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4) -- 江南水

共:💬145 🌺924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时候俸禄就是粮食吧

              官职级别都是两千石之类的。不知道何时转变成货币的,明清肯定是了。

              秦汉时期单独的手工业者多么,很多应该是也务农吧。商人只能买粮食了。古代农民交完地租,剩下的够不够吃都是问题,能卖多少粮食,想想挺惨的。当然后来货币地租之后就必须卖粮了。

              • 家园 交完农业税后,日子很难过

                还是《汉书·食货志》: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

                一年的收入是150石,交15石的税(说实话,还不是太高),自己吃90石,剩下45石。

                每石粮食的价格是30个铜钱,合计1350个铜钱。

                要交给村里乡里300个铜钱,还剩下1050个铜钱。

                每年的衣服开支是1500个铜钱。

                算下来,种一年的粮食,收入是-450个铜钱。

                这还没包括生老病死等等不确定支出。

                要是赶上税率上调,后果就不知道会是什么样了。

                估计,班固算的还是中产家庭,普通人家哪敢年年换新衣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才是正常的换衣频率。

                不是农耕地区的人们天生就有勤俭节约的爱好,不勤俭的话,肚子就会时常提抗议,不节约的话,不用多,只是潇洒的奢侈一把,那未来几年,全家人都得辟谷,准备升天。

                宁吃顿顿稀,不让一顿饥,与其说是养生之道,不如说是农耕民族无奈的选择,无奈到了只有靠糊弄自己的肚子,才能保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地步。

                先人的艰难,可见一斑!

                通宝推:johny,
                • 家园 那段农民家庭收支是抄的

                  原作者是李悝,说的是战果初期魏国农民的情况。

                  这段话反映了一个问题:粮食的商品化比率比较高,反映了战国到汉朝城市化水平要比后世高。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7)

      焚坑事业要商量

      人的一生经历的年头虽然很多,但是值得回味的,也就那么三两个,特别是年纪大了闲着没事儿写回忆录的时候。

      躺在始皇陵的地宫里,闲着没事儿的时候,秦始皇是不是也曾经回顾过自己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呢。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这三个年份,秦始皇是无论如何都应该会仔细回味一下的。

      始皇帝九年(前238年),这一年,他成为了真正的秦王政,在秦国正式当家作主。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这一年,他完成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项任务,天下真正的一统,他的身份也进一步升华,由诸侯王变成了皇帝。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这一年,在他的手上,大秦帝国完成了扩张,当时所能找到的适合农业耕作的土地,都踩在了他的脚下。

      在这三个年份里发生的那些事儿,恰好像是卫星发射的三级火箭,一步一个台阶的把秦始皇送上了人生的顶峰。

      站在人生峰顶的秦始皇,完全有资格骄傲的俯视人世间的一切,无论是现实中的还是历史上的。甚至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得仰着头看他。

      就在登上人生顶峰的第二年,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又一次端坐在了咸阳宫大殿。

      咸阳宫,帝国最雄伟的宫殿,也是帝国举办正式活动的法定所在地。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这个秦国的象征,见证了数不清的来自前线的捷报。

      对了,还有那次惊心动魄、流传千古的暗杀活动。

      最终,伟大的秦国人民彻底粉碎了燕国使者的邪恶企图,又一次毫无争议的获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

      耸立在大殿上的一根根柱子,无声的诉说着这么一个真理:暗杀这种卑鄙伎俩,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洪流!

      咸阳宫,伴随着秦国从胜利走向胜利,同时,也伴随着大秦帝国的毁灭走向毁灭。虽然秦始皇想另建一座更宏伟的宫殿来取代咸阳宫,但是终究没有改变咸阳宫跟大秦相伴一生的宿命。

      在那座更宏伟的宫殿没有竣工之前,秦始皇只好先受点儿委屈,在咸阳宫将就一下了。

      秦始皇一个人高高的端坐在上面,俯视着下面黑压压的群臣。

      大秦帝国的君臣这次凑到一块儿,不是又要做什么大计划,而是正在举办一个酒会,或者说是国宴,一个规模盛大的国宴。

      这个国宴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

      还是管中窥豹吧。

      大秦帝国的全部七十名博士,一个不落的都出席了这个国宴。

      博士的行政级别是比六百石,在这个级别前面还有七个更高的级别,分别是:万石、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

      做一个具体的对比,拥有万户以上人口的县,县令的行政级别,最高的是千石,最低的也是六百石。也就是说,一个人口大县的县令的行政级别,都比博士们的高。

      还有,博士们没有官印,相应的,也就没有发文件的权力。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拍板儿做决定,啥事儿都说了不算,正经的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

      博士这种人都全部出席这次国宴了,那些级别更高、能拍板儿说了算的人,会有多少出席呢?

      在宴会期间,按规矩,大伙儿都要向领导敬酒。这七十名博士,组成了一支数量庞大的敬酒大军,集体前去给皇帝陛下敬酒。负责督促博士们练习射箭的博士仆射周青臣,代表博士们致祝酒辞。

      在致祝酒辞的时候,周青臣首先回顾了一下历史,想当年秦国不过就是一个只有一千多里土地的诸侯国,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我们平定了四海,打跑了野蛮人,凡是太阳能照到的地方,再也没有敢不服气的了。(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这马屁拍得相当不实事求是,照这种说法,从秦孝公到皇帝陛下他爹秦庄襄王,那些秦国领导人全他娘的算是白忙活了。

      接下来,周青臣又描述了一下形势一片大好的现状,现如今天下全是郡县了,人人都生活在安乐祥和中,再也不用担心战争的灾祸会在什么时候落到自己的头上,大秦必定能够传到万世之后。(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这话也对也不对。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原地区的确是没有了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但是,前两年秦军将士在南北边疆,忙活啥呢,不是过家家吧,那可是尸山血海啊。

      最后,周青臣做了总结发言,打从有人类那天开始算起,就没有人能比得上陛下。(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秦始皇这个人,自己表扬起自己来都那么上劲儿,别人主动前来表扬,那他更没有不接受的道理啦。

      听了周青臣的这番祝酒辞,秦始皇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嘴角上挂了一个会心的微笑。(始皇悦

      谦虚使人进步,恭维使人舒服啊。

      秦始皇嘴角上的微笑还没有消下去呢,就来了一个败兴的。

      来自齐地的博士淳于越,对周青臣代表自己致的这番祝酒辞,感觉很不爽,于是主动跳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看来,周仆射在草拟祝酒辞的时候,搞一言堂了,没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拿出的祝酒辞,不是博士们集体智慧的结晶,结果有人不满意了。

      淳于越也是首先从历史着手,总结了一下历史经验,当年周天子能当那么长时间的天子,就是因为人家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子弟,给自己当帮手。(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接下来,淳于越指出了现状中的一个重大隐忧,如今陛下拥有整个天下,皇子们却啥也没有,万一出现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那样的人,指望谁来伸手拉自己一把呢?(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这就是跟周青臣唱反调啦,周青臣说,郡县能保佑大秦走向千秋万代,淳于越却说,只要出了田氏、六卿那样的人,郡县就不能保证大秦到底能走到什么时候,还是分封比较靠谱。

      淳于越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

      看看后来的赵高,我不得不说,他真是一个预言家。

      如果大秦帝国也有几个同姓王,赵高这条泥鳅还能在中央兴风作浪吗,他还能指鹿为马吗?

      淳于越的担心虽然很有道理,但是他说这话选择的场合,实在是很不合适。在这么喜庆的场合,提到田氏、六卿那种架空老板,自己当家作主的人,实在是太破坏气氛了,焚琴煮鹤啊。

      如果淳于越就此打住,顶多就算是他没眼力见儿,虽然说的话很不好听,但也是忧皇帝所忧,精神可嘉,还是值得表扬的。

      淳于越这次跳出来跟周青臣唱反调,看上去不过是在炒冷饭,把八年前那个郡县还是分封的老话题拿出来,再次炒作一番。

      我要再说一个“如果”,如果淳于越没有说下面的一番话,这么理解是对的。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6)

      这支大军领受的任务是拿下整个岭南,整天守在那些地方混吃混喝,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啊。

      不过呢,帝国政府也不好埋怨将士们在那儿混吃混喝混日子,要想让人家完成任务,就得让人家吃上饭,吃不上干的,也得喝上稀的。

      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那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也不讲理。

      大秦帝国不是一个不讲理的帝国,虽然在执法方面,他严格得有些没有人情味儿。

      为了解决前方将士既要完成任务又不能吃不上饭的矛盾,帝国上下动足了脑筋,最后拿出了一个惊人的解决方案,在湘江和漓江之间修一条水渠。

      修水利工程,对秦人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物,都江堰、郑国渠,都是他们给后世留下的杰作。

      但是,大秦帝国拿出的这个方案,依旧可以称得上是惊人。这条水渠一旦顺利竣工,巴蜀一带的粮食装上船,就可以沿着长江进入湘江,再通过这条水渠进入漓江,然后进入珠江,最后直达战争的最前线。

      这个方案简直就是完美得没了天理,事实上,这的确也是一个逆天的方案。

      以五岭为界,北边的江河(包括湘江)都是由南往北流向长江,属于长江水系,南边的江河(包括漓江)都是由北往南流向珠江,属于珠江水系。老天爷的意思是,这两大水系各过各的日子,谁也不要打扰谁。

      这个方案却非得让长江、珠江这两大水系井水犯河水,还不是逆天而行吗。

      想想前面提到的直道,再看看这个方案,我不得不说,秦人就是为了逆天而生的。

      负责这个逆天工程的是一个监御史,禄(姓不详,一说姓史)。从工程的施工地点来看,我觉得这个监御史,应该是长沙郡(今湖南一带)的监御史。

      监御史,郡里的三大长官之一,但是行政级别跟县令差不多。

      大秦帝国在岭南进行的战争,真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大军的统帅是一个郡尉,总揽后勤工程的是一个监御史,真的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好。

      如果只看地图,这个监御史的任务倒也很简单。湘江和漓江之间的直线距离,也就是几公里。对秦人来说,挖几公里的水渠,还不是跟玩儿似的。

      地图是二维的,地球却是三维的,除了平面上的长度、宽度,还有一个垂直方向上的高度,暂时先不考虑时间这个维度。

      麻烦就出在这个高度上,湘江跟漓江之间的高度差,大概是几百米。要是直通通的修一条笔直的水渠,那渠水将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往下狂奔呢?

      在这样的水渠里用船搞后勤保障,仨字儿,没门儿。

      开车从山顶到山脚,没多少人会选择最短的路程,直接从山顶往下冲,而是宁愿走一段弯路,沿着蜿蜒盘旋的盘山公路,安全的到达山脚下。

      在两千多年前,负责修渠的大秦监御史,也懂得这个道理,他就是利用盘山公路的原理,修了一条水渠,打通了湘江和漓江,捎带着也就打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一个逆天的工程,就这样顺利竣工了。

      敲键盘打字,很简单,但是我知道,真的做起来,很不容易。

      这条逆天而建的水渠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灵渠。

      我认为只有这个名字才能配得上这条水渠,大胆的设想、灵巧的施工、完美的效果,该有的全有了,非一个“灵”字,不足以体现出他的神韵。

      灵渠建成后,岭南前线的后勤问题就算是解决了,剩下的事儿就完全拜托给前线的秦军将士了。

      吃饭问题解决了,丛林战的经验教训总结得也差不多了,秦军将士再次深入到了岭南腹地。

      只要后勤保障没有特别大的问题,就没有秦军将士做不到的,这一次也没有例外,他们杀死了当地的部落首领西瓯君译吁宋。

      要是在中原地区,到了这一步,帝国完全可以宣布,伟大的岭南战争胜利结束。前线的秦军将士也可以收拾一下行囊,准备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了。

      岭南不是中原,南越人也不是中原人,他们并不认为一切都已经结束。

      南越人并没有向秦军将士低下头,他们深入到更加蛮荒的丛林,推举桀骏做带头人,为接下来的战斗,做起了紧张的准备。

      秦军的将士呢,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正在收拾行囊,准备回家呢。

      一个在准备战斗,一个在准备回家,后果会怎么样呢?

      在一次夜间偷袭中,南越人杀死了大军的统帅屠睢。

      秦军将士既没有战斗的心理准备,又没有了统一的指挥,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说是,伏尸流血数十万。

      不能再打下去了,再继续打下去,大秦帝国也吃不消,别忘了,这会儿北方那儿还有一摊子的事儿呢。

      还是先守住已经站住脚的吧,剩下的那些地方,慢慢来。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帝国在岭南地区设置了三个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郡县制的春风,越过五岭,吹到了南海之滨。

      这一年,帝国的高层很忙,忙着在南北边疆设置郡县,帝国的人民也很忙,忙着搬家。

      在这一年,一大批中原人也是离开了故土,在帝国的督促下,搬家到岭南。

      这些人大多是逋亡人,就是规避徭役、兵役等帝国义务的人。

      这些人应该不是吃了豹子胆,故意跟帝国的法令顶着干,死活不履行帝国赋予自己的神圣义务。但是,再精巧严密的法令,也会有漏洞,只要找到了空子,就可以在不违反法令的前提下,规避各种义务啦。

      这下好了,帝国来了个兜底条款,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没有履行义务的,统统到岭南去。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啊!

      跟这些逋亡人搭伴儿前往岭南的,还有一种人,贾人。

      自从商鞅开始,秦国就一直不待见这些商人,这次打发他们去边疆,也算是体现了大秦帝国政策的连续性、一贯性。

      逋亡人、贾人都有可恨之处,至少在帝国眼里他们都有可恨之处,打发他们去岭南,还能说得过去。

      另一种人,也被打发到岭南,就只能用“可怜”二字了。这种人是赘婿,也就是俗话说的上门女婿。

      在那个看重血统的年代,血统的延续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要是男人的染色体不争气,生来生去,最后收获的只是五朵金花、七仙女之类的千金,就麻烦了,地下见了列祖列宗没法交代。

      最后一招儿,招个上门女婿,生的孩子(关键是儿子)随姥爷姓,也算是凑合着帮姥爷家延续香火了。

      只要还有一线活路,就没哪个男人愿意干这差事,只有家里实在过不下去的,才会让自己的儿子去干这种买卖。

      除了上门女婿,还有一种人也可以算是广义上的赘婿,投奔到富家寡妇门下,给她当第二任丈夫的人。有时候可能是第N任丈夫哦,比如后来的陈平,就给人家当了第六任丈夫。相对于上门女婿,这种人有点儿没品位,纯粹就是傍富婆。

      不管是有品位的上门女婿还是没品位的傍富婆的,都算是吃软饭的。

      结果呢,因为吃软饭,被打发到了岭南,可见,吃软饭也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行当。

      这个?怎么说呢,也不能怨大秦帝国太刻薄,自古以来,赘婿都不是招人待见的主儿。

      战国时代魏国的法令就规定,这些赘婿不能从国家分得土地,三代以内的子孙不能成为国家公务员,即便三代以后的子孙可以做国家公务员了,那也得写明他是赘婿的后代。(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予田宇。三世之后,欲仕,仕之,仍署其籍曰:故某闾赘婿某叟之曾孙。

      除了在经济上、政治上受到残酷迫害,上了战场,赘婿们也没法向人家正常人看齐,吃得比人家差,干得比人家多,关键时刻还得替人家挡枪子儿。(今遣从军,将军勿恤视,烹牛食士,赐之参饭而勿予肴。攻城用其不足,将军以堙壕。

      吃软饭,是要遭到无情歧视的,古今都差不多。

      逋亡人、贾人、赘婿,组成的移民大军,告别中原,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帝国的南疆。在身份上,这些人跟同一年搬家到帝国北疆的人,差不太多,帝国给他们搭配的父母官也差不多,都是些不合格的帝国官吏。

      大秦帝国不合格的官吏,真多啊!

      这也不奇怪,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拿下那么大一片土地,秦国本土培养的高素质的官吏,就远远满足不了现状的需求喽,只好就近从当地招募公务人员,算是公务员本地化。

      这些土生土长的公务员,一来是掌握不了秦国严格依法治国的精髓,二来是碍于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的情面,在执法过程中多少都会弄点儿猫儿腻。比如,沛县的萧何就曾经多次给老乡刘季这个社会混子开后门。

      要是严格追究起来,东方六国本地出产的那些帝国官吏,都他娘的是不合格官吏,闭着眼也能抓几个典型出来,派他们去边疆,刚刚好。

      人,有了,官吏,也有了,虽然都不是什么好鸟,但也凑合着能用了,开始岭南大开发吧。

      且慢,还少了一种人。

      女人。

      帝国安排的这些官方移民中,女性的比例应该不会太高,女性要想达到帝国这么高的标准,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男女搭配,不光是干活不累,还有利于社会和谐,在一个只有男性的社会环境里,早晚要出事儿。

      不过呢,让这些中原人去跟当地的女性打交道,不说当地人答不答应,中原人有这个胆儿吗?

      别忘了,到现在为止,双方还没有彻底放下手中的刀呢。

      要是一直这么阳盛阴衰,帝国的移民就不会有好结果,这批人即便不闹事,他们老了呢?到时候后继无人,帝国上哪儿再弄这么一大批移民啊,这片天下早晚还得是人家南越人的。

      据说,赵佗建议秦始皇再派三万没有丈夫的女子来岭南,让她们负责给前线的士兵们缝补衣服。(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

      秦始皇打了个对折,安排了一万五千人(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这一万五千没有丈夫的女子,不一定都是未婚的,可能会有数量不菲的寡妇。

      那年头,大秦帝国最不缺的,也许就是寡妇了……

      始皇帝三十三年,算得上是大秦帝国的一个移民年,一南一北两股移民潮,奔向了不同的地理方向,也奔向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移民到北方边疆的中原人,跟附近的匈奴人,过的日子没有任何交集,一个农耕,一个游牧,根本找不到什么共同语言,打根儿上就尿不到一个壶里。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水和油的关系。

      这些人在长城沿线,一个劲儿的抵制匈奴人的渗透,那也是没法子的事儿。

      移民到岭南的中原人,跟当地的南越人,过的日子差不多,都是靠种地过活。刚开始的时候,双方可能都会有点儿不放心对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就会慢慢的凑到一块儿,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提高粮食的产量,然后再是你教我施肥,我教你除草,你借我的犁,我借你的锄。

      一来二往,双方就一点点的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不管秦始皇的原始动机是什么,他这个移民岭南的措施,最终是促进了农耕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这也是一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民族融合。

      虽然在秦末大乱的时候,岭南地区脱离了中央政府的控制,但是到了汉初,这一地区的人们还是尊奉中原政权为中央政府。

      这个尊奉,在当时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尊奉,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人对中原地区的心理认同。

      有了这个心理认同,后世的王朝再搞海内一统,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大军一过长江,就可以宣告大功告成啦。至于岭南地区,发一个文告,差不多就齐活儿了,所谓传檄而定是也。再也没有哪个王朝,像大秦王朝这样,在岭南地区费上九牛二虎的劲。

      说这些王朝不花一分钱的享用着大秦王朝留下的红利,不算过分吧。

      自从汉武帝再次在岭南设置郡县后,在大一统时代,这一地区就始终控制在中原政权的手里。哪怕是一直都不怎么样的南北宋,也牢牢控制了岭南,这才有了东坡居士“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无奈,这才有了陆秀夫投海殉节的壮烈。

      今天,生机勃勃的珠三角地区作为龙头之一,引领着中国走向现代化,追本溯源,也该感谢那次历尽艰难、付出无数代价的民族大融合。

      在那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付出了代价,大秦帝国也透支了自己的最后一丝潜力。

      在我看来,始皇帝三十三年,应该是大秦帝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征人的累累白骨、民夫的无声抗议、孤儿寡母无助的眼神,联手为大秦帝国打造的棺材,在这一年,正式完工,后来的直道、阿房宫,不过是增强了这口棺材的结实程度而已。至于什么时候装殓大秦帝国的遗体,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作为局中人,秦始皇意识到了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会儿他很高兴,

      秦始皇一高兴,就举办了一个酒会。

      这是一个很让我上火的酒会。

      这个酒会的具体举办时间,是在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年),一个名垂千古的年份。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通宝推:johny,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只一句话

        del

      • 家园 吱一声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好象刘彻也发了上门女婿朔方城

        可怜的上门女婿们...

      • 家园 写得真好!何不出版, 或者拍电视剧?

        追着看了好多个月了, 不得不说: 写得真好!也算自认是从小手不释卷, 不过, 把《史记》写的象江南兄这样好的, 还真没见过。

        特别是江南兄的很多观点, 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呵呵。

        这么好的素材, 这么好的故事, 活脱脱就是极好的电视剧本的素材啊。 要是把这160多集拍成故事, 不管是严肃版的历史正剧, 还是如《武林外传》般的戏说版, 甚至, 即便是改编成动画片, 都是非常非常有看头的。

        关键是, 现代人都太懒, 愿意看书的大人和小孩都越来越少, 若是拍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剧, 对于.......怎么说呢, 应该说, 对于“唤醒国人”,是非常好的一个手段。

        怎么说呢, 因为, 现在, 中国正处于一个消除几百年积弱, 一个所谓的“伟大复兴”的阶段, 这个复兴, 并不仅仅应该是经济的复兴, 科技的复兴, 必然要伴随着文化的复兴。

        而中国, 自五四以来...., 其实自清末以来, 就一直有全面否决自己文化的倾向, 其流毒, 一直延续到俺小时候看过的《河殇》, 记得《河殇》一直是鼓吹蓝色文明必然要代替黄色文明的, 对于长城这个伟大的建筑, 《河殇》也是不屑一顾的。当年俺虽年纪尚小, 对他们的观点, 却也不敢苟同。 这帮所谓的“知识分子”, 所谓的“精英”, 其实, 都是不读历史的家伙, 或者,是不仔细读历史, 或者, 是故意偏读历史的家伙。

        而“文化”这个东西, 必然就在历史里面。 “历史”这个单词, 包含了太多, 太多的内容, 我们先人的思想、科技、语言、文字、民族、变迁、军事、建筑、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反正, 杂七杂八, 非常非常复杂的一个体系, 都揉合在“历史”这两个字里面, 不同的人,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生活背景的人, 看过后, 会有不同的体会。

        所以, 文化的复兴, 必然是建立在对自身历史, 有一个重新的, 客观的解读。 并且, 最重要的, 是让人民, 让大家都知道。

        所谓的文化的复兴, 其实, 就是自己的文化, 被自己挖掘出来, 并且, 让自己的人民知道, 让自己的人民, 广泛的了解。这样, 我们的文化, 才能真正的复兴。

        那么, 怎样让人知道呢, 用现代的手段, 如电视剧等等,手段, 用说故事的手段,用拍看的故事的手段, 让大家都知道。

        然后呢,大家都知道后, 大家有兴趣后, 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更深入的研究, 挖掘, 如此, 成为良性循环。

        ===========================

        罗嗦了半天, 其实, 俺只是个好事者, 却想当鲁迅。 呵呵。

        其实, 真正能干成这事儿的, 却是商人。 是制片商, 是看见商机, 觉得可以以此为题材拍片, 以此赚钱的商人。

        呵呵。

        • 家园 az09兄过誉了。说一下我自己的一点浅见

          而中国, 自五四以来...., 其实自清末以来, 就一直有全面否决自己文化的倾向, 其流毒, 一直延续到俺小时候看过的《河殇》, 记得《河殇》一直是鼓吹蓝色文明必然要代替黄色文明的, 对于长城这个伟大的建筑, 《河殇》也是不屑一顾的。当年俺虽年纪尚小, 对他们的观点, 却也不敢苟同。 这帮所谓的“知识分子”, 所谓的“精英”, 其实, 都是不读历史的家伙, 或者,是不仔细读历史, 或者, 是故意偏读历史的家伙。

          自清末以来,人们全面否定自己的文化,有全盘西化的念头,不能说他们不读历史,或者故意歪曲历史。

          文化,说到底只是软实力,没有硬实力做后盾,软实力就是面条。

          清末以来,我们的硬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实在是没法看,致使受尽了屈辱。

          当时的人们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是病急乱投医,可以理解。把今天的我们放在那个时空背景下,说不定比他们还激进呢。

          八十年代,《河殇》的出现,也是这个道理。

          本来一直宣传“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结果走出国门一看,原来我们还不如人家那三分之二呢。巨大的心理落差下,人们又牵出了文化这只替罪羊。

          今天我们能够相对心平气和的看待传统文化,甚至重视国学,并不是说我们比前人高明多少,只是我们的硬实力起来了,虽然还没有到汉唐时代睥睨东方的地步,但也可以自豪一下了,相应的,文化上的自豪感也就来了。如果我们的硬实力没有长进,怕是今天我们也在呼吁全盘西化。

          所谓的文化的复兴, 其实, 就是自己的文化, 被自己挖掘出来, 并且, 让自己的人民知道, 让自己的人民, 广泛的了解。这样, 我们的文化, 才能真正的复兴。

          我隐隐有一种感觉,中国现在需要出现一个孔子,一个董仲舒。

          需要一个孔子来述而不作,全面的整理一下传统文化。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好恶,甚至偏见,但是必须全面,把自己认为好的和不好的全部整理出来,让后人取舍。

          需要一个董仲舒,来把传统文化完美的嫁接到现实情况。在嫁接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准确的取舍,以适应现实及将来一段时间的需要。

          当然了,今天的董仲舒面向的对象不是汉武帝,而是更广大的群体,全国人民。这么一看,今天的董仲舒要比汉代的董仲舒,需要说服的对象更多了,任务也更艰巨。

          孔子、董仲舒,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到底什么时候能出现,不好说。也说不定,现在就有了,只是我们身在桃花源中,不知魏晋,以后的历史,会给他们一个定位的。

      • 家园 就算在不久的从前,"赘婿"也是被人看不起的...

        在我们这儿,对第二类赘婿,还有一个特别的名称...那比上门女婿还要更更没地位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