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年初一瞻仰胶东革命烈士陵园 -- 快刀浪子

共:💬21 🌺16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大年初一瞻仰胶东革命烈士陵园

    大年初一的早上,和LP一道,驱车去给一个长辈拜年,路过位于栖霞英灵山的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很多年没来过这里了,就上去瞻仰了一番。LP感冒了,体力不支,所以没有到达山顶的纪念碑,并且,由于事先没有准备,没带相机,所以只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留下了不少遗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陵园全景(从网上找的照片)

    英灵山,原名灵山,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县级市)境内,山形端正,如一把太师椅,朝向正南,按传统风水看法,是极好的阴宅位置,历来是墓地集中之处。

    陵园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开始修建,1947年建成,包括纪念塔、纪念堂、烈士墓、烈士名录塔等建筑,自建成以后,有过多次修缮、扩展,包括新建群雕、道路等,最近一次大的修缮在2008年完成。现在是全国、全省的重点保护建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纪念堂修建于1946年(民国35年),因为在假期,并未开放。内有烈士事迹介绍、遗物展示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顺着纪念堂后的主路向上不远,就是陵园的主墓——理琪墓。理琪牺牲前是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于1938年领导了“胶东抗战第一枪”的雷神庙战斗,在突围时不幸牺牲,安葬于文登崔家口村,胶东革命烈士陵园落成后,迁葬与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理琪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碑文部分

    百度百科

    理琪(1908—1938) 原名游建铎,河南太康人。出生于地主家庭,他在中学读书时就积极追求真理,和他的剥削阶级家庭决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本县县党部工作。1928年,入冯玉祥部无线电学校学习,后留任冯部报务员。1931年参加了宁都暴动。 1934年,去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次年,与党组织失掉联系。

      1935年,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华北,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年11月29日(阴历十一月四日),胶东人民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举行了大规模的“一一四”武装暴动,但暴动被血腥镇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处于低潮。1936年,经中共河南省委介绍来到胶东,他与张修己等骨干一起,冒着生命危险走村串户,寻找失掉联系的党员,发展新党员,重新聚集革命力量,并以胶东特委的名义起草了《胶东特委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 , 正确分析了中国和胶东地区的政治形势,总结“一一四”暴动的经验教训,批评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倾向,使各级党组织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扭转了“一一四”暴动后的危难局面。他重建了中共胶东临时特委,并被选为特委书记。这期间,理琪针对胶东的革命斗争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措施。在他的领导下,文登、牟平、荣成等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同年12月,由于叛徒告密,胶东特委机关遭到破坏,理琪同志不幸在烟台被捕。在济南监狱里,他受到了惨无人道的刑讯。但任凭敌人如何拷打、逼问,对我党的机密他都不肯吐露半个字。在狱中,他与赵健民、姚仲明等十几位共产党员取得联系,成立了党支部,捐款支援抗战,并进行绝食斗争。

      1937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理琪出狱。12月24日,他领导了著名的天福山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从此,胶东人民有了自己的抗日武装。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特委将第三军整编为三个大队,健全了司令部并成立了军政委员会。理琪任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8年1月15日,他赴威海同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专员孙玺凤谈判,策动了威海武装起义,得到80多支枪和大批军需物资,并争取威海国民党政训处部分人员参加了抗日队伍。

      1938年初,日军占领了烟台等地。为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理琪率领第三军在文登、牟平一带声东击西,以游击战的形式打击、牵制敌人。2月12日,理琪与林一山等率队袭击牟平伪政权,我军里应外合,干净利落地收复了牟平,活捉了伪县长、公安局长、商会会长、维持会长,缴枪百余支。增援的日军趁理琪与其他二十余位同志在城东雷神庙休整之机,进行反扑。理琪带领战士们沉着应战,经过近10个小时的战斗,终于突出重围,但理琪同志却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年仅30岁。

      理琪牺牲后,当地中共组织和群众把他的遗体安葬在山东省文登县(现山东省文登市)崔家口村。为了悼念理琪同志,1962年郭沫若题诗一首:“天福英雄是理琪,献身革命国忘私。当年猛打雷神庙,今日高标宿星旗。万代东风吹海隅,一方化雨仰宗师。文登多少佳儿女,接力还须步伐齐。”这首诗生动地概括了这位党的优秀儿子、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光辉战斗的一生。

    在小说《山菊花》中,曾有理琪的描述。这部小说曾改变成电影,倪萍刚出道时,在里面扮演了一个角色——桃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胶东战斗英雄夏侯苏民之墓

    百度百科

      夏侯苏民(1919-1946),原名张培礼,蓬莱市夏侯村(原名兴村)人。胶东战斗英雄。

      夏侯苏民出生于农民家庭。少时就读于本村小学,15岁考入省立八中。就学期间,阅读大量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先后参加反对国民党警察枪杀女学生徐明娥的示威游行和驱逐学校训育主任等进步活动。“七七”事变后,他与同学共同组织抗日救亡服务团,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2月参加蓬莱县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三军二路”;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中队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军分区参谋处长、参谋长、团长等职,在蓝村、莱阳、塔耳埠、胶县、高密、即墨诸战役中,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多次荣立战功,受到过6次嘉奖。战斗间隙,他刻苦学习军事理论,总结战斗经验,著有《对顽村落作战的几点初步经验》、《攻城战斗的几点经验》、《兵团作战指挥上的几点经验》、《平原地隐蔽游击战》、《白天攻坚战的几点经验》等军事理论文章。

      夏侯苏民英勇善战,有“智勇双全的虎将”之称。1939年5月,夏侯苏民任连长,率领全连战士在蓬莱县二甲村与高炳旺部展开激战。他赤足光背,骑在屋脊上指挥战斗,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1945年9月9日,在攻打平度战役中,已担任五师十三团团长的夏侯苏民率部攻打平度城西门。平度城驻有日军一个中队和伪绥靖第八集团军王铁相部,城防工事坚固,城墙上筑有碉堡30余座。夏侯苏民亲自带领尖刀连炸开城门,首先攻入城里,接着他率二营向司令部发起强攻,活捉敌中将司令王铁相。1946年6月,夏侯苏民率十三团投入胶(县)、高(密)、即(墨)战役。战前,他带领营连干部行军百里前往胶、高、即城外侦察敌情;回营后,发动大家出谋划策,制定作战方案,指挥战士反复进行摹拟作战演习。6月8日,攻打胶县县城,夏侯苏民率部很快扫清敌外围阵地;次日凌晨4时攻进城里,将国民党陆军暂编十二师师长赵保原击毙。6月12日下午6时半,夏侯苏民率部攻打高密城。夏侯苏民冒着弹雨到前沿阵地察看地形,组织突击队,亲自指挥攻坚。9时30分发起攻击,9时40分攻破南门,突进城里,激战至中午,全歼守敌。即墨城久攻不克,许世友司令急命夏侯苏民率十三团投入战斗。即墨城守敌得知十三团参战,16日下午弃城逃窜。历时8天的胶高即战役,十三团在夏侯苏民指挥下连战皆捷。同年10月9日,再次攻打高密城,十三团担任主攻,夏侯苏民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不幸头部中弹牺牲,年仅27岁。

      夏侯苏民参军9年,经常战斗在家乡周围,屡过家门而不入。1939年,其父被日伪军抓去,打得遍体鳞伤,从此卧床不起。上级批准夏侯苏民回家探望,他只捎回书信一封,信中写道:“爹爹,儿战斗频繁,不能回家看你。你受的折磨,儿全知道。爹爹,好好养病吧,等杀净了鬼子,儿再回家好好侍候爹妈。”1945年,他结婚,婚假7天,只住一天,即告别爱妻回到连队。当年秋,他痔疮发作,无暇治疗,部队首长安排其妻到部队照顾,刚到半天,他即动员妻子离开部队。

      夏侯苏民牺牲后,1947年2月胶东军区为其举行公祭,追授他为“胶东战斗英雄”,蓬莱县政府将他出生地兴村改名为“夏侯村”。

    因为老婆体力不支,没有再往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位于山顶的纪念塔(网络图片)

    在纪念塔上刻有5716名烈士的名字,加上位于山腰的两座烈士名录塔,共记录着20000多位烈士的英名。(陵园内共安葬烈士3000多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烈士名录塔部分,虽然不太清晰,但还可以辨认出大多数名字。

    山顶的另一个重要建筑是“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的铜像。2009年9月,在中 宣 部等部门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评选中,任常伦入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百度百科

    任常伦(1921-1944),男,汉族,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中共党员。他是作战勇猛的战斗英雄。

      ■抗日英雄谱

      在山东省栖霞县东部巍峨的英灵山顶上,昂然屹立着雄伟壮观的抗日烈士纪念塔。塔西面,有一尊八路军战士的铜像,持枪伫立,雄视前方,守卫着美丽的胶东半岛,他就是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1921年,任常伦出生在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孙胡庄(现为常伦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8年冬,17岁的任常伦参加了胶东抗日自卫团,1940年参加八路军,被编进八路军第十四团二营五连。在战斗频繁、激烈的胶东抗战中,任常伦表现突出。每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在一次袭击敌人的战斗中,他左胳膊挂了彩,但不愿意退下火线包扎,他说:“为了党和人民,该流血时就得流血。这算得了什么!”

      1941年6月,任常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政治上积极进步,作战更加勇猛,表现十分突出。这年冬天,他勇敢抢救了一名陷入日军包围中的战士。1942年6月,任常伦升任班长。他执行任务果敢机警。11月中旬,他成功侦察敌情,使所在部队安全突围。

      1944年7月,任常伦被评选为战斗[1]英雄。8月,他连续出席了胶东军区和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荣获军区一等战斗英雄光荣称号。会后,已任副排长的任常伦得知敌情紧急,日夜兼程七百里,赶回胶东。那时,他身上已经负过八次伤,肩膀还留着敌人的弹片,体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他坚决请求参加战斗。

      战斗打响了,任常伦和全排32名战士奉命抢占制高点。他带领战士发起冲锋,成功抢在日军前头占领了制高点。然后又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成功夺取了制高点旁边被日军占据的小高地。在坚守小高地的战斗中,战士们的手榴弹用完了,子弹打光了,增援部队还没有赶到。任常伦坚定地对战士们说:“我们没有子弹有刺刀,人在阵地在!”他带头冲向日军,与敌人展开激烈的白刃战,他一人连续刺死5名日军,终于带领战友们守住了阵地。当天傍晚,日军对小高地进行反扑,任常伦不幸被子弹击中,他吃力地对战友们说:“别管我,守住阵地要紧,守住阵地就是胜利!”战友们在任常伦精神的鼓励下,斗志更坚,终于打得日军在扔下258具尸体后,落败而逃。英勇的抗日战士任常伦,也献出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

      ■任常伦三救战友

      一次,在攻打敌人一个外围据点时,任常伦和两个新战士在部队撤退时,走在了最后面,敌人尾随在他们的背后追来,情况十分危机。任常伦机警地让二位新战士先走,自己跑到大道西侧的丘陵地带,选择了一个隐蔽伏击点,举枪就朝着敌军射击,把走在前边的一个敌人击毙。这一枪,把敌人全部吸引了过来,而掩护二位新战士安全撤离,最后,任常伦也凭借有利地形,安全撤回。

      第二次,任常伦随部队在追击伪军时,和二、三百名敌伪军混在了一起,大家冲呀、杀呀,正打得来劲,任常伦突然看见一个战友被四、五个敌人包围住了,他怒不可遏,勇敢地冲上前去,大喊一声,正当敌人被吓倒的一会,任常伦端起三八大盖枪,当当立马打死二个,又刺倒一个敌人,使被围攻战友转危为安。

      1941年冬季,任常伦随连队在攻打敌人小栾家村据点时,由于敌情有了新的变化,连队奉命撤出战斗,一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三班长史德明。旧伤在身的任常伦请求同一排长、二班长三人去营救史德明,一排长和二班长在前往营救的途中受了伤,任常伦就让他们掩护,只身一人去搜寻战友。任常伦多次机警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堆新土前找到了史德明,原来,史德明在战斗打响后,不幸受了重伤。任常伦取下毛巾给史德明包扎伤口,又解下绑带,一头结在史德明身上、自己紧抓一头,拖着他走。当经过敌人的一个封锁点时,被敌人发觉,招来一阵激烈的枪声,任常伦把身子挡在史德明面前,史德明安全无损,而自己却受了伤。后来,在连队派来的战友们的掩护下,任常伦搀扶着史德明一步一个血迹地胜利地返回了营地。

      任常伦三次冒着生命危险,勇救战友的事迹,受到了部队指战员们的高度赞颂。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八女投江、于化虎、小叶丹、马本斋、马立训、方志敏、毛泽民、毛泽覃、王尔琢、王尽美、王克勤、王若飞、邓萍、邓中夏、邓恩铭、韦拔群、冯平、卢德铭、叶挺、叶成焕、左权、白求恩、任常伦、关向应、刘老庄连、刘伯坚、刘志丹、刘胡兰、吉鸿昌、向警予、寻淮洲、戎冠秀、朱瑞、江上青、江竹筠、许继慎、阮啸仙、何叔衡、佟麟阁、吴运铎、吴焕先、张太雷、张自忠、张学良、张思德、旷继勋、李白、李林、李大钊、李公朴、李兆麟、李硕勋、杨殷、杨子荣、杨开慧、杨虎城、杨靖宇、杨闇公、肖楚女、苏兆征、邹韬奋、陈延年、陈树湘、陈嘉庚、陈潭秋、冼星海、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周逸群、明德英、林祥谦、罗亦农、罗忠毅、罗炳辉、郑律成、恽代英、段德昌、贺英、赵一曼、赵世炎、赵尚志、赵博生、赵登禹、闻一多、埃德加斯诺、夏明翰、格里戈里库里申科、狼牙山五壮士、聂耳、郭俊卿、钱壮飞、黄公略、彭湃、彭雪枫、董存瑞、董振堂、谢子长、鲁迅、蔡和森、戴安澜、瞿秋白

    虽然是正月初一的一早,但陵园是还有不少人,大多是年轻人,也许是附近的栖霞四中的学生?栖霞四中院内,是宋庆龄捐建的“胶东国际和平医院”的旧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陵园出来,行驶在宽阔的柏油公路上,穿越隧道,翻越丘陵,两侧目力所及之处,都是苹果树,这里的农民还是很富裕的,在一座山上,还有建成的不久的一片风力发电机。

    我想,那些先烈虽然不可能想象得到今天生活的繁荣景象(当然也有种种的不合理现象),但他们是有一个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信念的。其中的普通一员,也许对于革命的“意义”都没有什么认识(又有几个人能有“清晰”的认识呢?),但并不妨碍的他们激荡的一腔热血。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却是充满激情的;他们的豪情,即使岁月流逝,却是值得怀念与敬仰的。

    关键词(Tags): #胶东 烈士陵园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njyd,holmers,于是,物格修齐,wxmang的书童甲,兰凯,深夜腌的萝卜丝,啃蹄妞,
    • 家园 数次路过桃村

      数次路过桃村,看到陵园,想不到却是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惭愧!

      送花

      • 家园 栖霞境内的烈士陵园还有几处

        桃村英灵山这个陵园是规模最大的。

        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各小学都会统一组织祭扫烈士墓(中学搞不搞,好像各个地方不一样),这个做法不知现在有没有延续。

        我小的时候,分别在观里镇的“雀儿崖”(也可能叫“雀崖庙”)的烈士陵园、寺口镇的“灵山”烈士陵园参加过清明节扫墓。

        观里的雀儿崖,原来就有座庙,后来又在那里树了纪念碑,变成烈士陵园。俺在低年级的时候,每年清明节都去。周围的学校也都去,听领导讲话、学生代表讲话、默哀,回来后写作文。

        记得有一次我写到“我们唱着歌儿……”小孩子不懂,就是觉得挺好玩。还有鸡蛋、“饽饽鸡”可吃(用面做成“鸡”的形状,不过我觉得像鸽子),很开心。

        清明,又称“寒食”,当年我们那里还很讲究的,提前用玉米、小麦、高粱等好几种杂粮,在石臼里捣的碎碎的,谓之“胡黍米”(胡黍,就是高粱),熬成稠稠的粥,按老规矩,寒食的三天,就要喝这种凉粥。配上咸菜疙瘩,味道很不错。

        到了小学高年级(我们那里小学一共五年,初中三年,现在改成初中四年),我到了寺口读书,已经是在台上发言的学生代表了。

        在网上竟然找到了照片。很小的一块纪念碑,立在一个大“jiang”(找不出这个字,就是丘陵地区的山坡,周围是深土沟)的顶上,是一处交通要道,记得是为了纪念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场战斗。曾经请一位老战士发过言,说旁边的沟里,当年就是他们战斗、牺牲的地方。是跟谁打,已经记不得了。不过在网上找到了一位名字刻在这里的烈士的事迹。

        1940年,在栖霞蚕山脚下的曲家沟村,驻扎着八路军的医院。闫永彩在同伤病员和医护人员的接触中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她憎恨日本鬼子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不久便背着父母离家出走了。她来到当时区政府兴办的织袜合作社,当了一名工人,专门为八路军生产军用物资。由于她思想进步,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区委发现了她这棵好苗子,培养提拔她为十二区妇救会长。她工作积极、大胆泼辣,领导全区妇女积极参加“减租减息”、“反扫荡”斗争,并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打击日本侵略军。

          1942年的一天早晨,闫永彩在十二区东店村部署“反扫荡”斗争时,遭到鬼子袭击,在向南山突围中被捕。鬼子看准她是个“八路”,便把她带回栖霞城,关进日寇宪兵队的监牢里。

          日本鬼子从汉奸那里知道闫永彩不仅是个共产党员,还是个区妇救会长,料想一定能从她嘴里挖出很多机密。然而这位坚强的女性,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守口如瓶。

          鬼子恼羞成怒,把她拉到东顶杀人场,先灌辣椒水,把肚子灌满了,再用脚踩往外挤,这时闫永彩鼻孔、嘴里一齐往外冒水,当场昏死过去。鬼子又用桶打来凉水,朝她头上身上泼。

          看她苏醒过来,鬼子又开始逼问她:“谁是共产党员,哪里有地下组织?”她还是什么也不说,鬼子给她上老虎凳,进行非人的折磨……最残忍的是,鬼子把闫永彩的衣服全部剥光,绑在木柱上,放出一群狼狗撕咬,直使她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失去知觉。敌人最后无可奈何,朝她的颈部连砍数刀致其死亡,最后把她的尸体扔到万人坑里。

          闫永彩牺牲时年仅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她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革命同志,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在敌人屠刀下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解放后,她被栖霞县委、县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至今寺口镇烈士纪念碑上仍镌刻着“闫永彩”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她的光辉事迹也被收入《栖霞县志》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纪念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来平时没有人管理,不过清明节的时候会收拾的很利落。当年我在这前面的台子上发过言,语文老师写的稿,俺慷慨激昂的念了一遍……

        • 家园 浪子是寺口的?我在城关镇住了10多年呢。

          去过桃村英灵山,还有任常伦的铜像呢。

        • 家园 去过

          没想到在河里遇到了这么近的老乡,在纸房上小学时去过灵山扫墓,咋那基本上每个坛都有无名烈士墓吧,我们坛是几个八路军的伤病员被鬼子给杀了,没人知道他们叫什么,就埋在我们村的西边一条沟沿上,记得在村里上一二年级的时候,清明我们会用松枝编成花圈抬到那里去扫墓,小时候在那条沟里看牛,常常想他们来自那里,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知道他们埋在这里了么?

          可惜,现在他们连几个坟堆都没有了,被旁边的人家给整成地了,或许下一代就会将他们彻底的忘了吧。想到这里才会体会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重量。

        • 家园 塂,夼,都是常用地名

          塂,夼,都是常用地名。还有芝罘,被人念成织布

        • 家园 初中的时候去过

          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好像是秋天,学校组织的,离我们那里2 3个小时的车程吧

          尖尖的纪念碑还有印象,是树在山顶上的,高度应该有5-10米。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面山坡,密密麻麻的烈士墓,没有数过,但至少有数百之多。山坡地另一面,也有烈士墓,但不多,看到里面有两个团长的墓。

          山下有纪念馆,馆里面有烈士遗物,现在只记得有一把没有握把的驳壳枪了。 管外两旁是翠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竹子,上面刻满了人的留言。

    • 家园 很多年前去过,再看到还是心潮起伏。

      向英烈敬礼!

    • 家园 烈士千古!
    • 家园 挥刀劈泪,中华民族的朝圣地之一,叩拜!!!
    • 家园 想起《山菊花》

      在瞻仰理琪墓的时候,我想起了《山菊花》这部小说。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二、三十年代,胶东人民的革命斗争,与《苦菜花》、《迎春花》两部作品并称为“三花”,作者是小说家冯德英。

      最早知道这部作品应该是小的时候听收音机里的小说连播节目,断断续续听得并不完整,但觉得挺过瘾的,特别是主人公“于进海”还是咱本家,觉得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其实是“于震海”,但我们那里的口音,没有卷舌音)

      以后又有了电影,80年代初的事,印象中我应该看过,但没留下什么印象。(也可能是先有的电影,再听的收音机。)后来才知道,里面的女主人公,于震海的妻子,桃子,是倪萍扮演的。

      中学的时候,读了完整的《山菊花》小说,现在想来,觉得里面的人物塑造的还是很丰满,有血有肉,没有那个时候的革命小说容易有的脸谱化。正好那时手头还有几本《胶东英烈颂》系列的书,于是对里面的一些真实人物又有了详细的了解。

      记得小说里有一段,张老三听说“珠子”被杀害了,大哭。后来听说新来的领导叫“力气”,就说“我们还没有力气吗?光有力气有什么用?”(大意)。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理琪”,像个教书先生,没什么“力气”。

      “珠子”,是张连珠,在理琪之前担任胶东特委书记,1935年组织了胶东的“一一四”暴动,在战斗中负伤被俘后英勇就义。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了,对于张连珠被俘的描述:在突围中,张连珠受伤,敌人围了上来,他就躲到一户农民家里(富农?),那家的主人给他一把菜刀,装作在切地瓜。因为都是当地人,如果那人肯配合,也许能蒙混过去。敌人搜过来的时候,一开始以为是一家人,还没看出破绽,可是那人嘴上说着是一家人,却暗地给敌人努嘴示意,结果张连珠就被抓了。气愤啊。

      百度百科

      张连珠(1904—1935) 山东省文登市铺集乡南长岚村人。曾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少年时就读于私塾,1931年春高小毕业后考入牟平县立中学附设的师范班。在这里,他参加了“读书会”和“反帝大同盟”等进步团体,并逐步成为学校中反帝反封建活动的积极分子。 1931年冬从师范班毕业,先后在古初村、观上冯家等地教小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中共牟平县委成立,他任第九区区委委员。 1933年春任九区区委书记,同年秋后,任牟平县委委员。1934年6月,中共胶东特委成立, 他任特委委员。 同年秋被捕,不久被释放,出狱后任特委书记。

      1935年,胶东地区适逢春旱秋涝,灾荒严重,人民叫苦连天。中共山东省工作委员会指示胶东特委,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动农民暴动。中共胶东特委按照省委的指示召集会议,研究了暴动计划。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不久,又在文登县沟于家天寿宫召开扩大会议,具体部署武装暴动,并成立了暴动指挥部,特委书记张连珠任总指挥,程伦任副总指挥。1935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初四),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在胶东半岛上爆发了。但是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暴动很快就失败了。在紧急关头, 他立即召集会议,确定将暴动队伍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争。12月5日他带领一支队伍来到文登城北底湾头村,不料被敌包围。突围中因腿部负伤被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刑场上他大声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

      《山菊花》的主人公于震海,真名于得水,也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但对他的真实经历,我以前没看到过详细的资料,网络发达之后,我才有了更多的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过烟台警备区司令,解放战争中南下,解放后转业,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扼腕。于得水曾经写过17万字的《革命回忆录》,现存文登市档案馆。

      百度百科:于得水。http://baike.baidu.com/view/182527.htm?fr=ala0_1

      2007年,电视连续剧《山菊花》上映,人们又想起了于震海、桃子。桃子的原型,于震海的原配妻子吕凤斯,胶东抗战史上独一无二的女营长,已经是百岁老人了,仍然健在。2008年底的时候,还有过这位老人的报道。

      外链出处

      • 家园 请问,于得水是如何被迫害致死?

        现在的文章,基本上只要是老干部,只要是死于那十年,都会如常例一样写个‘迫害致死’,所以如有此人详细资料,希望能贴一下。

      • 家园 胶东于姓是从文登大水泊还有荣成一个村出来的...

        还有一电影演员叫于纯绵...是大水泊人...

        胶东抗大的...

        也叫天福山联中...

        演过《打击侵略者》里的师长...崔凯...

        • 家园 老兄莫非也是本家?

          大水泊,确实如此,家谱上写着呢。

          不过再往前是从哪里来的,有个说法是云南。

          • 家园 俺母亲家是大水泊村...于姓...(*^__^*)

            村头有碑...

            大约在1800年前从赵家屯过来的...

            赵家屯不知道在哪?

            记得不太清楚...

            于姓是山东土著...更早有从云南过来的说法...

            有本书《中国...迁徙史》...大概是这个名字...

            网上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