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点清野史:文化自信心的丧失 -- 无心之云

共:💬155 🌺88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读点清野史:文化自信心的丧失

    鸦片战争和庚子事变给清国士大夫带来的震撼不是亡国的恐慌,而是亡文化的苍凉。和有史以来国都沦陷后随之而来的改朝换代不同,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并没有建立新的王朝,只是和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条约,然后以这些条约打开的缺口,源源不断吸纳中国的利益,同时从这些缺口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文化。这些西方文化挟坚船利炮的战胜之威展示着它的优越性,使埋首小学训诂已三百年之久的中国读书人不能以奇技淫巧而自弊其目。

    中华大地数千年来历经无数次改朝换代,到了清朝,连衣冠都易了头发也剃了,但文化的宗旨一直保留着。面对着从古至今一直都具有强大的风化能力的中华文化,在和西洋文化角力之时显露出的无力招架之窘态时,清国的士大夫只能喟叹他们遭遇了“五千年未遇之变局”。而中华文化就在这一声接一声的喟叹中一点点失去了它的光环,在一些接受了西方的格物致知影响的清国士子心中,甚至完全失去了可信度。国家自信心的丧失,在文化自信心的丧失中尽显无遗。

    十九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开发大吉岭,以之作为通商西藏的基地。但大吉岭和西藏之间隔着一个叫哲孟雄的小邦国,这个小邦国是中国西藏的属国。如何减去中间这道小环节,使商业利益最大化?英国想到了在哲孟雄的主权问题上做文章。一八六一年,英国使馆向清国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出照会,提出哲孟雄是英属印度的属国,要求明晰主权。总理衙门随即将照会转发清国驻英国使馆,委托他们跟英方交涉。

    清国大使召集使馆的随员,让他们各抒己见,同不同意英方的要求?若同意,自不必多说,若不同意,有什么依据?随员中有个湖南新化人,叫邹代钧,是个地理名家。他写了一篇论文,援古证今,原原本本地考证出哲孟雄不是印度的属国。论文交给清国大使,大使看后,仍不能依此作出决定。他把论文交给使馆的总文案方培容,请他提出意见。

    方培容是当时较为有名的文人,八股文写得很好。按说这是个典型的中国旧式文人,对中国文化典籍应当是信奉的。而且他作为使馆的“总文案”,也就是秘书长,他的话在大使那里很有分量。邹代钧的那篇引经据典的论文,还不很好通过吗?

    可怪的是,方培容看完邹代钧的论文,立即大声斥责为书生之见。他对大使说,“商量此等大事,不可委之书生。”可见,方培容也认为哲孟雄的归属问题是件大事。他轻蔑邹代钧这篇论文的依据是,“彼皆据海国图志及瀛环志略等书妄腾臆说耳。”海国图志是方培容的当代人魏源于一八四二年著成,瀛环志略是一八四四年由方培容的当代人徐继畲著成,两书是中国书,但不是古书。方培容说到这里,还有厚古薄今的文人情绪可以谅解。估计邹代钧的论文并不尽如方培容所说,只是援引两部成书不久的图志,还有别的中国古书的内容,于是方培容接下来说:“中国古书万不足恃也。”这句对中华文化的轻蔑之语,则暴露了方培容辈对国家文化自信心已然完全丧失。一个丧失文化自信心的人对国家的信心可想而知,方培容最后提出自己对这件国家大事的意见,鸵鸟式的轻率:“既英人欲得哲孟雄,不如与之。中国何在乎此七十里小部落哉。”维系方培容辈无法变更的中国人身份的中国人的面子,就只剩下地大物博这一空洞的感觉了。

    于是,不可怪的事自然而然发生了。清国驻英大使接受了方培容“中国古书万不足恃”的观点,把邹代钧的论文给否了。反倒是一个英国人,在清国大使馆任二等参赞的马格里,他反驳方培容的观点说:“是何言?中国书论中国事犹以为靠不住,岂外国书论中国事反靠得住耶?”因为有了这一个半英国人的鼎力支持,邹代钧的论文得以被译成英文,上覆英国外交部。英国外交部对邹代钧的论文不能提出异议,于是对哲孟雄的觊觎,从完全主权拥有改为租借使用。哲孟雄的归属,在当时士子的议论中,评定为幸存——清国侥幸存有对哲孟雄的主权。对方培容的表现,则视之为文化叛徒。其后,清国国势日蹙,如方培容辈层出不穷,乃司空见惯而见怪不怪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文人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民族的神经末梢,最先感受时代的变革,最深感受时代的气息。文人又大抵是萌芽于本国文化的涵育之下,文人的自信除自负外,还有对母文化的信心。当一国文人对母文化丧失信心之时,绝对映射出那个时代国人对国家自信心的全面丧失。王国维投水,有人说是缘由于此。陈寅恪的诗:“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大夫羞欲死。”便是在为中国文化争一点最后的信心,礼失求诸野,国史未失,但国史的研究却要唯外国马首是瞻,中国的士子情何以堪?

    当年一曲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政治上面临着最危险的时候,还有文化上也面临着最危险的时候。

    百年的耻辱,不能只凭借政治经济的恢复而清雪,还有待文化自信心的慢慢恢复。国家的自信乃肇始于文化的自信,而中华文化自信心的恢复,直到现在,仍是条漫漫长路。

    通宝推:adapter,大Q,玉垒关2,Wjwu,唵啊吽,乡间小径,善居下,老老狐狸,捷克,古难全,烟动午夜,真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从头到尾纯属虚构

      1861年1月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6年清廷派斌椿作为赫德随员出外考察观光

      1868年蒲安臣使团出访

      1877年郭嵩焘出使英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常驻西方国家的公使

      1886年马考蕾考察团试图从大吉岭入藏被拒绝,之后英国指责藏兵在隆吐山设防是侵占哲孟雄的地方,英国驻华公使和总理衙门交涉要求西藏撤兵无果后,

      1888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

      1890年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和英国签订《藏印条约》,承认英国对哲孟雄的保护权,并划定藏哲边界,之后哲孟雄改称锡金。

      所谓1861年清国驻英使馆大使和随员讨论哲孟雄问题,华员饭桶,赖洋员得以保全……拜托,

      - 清国驻英使馆是16年后才有的,级别是公使不是大使,使节还是当时洋务第一的郭嵩焘,海国图志及瀛环志略的价值,中国当时只怕没人能比郭更清楚;而且中进士点翰林南书房御前行走的郭嵩焘,听见“中国古书万不足恃也”估计第一反应就是把说这种话的蠢货一脚踢回国

      - 英国对西藏的窥视是25年后才发动的,哲孟雄当时就被侵占了。

      - 中英关于西藏-印度间的边界交涉,不是在北京的总理衙门-英国使馆间开展,就是在印-藏现场,基本没有在伦敦英国外交部-中国使馆间进行

      短短一个故事,漏洞百出,纯属杜撰。这里有踢皮球不敢担责任的总理衙门,有昏庸无能的清国大使,有刚愎自用的师爷,有位卑见精的下员和深明大义的洋员联手为国保全疆土的壮举,唯独没有本时空位面的真实 ---- 平行时空的故事?

      然后以此洋洋洒洒谈“文化自信心的丧失”。Orz,如果文化自信心里,包含了要继承这种荒诞的野史内容,和杜撰这种野史的奇怪心态,那我还是放弃一点比较好~

      通宝推:伊通河畔,隔路山贼,大井故事,故园湾里,换了人间,老老狐狸,
      • 家园 野史故事固然经不起推敲,

        但是,“文化自信心的丧失”应该是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国文化主流状况。毕竟人类现代文明是西方文明,不是华夏文明。

      • 家园 搜了一下,是LZ自作主张把事情穿越一代人到二鸦

        这个故事当出自《清代野记·中卷·哲孟雄之幸存》,原文并未说交涉的具体时间,但从文中看,当时的清朝使节已经是郭嵩焘的后任,马格里也是郭嵩焘在任时聘用,后留任的人员,则时间当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历史上的哲孟雄交涉时间可以对得上。

        另,《南京方志整理》中有说,方培容1880年代初有参与《光绪续纂江宁府志》之修纂,则可确认,其人活动时间距离魏源、徐继畲时代三四十年。

        那么,故事的内容可能还是有的,只是LZ自作聪明把故事的发生背景,从1880年代提前了25年到二鸦;所以才牛头不对马嘴

        而且,《清代野记》的原作者毕竟搞错了一件事情:哲孟雄并没有幸存,而是落入了英-印的控制,虽然中国很多年都没有承认印度对锡金的正式吞并,但地方到底是丢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锡金已经彻底丢了

          中国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换来印度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不知道会不会把承认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换来日本承认大陆对台湾的主权?

        • 家园 好吧,我承认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搞混了

          这一点,很谢谢也很欢迎仓野老师的批评和指正。另外,很欣慰的一点是,您总算没有将这段野史定性为虚无,这样,我的拙文多少也有点可立足之处吧?

          我学识不够,面对这样一段需要多方面查证的野史,显得捉襟见肘是必然的结果,但我在另一篇被您批评过的“读点清野史”的一个回复中说过,我写这些文章不过是读野史发感慨而已。若野史所载不完全是捕风捉影,或者“创造”事件的话,那么,野史更有令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的因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野史窃以为也有为鉴之功能。而匹夫之责,有感而已,如有参考的价值,则幸;若无,也有做反面教材的作用,所以敢于不揣浅陋,献芹于此。

          敢布此心。

          • 家园 仍然子虚乌有,方培容的指斥似乎很有道理!

            海图国志·西南洋》部分我翻了两遍,没找到哲孟雄的字样,也许是我看漏了,反正下载已给出,望细心者查核。

            1848年成书的《瀛寰志略》,《凡例》中说得很清楚,“此书专详域外…五印度之北,一切蒙、回各部……朝鲜…无异亲藩,不应阑如此书”,在这里有描述的都是徐认为的外国,书中《瀛寰志略 卷三 五印度》一节,赫然把哲孟雄列为已经降英的诸属国之一

            五印度中东南诸国,大半为英所夷灭…尚有十余国纳款称藩,仅存故号者。英人各派大酋驻扎,代理国政…德干…哲孟雄,一作者木雄,在东印度北境,介尼泊尔、布鲁克巴之间,北连前藏,壤地最狭,人户止五六千,降于英为属国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P72)

            也就是,翻《瀛寰志略》,非但找不到哲孟雄属于中国的证据,反而只能找到中国人四十年前就承认哲孟雄是英之属国的证据;那么这个故事可以就有截然相反的解读:

            邹同学翻了翻先人书籍,说既然《瀛寰志略》都说了哲孟雄已是英国人的地盘,我们就不用争了吧。方培容拍案而起,“中国古书万不足恃”,劳资就是要和英国佬争到底! (不过估计这个场景也不存在)

            其实落花流水已经根据马格里传记和中国外交史料双重证伪此事,但我查《清代野记》背景资料时还有点不太确定,毕竟作者张祖翼也曾赴英游历过一年,说不定他能基于自己人脉,从使馆那边挖到什么独门八卦呢。

            但现在直接查到把哲孟雄定义为英属国的《瀛寰志略》,可以彻底证伪这个故事了!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故事产生…也许是使馆里有人和方培容过不去,编个故事损他并传到张祖翼耳里,也许就是张祖翼自己和方培容过不去…谁知道呢,反正只要知道这个“文化自信心的丧失”案例纯属虚构就是了。

            下载:

            海图国志

            瀛寰志略

            通宝推:添奕,
      • 家园 谢苍野兄,辛苦!
    • 家园 说的太实在了!

      清末民国初至今,国人所表现的多是崇洋媚外,都沉到内心深处甚至血液里去了,究其原因,根子还是出在文化的不自信!

      花送好文!

    • 家园 好文,宝推。
    • 家园 鸦片战争后遗症

      窃以为鸦片战争的余波至今不绝,可命名为鸦片战争后遗症。很多当今中国对外交流的社会现象,追到最后,往往都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带来的精神上的影响。最通俗的一个是刘翔,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是他那冠军后泪流满面的说:“我们中国人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今天如果你去问任何一个外国人,什么是东亚病夫?我想老外会一脸的茫然,他可能一辈子都没听过东亚病夫这个词。可我们中国人记得很牢,而且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我们记它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让外国人再叫我们东亚病夫,可是外国人早就忘了这个词,更不会有人称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了。这就好像是唐吉诃德大战风车一样。。。。。

      其他很多方面也是,我们对日本人的心态中也有鸦片战争后我们输不起的心理阴影。中国号称泱泱大国,可是鸦片战争到现在,我们实际上已对不起这个名称了,至少在心态上很小心眼,放不开。

      • 家园 我们输在文化上

        这个问题我们直到八国联军才算承认。一部分人丧失斗志,一部分奋发,因而有了新文化。

        如今又开始不承认了。

      • 家园 中学课本里有篇文章

        《观巴黎油画记》,不知道可记得了?

        我们记住过去,不是因为小心眼放不开,

        而是我们要不让那些事情重新发生,

        如果一个人永远都是号称输得起,永远被人打的鼻青脸肿,被人骑在胯下还笑嘻嘻的说我大度,我不在乎,这个人估计就是个烂呸!

        • 家园 我没说不要记住啊

          不知为什么我的贴子给你们几个不要记住这些过去的印象,可能是表达不好吧。

          记住是一回事,如何知己知彼去对待是另一回事。

          话可以说得很漂亮,很慷慨,可是具体落实下去,对中国是有利还是无益无趣,又是另一回事。看看过去十几年的一些事,就很清楚。

          本来还想说说,比如对待运动员,艺员换国籍的事,以及前时莎朗斯通批评中国西藏政策的事。。。。。。

          不想陷入毫无意义的斗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