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所大学五十多年来的零星琐事1 -- 东张西望

共:💬52 🌺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弟弟是这所大学毕业的,花1个
    • 家园 先认个校友 再看文章

      从我那年的毕业证书开始就是王行愚签字的了。

    • 家园 现在学校里已经很挤了

      这几年扩招,人越来越多,学校里看得见的空地都修了楼,但是各方面的设施还是有点跟不上。

      我毕业之前自修教室、图书馆里找位置已经比较难了。觉得这样对学校的发展是不利的。

      • 家园 哈,那所大学怎么尽出我等不务正业之辈呢?

        不琢磨三传一反,老念叨飞机大炮,老校长的校训都丢到爪哇国了。

        其实那校训也是80年代赶时髦的东西。本来没有什么校训,看着人家都牛气轰轰地什么校训,咱也整一个吧,这不,就有了一个校训。

    • 家园 好文章呀。不接着写了么?
    • 家园 呵呵 一看就是校友

      这个选校址的故事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

      90年代中期我入学的时候,有一次一个老师有事没来上课,另一个老师来代课。告诉我们说“x老师今天有事去上海了,课由我来上”。

      习惯上还不认为学校这地儿是上海呢。

      最近在奉贤又搞了块新地皮,1500亩,建新校区了,老校区还是太小了。

      东张西望兄还来对学校非常熟悉,期盼下文!

      • 家园 哈,又一个校友,握手!

        奉贤有新校区啦?具体在哪里?

      • 家园 校友好

        直到八几年,学校还是属于上海县的,所以我们一般都称到徐家汇以外的地方去为“到上海去”。我直到工作以后还习惯这么说,被同事笑过好多次。

        奉贤那个校区从来没去过,听说很大,设施也很好。其实我连本部也有好几年没去过了,上次五十周年校庆,从网上看了几张照片,连正门都变得不认识了。

    • 家园 再东张西望也没用,被逮个正着

      老校长是物理化学家,不是物理学家,他40年代写的胶体化学到80年代还是教科书。他当年可是中央大学的教务长,不是等闲之辈。文革中没太吃苦头,据说周总理保的。一直身体不错,八几年时洗澡摔了一交,从此身体就不行了,直至仙逝。

      坟地不在校园,有两片,一片在沪闽路虹梅路立交附近,58年造沪闽路时迁到原址以北3公里的华村(当年村口有一颗特大的银杏树),现在也没有了。另一片是中国公墓,在上中以西、老沪闽路西侧,到80年代还有一些散棺、碎碑,现在也都是新村了。

      如果当时校址选在曹河泾,下场会和华纺(中纺大)一样,后来就扩充受限。学校在70年代末时,还只有800多亩占地,80年代征了好多地,陈敏恒在这件事上是有功的。最遗憾的是,校本部和二三村始终没有连起来,据说那里是祖传的风水宝地,农民不肯卖。

      看样子东张西望兄(或许是弟?80年代还在读小学?)是子弟兵?或许我们还是邻居呢!

      • 家园 哈哈,咱肯定做过邻居

        你要是觉得我八十年代在上小学比你晚得话,鉴于我也没留过级,那就肯定得称你一声兄了。在校园里搬过无数次家,从团结楼,八十套到小三间大三间,除了那几撞带花园的小楼(现在都拆了),其它我基本都住过,所以咱肯定做过邻居。

        老校长的确是物化学家,我写错了。

        关于坟地,我的确是听说当年校园整个是坟地,不过你连什么时候迁移的都知道,肯定是你对了。八十年代的时候学校对面还有好多坟,我下课经常去玩的。

        80年代是征了好多地,我好多农村同学都摇身一变成了子弟。本部和二三村中间据说有个建筑是古迹,我那时候上小学天天在那附近转可从来没发现过。

        • 家园 哈,邻居,握手!

          住过团结楼、老二村、小三间,80套、大三间没有福分。带花园的小楼我有点糊涂了,是指老一村和四村吗?本部和二三村之间哪有什么古迹?那一亩三分地我可是刨过N多遍的。当年贫下中农同学就有住在那里面的。

          80年代我已经念大学了(黄埔一期的),王行愚、黄道是我师兄。

          本来想写“大学的日子”,现在不敢写了。网上敢胡说八道,就是不怕人家对号入座,现在要被对门牌号码了,不敢再胡说八道了。

          不过还是很高兴,海内存比邻嘛。

          • 家园 看来称兄是我高攀了

            王黄二位是我的父执辈,我看见都是要执师礼的,没想到和您老是同辈,失敬失敬!

            二三村旁边真是有古迹,刚听说时我也不信,后来想想现在一个猫食盆几千年前都有可能是秦始皇的饭碗,我辈不识真面目也很正常了。

            带花园的小楼以前叫“教授楼”,散布在一四村,都是老校长那一辈的教授才有资格住的。我有个小学同学是某教授的孙辈,托他的福进去参观过,当时觉得美轮美奂,可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房子和故宫差不多,气势固然足,但住在里面并不舒服。

            • 家园 哪里的话,你客气了

              在河里,你是前辈了,河仙级的。

              • 家园 先向诸位拜个晚晚年!

                想来都是我的前辈了,因为等我入校时,陈敏恒已经下台了,不过据我先前公司(是一美资制药公司,从厂长、经理到主管、同事多有本校的校友,60~90年代的前辈都有)的学兄讲,他在任上时,本校应该是很风光的。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创见性的在80年代就发起了后勤改革。但人走茶凉,我们一届已经享受不到多少改革成果了。而且80年代征的地很多在90年代初就低价出售了,如果再晚个几年等地铁通车后再卖的话,那价格就完全不一样了。等到96年胡案发生后(胡是他的大弟子),他在学校的影响就基本完全消失了(他的下台好像也是经济和个人作风方面的问题)。

                说到学校位置的偏远,我最早的印象是在92年高中参加“华化杯”竞赛时了解的。那时经过徐家汇给人的感觉也只是一个郊区县城的规模,只有徐光启故居和天主教堂给人留点印象。到了学校,发现校门外隔条路就是大片的农田。而等到考入学校时,梅陇附近已经开始改造了,待到我毕业时,从长桥到莘庄已经到处是高楼和工地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