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一)?D?D林毅夫 -- 大可

共:💬62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可兄这一组文章实在好!

      一下子拉近了这些学术大佬们与咱们的距离。

      老兄与茅于轼先生有过交往吗?最近正好浏览了茅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虽然是十几年前的旧作了,看着仍然是津津有味。

      献花献花!

    • 家园 出差,人物记暂停几天,回来继续。
    • 家园 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四)?D?D张曙光

      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四)?D?D张曙光

      和前面介绍的几位相比,老张的年纪最大,辈分也最高,在中国经济学界的人缘不错,也是个旗帜性的人物。

      说来惭愧,第一次见老张,居然主要是因为孔方兄的缘故。当时鄙人刚刚从学校毕业,票子缺的大大的,经常想着如何找个课题做做,挣点钱花差花差。一个朋友说认识老张,可以把我们的思路整理一下,然后请他介绍介绍门道。于是我写了一份提纲,附上论文一篇,由朋友陪同前去游说。朋友一路上叮嘱说一定要好好表现,因为老张对人的看法主要取决于他对你的第一印象。弄得我好不紧张。

      见面后一句废话没有,直奔主题。我介绍主要问题和思路,而老张边听边翻看提纲。我虽然嘴上说个不停,心里着实没有把握。待得我发言完毕,老张只说了一句:“你说吧,需要我做什么”。哎呀,当时感动得我……!临走时我连声道谢,心知此行不虚也。

      老张动作很快,给某位部长大人亲自写了一封信,希望该大佬能够对我们的研究在各方面予以支持,同时把信转发给我。此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仍然没有成功,但老张提携后进、雷厉风行的作风的确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经过此事,和老张打交道的次数逐渐增多。对老张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应该说,和我在前面介绍的几个经济学家相比,老张的经济学基础说不上特别好。这和他英语不好有很大关系,限制了他对前沿理论以及最新进展的了解和把握。但他特别勤奋、好学、好思考问题,按他老婆的说法,老张和自己一天当中见面的时候也就是吃饭那一阵子,其它时间均在读书、学习和写作(如何,又是一个勤奋的例子,所以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啊)。

      除勤奋之外,老张还有三个长处,使得他在学术界颇有声誉:一是经济学感觉不错,知道什么时候什么问题是重要的。无论是80年代的市场改革、90年代的通货紧缩、这几年的就业、汇率和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老张均十分敏锐地捕捉到了主题,占据了主动。当然这和老张几十年来的人生阅历以及长期从事经济研究的经验是分不开的。二是文笔犀利,从不拐弯抹角,故作委婉之语。该赞扬的就赞扬,该批评的就批评,且往往一语中的,直击要害。凡看过老张书评以及其它评论文字的人对此印象尤其深刻。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在《中国书评》上曾经发表的对林毅夫《中国的奇迹》一书书评以及他在历年《中国经济学》丛书上所做的书评,均较有见地,可窥老张数十年积累之功力。三是涉猎较广。说实在的,在中国能把研究水平和知识渊博这两项较好结合起来的真是不多。绝大部分人博而不专,讨论问题天马行空,胡扯一气。更有人故作渊博状,利用中国经济学分工不发达的漏洞以名人名言的堆砌骗取声名(这里不得不点一下汪丁丁的名字,我实在不知此公凭借什么混迹于中国经济学界)。老张则在这方面把握得很好,对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和政治学知识的运用基本上都做到了针对性和逻辑性的统一。在他这个年纪能做到这一步,在我看来真是相当不易。

      除了学问功夫到位外,老张的组织能力也是可圈可点的。得意之作当数和茅予轼等人共同筹建天则经济研究所了。该所已经成为我国最大、最优影响的民营经济研究机构。除此之外,老张还和其它天则所领导一起,自2001年起组织发起每年一度的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组织编写历年的《中国经济学》丛书,以及负责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等等。用熊比特的术语,老张也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企业家哟!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老张在经济学界的地位。一次我请老张在北大做学术讲座,很少旁听的林毅夫不仅花了较长时间对老张做了详细的介绍(实际上也不需要他介绍,天下谁人不识君?),而且从头听到了尾,最后还亲自开车送老张回家。得老林如此礼遇的,据我所知中国经济学界唯老张一人(国外经济学家也仅老林在芝加哥的导师D.GALE JOHSON让老林甘心承担起司机的任务)。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三)?D?D黄季?j

      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三)?D?D黄季?j

      老黄是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主任,不过估计大家对老黄比较陌生。这并不奇怪,因为老黄的特点是拒绝和新闻媒体打交道,除非需要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我就至少两次亲耳听到他拒绝过著名媒体的采访。他不仅自己不接受,如果下属或同事过于沉迷于和新闻媒体打交道(比如有位朋友昏昏然想要在《经济观察报》开个专栏什么的),他也会颇有微辞。最后几乎整个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风格就是拒绝新闻媒体。从目前中国现状来看,此举对研究机构的学术水平还是起到了保障作用的。

      虽然在大众眼里老黄知名度不高,但圈子里的人绝对承认老黄至少在农业、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相关政策分析领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我们还是按硬指标来说话吧。老黄是中国经济学界中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在英文《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人(当然是合著),正因为他们那篇讨论生物科技对农业影响的文章影响较大,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还为此专门撰文进行讨论。外国人就中国经济学家的文章举行专门讨论的,除黄季?j外,据我所知也就是林毅夫了。老黄还在《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粮食政策》等英文刊物上发表了近一百篇文章。我一个学弟对我说,凡他和教授一起写论文,教授开的参考文献必有老黄曾发表的论文。老黄学术之高产和成就,的确令人感慨万分。至于他在中文期刊上发的论文数量,那就更多了。

      老黄在国际农业经济学界取得至少可以和老林相比肩的成绩,并非偶然。老黄并不是出身世界名校的人物(毕业于菲律宾大学,怎么样,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要留学择校时根本不会正眼看一下吧),他也常常自嘲说和其它留学派人员相比,自己“出身不好”。但老黄有两点长处:一是专。除了和自己领域相关的问题外,从来心无旁骛。这点尤其可贵。因为大多数所谓的“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不管自己对问题懂不懂,都要跑出来宏论一番的。二是勤。从早到晚都在工作,笔耕不断,带动身边的人也没日没夜地工作。因此老黄能这么高产,绝对不是偶然的。一枪一地,没有半点虚货。有一次我和老黄去密云利用度假机会共同写点东西,晚上12点过后我不习惯熬夜先睡了,老黄接着干。结果凌晨3点多钟老黄老婆大来电话,问老黄为什么还不回房休息。我只好把电话交给老黄,让他自己回答去。老黄很听话,没多久回去了,我也解脱了。

      但老黄这么干也不是没有代价。一是自己的身体消耗较大。老林也这么玩命地干(所以能干出一点成绩出来的人共同点是很多的)。但老黄不比老林,老林的身体绝对是天生异禀,消耗得起。而老黄一进入40岁,就明显出现劳累过度的迹象,各种病症也开始显现。联系中国知识分子享年不高的特点,我真有点为他担心。另一个就是专家痕迹过于明显。Scott Rozelle曾说,老林是优秀的经济学家,老黄是优秀的政策分析家。这一评语并不非常确切,但老黄的工作过于专业也是事实。他的工作很难产生出原创性的思想。这是他比不上老林的地方。

      老黄为人也很有意思,工作上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律人,来不得一点马虎,否则就要发脾气。他的许多研究助理被他骂哭过。但工作之外却十分平和可爱。比如他会突然向你要求:“你的烟不错,来一根我抽一下”,等等。再加上他家乡口音很重,所以许多话让人听着听着就忍不住要发笑。但他也不以为忤,还和大家继续开玩笑。这使很多人在和他打交道时,并不会有多少压力感。并且和老余一样,十分主义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这几点,又是老林所比不上的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