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失控的官僚权力,失控的经济危机 -- 共道

共:💬76 🌺213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决策层在2008年底断然放弃了始自2007年的调控

      甚至默许国企出面炒地,抬高房价、地价。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财政压力。

      自90年代后,国际安全形势恶化,大国崛起,要迅速发展国防,补上改革开放前20年军备现代化的欠账,需要钱。本届政府执政之后,要搞和谐社会,低保、三农、医改,需要钱。地方政府要政绩,要GDP,要把城市修的漂漂亮亮,高速公路、开发区,需要钱。本世纪初以来国内一些矛盾逐渐激化,要维稳,这也需要大笔的钱往里填。通胀这么厉害,公务员、教师工资不能不涨吧,这些都是刚性支出。2003 - 2006年经济大繁荣,国家财力强,由于美国次贷问题已露苗头,兼之日本前车之鉴,担心资本泡沫,开始调控房地产,到2008年下半年的时候其实已经收到明显成效,主要城市房价和地价都开始下降。但金融危机的爆发打乱了这个步伐,出口及各项经济指标齐头跳水,大批企业走到破产边缘,外企撤资。那么要保就业、保增长,上万亿的财政投资拉动,钱从哪里来?还得靠土地财政。

      我们国家的政府叫做全能型政府,与西方不同。比如加州政府财政破产了,就直接告诉大家我破产了,反正每年预算都是州议会审议的,这笔帐不能全算到政府头上。我们这种政治体制,大家默认政府要对一切社会问题负责,财政要是破产了,老百姓还会说贪官拿了钱不干事,就是个政权合法性问题。两相权衡,泡沫的事儿先放一边,钱是第一位的。

      这个做法,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一点饮鸩止渴的意味。金融危机是美国的危机,我们并没有金融危机,看存贷款和M2增速,不但不叫金融危机,而且是典型的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的特征。中国的问题是“错配”,如共道兄所讲,财富的错配,供需的错配,资源与效率的错配,多年高速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如果外需不足,内需又不能启动,整个经济系统就无法形成良性的正循环,这就类似马克思所描述的典型的实体经济危机。解决之道,一是刺激内部需求,二是开辟新的外部市场,形成人民币经济圈,制成品出口换来钱和资源。但这二者都需要较长时间,而且这个转型的过程,一般会是个经济的衰退期或者休眠期。在这个环境下通过超量供应流动性和资产泡沫来维持繁荣,可能给金融系统带来较大的压力。

      我国历史上,在一轮大规模投资/基建经济热潮之后,用一些垄断性商品来吸收过剩的流动性,拉动需求,是惯常手段。“大炼钢铁”那一次以后,陈云同志提议,用外汇进了一些比较好的面粉,加上黄豆粉,用来做高级点心。不限量,敞开卖,并开放一些高价饭馆,很快就把流动性收回来了。改革开放后,使用过家电等耐用消费品,3000多元一台的日本原装彩电,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上一波“软着陆”之后又逢亚洲金融危机,朱总理放开了住宅、教育、医疗产业化,拉动内需效果显著,你可以不吃猪肉,但家里老的要看病,小的要念书,你那些发黄落灰的存折还不乖乖地拿出来消费?但是这一波房地产则稍有不同,因为房产普遍是负债消费,又有杠杆投资的性质。

      央行按月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如果以2007年1月末为基准,截止今年9月末,居民户贷款增长87.8%,同期居民户存款增长57.8%,M2增长66.5%。可见家庭负债率的上升速度还是很快的。以北京为例今年以来多数主流楼盘的价格涨幅已近80%,全面超过“经济过热”的2007年,如果收入水平没有相应提高,就有可能积聚金融风险。

      今年新增贷款大跃进,浦发银行前段时间宣布增发股票融资,因为巴塞尔协定资本金比例的约束,他的放贷能力已经快到头了,大家都知道现代金融机构的净资产只有存贷款总额的百分之几,一旦转型过程中的坏账显现,计提拨备增加,受资本金比例约束,就不能继续放贷,这样已经在建的项目得不到融资烂尾,形成更多坏账,就是个向下的死亡螺旋。工农中建4大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现在还躺着上一波泡沫时候剥离的1.4万亿不良资产,以4大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债券形式存在,由于这些债券得到财政部的担保,有了国家信用,因此是AAA级核心资产,实际上4大资产管理公司最多也就能保证年年付息,本金是不需要指望的。(所以说美国前段时间搞花旗的资产重组,有什么稀奇,我们早在10年前就搞过了)

      所以所谓的4万亿投资,8万亿新增贷款,地王频出、汇金公司在股市全力维稳(不维稳,企业转型需要的融资从哪里来呢?),这都是在赌,危机能够比较快过去,比如外部需求能较快恢复,内需能够快速启动,人民币出海顺利,到时候经济恢复高速发展,那些泡沫自己就填平了,不成问题。但如果这一把没赌赢,甚至国内国际出现一些意外事件,就很危险,这个危险,可能通过上述金融系统的问题表现出来。不过暂时我们还可以相信决策层,敢这么做,应该是有这么做的底气。

      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Javacai,缓慢的蜗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么做不是有底气,而是有赌性

        没看到第三季度数字一出来,上下一片送了口气的样子嘛?

        美国也知道中国在硬撑,所以在南亚、印度洋制造事端,逼中国出手,但中国就是缩头,坚决不出手。

        至于谁输谁赢,我看不出来。

      • 家园 我觉得政府之所以敢赌

        可能还有个原因,就是领导人经历过那个短缺时代,大不了回到那个票证时代。不会有更差的情况。

        • 家园 我看主要原因是死的反正是民企

          花的也是民营经济挣回来的美元,SOE和政府这一块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反倒是更好。这几年SOE确确实实就是更好了。。。。。。。。。。。。。。。。。。。。。。。。。。。。。。。。。。。。。。。。。。。。。。。。。。。。。。。。。。。

        • 家园 如果真回得去还好

          就怕改革进程不可逆,强行倒车出问题。

          经济政策180度大转弯的惊险动作不好乱玩的。

      • 家园 不愧加精,画龙点睛说的根子上了...

        我国历史上,在一轮大规模投资/基建经济热潮之后,用一些垄断性商品来吸收过剩的流动性,拉动需求,是惯常手段。“大炼钢铁”那一次以后,陈云同志提议,用外汇进了一些比较好的面粉,加上黄豆粉,用来做高级点心。不限量,敞开卖,并开放一些高价饭馆,很快就把流动性收回来了。改革开放后,使用过家电等耐用消费品,3000多元一台的日本原装彩电,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上一波“软着陆”之后又逢亚洲金融危机,朱总理放开了住宅、教育、医疗产业化,拉动内需效果显著,你可以不吃猪肉,但家里老的要看病,小的要念书,你那些发黄落灰的存折还不乖乖地拿出来消费?但是这一波房地产则稍有不同,因为房产普遍是负债消费,又有杠杆投资的性质。

        以前点心是比较稀罕的东西,下馆子更是别想,人均大概收入数百元时一年工资供三四千的彩电录像机,然后是住宅、教育、医疗产业化,无不对应了这句话----我国历史上,在一轮大规模投资/基建经济热潮之后,用一些垄断性商品来吸收过剩的流动性,拉动需求,是惯常手段。

      • 家园 财政正要抗不过去的时候,可能搞区域性的“打黑+反腐”经济

        呵呵,所谓 ××跌到,××吃饱

      • 家园 扭转私有化泛滥

        虽然和我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非的判断,我从媒体的反应就可以做出。所谓敌人反对的我就支持。反对的是洋奴极右媒体如南方系,还有疯狂搜括民财而没有丝毫社会责任的地产商。这样的私有企业对社会、国家、人民除了掠夺没有丝毫贡献,而且一再挑战国家的经济调控能力。

      • 家园 四大行的核心资产就是空壳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券到期已经展期了坏账回收效果差得惊人,这还是在前几年经济黄金发展期的情况下。

        中国的事情,反正不能细想,不细想大家都睡好觉

      • 家园 现在我可以肯定的说,这把赌博肯定会赌输。

        所以所谓的4万亿投资,8万亿新增贷款,地王频出、汇金公司在股市全力维稳(不维稳,企业转型需要的融资从哪里来呢?),这都是在赌,危机能够比较快过去,比如外部需求能较快恢复,内需能够快速启动,人民币出海顺利,到时候经济恢复高速发展,那些泡沫自己就填平了,不成问题。但如果这一把没赌赢,甚至国内国际出现一些意外事件,就很危险,这个危险,可能通过上述金融系统的问题表现出来。不过暂时我们还可以相信决策层,敢这么做,应该是有这么做的底气。

        “外部需求能较快恢复,内需能够快速启动,人民币出海顺利,"这三个一个都不会成功。由于这次危机的严重程度,现在各国政府所做的,不过是把危机的表明形式转换了而已,把危机变的更加长久化而已。这就意味着外部需求在十年内不可能真正恢复。至于内需启动,目前的政策起到的作用恰恰是相反的,是继续扩大了贫富差距而不是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各种刺激措施,内需能不萎缩就不错了,更谈不上快速启动了。至于人民币出海,这就必然冲击其他现有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的地位,必然遭到已有经济体的反扑。要想取得成功,不但要求决策层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从去年以来决策层的表现来看,不宜寄予厚望。现任决策层这么做不是因为有底气,而是只会这么做。现任班子上任以来在经济领域没有进行过一次攻坚,从好的方面想,这是他们能力有限。从不好的方面想,难听的话我就不说了。当然我个人认为这是能力有限。

        • 家园 畏首畏尾,进退失据

          我想这是我对本届最客气的评价,

        • 家园 花支预言

          最喜欢作出明确预言的帖子了。

          我不太懂经济,Google了一番,也不怕闹笑话,试着对这三项做个可操作定义,供大牛批判:

          外部需求用出口额定义,08年历史高点是14285亿美元,今年肯定比去年低,那就以2010年回到08年的高点并能保持增长势头为标准如何?

          内需就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定义吧,08年是108488亿元,比07年增长21.6%,如果未来五年平均能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就算启动成功如何?

          人民币国际化就用境外流通人民币总额衡量吧,中信副行长曹彤说目前在亚洲流通的人民币有500亿还主要在香港,并预计理论上十年后可以达到10多万亿的规模(感觉不靠谱,可是中国的事还真是没准,10年前谁敢说2010年名义gdp超日本?),那就把他这个标准打个对折,作为5年内的目标吧。或者也可以用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额占总额比例来算,这个比例目前不知道是多少,总归大概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未来这个比例到了10%,就算它初步上路了如何?

          以上三项,一和二我觉得有戏,三实在是不了解,大概主要取决于土共的决心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