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二)西方篇( -- 森林鹿

共:💬63 🌺32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不太理解

              青草的能量只有等量干草的五分之一
              一般而言,不是新鲜的更有营养么,我一直以为干草主要是为了便于保存和携带,有条件当然还是吃青草了。就像我们更愿意吃新鲜的青菜,而不愿意吃方便面蔬菜包里的水发青菜。

              望解惑

              • 家园 青草重量中80%以上是水分,不提供热量

                所以等重的青草提供的热量远远不如干草。

                便于携带也没错:干草的能量密度要比青草高得多,自然方便携带。

                我们说新鲜的营养好,是因为我们通常都有比较充足的食物供应,没有了去市场采购就可以了。而战场上的供给条件是很差的,所以人需要的是干粮,马需要的是干草,都要把不提供能量的水分减少,以方便携行。古代因为缺乏机械化运输工具,更要减少辎重的份量,否则军队运动速度是很慢的。

          • 家园 非常同意

            骑兵行军,不但要带人的口粮,还必须带上马的饲料。

            马吃的比人多多了。若一个士兵有两匹马,一匹骑乘,一匹驮粮(二马+一人的粮),一匹马能驮100多公斤,恐怕支撑不了多少天的人吃马咽。

      • 家园 “将士啖冰,马皆食雪”的一点联想

        其地乏水草,将士啖冰,马皆食雪。

        看地图的话(纯纸上谈兵),其地乏水草,应该不是二千里的常态,估计是有些地方水草比较缺乏。这些地方要是全部都这么荒的话,后来吐蕃怎么能大队人马走来走去没有问题呢?

        将士啖冰,我怀疑是喝“用冰烧融的水”的意思——军中岂会无火折子之类的东西,而让将士直接吃冰?

        我知道骆驼会直接吃雪,不知道马会不会直接吃雪。马皆食雪,有可能是马喝的水是“用雪烧融的”。

        雪上有尘土等物,马可以喝它的融水,但人无法喝,冰融的水要干净很多,人可以饮用。

    • 家园 注2:羌人杀唐官投奔吐谷浑

      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

      贞观九年(乙未,公元六三五年)

      春,正月,党项先内属者皆叛归吐谷浑。三月,庚辰,洮州羌叛入吐谷浑,杀刺史孔长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注1]西突厥与东罗马(拜占庭)的交往

      西突厥兴起后,本来他和东罗马之间还隔着蠕蠕(一名柔然,有人认为即西方历史上有名的阿瓦尔人Avar)残部、嚈哒人和波斯帝国,打了N年之后,西突厥算是吞并了前二者,与拜占庭结盟对付波斯萨珊王朝,强占了大片地方。

      这样西突厥与拜占庭的直接联系就方便多了,但是这时候西突厥以“拜占庭与阿瓦尔人结盟伤害了俺的纯洁感情”为名,开始对拜占庭帝国翻脸大骂,搞得拜占庭人相当之囧。拜占庭使者来参加西突厥可汗的葬礼,亦被逼得按突厥礼俗割面毁容志哀,此后两国断交。东罗马方面的史书不再记载西突厥的信息。(以上见薛宗正《突厥史》第三章第三节,他所引主要原始史料为拜占庭人弥南德在《希腊史残卷》中留下的相关著述。)

      另看到一些网上资料,说两国断交后,西突厥可汗曾派大将阿史那博罕直接攻打拜占庭,一直打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区域,但我没查到这条说法的原始出处或者学术性著作来源,存疑,仅供八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吐谷浑地形图(1970s的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对照地形图看了看

      王树:吐谷浑地形图(1970s的地图)

      绿线和红线(李靖)所经海拔不算太高,黄线(李道宗、侯君集)走的路线要难不少,但乌海之前的那段,海拔基本上保持在4000米以下(2000-4000)。乌海以后海拔就上去了。追到乌海时是五月份,军队在高原上已经呆了一个月左右,基本上适应了。

      记得以前看人写游记,骑自行车走219国道,也没有高原反应。219的平均海拔还要更高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难估计是后勤,不是海拔。

      • 家园 3000米以上做剧烈体力活动也很够呛吧

        我记得N年前男足打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特意跑去昆明做主场,就是为了用高海拔来陷害对手,结果。。。。咳,不说了。

        查了一下,昆明的海拔似乎是2000米左右。

        北路军穷追吐谷浑王,那一路也应该是活动量相当大的。

        不过另有一个问题是,大多学者认为唐代的气温比现代高二三度,那么当时青藏高原上的植被或许更茂密,不象现在有这么大片的无人区?后勤供养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

        • 家园 根据60年代解放军在青藏高原作战和训练的记录

          战士携带全部装具(大约15-20公斤),对野战防御阵地进行典型的400米冲击之后,就要休息3小时以上才能恢复体力。

          古代的后勤主要是粮草辎重,现代的后勤主要是弹药燃料,粮草辎重的重量只有10%以下。

        • 家园 贞观九年的闰四月-五月

          大约对应于635年的6月。这个季节野外的植被长势应该很不错,野生动物估计也不少。

          不知唐军主力是骑兵,还是步兵?步兵的话,可能体力消耗要多很多。骑兵应该还好。如果马匹足够,每人携带两月个的给养估计问题不大。

          不知李道宗和侯君集带了多少人去追?人数不太多的话,后勤的压力也会小不少。

          夏天的柴达木应该也还可以,北路的难点是翻过阿尔金进入新疆以后。

          • 家园 参战唐军似乎是四万多人

            出自《中国军事通史》对这一战的描述,认为李靖、李大亮、侯君集、李道宗所率四支部队,总数为四万多人。(另有两支共六万多人的军队未能按时到战场参战)

            不过我没看到这些数字的详细考证过程,汗一个。

            后勤的问题,唐军在当时作战的过程中陆续缴获了大量“杂畜”,如赤水川一战即获“杂畜三十万”,蜀浑山“虏杂畜五万”,追进沙漠里袭击吐谷浑王时又“获牲畜三十余万”,估计这些就是唐军的主要军粮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