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T-50为什么不采用S形进气道? -- 晨枫

共:💬85 🌺20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上花得宝,多谢!
    • 家园 还是您的文章专业
    • 家园 老毛子把自己立足于防御一方,T-50就是合适的

      对于F-22这样的飞机,对大型米波雷达还是显性的,毕竟尺寸在那里放着,高温尾气在那喷着呢,没什么好办法的。老毛子的问题,飞机与飞机间对战的时候,不能在看不见敌人的时候被敌人打,因此短时间有效的等离子烟雾就管用了,支持几分钟,到进入视距内交战,那就完成任务了。

    • 家园 老枫有没有向平面媒体投稿?

      河里不少大佬如萨苏辈,业已两栖,三栖,甚至四栖,五栖鸟。老枫也有多栖的潜力,如果至今尚是一栖,何不一试?

      • 家园 刚看《世界军事》10年5月号,最后一场活塞空战

        晨枫出品~虽然我看过别的人写的足球战争,但是我总觉得他们写的像是个翻译作品,细细的在哪里凑飞机的出厂号码,看他们文章的人却一头雾水。

        晨枫同志的这篇脉络清楚多了,像一篇“介绍文章”

      • 家园 有啊,不过这篇没有投

        很多东西属于猜想,就在网上发发吧。

    • 家园 晨兄已经跑步进入2020了?

      现役主力苏-27的首飞是在43年之前的1977年,即使算入西蒙诺夫壮士断腕的大改,苏-27也在36年前的1984年开始服役

      文章还是一如既往的好文章

    • 家园 似有几个误解

      1,“黑障”仅针对通讯而言,再入过程中雷达跟踪应该是一直有效的。

      正如文中所言,黑障的形成是由于航天器表面形成的电离层。这是一层良导体,可以简单理解成裹了一层金属箔。通讯天线被短接,屏蔽,自然无法发射和接收信号。但整个航天器(包括外边的“金属箔”)仍然是良好的电磁波反射体。

      至于电离层隐身,要复杂的多。就我的理解,它需要精确的逐层控制一个多层电离层的电特性。所以至今没有脱离科学幻想--或者顶多理论预言--的阶段。

      2,雷达吸波材料应更多的是阻抗匹配有损材料。其工作原理为:阻抗与空气相同从而保证在涂层上表面没有反射;材料高损从而保证电磁波到达涂层底时衰减足够。

      • 家园 多谢指出

        我在帖子里说的不清楚,已经补充了。黑障确实只对通信中断而言,但雷达跟踪也中断了。不是说雷达看不见了,而是看见一大团光团,而不能准确对再入飞船定位。这和烟幕是一样的,不是看不见了,其实更加显眼,只是看不清具体目标的位置。

        雷达吸波材料的解释是我多年前(90年代中)偶然看到网上泄露的隐身会议文章里的,这个网站后来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你说的高损,机理是什么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