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韩寒的新作,"当阳光洒进来的时候...” -- 追风行动

共:💬19 🌺1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鲁迅”太山寨:韩寒,是中国当代鲁迅吗?

        在文学城看到的:这个“鲁迅”太山寨:韩寒,是中国当代鲁迅吗?

        不管是批评还是赞美韩寒的人,都会提到韩寒说的都是“常识”。赞美他的可以说,他用谐趣的语言捍卫了常识,其实有时候这个时代最缺的就是常识。比如,陈丹青说韩寒只是“一个说了大实话”的人。郑渊洁说他很像《皇帝的新衣》中说真话的小孩。

        批评他的人说,韩寒仅仅只知道一些常识,认为韩寒的文章其实没有多大价值,只是擅长痛打落水狗,他所“针砭”的时弊,都是思维健全的公众早已看清的流弊而已。这些东西,并不需要多大的洞察力,更像是加长版的新概念作文,对思想的推进功能不明显。说这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思考,实在是说我中华无人。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90年代中期之后,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阻力已经不再是思想和知识的问题,利益成了前进的主要障碍。形成了这样的局面: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出于利益,就是改不动。随着矛盾与问题的积累,中国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了秃子头上的虱子,有点正常思维的人都能看懂,根本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来指导了,启蒙事业对学院派知识分子的需求逐渐降低。

        另外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高校的体制问题,糟糕的学术环境和待遇,使得很多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去做学术研究。加上高校内体制的巨大束缚,也使得70后、80后的学院派很难有人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冒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近几年活跃起来的公共知识分子多半都是脱离体制生存的,比如陈丹青、艾未未,还有韩寒。他们都不靠体制内的资源生活。身自由了,心才自由

        • 家园 把韩寒比鲁迅,有点意思

          作为同乡和庸俗的中年人,我希望韩寒少招惹敏感词。每次看了他的文,总觉得挺豁亮,然后担心。五年十年二十年,韩寒危险,这个话以前和顾兄提到过。

          把韩寒比成鲁迅,很有意思。我想这里要比的其实是一批人,如鲁迅,如被鲁迅批判的的梁实秋,胡适,被暗杀的闻一多,乃至早期的共产党如陈独秀等。这批大声争辩的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现象,消失了。出于某些原因,鲁迅被收到教科书里、留到今天,大家一说,就是鲁迅。其实韩寒比之鲁迅其温和不可以道里计,鲁迅要是看到非法拆迁逼人自焚、尚且有人回护强权,早把人祖宗三代的死尸都骂得恨不得再死一次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鲁迅的韵律,是不是这样?可是在韩寒的文里,只是讽刺和哀叹一下罢了。

          有时我看韩寒文总有点诧异,他只有二十多岁,但文字滴水不漏,很难找到攻击点。我想其原因一方面是早熟,另一方面如你的引文,他说的大都是常识,常识当然很难攻击了。

          这个孩子大声把常识说出来,更映衬出了环境的荒诞和人群的猥琐,所以也总有人罗嗦他拿了美国人的钱,因为实在乏可攻击处。拿了就拿了,so what?现在被韩讽刺一句弱智,也是活该。要攻击韩寒这样一个人,要动脑子的,我看你们不行,不谦虚地说,老肥我是有这个能力的,只要价钱合适,我愿意为国效命,我们伟大的共和国万岁,五毛就不要谈了,伍万元写三千字,可以商量。

          上个礼拜看到一个经济帖子,什么《1984》可能在中国出现,要警惕,等等。可是,私下里我觉得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科幻里,或者说,奥维尔的科幻就是我们的现实。《1984》的主人公名叫Smith,在真理部当差,其日常工作是回收和修改旧报纸,比如把被打倒的领袖从照片中删除、把工农业指标修改得符合今天的口号,等等,目的是保持历史和现实的和谐一致。河里有一个开国大典油画被不断修改的图片贴,从美术角度看,很有价值。

    • 家园 韩寒一篇散文底下跟帖接近五千个,呵呵

      这是谁的功劳啊,哈哈

    • 家园 韩国男声泪俱下称韩寒是韩国人 有八大证据

      一个轮廓和韩寒有点像的60左右的韩国男子,上了一当娱乐节目,声泪俱下的说:韩寒是他失踪28年的儿子!

      不知是真的,还是恶搞。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