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观点面临着全球前两大工业经济体至关重要的实践检验。我们搬个小板凳看戏就好了,难得的精彩啊。

      • 家园 奔向地狱的死亡列车

        支持redapp

    • 家园 花谢政委好文
    • 家园 非常同意。

      境外股市市盈率低,中国股市高估。但事实真相是,境外公司的利润与净资产是做出来的。

      炒股很简单,只要抄政委的底就可以了……

      • 家园 那你如何解释香港的H股和红筹股?

        境外股市市盈率低,中国股市高估。但事实真相是,境外公司的利润与净资产是做出来的。

    • 家园 沙发

      坐个沙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