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知青问题的一点看法 -- 渔樵山人

共:💬314 🌺2270 🌵5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哥,看来许司令没有紧跟伟大领袖的战略部署,

        不是个好学生哪。

        初中生每个班有十几个升学的,大约能占班上人数30-40%

        这政策我还是头次听说,而且这个比例相当大,虽说文革当中学校学不到什么知识,但是有个高中毕业的名义总比我们这样念了一年中学的冒牌初中毕业生要强多了。那么是根据什么条件决定谁走谁留呢?谁来决定呢?是像上海那样走一留一,具体谁走由各家决定?或者愿意下乡的下乡,愿意上学的继续留城上学?或者由上级(造反派、走资派、反正是当时掌权的)来决定谁走谁留?不过这公平二字恐怕就没法保证了,不过公平从来都是没有的。

        我的老父亲一直教导我要有职业道德,做什么就要像什么,所以当农民我就尽量就像个农民。虽然没有人看着,但是在农村也有自己的岗位。况且已经二十来岁的大人,就不大好意思再全吃父母的,起码自己能挣多少是多少吧。

        要说城里的好处,物质方面只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有了工作就有了铁饭碗,这就是当年最根本的城乡差别。

        没有被五花大绑地送到乡下去都应该算是自愿的吧,但是当年还有其他选择吗?

      • 家园 俺的身体就是在乡下好起来的...

        是苦点...不能白受聊...

        就七年...打鬼子还八年呢...(*^__^*)

        后来有聊体会...

        外部环境对应自己的内心时...一切尽在自己把握...

        怨天尤人...没人听你的...

    • 家园 【呵呵】这么一场波及上成千上万个家庭殃及上千万青年

      持续近20年的祸国殃民(对于绝大多数亲历者而言)的大事件就这么着

      被客观了

      挺难接受的,但是细想一下也确实差不多。

      难怪现今有人还推崇秦始皇、法西斯,因为残暴若秦,在当今的历史书里也占不了几行。

      至于沉默的大多数所遭受的苦难就更没人提起了.

      感谢互联网吧,让普通人也能出声。

      • 家园 遇到这种情况,定有以下回复。

        1.做大事不拘小节!

        2.又不是你一个人吃苦。

        3.你就不能吃苦,比别人高贵么?

        4.这是无奈的选择。

        5.成天哭哭啼啼。

        6.我就是过来人,我就觉得好。

        7.你才认识几个经历者,我可认识上万经历者。

        …………

      • 家园 若是秦始皇没有一点好呢

        每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因时而异。对于秦,暴秦一词足矣。不得民心,历经两世就被推翻。这是当时人们所给予的评价,他们不需要互联网,而是用行动表示反对,并且让这种评价传了两千多年。而后世刘邦项羽则用他们的胜败决定了天下归心,分还是合。如果你觉得普通人都觉得分比合好,那么请自便。但是不要随便代表普通人。还有不要夸大互联网的作用。古时有口口相传,有野史传说作为时代的旁证。网络的作用是放大了口口相传的速度和范围,却没有改变“人”这个因素。

      • 家园 又有人动不动就代表所有普通人了

        果然是“民主”的很

      • 家园 如果让我当知青我估计也不愿意。

        我本来在城市里过的挺好,吃香喝辣的,该上大学该搂着姑娘花前月下的。好么,您老一个指示,俺就广阔天地里翱翔去了,生活水平下降很多,也没学可上没姑娘可搂,只能看马牛什么交配。更别提以后小平上台政策又变了,许多人回城但各方面都给耽误了,后来碰上下岗什么过的也很惨。

        不过这个事情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俺还真说不清楚,毕竟那会儿占中国绝大多数的还是非常贫穷的农民,他们就该天生在乡村里受穷?我个人敬佩为了理想奋斗的人,虽然我觉得那会儿许多人包括老毛的理想有些乌托邦。

        • 家园 也不能这么说。

          知青那部分人里,其实后来很多人都混出来了。因为他们无路可走,头脑又不错,所以拼劲儿十足,有的考大学,有的做生意,总之,混出来的,并且混的很好的,大有人在。反倒是当年那批在部队里,或者在国有工厂里的人,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缺乏野心,最后只能挨个下岗。

          另外,有些知青的地位,在农村是挺高的。因为知青会从城市里带来一些生活用品,比较稀罕,农村人没见过。还有就是有些农民希望知青能教育一下农村小孩,所以当时在农村,有些知青的生活还是可以的。

        • 家园 其实呆在城里也好不到哪去

          知青下乡是50年代陈刘邓草拟的一个计划,60年代开始实施,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解决青年们的工作。

          70年代知青开始回城,就业岗位仍然是个大问题,大量青年游手好闲浪荡在社会,造成80年代初社会秩序混乱,这就引出后来另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严打”!

          当年避免知青下乡的解决途径就是搞手工业,自由经济,土地承包,各干各的。

        • 家园 但是知青去农村也是和农民争食

          当时农村的劳动力已经富余,再弄知青过去分一部份粮食,对农民也不利。我生也晚,记事的时候知青都快回城,那段时间村里偷鸡摸狗的事情可多了,但是等他们回去后就没人偷鸡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