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黄公别传: 1--5 -- lj远竹

共:💬115 🌺5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句话当时是冲着两个凡是去的

              百度:那句话原文以及作者的情况 新华网原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说两个凡是可能束缚人们的思想;那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是对是错,先干一干再看”,这句话在当时对打破这种束缚起了作用;这也是这句话仅有的两个亮点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的弊端也就越来越明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的活动,标准是准则、规则,人的活动居然成了规则;所以,明知道那件事是错的,我也可以先干一下,没经过我的实践、我怎么知道那是错的。当许多人一起实践时,究竟谁的实践是正确的?只好是最高权威的实践是正确的了,而且最高权威认为啥是正确的、啥就是正确的。对于某一个岗位的实践者,如果谁指责其错了,他就可以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狡辩;实践者自己认为自己的实践是正确的,其自己的实践也就只好是正确的了;当然,实践者也可以回应别人说“不争论”、然后自己改理论了,这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完美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从一开始就掩盖了两条路线(走资走社)的争论;看来真的是谁抓的权高、谁掌握的真理就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个下定义式的判断语句、是一个命题;而一个命题总是人们的一个认识结论。关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这个语句以命题的形式给出结论,比毛在《实践论》里以详细描述的形式给出结论,从形式上来说要更好;这也是那句话仅有的两个亮点之二。

              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内容是错误的;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的手段”,内容才是正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的手段”,也才与毛的《实践论》中关于实践、认识、真理的描述是一致的。

              命题总是从属于理论体系的,一个理论体系当中总是包括有许多个命题,人们总可以从一些命题出发、推导得到新的命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的手段”,对于一个理论体系中的许多命题,人们应该可以通过实践来直接检验其是否正确;对于一个理论体系中的许多命题,人们可能不可以通过实践来直接检验其是否正确;对于这些不可以被直接检验的命题,人们通常只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检验其正确与否,人们也可能可以从该命题出发、推导出新的可以被由实践直接检验的命题、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反向检验该命题正确与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的手段”,其一是因为:人们的所有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的手段”,其二是因为:人们判断命题正确与否,不是根据实践,而是把实践的结果与命题描述的内容进行对比来确定命题正确与否。对于不可以通过实践直接检验的命题,如果推导得到该命题的那些命题可以被通过实践来检验、且那些命题不正确,该命题也就不正确;如果由该命题推导得到的那些命题可以被通过实践来检验、且那些命题不正确,该命题正确与否就起码有疑问;当然,对于这种涉及逻辑推导的情形,逻辑推导的过程必须符合公认的逻辑规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容错误,不是因为“唯一”而是因为“标准”;人们总是把实践的结果与命题描述的内容进行对比来确定命题正确与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或许也可以认为这句话语文有问题;下面几句话的味道好像有点相似,只是最后一句话的味道最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想当资本家的共产党干部不是人民的好儿子/当不成资本家的共产党干部不是人民的好儿子

              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

              通宝推:九霄环珮,燕人,Thresho,
              • 家园 佩服

                早就觉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不对味。就是不知道哪不对。

                送花得宝。

              • 家园 写得好啊

                不过我也看了很多左派批这句话的文章了,其实写得再多也没用。

                当年的大讨论本来就是被“引导”的,结果都是注定的,实质问题还是枪杆子。

              • 家园 分析得很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义和逻辑上都有问题,而《实践论》才是对这个问题完整的阐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的科学认识论,比起波普的证伪论在过程上更积极,也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家园 学习实践论的结果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哦,是吗?

          你认为太祖会讲这种水平的话吗?有点小瞧太祖了,凳公之所以是凳公,那是因为他是伟人,但要达到太祖的高度,他还得架个板凳才行。不信你就翻翻主席的实践论,有这句话吗?

          主席实践论可是要高出一大截的,主席的观点是: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凳公当年就是靠这句话,搞倒英明领袖的,才有三次出山的机会。你把这句话给剥夺的话,难倒要第4次搞翻凳公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花,凳公的解释又多一种,一种比一种精彩!

            凳公之所以是凳公,那是因为他是伟人,但要达到太祖的高度,他还得架个板凳才行。

    • 家园 送花并宝推
    • 家园 黄老这个可不是老毛开始叫得

      好像主席当年还问别人呢,年纪不大啊,为啥被叫黄老?别人答,因为他老提意见。。。

    • 家园 刚发现竹兄大作

      搬板凳围观了。有老总小传的神韵,赞。

    • 家园 黄公别传--2

      1922年夏,20岁整的黄公迈进湖南三师校门时,另一位风华正茂已是CP的同龄人却已学满5年,正毕业跨出此校门。哪一位大仙?黄埔三杰的头一位“学术两科,冠于全校”的蒋先云,国共两党领袖最得意的弟子,干什么去?跟着主席、立三、修养参合安源工人大罢工。他要是能活到55年,也许TG会出个姓蒋的元帅。

      黄公开始还学的不错,但渐渐跟不上了,因为三师看重英文数理化,如此新潮赶上如今的中国了。黄公全都没学过,擅长的三字经指望不上,又没有可依靠的好爸爸,心里难免有点失衡。再想想自己的未来,就迷茫了。提笔写了首打油诗:

      人生总共有几何?

      何必苦苦学几何?

      学了几何能几何?

      不学几何又几何?

      细品之下,挺有哲理的。

      黄公入学的第二年,三师的师生闹了把学潮,背后当然少不了TG的身影。要知道这湖南三师可不是盖的,TG成立次年就有了CP基层组织,号称湖南省第一,创始人还能有谁,主席啊,故有一群学生、老师属CP、CY。当然黄公是没能亲耳听到主席的开导,主席在校园里高谈阔论时,黄公还没入学呢。对此学潮,黄公的态度是“君子群而不党”,行为是一边打酱油。如此黄公是不起步太晚了?不晚,想想在庐山共患难的海瑞,此时还在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学习指挥打仗呢,根本没听过有姓马列的。

      这场学潮一闹,倒是激起了黄公的好奇心。于是除了听听小道消息,剩下就是翻翻报纸杂志之类,这种心理有点象8平方后的人们。其实忧国忧民这种事情根本不是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有了上顿没下顿的农民所考虑的,生活的重担,经历所限决定其很难看的远。所以先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黄公这一顿恶补,才发现原来中华民族到了危亡的时刻啦。而意识到列祖列宗是那么的牛,如今却是要国格没国格,要人尊没人尊的先贤就多的很,早的很了。最先清醒的是清廷,但改革搞的太差,惹出天国运动,还是不成。此时的东邻日本当了回榜样。要说这日本当时比大清差劲多了,小黑舰队送了面锦旗一枪没放,日本就门户大开。可是明治维新后国力为之一震。拳打清廷,脚踢俄毛,人杰们的眼前一亮,于是纷纷前去日本取经,尤以GMD为甚。去是去了,可是日本这套是有实践没理论,各大佬犹如瞎子摸象,学的是不伦不类。虽然搞翻了清廷,却弄的满地军阀,各找个洋主子,捧着自己取来的歪经,都想玩死对方再强国,结果搞得更是国弱民贫。要说这帐就得由GMD兜着,清廷是你搞翻的,革命是你先喊的,带头的大哥又是你。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