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日常计算机使用笔记(A) -- 肯定没有被注册

共:💬45 🌺6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第4点不同意

      Intel Q6600, 2.4G 4核,4GB内存,4盘RAID5,够强劲了吧。

      咱优化过的XP x64可以在10-20秒以内启动,启动后运行任何程序基本上都可以立即起来。没优化的得有1分钟,而且启动后还要等硬盘响上至少半分钟才能运行程序。在笔记本(主流-高配)上效果会更明显。

      咱还做过8核/16GB内存服务器的优化,效果类似。

      对Windows系统来说,优化是立竿见影的,其性能是倍数的提高,而不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提高性能的还主要是日常应用的部分(启动、关机、浏览文件、运行程序等等),而不是大运算量程序运行的速度。

      4) 由于对用户使用环境估计的不足,有些优化过度的系统盘会停用一些在其看来并不重要的服务或删除一些文件以达到精简体积的目的。用户在解决由此造成的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走弯路。其实对于现在主流机器的配置来说,那些优化带来的好处微乎其微,而由此可能引起的问题更加值得重视。

      • 家园 是这样的

        首选确实是我表达的不够严谨,顺便再说明一下,上述的东西只代表个人初步的,主观的,很不全面的看法。

        单从“优化”来讲,是个范围太大的题目。多少高工靠着优化数据库性能和网络结构吃饭呢,显然在这里说的不是这一类的“优化”,这与您的回复无关,只是兄弟胆小,借地先打个预防针,以免来的砖头太大。

        回到您的问题,在最终用户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过什么的情况下,做些自己觉得适合的优化,并能感觉到由此带来的性能提升,自然没坏处。最重要的是,即使出现问题,这些强力用户(Power User)也能自行解决问题,知道自己做过哪些改动并可以尝试还原系统状态,从而解决问题。

        对我来说,XP组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比后继的Windows 7要简单一些,修改某个设置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比如:以前的主板通常有两个IDE接口,上面按照主从顺序可各自挂接两个设备。这样理论上用户可以挂接两块硬盘,一个DVD ROM,一个刻录机。但实际应用中,用户可能只使用一块硬盘。这时候,常见的一个优化措施是在“设备管理器”中,关闭其他未被设备占有的通道。这个可以很明显的提高XP的启动速度,直观的表现就是原来转个十几圈才能见到桌面的系统,往往现在7,8圈就可以了。原因是XP默认在启动的时候扫描所有的通道,即使未被占用。原来扫描四个,现在只扫描一个,启动速度自然大大提高。

        在用户未知或者忘记自己做过该项优化的情况下--这很常见,如果用户需要增加一块硬盘,就会遇到无法识别硬件的问题,除非再去“设备管理器”打开相应通道,而对于没有经验的用户来说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Windows 7中没有相关的选项,而且在Windows 7中,再想找到以前像XP下那样可以通过修改某一项设置就能明显感受性能提升的选项很不容易。和现在的机器配置也有一部分关系。

        说个笑话:每一代新系统的推出,微软广告的卖点必有一条是性能提升多少多少,并有各类图形表格为证。唯独有意忽略了硬件平台的作用,有点像卖汽车的广告,每个部件能省油多少,您要是把所有数字加起来会发现,到最后,汽车运行起来的状态应该是一边跑一边往外面漫油。

        刨除操作习惯的因素,新的系统搭配新的硬件,更能发挥自身的效率,这一点倒不用怎么怀疑。

        对Windows系统来说,优化是立竿见影的,其性能是倍数的提高,而不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提高性能的还主要是日常应用的部分(启动、关机、浏览文件、运行程序等等),而不是大运算量程序运行的速度。

        在前面说过,在此再强调一遍:在最终用户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过什么的情况下,做些自己觉得适合的优化,并能感觉到由此带来的性能提升,自然没坏处。

        如果拿一台摄像机跟踪一般用户一天内的所有行为,并统计出每项操作在总时长内占的比例。会发现“启动、关机、浏览文件、运行程序”这四项实际占有的份额可能不会长于一首MP3的播放时间。但这些操作上的延迟给用户带来的感受是最深刻的,从心理学上来分析这种情况会有不少的说法。

        但在决定用户工作效率的因素中,“大运算量程序运行的速度。”往往比您上面所说的四个性能指标更为重要。渲染一副高像素的图片,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可以看到画面的逐渐变化,而不会感到无聊。当一个用户一天需要进行100步类似的操作,每个操作多花1分钟的话,累积的时间就相当可怕。而人类的思维模式决定着,在这1分钟的等待过程中,如果转身去处理其他事情,然后反复这个过程。那么后果恐怕是精神分裂。

        所以,我认为一般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的要素中,硬件相对重要,软件优化更多带来的是心理方面的好处。当然,良好的心情对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

        • 家园 你这个观点我也不同意

          对windows系统来说,我从来不“优化”硬件方面的东西。要优化的一定是软件方面的东西。把不必要的软件部件去掉,x86的安装盘只有180MB,我需要的所有软件包括Office之类的大型软件都可以正常运行,甚至运行得更好。如Index Service之类的东西,平时基本上不会增加功能,但对平均性能的影响极大。去除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优化。事实上,这些软件不去除,无论你多高配置的机器,其日常工作的性能都不会有多好。

          至于硬件设备的删减,我从来没有做过。这个也不是现在各种版本的“优化”方向。

          会发现“启动、关机、浏览文件、运行程序”这四项实际占有的份额可能不会长于一首MP3的播放时间。

          除非你的机器不是用来工作的,否则浏览文件、运行程序这些任务就是最主要的。还有浏览网页、收发email之类,也可以极大优化的。事实上即使是用于娱乐的机器,这些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但在决定用户工作效率的因素中,“大运算量程序运行的速度。”往往比您上面所说的四个性能指标更为重要。

          这个真不重要,在日常工作中99%以上的时间CPU利用率是不会超过10%的。包括放电影的时候。除非在比较差的机器上放高清电影。为了那1%的时间优化一方面不值得,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法优化。CPU的硬件性能限制决定了这个基本上没有多少油水。

    • 家园 【原创】日常计算机使用笔记(B)

      占位,打补丁ing

    • 家园 注册可以在标题前加上【原创】字样

      个人意见,写得在具体一点可能更好。

      • 家园 不好掌握啊

        想写的具体一些,可一发散开怕不好收拾,所以对有些东西尽量以介绍思路为主。如果有具体问题再一一讨论吧。

        • 家园 你可以以点带面

          你说的对,系统地写就好比你说的发散了不可收拾,我的意思是:有些概念是不是有些具体事例能更好去理解?呵呵,你的原创你一定有自己的思路和提纲了,无怪我多嘴就成。呵呵呵。

          • 家园 也没什么思路和提纲

            就列了几个标题,实话说这个话题自己倒是酝酿了一段时间,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的功力不够,没有办法驾驭和控制太大的题材,索性就不想太多,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算了。

            因为网络是个近似无限的空间,有时想的偏执一些恨不得要把每一个概念名词都解释一遍。所以嘛,还是看具体的答复再做决定,在这个交互过程中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高。憋着不写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俺这话可没有催稿的意思哈。

            • 家园 给主贴补充一点心得

              不装不用的软件。装免费软件先上网看评论,有无广告、间谍软件等。

              俺2003年装的一个系统,一直到现在都没重装过。前几天让别人用了一下,虽然事先把他设成受限用户,但仍然几分钟后就中了流氓软件。

              使用习惯最重要。

              给主贴添乱啦。

              • 家园 对,这点很赞同

                对,这点很赞同。

                有人问我那个杀毒软件比较好。我总说好的使用习惯是防毒的关键。

              • 家园 说的不错

                习惯是最主要的,而这又是最难说清楚的地方,有时候就是一种长期养成的直觉和本能。我的思维也很容易受到自身的局限,有些表达方式可能不是太适合交流但又不自知。打滚思考中。

                • 家园 写得很好啊

                  写得很好呀。我看了主贴有感而发,因为平时看许多人的电脑,往往是不忍直视,看不下去那样糟贱东西。但许多人往往无所谓:“不就是电脑么,谁想黑就来黑,反正没有怕偷的东西。”你还真的是无话可说。想想看广告软件、间谍软件有那么大的盈利空间,就知道情况大概如何了。

                  这是不在乎的那种,更多的人可能是不知道,所以我想贴中的知识对真正关心的人很有用。有什么就写什么,不用在语言艺术、Reader response上想太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