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三国讨论】浅论关羽北伐的真实目的和战略失利原因 -- 萨苏

共:💬49 🌺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赵兄好文章

        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更佩服老兄精辟精准的分析。老萨的一篇好文引出老赵的一篇好文,很好!

        关羽败亡,原因实在是太多了,从战略、时机上的,到外交,再到部队战斗力、战术运用、同僚关系、用人问题。。。是个合力的结果。不过,要深究起来,我觉得还是关羽在全局战略方面见识不够。

        关羽亲历过数年前吴蜀几乎兵戎相见的危机,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使在刘备给还东吴东部三郡之后,双方依然存在很大利益冲突,因此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和日积月累的敌视怨愤情绪之下,东吴随时会由表面的盟友转为实质的敌人。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或至少推迟东吴方面的这种变化呢?说起来很简单:

        1 不要继续激化矛盾;

        2 不要让东吴方面有任何有机可乘的感觉。

        可惜关羽这两个方面都没做好。尤其是第二个方面 ----- 你明知道对方是饿了三天的狼狗,却偏让自己心爱的小羊羔直接暴露在它面前,这不是自找苦吃么!就算是你北征之前做了多么认真的布防,可一旦你把荆州守军主力调走,你还能指望江东按兵不动?当然,江东也完全有可能出於各种考虑不来占你这个便宜,但是,做为一名专阃方面的人物,你绝对不可以将如此重大的问题建立在对方的“善良”和“无能”基础之上。

        另外,我一直不明白关羽北征之前的思路是怎样的、他是如何定位此次军事行动的。这一点老萨也已提到,就是,究竟是“以战术进攻的手段实现战略骚扰之目的”呢,还是干脆就是“战略进攻”。

        任何明眼人都应该明白,这个时候置东面强邻觊觎于不顾、复无汉中方面协同支持,就悍然发动孤立的战略攻击,迹近自杀。因此我也不太相信他从一开始就定位为“战略进攻”。

        既然不是“战略进攻”,那么在水淹七军重挫曹魏之后,关羽为何不选择勒马回师、退保荆州呢?尤其是当他得到徐晃援军开赴襄樊战区的消息时,这个时候是最佳撤军时间呀!如果他能在这个时候撤军还保,则可以说他既出色地完成了战略骚扰的目的,又漂亮地歼灭了曹魏一个集团军的有生力量,同时又不致令江东方面敢於有任何动作,还维持了吴蜀表面上的联盟关系,实在是战略战术双赢!

        到底是什么促使关羽在击灭于庞之后突然改变主意,将战略骚扰变为战略进攻呢?

        实在没有更好的解释,只能归因于关羽本人全局战略观太滥了。

        其实关羽甚至都不用击败于庞七军就可以勒马回保 --- 当然要确保能安全退军了。这么做虽然看似保守软弱,但实际上在战略上却能牢牢把握住主动权。

        “为将当有怯懦时”呀!

        关羽其人,临阵指战有余,专阃方面不足,可惜被摆错了位置。如果换做孔明、法正、李严这样的人物督统荆州军政,刘备这盘棋完全可能是另一个局面。马谡在战术方面也许不行,但在全局战略上却可以做老关的老师。。。一笑

        煮酒胡言,难免错漏之处,望诸公教我。

        • 家园 二位精彩!

          赵兄酒兄不出手则已,出手就是大手笔,尤其对于当时三国关系分析十分透彻,我们一直强调寻找内因,其实外因也十分重要,兄弟的文章不免局限于蜀国一隅了。

          魏国实际上在对长江的掌控颇有章法,上游为重,始终是襄阳为枢,攻守都以它为轴心,江陵虽然重要,作为战略进攻的基地有重大价值,但不进攻的时候也不必要去掌握,-- 伐吴则务必先取南郡,吴国上游军队便处于崩溃。而合肥,纯粹是阻挡东吴北进的绊脚石,魏国由此进军力不从心。

          襄樊为首,南郡南阳为肚腹,合肥为尾,既然是尾,难免神经不灵,血管不通,而曹操对于合肥,也不是太重视(?!!!)--- 依靠张辽个人的才能去坚守合肥,就说明他并不认为真的丢了合肥有多大要紧,至少不是要命的病患,吕蒙所分析的青徐形势在军事上说并非没有道理,他所说的能够取得徐州并非昏话,恐怕曹操对孙权实力容忍的底线也在淮河一线,否则就是心腹大患,不除不得了。因此,关羽围樊城,和孙权渡淮几乎是同样的威胁。曹操不调动一切力量对付他才怪。

          至于蜀汉的战略预备队问题,也十分同意两位的意见,的确,蜀国当时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来不及组织这一必要的应着,是一个大败笔。对此话题,兄弟还有一片相关的文章,二位有时间可以多帮助指教一二。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05;ID=2242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