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赶个热闹,随便说两句鸿海的事 -- dfindy

共:💬119 🌺9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很早的片子了,陈小艺,汤镇宗的吧

        不过,当时城市里还是有不少国营工厂的工人的,觉得我们的工人比打工仔地位要高多了。那时很多同学都是双职工家庭,可是现在,感觉这个城市里就是公务员,军人,IT青年,和不知道做什么营生的市民,就是好像工人很少了。

    • 家园 鸿海也算是中国的骄傲?过了
    • 家园 随便说两句鸿海的事, 续

      美国有句谚语,如果你是个锤子(四川朋友说,你才是个锤子),那么所有问题在你眼里都是钉子。

      外包制造企业当年靠廉价能吃苦的年轻民工一举扫平美国墨西哥竞争对手。时移事迁,现在中国整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比九十年代提高很多,另一方面内地发展也很快,而且新生代劳动力独生子女比例很高。这种背景下,如果企业接着快速增长,那产能的增加是否还能靠过去的去内地招打工妹和强制加班来实现吗?

      这是企业的高层管理需要认真思索的战略问题,中国不会永远有无限多的不求高薪水加班没怨言的打工仔打工妹。

      其实答案是有的,我来举个例子。我们公司产品里LCD显示屏用的很多,我们的供应商在深圳,大约从两年前开始,他们产品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具体来说,LCD本身没问题,主要是LCD与它的驱动板联接手工焊接缺陷太多。这是挺简单的通孔焊接,焊点间距很大,附近也没其他元件,这个工序差不多是电子厂里最简单的了。我们定期跟深圳厂电话会,深圳那边的港台厂长跟我们用英文对话,具体问题他用中文跟手下商讨。解释一下,我参与此项目不是做翻译的,我是我们这边的技术代表,深圳厂那边的中文对话我不翻译给美国同事。

      这个质量改进项目好长时间进展不大,我从对方的中文讨论中能猜到他们员工的流失率很高,在岗的也有些干活不用心,背后的原因肯定是待遇不好或加班问题。我们到后来基本失去信心,开始寻找新的供应商。可是突然峰回路转,深圳厂做了一个工艺变动,所有的问题都统统消失了。

      不卖关子,直接说答案。此项变动就是改用焊接机器手,焊接成果又好又快。这机器手听着高级,实际上并不贵,因为它只做一件事,代替手工焊接,我不知道具体价格,凭我的经验看也就在一万到两万美元之间。而且应该有中国山寨版,那样的话价格就更低了。

      前面说锤子和钉子的谚语,我指的是思维惰性。鸿海的一线工人超负荷劳动,可是高层里用脑力劳动赚钱的人却是很懒惰,躺在过去的成功模式里,不去想劳力市场变化情况,有困难总在搬到四川搬到越南之类的固定模式里打转。

      工厂自动化,没搞过的听起来挺吓人,实际方向选对了做起来真不难。以前欧美大企业搞自动化容易走入歧途的一点是目标定的不对,总想着全自动无人生产线,其实自动化干到最后,替代最后一两个工人的成本是最高的。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把一百个人的人的生产线减到六十个人,那做起来要容易很多,ROI设备投资收回期也会很短。

      至于说资金问题,别人也许会哭穷,鸿海该是绝对没问题的。另外,如果鸿海继续掩耳盗铃激起众愤,灰溜溜地跑到越南和印尼,重建厂房和锅碗瓢盆大搬家的费用也不会是小数目。而且不管它逃到哪儿,它的Apple/HP等顾客总是要追着它要工人情况报告的。

      通宝推:希宝,池塘中的雨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富士康也不是郭台铭一个人在管,工厂内部也很复杂

        可是高层里用脑力劳动赚钱的人却是很懒惰,躺在过去的成功模式里,不去想劳力市场变化情况,有困难总在搬到四川搬到越南之类的固定模式里打转

        工厂是个生物链,链上各个层次的人都要捍卫自己的利益,包括高层。

        - 底层的工人肯定不欢迎自动化,自动化了大家就没有工作了。

        - 小组长也不会欢迎,工人没了自己也没有工作了

        - 大组长也不会欢迎,小组没了自己也没有工作了

        - 车间经理也不会欢迎,手下几百号人没了自己就成效组长了

        - 分厂经理也许不会排斥,但是也很难欢迎。管人管得顺手了,万一搞不定自动化机器怎么办?

        - 人事部肯定不喜欢自动化,工人少了油水就少了

        - 总经理也许对自动化感兴趣,但是自动化投资这么大,万一建议失败,自己的位置就不保了。

        再往上呢?我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人可以对照富士康的组织结构表来数数其中多少个层次的人会狂热地支持自动化。

        要想推动富士康这样的公司实行自动化,只能通过它的竞争对手采取自动化后逼迫它跟进。

        富士康的竞争对手比亚迪呢?比亚迪最自豪的就是自己发现了用人工来代替机器窍门

      • 家园 你这分析让我想到比亚迪。

        中国人工便宜,使用手工比用机器便宜,但是人工的品质不稳定,如何尽量多地用人工,同时确保品质,技术含量可是不低的,也只有比亚迪才做得到。

      • 家园 出了思维惰性,主要是成本问题

        换成自动的机器可能不难,但也可能不容易。人工的优点是灵活性,今天接的单子是LCD焊接口,明天接个电话可能就是装配外壳。对专业性差的企业,灵活性最重要。

      • 家园 台干的惰性。富士康应该把大批光拿高工资不做实事的台干

        删清掉,成本和质量都将会有很大改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不用你们担心

        此项变动就是改用焊接机器手,焊接成果又好又快。这机器手听着高级,实际上并不贵,

        资本会考虑人工和机器的成本收益问题,尤其是如富士康这样的代工龙头,当人工的成本高过机器的时候,郭会毫不犹豫地裁人买机器,加强自动化程度,如果当郭找到能替代中国基地的地方,他会毫不犹豫地关中国的厂转移到别地,这与国籍和个人的道德无关。而是资本的伦理,全球化已经无数次地阐明了这点。

        代工业转移到中国,很大程度就是中国的实际人工成本低,比如另一个代工业的巨头--比亚迪,他的成功,就是把日本的电池自动化生产流程逆向分解,人工替代自动化,把人变成了机器,而且价格还低,所以冒出来了。

        所以说,中国的工业化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