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老特务的故事1-序 -- Javacai

共:💬154 🌺1526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花,又得宝了

      今天第三个,铁手老大通宝大爆发呀。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送花 关闭

    • 家园 【原创】老特务的故事2-童年1

      和美国许多老一辈的CHINA HANDS一样,老特务是一个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

      老特务的老爹叫Frank Lilley,本来在“常青藤”中的康奈尔大学读书,因家境贫寒,又听多了加州的淘金故事,中途辍学去加州淘金。没想到却阴差阳错上了老洛克菲勒的贼船,被标准石油公司外派到中国做销售经理。老Lilley后来对没有拿到常青藤的文凭深以为憾,但是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常青藤中的YALE出身,算是圆了老爸的心愿吧。

      那时的美国,只是帝国主义列强中青涩的后起之辈,标准石油也只是一个卖灯油的,还没有后来掌握全球能源命脉的牛X哄哄。想来老lilley被派到中央帝国的时候,心态大概也和如今那些华为派去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打拼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希望和忐忑。

      那时标准石油外派中国的大区经理,当然远没有现在欧美诸国精英商务人士在新天地喝喝酒,把把妹那么轻松。老Lilley的工作是深入中国内地,和当地标准石油的代理商打交道,销售,押运,收账,审计,一个人扛下来。他常驻在九江,经常往返于长江上下游,与各色各样的中国人打交道。(回想本人大学毕业时,也曾想投靠某老牌英资鸦片贩子当个把靓妹、喝花酒的管理培训生management trainee。结果笔试第一道题英译中,就是“100年前,我们不知疲倦的年轻业务员们就蹬着自行车拜访中国乡间的夫妻杂货店,帮助店主们订货、盘点……今天,我们把这样的年轻人叫做management trainee”。于是顿时万念俱灰

      老Lilley对中国的眼光是充满生意人的实际精神,不带任何不着边际的浪漫化的。他后来总结道:“这生意的关键就是要鉴别哪些中国人是可以相信的,而哪些中国人需要避而远之。”有一次在长江上,老Lilley发现一个中国苦力在油罐上偷偷打了一个洞,偷走了半罐灯油。老Lilley马上和苦力的领头人发飙,争执了半天,最后由那个领头的赔偿了一美元了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Lilley在长江上押船

      这种真实琐碎的中国印象深深影响了我们的主人公——老特务同志。老特务非常鄙视那些只从唐诗宋词中了解中国,还有那些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道德高尚的浪漫派。他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实用精神、狡黠的民族。跟中国人打交道,一定要软硬兼施。这个思想贯穿了老特务的特工和外交生涯。

      老特务同志后来回忆“8X8风暴”中北京大使馆美国工作人员的表现时,认为“大部分同志都经受住了考验,但我也注意到少数在残酷的现实(TG的军事镇压)面前崩溃的人,他们大多是那些对中国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浪漫派”。

      通宝推:无心之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很有意思。
      • 家园 【原创】老特务的故事3-童年2

        1919年,老Lilley在中国待了3年以后,终于有机会休假回美国了。他要趁这个机会解决一件人生大事——讨媳妇。还好那个时候的美国姑娘还不提“有房无贷”之类的苛刻要求,老Lilley在几个月之内就敲定了终身大事,带着新婚妻子Inez Bush回到中国,重新投入标准石油公司贩卖灯油的伟大事业中。他们马上就有了爱情的结晶,而且还是一串结晶:老大Frank(1920,芜湖),老二Jack(1922,纽约),丫头Elinore(1924,烟台),幺儿子James(1928,青岛)。除了老二Jack以外,Lilley家的娃儿们都是在中国出生的,而所有四个孩子都是在中国养大的。

        如果Inez看过《超生游击队》的话,一定会对里面以夫妻生活战斗过的地名给孩子起名的方式非常有兴趣。那老特务也不用后来自己起中文名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illey家的四只丑小鸭:Frank,James(老特务),Jack, Elinore(这家孩子小时候可够丑的,长大了倒真成了帅哥了

        随着老Lilley的事业不断进步,标准石油公司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也渐渐的跟上来了。等到1926年他们全家搬到青岛时,已经可以说是live like a king了。一直到晚年,老特务还会充满深情的回忆起这段黄金般的童年生活:

        我们住的#8 Chi Tung Road是一栋宽敞的三层德国洋房,建在半山上。一楼有一个门廊,二楼有两个阳台。我们家有六个佣人:一个厨子,一个男仆,一个给男仆打下手的,一个带孩子的阿妈,一个洗衣阿妈,还有一个园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特务和他家的洗衣阿妈

        Lilley太太既然不用做家务,整天就省心的和外侨太太们打桥牌,顺便议论一下各家的家长里短。Elinore跟着一个白俄女教师学钢琴,男孩子们则到青岛市区只供外国人使用的海滩上练习游泳。等到老Lilley的工作忙完以后,全家还会去附近的崂山郊游。

        在青岛以外的中国大地上,此时已是战云密布。1928年,蒋雄奇的“二次北伐”,已然将战火烧到了山东。执掌山东的军阀,“狗肉将军”张宗昌且战且退,最后跟着主子张作霖逃往关外。但是这些对于青岛的外国人来讲,不过是清风拂面。他们仍然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活。

        尽管老特务一再告诫美国人民对中国千万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但是看得出他对于本人这段童年生活,还是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浪漫回忆。1980年代,老特务在驻华大使任上,来到青岛故地重游。他找到了位于八大关的老宅。这时候洋房已经被几家住户分割使用,外表看去已有些破败。老特务在院子里找到一位老妇人,一问之下,居然就是这栋房子的原主后人。老妇人还依稀记得1920年代有一家美国人租住在这里。“解放以后,他们(TG)说房子还是我的,但是又搬进来好多人家。这房子就糟蹋了。”老妇人忿忿的说道。这样的叙事,当然是最符合老特务本人的“中国想象”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阁下这篇有个地方有矛盾。

          李洁明在青岛的故居是齐东路8号,(这条路还有,这周我会去看看这个8号还是不是原来的建筑?)。而您提到他故地重游的时候,说其老宅位于八大关,这两个地方相隔很远。肯定有一个不对。

          根据当时的历史状况,应为齐东路8号,目前青岛的史志都是这么记载,应该没有错。

          可能引起混淆的原因是,当时帝国主义在青权贵除了住宅外,还会在八大关一代建造、租用别墅(上世纪20年代收回青岛后,主要是租用)。

        • 家园 写的好

          虽然有原著做蓝本,但完全是原创,让我们通过你的眼来看这个人的一生。

        • 家园 很经典

          这样的叙事,当然是最符合老特务本人的“中国想象”的。

        • 家园 歪了,注意排队顺序啊

          续帖得跟主帖。不许烂尾!(俺承认,这话其实俺没资格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