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杜拉拉升职记》与中产阶级幸福观 -- 达闻奇

共:💬92 🌺17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楼主怎么知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是徐导的(⊙o⊙),哈哈

      并且作为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观赏过徐导裸背的观众,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本片中出现的那个裸背绝对不是徐导的。

    • 家园 献花有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二)夹生的中产阶级

      看了《杜拉拉升职记》,使我更确信了之前别人的总结:北影出来的学生,比起中戏、人艺来,表演功底确实不在一个档次上。这光从台词功底就能看出一二。同为北影毕业生,赵薇、徐导这两位花旦的台词这么多年都没有一点进步,无论在哪里,都是那么苍白、暗哑。徐导的声音到了三十多岁还是那么缺乏自信,不再流连的青春和脸上纵横的黑气,看得出她现在不仅阴虚,而且阳虚。

      看完片子后顺便浏览了一下豆瓣影评。不出所料,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有趣的是,批评该片最厉害的几乎无一例外是男性。而有不少女性观众都表示很喜欢该片。这似乎又印证了一句老话:女人是生活在梦想中的。

      豆瓣的评论中,不少把徐静蕾饰演的杜拉拉和片中的海伦(吴佩慈)、玫瑰(莫文蔚)作对比,并指出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妞有多么俗、多么不搭调。这在小资云集的豆瓣并不令人意外。中国的中产阶级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拼命地要与国际接轨。但直至今日,京味文化仍然是中国大众文化的“主旋律”。07年《奋斗》的火热证明了这一点。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诉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洋”只有与“土”相结合才有生命力。片中杜拉拉的顶头上司、亚太区总裁何好德是个原装老外,但国语说得极好。而杜拉拉的“情敌”玫瑰却半文半白,没事就爱秀秀口语。

      如果说中国的中产阶级是坚定地西化派,我想部分人会表示同意。中国中产者在生活方式上向西方靠拢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但要辨析的一点是,这只停留在具体的生活样式上。中国式的西化始终停留在描摹、复写他们想象中的西方。而在基本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上,中国中产阶级呈现出一种无根、无序、无目的的状态。他们所拷贝的西方物质文明、流行文化,总让人感觉像一块半生的肉,夹在民族的汉堡包之间。而中产阶级啃食着这块汉堡,虽然心中苦不堪言,表面上还要显得甘之如饴。

      • 家园 像不像彼得一世开始,俄国人学法国人的样子
        • 家园 说到这个想起了

          俄皇叶卡捷琳娜与狄德罗交情甚笃,一直想把启蒙思想引入俄国。但狄德罗却说了一句让俄国人沮丧之极的名言,他说:“俄罗斯就像一颗果实,还未成熟,先已烂了。” (a fruit which has gone rotten before ripening. )

      • 家园 (三)幸福在哪里?

        当年窦唯在香港红磡体育馆唱着:“幸福在哪里?”当年的他应该很幸福。若干年后,他已经迷失在了幸福黑梦里。

        幸福是什么?中产阶级的幸福何以可为?要对幸福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很不容易。前几年有一本书《幸福的方法》,作者本沙哈尔据说是哈佛最受欢迎的教授。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公式:幸福=快乐+意义。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把幸福理解为一种实体。碰巧的是,他也是以汉堡包作为喻体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 家园 (四)幸福是什么

          而大名鼎鼎的哲学家罗素为幸福下过一个更有名的定义:幸福即参差多态。

          我则有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它比较容易理解。我不倾向于说明幸福是什么,但我可以说幸福感是什么:

          幸福感=满足感+期待感+优越感

          为什么这么理解?这要看“幸福”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义。

          比如:

          我觉得现在真的很幸福,有一个爱我的老公,还添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我真的很幸福!(满足感)

          想想过去,一日三餐都未必能吃饱,再想想那些灾区的孩子,想想那些亚非拉的贫苦儿童,你已经很幸福了。(优越感)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

          多么温暖多么慈祥

          把翻身农奴的心儿照亮

          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期待感)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总结出幸福三要素:1、欲望和需求得到满足;2、横比+纵比:现在还不错;3、未知但有希望的未来。

          在我刚开始总结幸福感公式时,曾犹豫要不要放入“安全感”这一项。后来我觉得应该把安全和幸福分开。有一些理论可以作为佐证,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原理。幸福更接近于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中的“爱与归属”这一层。而安全需求在这一层以下。

          中国的中产阶级,可以说是幸福但不安全的典型。绝对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幸福大多是比较的结果。中国的中产阶级特别之处在于,没有一种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文化。社会剧烈的结构变动让他们感觉在夹缝中生存,犹如地壳的软流层。这使他们找不到归属感,惶惶不可终日。但比起庞大的中下阶层来说,他们已经很幸福了。

          • 家园 (五)中产阶级的悖论

            中国的中产阶级既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历史传承,既没有文化的指引,也没有心灵的栖息地。因此他们过着一种非常表面化的生活,用不断更替的幻象来缓解内在的紧张。

            中产阶级全面拷贝西式文化与价值观,容易出现生吞活剥和食洋不化的现象。我们在这里暂不拿中国中产者与西方做详细的对比分析,仅拿他们的生活观来推理一下,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悖论。

            以西方为引领的现代性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普适的,一种是西方所特有的。这里所说的“普适”不是普世价值,而是指可为一切人所用的文明成果,比如器物,比如科学技术,比如一些管理制度与方法。但有些是西方独有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套用,很可能出现排异反应。

            有些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或者西方模式即普适,不少西方人自己也这么想。这仍是西方中心论在作怪。有些东西并不是西方的专利,只是因为他们率先进入了那个阶段。

            迅速拷贝西方的文明成果,确实容易体现所谓“后发优势”。但这种亦步亦趋式的拷贝容易造成悬浮的“天花板”状态,既无根基,也无目的。况且,西方模式是否可持续还是疑问。

            过去中国中产者的简单生活目标就是“像西方那样生活”,但一场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看上去很美”的西方模式其实未必有那么美。西方自己在经历痛苦的结构转型,当然无暇顾及中国中产阶级的信仰幻灭。中产阶级非但不是社会的稳定器,它本身就在产生不稳定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杜拉拉升职记》的意义在于给了中国的中产阶级一种心灵慰藉。

      • 家园 呵呵!我也中产了一回!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要看女观众的反映

        其实应该去天涯八卦,那里才更接近普罗大众的想法。

        豆瓣有些太酸,很多评论写出来让人怀疑作者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 家园 【商榷】

        人艺是单位,不是个院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