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客家人的故事 -- 老平

共:💬127 🌺54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客家人故事8 :大哥与二哥

      我大哥在老家出生,在城里长大,我和二哥是在城里出生的。

      小时候的大哥,喜欢在老家的晒谷场上操步,后面跟着一串小屁孩。他规定后面的小孩每人都要保持距离,太远了不行太近了也不行,谁要违反要求他挥拳就打。结果一群高低不等的小童走出了规整的步子,把一旁瞧热闹的大人看得啧啧称奇。有人跟我母亲说:“你这孩子长大以后应该去当兵,肯定有出息。”

      他在城里读书的时候曾经抽烟,后来戒了,他自己戒烟以后不许二哥和我抽烟。我问:“为什么不能抽?”他说:“抽烟没有好处,我都戒了。”我不满:“为什么你可以尝试我们不能尝试?”他把眼睛一瞪:“我说不行就是不行!”那时候的生活圈子窄,玩在一块的伙伴都有哥哥姐姐,而这些哥哥姐姐通常也是同学,谁要玩点出格的东西很快就会传到家里去,所以二哥和我都没敢抽烟。

      大哥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一间宾馆工作,后来当上了部门经理,逢年过节都要上班。家里人奇怪:“为什么总是你加班?”他说:“手下的人想休息,我顶替他们。”某天,有人慌慌张张地告诉他,门外有民工要冲进来打架。他来到大门一看,五、六个大汉手拿木棍正要往里闯,几个保安不见了人影。他迎上去说:“我是经理,你们有话就跟我说,不能往里闯。”那些人看他个子不高身子不壮,就还要往里冲。大哥眼睛一瞪脚一跺,一声断喝:“谁敢进来!”那群人顿时愣住了,过了一会有人说;“既然你是经理,那今天就给你面子不进去,下回保安再无理我们就不客气了。”事后大哥往回走,走了几步发现脚不对劲,抬脚一看, 一双新皮鞋的鞋底中间断开了。

      平时大哥很少跟我说话,但有一次他郑重其事地对我说:“记住,不管什么时候遇到紧急情况,一定要先定神再做决定。”我不解地看着大哥,于是他说了一件前几天发生的事情。那天大哥一早到珠江河游泳,这是他从中学开始就养成的运动习惯。那天清晨大雾,他在河里游了一会,一抬头猛然碰到了硬东西,头没有抬出水面,却喝了几口水,脑子一激灵:“游进了船底下”。他一定神,判断出不能往前游,于是一个转身往右,在水底奋力划了几下,从船的侧面游了出去。头出水面,他看见一条大的木帆船在浓雾中悄然穿行,后面还跟着两条同样大小的帆船。他对我说:“如果我当时不冷静,你现在就看不见我了。”经过上面的两件事情,我对大哥开始有点佩服。

      二哥比我大不了多少,小时候常玩在一块,玩腻了就想吃东西,每回我都能发现外婆藏起来的饼干。有一回外婆把放饼干的铁罐子藏在了柜子上面,我们就把椅子搬到床上,二哥爬上去掏饼干,我在下面接。我一边接货一边就吃上了,他掏了半天问:“够了没?”我说不够,他回头看我吃得欢,就说:“不掏了,都给你吃光了。”我嘴一撇:“你不掏我就告诉外婆去。”结果每回都是二哥先动手而我先动口。这种事干多了就要露馅,大人们一开审,我第一个招供:“是二哥掏的,我也有吃。”父母问明情况后就有点犯愁:“老二是实在了点,但老三也太狡猾了,长大了以后如何是好?”只有外婆持不同意见:“这老三每回都能发现藏起来的饼干,而且能弄到嘴里去,说明他聪明。”

      那时候小孩子玩的东西不多,玩到后来我和二哥就玩背地图,说一个地名让对方在地图上找出来,找不出来就输了。为此我们把中国的省会和各国的首都都背了下来,直到现在还记得七七八八。记得有一次,两人玩了一段时间后就去找吃喝,我找到了一个止咳枇杷露的瓶子,一仰头就猛喝了几口。二哥在旁边看见我脸色不对,夺过瓶子一闻,立即大惊失色:“这是酒精,不是枇杷露!”他马上拿来一大杯水让我喝,说要把酒精冲稀,不然酒精会把肚子里的肠烧坏的。从那以后家里就不敢随便放东西了,这事也成了日后饭桌上的笑话:“你是高人,多喝几杯,连工业酒精都敢喝的人还会在乎啤酒?”

      二哥当过知青,那个年代上山下乡已经到了尾声,很多知青是隔三差四地往城里跑,他却很认真地在山区里当农民。我去过他插队的村子,看见他在自留地里收花生,队长告诉我:“你哥是我们生产队里的主要劳动力,去年赚的工分在生产队里排名第二。”人家当知青是从家里拿食物和补贴,他当知青是往家里送农副产品,后来他回城的时候村子里的人有点依依不舍。

      二哥比较早就离开单位出去做生意,但一直没有发财。有一次他跟人合伙做买卖,给管理部门逮进去了,人家一审问,他就说是自己一个人干的,与别人无关,那次他是吃了大亏。半个月以后,负责案子的人对他说:“你有种,一个人敢把事情全包下,不过我告诉你,如果不是上头有人说话,你是走不出这扇大门的。”后来他做电脑生意,朋友说有一批好货急需现金,向他借一笔钱,他把钱借出去了,但这笔钱一直没有收回来。二嫂问他钱收回来了没有?他说:“那人没钱,现在的处境比我差多了。”结果这事就不了了之。

      谈起大哥和二哥,两位嫂子都不约而同地说:“性格决定人生”。而我则想起古人的一句话:“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我大哥的性格适合当兵,却去了人事关系异常复杂的餐饮行业;我二哥的性格不适合做买卖,却在生意场里打滚了二十多年。他们谈不上成功,但也没有什么后悔。(老平2010-5-13)

    • 家园 客家人的故事7:表姐和堂姐

      点看全图

      表姐A

      我第一次回老家的时候,还不大会说客家话。到了外婆家,就跟着一帮小毛头打仗扔土块,没扔几块,就把一小男孩砸哭了。那土块扔得贼准,正中小孩的鼻梁,我在小孩的身边团团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到了晚上,我在舅舅家吃饭,赫然发现那小男孩也进来吃饭,原来他是舅舅众多儿女中的一个,是我的表弟。我连说带比划地告诉大家刚才我把他砸哭了,舅舅、舅妈笑了笑,每当回事。旁边的表姐马上走过去询问查看,关心疼爱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天,我又和几个小毛头拆了一块门板放在池塘上,几个人用竹竿把门板撑到池塘中间捞鱼。表姐刚好走过,看见我在门板上晃晃悠悠,吓得脸色发白,大声呼叫我们靠岸,说池塘水深,掉下去可不得了。几个毛头给人一喊就慌了神,笨手笨脚就是靠不了岸,好不容易靠上岸了,门板一晃,我一屁股坐了下去,裤子湿透。表姐赶紧把我拉起来,问我有没有摔坏了。然后领着我回家换裤子,她悄悄地帮我洗衣服,没敢告诉大家,怕舅妈说我。这个表姐结婚后我去过她婆家,她煮了很多鸡蛋给我吃,吃不完就放在我的口袋里。

      堂姐B

      老家的这个堂姐能歌善舞,一屋子的人都喜欢她。她找的对象是一个军官,当时叫军队干部,是一个客家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在一个空军基地里搞技术工作。谈了几年后准备转业跟堂姐结婚,当时转业有两个去向,一个是到省城,另一个是回老家县城。这个姐夫是个孝子,想回老家照顾父母。姐夫问堂姐:“我不想去省城,想回老家,你看如何?”堂姐说:“你去那我就去那。”结果姐夫没有去省城当官,而是回老家县城当科委主任。

      堂姐结婚的时候,我回去参加婚礼,他对我关怀备至。出嫁那一天,我跟着她的后面去新郎家,她到那就让我跟到那,吃饭也要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弄得婆家的人都以为我是他的亲弟弟。到了晚上,娘家的人都得回去,但她要我留下,结果那天晚上我在她的婆家留宿,住了几天后才叫人把我接回去。这个堂姐的孩子很能读书,后来是孩子把他们接到城里去了。

      堂姐C

      这个堂姐在老家出生,在城里长大,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年轻教师。那时候我读书不用功,教科书不看,老看杂七杂八的课外书,到考试的时候就临阵磨刀,应付过关。同事告诉她:“你的堂弟人聪明,但不用功。” 我在学校里经常碰到堂姐,她却从来不过问我学习上的事,每次见面就说:“要注意身体,注意休息,有事就跟姐说,姐帮你想办法解决。”

      有时候她到家里来坐,我父母问起我学习上的情况,堂姐就说我如何聪明,如何思路开阔,好像我就是班里最好的一个学生。她称赞我的时候是不加思索的, 似乎我压根就没有什么毛病似的。弄得我在旁边听也不是,走也不是。几次下来,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绝不能在学校里造次,不能给堂姐丢脸。”这个堂姐后来去了香港。

      表姐D

      我的姐夫都是客家人,这个表姐的丈夫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北宜昌,是搞水利工程的。表姐是嫁鸡随鸡,跟着姐夫离开老家去了湖北。表姐原来在家乡是一个教师,但不知道为什么工作关系调不过去,来来回回的折腾,结果在湖北成了一个无业妇女,偶尔打打临时工。但她无怨无悔,一心相夫教子。

      有一年放暑假,我当了一回背囊客,从广州出发到张家界,再到宜昌,逆流而上游长江三峡,经重庆去成都再奔九寨沟。在宜昌见到表姐,表姐一听我的行程,马上变得忧心忡忡:“就你一个人一个包?半路有问题找谁帮忙?”看那样子比我母亲还要担忧。到了出发那一天,我大大咧咧地直奔悬梯,上了船回头一看,表姐在向我挥手,船至江心,表姐还站在码头上没有离开。这个表姐跟我母亲最好,却离我们最远。(老平 2001-4-28)

      • 家园 朴实的文字传达了深深的感情

        都是客家人重感情,此言不虚。

      • 家园 印度客家人

        有一天中午, 我工作太投入了,(哎,活命艰难啊)

        错过了吃午饭的时间,

        就随便出去找了家小饭馆。

        店里面挂着红灯笼, 还有好些非常中式的东西。

        我试图用广府话与店主沟通,对方听不懂。

        然后又用普通话与店主沟通,对方还是听不懂。

        最后只好用英语。

        店主说他们是印度的客家人 (Hakka)

        能讲客家话, 但是不会写汉字了。

        这客家人也太能跑了吧!

        • 家园 根据朱大可先生的文章,客家人英文发音是哈卡(Hakka)
        • 家园 不会吧, 才说到印度客家人,结果就

          40年前移民加国为人友善 华妇身中数刀离奇被杀

          加拿大安省士嘉堡Finch Ave. E.夹Warden Ave.东北角一间洗衣店,10日中午发生命案,来自印度的华裔女东主被发现身中数刀,倒卧店内卫生间毙命。据称死者姓杨,认识死者的人都称赞她为人友善。

            发生命案的洗衣店为位于3430 Finch Ave. E.的Top A Cleaners。与该店相隔两个门的中药铺内,收音机放着很大的音量,老板表示之前没有听到异常动静,直到发现警车将该区围起来,才去向其它人打听,据了解,10日中午前后,一名邮差登门送信时不见洗衣店老板娘,于是走到隔壁咖啡店打听,咖啡店老板娘感到很奇怪,因为洗衣店老板娘刚刚买过咖啡离开,于是二人一起到洗衣店查找,最终在卫生间发现她倒在血泊之中,咖啡店老板娘赶紧报警。他还表示,老板娘很和善,见面都打招呼,大家称她“阿姐”,平时她一个人打理店铺,先生另有工作。

            现场有一位女士不停地在打电话,显得很焦虑。经询问她表示,该洗衣店的老板娘是她的远房亲戚,是30多年前从印度移民加拿大的华侨,客家人。该名亲戚表示,死者大约60岁,育有一儿二女,均是在加拿大出生,大儿子现为皇家骑警,老板娘平时独自打理洗衣店,有时她的女儿也去帮忙。事发当天,自己刚好与儿子一起到现场西边一栋医学大楼看病,发现出事了,正忙着与其它亲戚联系了解情况,她侄子在家中已经看到电视报道,猜想是阿姨出事了。

            另据一名加拿大安省印华联谊会会员表示,死者姓杨,其夫家姓刘,40年前移民到加拿大,开此店有15年了。

            10日下午4、5点钟的时候,命案现场周围围了不少附近居民,一名洗衣店的常客表示,他与老板娘“Rose”相识9年了,她是个非常友善的人,以前在某银行工作,后来辞工开了洗衣店,她先生偶尔也到店内帮忙。

            还有很多人是与Rose同在附近St. Aidan教堂的教友,有的人认识她约20年了,每一个人都对事件感到震惊和悲伤。大家称Rose是“最甜美的人”、“对每个人都非常友善”、“她是最善良的商人,有时客人付钱不够她也不在乎”、“我幼小的女儿都喜欢她,指定要在她的店洗衣服”。大家不能相信Rose被人害死,其中一位教友表示,“我9日还与她拥抱过,她的笑脸还在我的眼前,天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警方10日下午仍未公布死者姓名和死因以及案件动机,有猜测指可能是遭遇抢劫被害。

        • 家园 应该不是跑吧,可能是为生存所逼
        • 家园 碰到过从印度移民到加拿大

          的客家人。这户客家人更能跑,先辈是从广东台山到印度的,然后移民到北美。反正历史上客家人就是习惯移民的,先是在国内从中原往南方移,然后就往国外移了。

          以前他们家在加尔各答开饭店,煲汤很好喝的。

        • 家园 真是难得,在印度碰到客家人。
      • 家园 沙发上有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链接:客家人的故事外篇:不信鬼神的外婆

      不信鬼神的外婆

      链接出处

    • 家园 客家人故事6: 客家人与儒家文化

      点看全图

      (老家的学宫,学宫内放的是孔子雕像)

      客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家文化,这个结论不是从书本上得来的,是我从生活中感受出来的,因此,我的有关述说着重于事例而非理论。

      儒家文化的根本特点是什么?专家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我的观点却很简单,就是没有宗教信仰,或者说是敬祖先而非敬神佛。我还没有听说过那一位大儒是崇拜神佛的,而客家人就是只敬祖先不信神佛的典型。

      我小时候回家乡过春节,看到祠堂有一幅对联,上面写着:“春回东亚,派衍南丰”。我不明白“派衍南丰”是什么意思,长辈告诉我:“我们这一族是从江西南丰过来的,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祖先。”每逢年节,客家人拜的是祖先,没有求神拜佛的习俗。我回家乡好几次,没有看见过一座佛寺一座道观。

      前些年,我父母来澳洲探亲。有一天,他们在散步的时候碰到了一对华人老夫妇,四个老人就在街上聊了起来,老夫妇很热情地邀请父母隔天到他们家做客。第二天,父母到了他们家,又是喝茶又是包饺子的。吃完东西以后,他们就跟我父母讲《圣经》,然后放教会活动的录像,母亲很认真地听看,父亲却一边看一边打瞌睡。弄完以后人家问我父母信不信耶稣,两老回答得很直接:“我们从来不信这些东西,连中国的神佛都不信,更不会信外国的耶稣。”搞得人家一脸尴尬。事实上,在我认识的亲戚里面,没有一个是有真正宗教信仰的。

      儒家文化强调尊敬长老,这一点在客家人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一次我回家乡,接我的是四叔,进了老家的屋子,四叔没有把我往他家里领,我奇怪:“到哪里去,不是回家吗?”四叔说:“到二伯父家,给长辈报个信。”结果我们拿着行李先到二伯父家,然后才回四叔家里。在广州,我父母每年春节给亲戚拜年,第一个肯定是大伯父,然后才是其他人,这个次序是不能乱的,这就是儒家伦理所说的“长兄为父”的一种体现。

      我大嫂有一次问我:“你们为什么那么听从你大哥,好像从来也没有反对意见?”其实我从小就跟大哥的关系不是很好,他性格强硬,我生性反叛。但奇怪的是每逢遇到家庭决策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听从大哥的意见,维护大哥的权威。后来我想明白了,这是受到了客家人尊敬长老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从小到大,我就没有听见过我父亲对伯父发牢骚。有时候连我们都看出来是伯父错了,父亲也不说话,只是事后摇头叹息。

      从我父亲和母亲两个家族近60年的变迁来看,这种尊敬长老,安守本分的传统有好处也有不好之处。好处是他们在这60年里,不论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既没有去冲击别人,也没有被别人所冲击。不好之处是没有一个人当官,也没有一个人发财,哈哈。这意味着他们的思想过于保守,错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

      儒家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男轻女,这个特点在客家人里显得尤为明显。在我的记忆里,春节期间回老家最热闹的不是春节那几天,而是春节过后的“上灯”。客家话里的“灯”通“丁”,“上灯”即为添丁生男孩之意。到了那一天,凡是上一年生了男孩的,家里人都要在祠堂吊一盏新灯笼,家长会抱着男孩向列祖列宗跪拜,接着参拜长辈,然后全族人开怀大饮。这一天,外嫁的女儿都会回娘家探亲。“上灯”之后,会将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然而,“上灯”与女孩无关。在老家,没有生过男孩的妇女是会被人取笑的。

      在我父亲这个家族里,母亲的地位比较超然,因为母亲生了我们兄弟三人,家族里没有人能够超过她。我母亲比较开通,当大哥的女儿出生的时候,她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开始我还真信了,但当二嫂生了一个男孩令她喜形于色的时候,我就看出来她还是重男轻女的。

      在我的亲戚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我的堂姐和表姐都是嫁给客家人的,不论她们生活在乡下还是城里,而在城里的堂哥和亲哥都没有娶客家媳妇。也就是说,我的姐夫都是客家人,而我的嫂子都不是客家人。我就这个现象问过母亲,让她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她没有回答。我自己想了想,认为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家长对女儿的婚姻干涉过多,而对儿子的婚姻则宽松容忍。另一个原因是不论儿媳妇是什么人,她只要生出了男丁,那孩子就是客家人。归根到底,还是重男轻女思想的产物,也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体现。(老平 2010-4-20)

      关键词(Tags): #客家人 儒家 文化通宝推:大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