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史文恭”谈起,(3)数字问题 -- 史文恭

共:💬189 🌺786 🌵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恶劣的是人家非摁着你承认三千万

            只是在饿死人的数量上有争议,你周围的同事、朋友都说自己家亲属有饿死的?全部吗?怎么我周围人没有都呢?这个也不应该扎堆啊?不过,如果你周围人和你家都是一个地区的倒是可能性很大。

            只要你对这个数字有异议,哪怕你认为可能没这么多,只要你认同的数字低于三千万,就立马被扣上“否认饿死人”的帽子,进而无限上纲骂你是“TG走狗”、“没良心”、“五毛”,结果就是数字只许说多不许讲少。

            问题是……现在已经有人把这数字往七千万甚至上亿里吹了……搞不好,今天义正辞严攻击别人是五毛的“三千万派”,过了几年,就会被“七千万派”扫进“五毛堆”里,再过几年,“七千万派”又会被“上亿派”批判成没良心的五毛……

            咦……这个情景……咋的看着这么面熟呢?

            通宝推:秋末冬初,
            • 家园 不是早就商量好了吗

              不是早就商量好了吗?就三千万,不能再多了,再多就真没人信了

              • 家园 说一亿都有人信

                区区“三千万”,一两年之后就是“企图用缩小的数字蒙混过关的五毛言论”了……

            • 家园 数字是可以任人揉捏的。

              选取不同的数字,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最近总是有人在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2002),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

              我写了一篇文章反驳,可惜经常发不出去……

                惊天秘密:中国在1995-2000年灭绝了2千万少数民族!

                

                数据全部摘自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

                

                少数民族人口

                1990年人口普查 9120万

                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 10846万 (5年平均增长率3.5%)

                2000年人口普查 10643万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 12333万(5年平均增长率为3.0%)

                

                看到了吗?这1995-2000这5年少数民族人口是下降的!

                根据某些人的计算方法,1995年到2000年间,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率至少也应该是3.0%,也就是说,2000年的少数民族人口至少应该是:

                10846*(1.03)^5 = 12573(万人)

                但200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只有 10643 万人

                

                12573-10643=1930 万人

                这1930万人哪里去了?肯定是被灭绝/饿死/屠杀的!

                

                大家快来批判万恶的TG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哈哈,花一个

                不过比起金辉那种“大涝+大旱=旱涝指数趋于正常=全国风调雨顺”你这个可是有理有据得多。可惜网上的良心人士真相党都是懒虫,只会抄书,这么点数学题都不肯做。

      • 家园 你觉得TG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还招人攻击的事么。

        当年建国以来若干问题的决议承认自己犯错了,还N多人视而不见。

        更莫说搞这种事情,能不能查清具体遇难人数另说——行政区域改变,人口迁移及回流变量,基层资料的灭失……——整出来给自己添堵,给选择性无视的人制造攻击自己骂自己赶紧下台的证据么?更何况,你公布了,人家也会说,肯定有隐瞒,哪怕你说饿死了九千万,照样有人敢给你乘上倍数,说饿死3亿——当年国府都敢在绝密电报里说150万人的边区下令征兵300万,为了攻击TG,真相党还有什么不敢编的?

    • 家园 我建议以后扔蛋这个选项应该加上简单理由

      否则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史文恭这篇不敢说四平八稳毫无瑕疵,心平气和在就事论事还是可以安上的。这样的文章都要被扔蛋,毫无道理。

      • 家园 那么多人献花也不说理由,为何扔蛋偏要说理由

        书生猜人们给一篇文章献花大概有多种理由,或是欣赏其妙语如珠,要么赞其振聋发聩,至少也是个同意作者观点而献花不是

        同理把上面的理由反过来,不为四平八稳投弹,不为心平气和投弹,只为观点不同投弹有何不可。

        本来投弹后想写点啥,看见楼下百丈先生的回帖,自觉不必多言

      • 家园 光年兄。。。。。

        谢谢您,

        然则这个扔蛋本来就是一个个人的表达啊,《论语》说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也?”

        • 家园 史公此处引用《论语》明显不妥

          谢谢您,

          然则这个扔蛋本来就是一个个人的表达啊,《论语》说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也?” ”

          上文光年兄发一感慨,言及书生投弹却不给理由,史公在此,引论语曰:夫子何哂也?

          从上下文之联系来看,史公此处的“由”,指的是理由缘由之由。如果史公真是此意,则大错特错矣。

          须知,此“由”非彼“由”,此由并非缘由之由,此由实指“仲由”,孔子大弟子子路也

          史公引的两句论语,出自《论语-先进》一节。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等人与孔子闲聊治国方略。子路夸夸其谈,孔子哂之。后来,曾皙问孔子,为何会笑话子路(曰:“夫子何哂由也?”)。

          书生再一联想,难道史公自比子路,质问书生为何投弹于此,后来又觉得不妥,难道史公把书生比孔圣人,则更加不妥也。

          不过后来孔圣人的解释倒是可以用于此处。

          (曾皙)曰:“夫子何哂由(子路)也?” (孔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史公有言:必然要考虑到一个如何使大家(特别是对历史事实还不够熟悉的那一部分同学们)理解和接受一些很难想象的历史事实。对于这样一个豪言壮语,的确使书生感到无所适从。再看行文,逻辑,百丈村庄指出的问题书生也有同感,就不再赘述了。总之,书生与此也引《论语》: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最后再唠叨一句。史公所作的事情,300年前雍正皇帝就做过。一部《大义迷觉录》何等义正词严,其效果只是越描越黑,画虎不成反类犬,到了乾隆年干脆成了禁书。史公的这篇《大义迷觉录》,大概还不如皇帝四阿哥的效果。这3000万的官司,是老板都不愿意谈的事情,下人却来罗嗦,却又如何能理得清

          • 家园 呵呵,难得有书生兄细心啊,

            这个典故兄弟俺自然知道的,借子路的这个“由”字发在这里和光年,就是想在谢谢光年兄的同时,也说明兄弟俺并不以书生兄的这个扔蛋为意啊,换言之,俺的意思在说,光年兄不要“哂”了。。

            只有百丈兄对于俺的意见,以及书生兄的意见,俺这两天比较忙,所以来不及写一篇关于那段历史俺的个人体会供两位参考。----当然,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兄弟俺认为关键点在于理清那段历史的发展脉络,而这一点,似乎有些忙于下结论的同学并没有打好这个基础。---不过考虑到大家的情绪问题,不如先凉一凉,再写也不迟啊。

            俺在这个回帖玩了一个小聪明,还是书生兄看出来了,也算是子期伯牙啊,谢谢您。

    • 家园 我也说两句

      我不知道饥荒有多严重,但我未听闻我们家乡有饿死人这说,只有说家里子女太多送出去给别人养的。对了,我爸妈都是58年左右生人,我的奶奶前年过世的,听说当年死了多少多少人,我还特意向家人、邻居打听过,都说没有饿死人。我家是江西农村的,现在每人大概分的田是0.5亩,可知我们村的田不多,粮食肯定也不多,但也未闻大规模的死人,可能别的地方有,但我总觉得三千万之说有夸大之嫌。每天吃不饱那是有的,我爸就是因为吃不饱初中没毕业就不上学,家里跟老师怎么劝都不上了,说是回来挣工分,因为那时我的家里就我奶奶能赚工分,我爷爷战争年代受过伤不能干体力活,武斗还是有的,我爸小时候看过。

        当年的人应该都还在,如果有机会我希望那些重灾区的人能回去问下父母或是爷爷奶奶等长辈,然后跟我们说下当年的一个具体情况,年代也不是太远要搞清真的有那么难吗?我相信如果真的是惨痛的回忆,人们是会口耳相传的,就像我们家里,我爷爷的爷爷给人打了,家里都还在说就是某某人的祖上打的,家里饿死了人这么大的事应该不至于不说吧,除非满门饿死。

      • 家园 江西农村啊

        据说那三年粮食还不算很少,还支援外省。不过城里面饿肚子肯定是不少的,我一直以来就听我爸妈说,大跃进那几年家里困难,捡外面人家扔掉的菜叶吃的事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