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红笔记一:林黛玉的结局 -- 纪琮

共:💬174 🌺3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理学讲究灭人欲

              男子如果经常干那事,都会被人斥责荒淫无度,何况女人。女人是绝对不能有情欲的。做那事只是尽妻子的职责。

              明清时,驸马、公主分居。驸马不能随便见公主,必须得公主召见才行。如果公主三天两头召驸马,就会被人耻笑,说成淫妇。嬷嬷,女官们负有教养之责,这礼教的大帽子压下来,公主也吃不消。

              所以,公主必须贿赂嬷嬷,女官。这样他们就不会多嘴了。但公主一年的俸禄有限,没那么多钱行贿。所以明清时,公主形同守寡,驸马形同鳏居。

              • 家园 按照二月河的书来看

                最倒霉的是明朝,清朝还稍微好一些;毕竟到最后乾隆朝时,乾隆的亲妹妹不干了,在一次宴会上捅开了这事,乾隆一听都急了眼。皇帝一发话,各位公主驸马赶紧回家进行革命夺权活动,才把这个问题扳过来。

              • 家园 多谢解答,真是封建礼教害死人啊!

                但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这样分居着,老是不生孩子不是更麻烦?况且,男的不见得和妻子分居就不荒淫无度了,跑出去寻花问柳不更是于礼不合?

        • 家园 如果仅仅是这个的话,

          曹雪芹作《红楼梦》即是对命运无常地感叹,但主要还是为女性立传讴歌,并通过女孩子的清白洁净来反衬俗世的污浊。

          主席能要求许和尚看五遍红楼?个人感觉红楼第一遍看情(各种情感),第二遍看文化,第三遍看兴衰。

          • 家园 兴衰当然是有的

            小说里不止一次提到兴衰、提到末世。造成兴衰的原因,在曹雪芹看来,就是男子太混帐,把家族、国家都搞的乌烟瘴气,所以才会衰败灭亡。男子混帐的对立面就是女孩子的清白。所以要为女性立传,通过女子来寄托他对对污浊世界的抗争,守护纯洁的精神家园。

            • 家园 根本不是曹雪芹的看法,而是老兄的看法。

              兴衰有其固定规律,人不可阻挡兴衰大势,但可在大势之下或为自己更上层楼或为自己留点后路。事实上富贵三世而涸不是贾府,四大家族的个别现象,而是真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镜像,纵然如探春之才开源节流也无法挽救,这才是值得深思的。这与男人混蛋,女人清白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 家园 曹公这个说法应该更多是发泄对男性的失望吧

                曹公显然也没有把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妇女身上。否则林四娘也不会战死,探春宝钗等的改革也不会失败了。

                在男人掌管的社会令他失望的时候,转头去讴歌不参与掌权的女性,呃,其实也算是一种逃避吧。

              • 家园 你这个是现在人才有的唯物史观

                曹雪芹为什么要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边觉浊臭逼人”女子的清白在小说里是一种象征,是曹雪芹的精神寄托。因为外面的男人世界太污浊,所以曹雪芹创造了一个桃花源似的大观园,大观园里生活的都是未受世俗污染的女孩子。但大观园也抵挡不住外界的侵袭,所以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

                曹雪芹讨厌已婚妇女,原因就是已婚妇女接触男人的社会,也被污染了。

                红楼梦十二支曲说:“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再如宝钗说男人读书如果不明事理,倒不如不读,即是书害了他,他也糟蹋了书。

                所以在曹雪芹看来,这个世道就是被一群读书不明理的浊臭男子给搞坏的。

        • 家园 到现在为止,任何一个"社会",不管男性女性,

          都有自己的"悲惨命运".在封建社会里,现在看来,其实男性也有自己的"悲惨".可是不管男性女性,在当时不过理所当然.人是不能超越自己所处的环境的.

          就像我们现在还在演出王宝钏,作为一个正面的形象,可是我们歌之演之的重点,其实不在她的"苦守寒窑十八年",不在当时社会的“烈女不事二夫”,而已经是她的坚持、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社会会变,有些东西不会变,会变者如“烈女不事二夫”,不变者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一部能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作品如《红楼梦》,它的能感动人牵引人的重点,一定是在那些不变的东西。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红楼这样的作品。嘿嘿。

          • 家园 但每个时代也会有超脱时代的先贤

            清朝已然是封建社会的末世。黄宗羲已经提出民本思想,认为天下是万民的天下,而不是一姓的天下。曹雪芹幼逢家变,产生反礼教的思想不足为奇。所以他在小说里把除“明明德”外一切皆视为杜撰。

            另外,满人传统里,对女子较汉人尊重,普通满族家庭女子受礼教束缚的程度比汉族女子轻。曹雪芹在这种满汉文化交融的家族中长大,亲睹了满汉女子不同的遭遇,自然产生超越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观念,把当时人人皆视为当然的事情看成是压迫,所以要寻求解放。

            另外,曹雪芹在家变后,极可能受过女子的大恩,所以他对女子特别感激、尊重。因此他才会去体贴、了解女性的真实情感世界,去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

            其实封建社会里,也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把礼教视作当然,没有痛苦。只是不得以。我曾看到一篇文章提及一个老寡妇在去世前,对她的女儿、媳妇说。守寡是很艰难的事。你们如果自度能守就守,不能守就改嫁。这是一件清朝的事情。

            贾母曾评论宝玉,说:“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待丫头们好却是难得。我为此也耽心。每冷眼查看他,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的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相比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所以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对男女关系的看法,对礼教的看法,都和主流思想相悖。

            但曹雪芹还没有到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程度,不可能有推翻封建制度、打倒封建礼教的觉悟,所以他的抗争只能存在于精神世界。

            • 家园 清代袁枚的祭妹文里面也讲过封建礼教的害处

              那篇文章可以找来一看。

              红楼梦是不是反封建的,我觉得反还是反一点的,但是没有喊的那么响。贾宝玉思想也是前后有变化的,我觉得,尤三姐自刎,龄官画蔷,可能都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影响。贾宝玉像公子哥似的情形,也不是没有的。只不过,他的天性既然纯洁,从经历的世情中,他悟出了一些道理,因此不断地向文学作品中更理想的状态转变。

              贾宝玉因为喝茶的事情逐出茜雪,还有言辞挑逗过林黛玉,足证贾宝玉不是那种纯美纯善纯敬爱女生的。他受到外界的社会的影响(参看他和薛蟠等人喝酒的场景),也有不良少年的举动。但是这些都是偶见的。而且,随着人格成熟越来越少。

              贾宝玉跟金钏打闹,致使金钏死亡,这对贾宝玉定然是一个影响。贾宝玉跟柳湘莲透露尤三姐的事情,致使尤三姐自刎,书中虽然没有写,但是对贾宝玉的思想应当也是有影响的。龄官画蔷,应当是让贾宝玉更加感受到了爱情的排他性和神圣性,和林黛玉之间的纠葛强化了贾宝玉对于自身的升华的动机。

              至于整个封建制度,我认为,作者是模模糊糊的知道这一切不能维持下去,但是作者并不知道为何。按说曹雪芹是懂得一些劳动人民的,但是实际上曹雪芹写劳动人民有张爱玲写劳动人民的通病。张爱玲曾经说,她要写劳动人民,只能写老妈子啥的,后来才知道老妈子不算是纯粹的无产阶级。红楼梦也一样。书中出现的少有的纯劳动人民,只有刘姥姥等少数几个,且描写并未涉及到深层次的东西。反封建从何而来?所以我认为,反封建,红楼梦只是隐约地反对某些理念,如封建礼教,以及禁锢人性等。对于封建社会的很多方面,红楼梦其实是并不反的。为何要上纲上线来拔高红楼梦呢?这么伟大的一部作品,并不需要这样来锦上添花啊。难道分析日本的《源氏物语》,能说反映了贵族社会中女子生活的痛苦,以及日本的封建社会一定要灭亡吗?作者的本意,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这样的。

              • 家园 说得好呀,就是每个作者都有其时代局限性问题

                毕竟曹雪芹本身处于那个时代,肯定有时代局限性,他自己也处于贵族统治阶级家族中,虽然后面败落得一塌糊涂,却并不是从劳苦农民家出身的,对底层了解有限。

                所以局限性肯定有的。

                但他在这个让他呕心沥血的故事里,把他人生所体验的全部情感,和所能思考的深度广度,全部付于其中,寄托了他所有的心血,这就使得红楼梦本身的魅力超越于时代,即使到现在也为广大群众所爱,我想超越于时代的,正是他能在里头寄托他所有的心性,在文字故事之下诉说着他整个人生的思考。故事虽然是贾雨村言,故事里人物的心和情却再真实不过。

                最打动人的正是这点,我看到的不止是一个描写得非常令人惊叹的故事,更久久回味的是里面的人性种种,世情种种。

                所以,一直觉得最能体现红楼梦对于作者意义的,就是开头那几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是把他整个心都给化在红楼梦里头了。

                另外,看到方解石说到“分析日本的《源氏物语》,能说反映了贵族社会中女子生活的痛苦,以及日本的封建社会一定要灭亡吗?作者的本意,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这样的。”

                非常赞同,小时候还没看过《源氏物语》的时候,没事干拿家里妈妈读大学的教科书乱看,她当时的教科书可想而知多老了,然后里面全是革命式分析的那套,里头分析《源氏物语》,说是作者描写了贵族社会中女子的痛苦生活,控诉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光源氏等人对女性的压迫,反映了封建社会大贵族阶级统治者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总之就是说作者对于封建社会的反抗以及苦大仇深。问题是,后来我去看了《源氏物语》原作,发现作者其实很欢迎光源氏这类大贵族美男子,连他死都不忍心直接写,写了个标题“云隐”,还说作者因为哭得太厉害不能写下去,巨汗。感觉那段分析就是太过拔高作者紫式部的写作意图了。

            • 家园 赞成

              “其实封建社会里,也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把礼教视作当然”——《儒林外史》的沈琼枝,还有《快嘴李翠莲》(本来以为是现代编的剧本,没想到是古已有之的话本小说),都是这样的人物。

      • 家园 王宝钗

        这么惨的命运不知抗争,居然是一个正面形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