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高科技创业的一个模式 -- 穿越

共:💬118 🌺53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高科技创业的一个模式

    为了证明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也为了忽悠更多的筒子们跳进科研这个火坑,今天我们就来共商大计,研究一下搞科研的如何发财

    先来展望一下国内、国际形势。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中国继续走“世界工厂”老路的潜力不大了,产业亟需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从国外技术引进是条路子,不过好的技术出高价别人也不卖,宁愿卖产品,毕竟各国都要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自主研发不可或缺。即使是某些别人会卖的技术,只有相关的自主研发在中国有了突破,别人的要价才会降下来。

    但现状是中国的科研还是不强,基本上是跟踪国外的进展,而不是超越。随着千人计划的人大批回来,我觉得今后几年自主科研创新会出现一个高潮,毕竟千人们只要把在国外已经做出来的工作拿回到国内来,就够中国爽好一阵子了。但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急需解决,就是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写项目报告的时候大家都会吹,这个项目做完之后如何如何促进经济发展,预期有多大多大的市场价值。但项目做完验收的时候,评判的标准还是发了几篇文章,有几个专利。各大高校比的也是发了多少文章,发在什么期刊上,被引用了多少次,而不是对社会经济有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现在有些企业想自己搞研发,就遇到了美国也存在的问题,就是企业里的研发人员不太能跟踪最新的科研进展,提出的思路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中国的企业自主研发经验、人员都缺乏,即使赶驴子上架也使不上劲。美国这方面相比较而言程度要好得多,在一部分企业里研发水平是世界顶尖,但总的来讲也有这些问题。

    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只好把项目外包给高校,也就是所谓的横向项目。这个方式很流行,好处是给高校里过着清贫生活的老师们带来外快,坏处是企业要求的技术指标都很具体,要么技术水平低到小儿科,要么就是要求太高,mission impossible,根本就做不出来。这种横向项目做多了,即使能出成果,接活的老师文章档次也上不去,会影响到职称评比、学校的排名等等。我知道中国好高校的一些学院干脆就不让老师去接横向项目,以免影响老师们的科研成绩。

    最理想的还是在高校里自主做出些好的科研成果,然后再根据社会、企业的需要把它完善、包装好再卖给企业。这样又能发好文章,高校又能赚钱,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在国内还没见到过什么成功的例子。主要的问题是即使发完文章,拿到专利了,也很难直接用于企业的生产上去。在美国有个说法,十个专利有九个是赚不到钱的,但只要有一个专利赚钱,赚到的钱就足够把其它九个专利的成本赚回来。所以卖专利就像卖古董一样,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由于专利风险很大,很多企业不懂,就不敢买。

    那美国是怎么做的呢?

    我现在在做一些绿色科技,健康、环保之类的基础科研和技术开发,算是今后十年的一个显学。美国把这部分视为核心科技,政府和大型企业往里面死命砸钱。有了钱就要立项让人来申请,人来申请了就要有人去评审他们的项目本本。所以最近连续三、四年我被联邦政府拎去做这个评审。让人郁闷的是一分钱外快没捞着,唯一的好处就是和负责分钱的人混了个脸熟,以后自己弄经费估计比一般人容易。比如说前段时间忽悠动了政府,把我做的方向列为一个项目招标的重点之一。倒霉的是,公告出来的对申请人的要求我不符合,结果就是纯粹为他人做嫁衣了

    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在评审过程中读了很多各个高校和企业的项目材料,对这个领域里的研发现状、思路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说实话我们这行的科研成果还是蛮容易变成钱的,已经有好几个我认识的教授变成百万或者千万富翁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喝口水先,明天接着写。

    高科技创业的一个模式(续)

    高科技创业的一个模式(再续)

    穿越:【原创】高科技创业的一个模式 (完)

    穿越:【翻译】外一篇:创新及商业策略 - 为什么加拿大落后了?

    元宝推荐:水风,海天,老马丁,游识猷,GraceUSA, 通宝推:张声语,大黄,山远空寒,踢细胞,燕庐敕,方解石,zczxyz,木秀于林,xtqntd,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所了解的SBIR/STTR

      穿越兄举的例子,在学校里的教授成功率好像要大一些 - 比如我自己在学校的老板就靠SBIR II小发了一票。但是在工业界也有这样玩的。比如在洛杉矶有一个公司叫做Physical Optics(www.poc.com),从有SBIR/STTR以来,一直是第一高手。投中率是其他公司的一倍。养了一票Scientists专门靠投SBIR/STTR I为生。但是他们的产业化做得非常糟糕:Spin off出去几个公司或者死过了,或者歪歪倒倒。我去过他们公司,一些内幕鉴于职业道德不便细说。只能说都是聪明人。但是这条路要是走上POC这样专业化的路子,也就是混个饱饭。学校里的教授,实打实的一样东西,成了就发了,不成继续做教授。基于灵感,没有公司必须要中的生存压力,貌似成功的还多一些。

      洛杉矶我还知道一些公司也是这样的,非常smart/aggressive/diligent的人靠这个混个饱饭 - POC算是混得好的,至少规模是我知道的类似公司里最大的。

      我觉得他们路子走错了。POC已经20多年了,真有一个好的idea做到精益求精早就做大了。靠这些鸡鸣狗盗的东西,没有出头之日。

      • 家园 各有各的活法

        SBIR只是敲门砖,只做SBIR公司当然不可能发展,但也能活。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做产品的新公司成立,但能活下来的凤毛麟角,因为从R&D到产品是个质的飞跃,是个艰苦的过程。不仅要考虑产品的Reliability, stability,还有销售,成本控制。相对来说,从SBIR做起,然后再接政府的大项目,也是一条发家之道。如果能被大公司收购,那就功德圆满了。不是很清楚POC, 但我知道几大军火公司,象洛马,Northrop Grumman, 雷声,他们很多研发部门都是收购的小公司,原先都是做SBIR起家的。

        • 家园 受教了

          你知道一些具体被收购的例子吗?洛杉矶有很多这样做defense合同的小公司,都是NG和Raytheon的人马出来开的。我就怀疑他们的目的跟其他行业的大公司人马开的小公司一样 - 被收购。

      • 家园 很有益的补充。但在少数细节上还可以再探讨

        这些政府经费管得很严,不太可能和预算有大出入。从我看到的预算来看,教授们的工资部分很低。这其实是要通过的一个相当必要的条件。我们写意见的时候有一条就是预算是否合理,而大家都知道教授的主要收入是不能靠这个的,所以教授们是不可能靠SBIR/STTR发财的,连小财也不行。教授发财的秘诀,还是要靠之后的风投投资或者卖专利拿到的红利。

        另外公司也不可能靠投SBIR/STTR I为生。这笔钱离吃饱饭都还离得远。关键是联邦政府有专门给公司的大项目。比如说我熟的一家公司拿过一个几千万的项目建一个中试车间/工厂,靠这个养活了不少人。我估计POC有政府里的人脉(否则不好解释为什么他们中奖率高),拿类似的大的科研产业化项目不难。

        最后POC不成功一点也不奇怪,不是说他们找个好的idea做到精益求精就能做大了,主要还是科研本身的难度问题。就我看到的公司,没有一家称得上成功的。美国这几十年,也就是在IT上大发了一把。其他的所谓生物科技、绿色能源、全球暖化控制都远远达不到IT达到的高度。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这些人发大财的指望就是在我们这些庸人中冒出个爱因斯坦,提挈大家发财。也就是说,靠撞大运了。

        但也不能因为风险大就不做了。国家落后的时候可以跟踪先进国家。现在国家起来了,就没法跟踪别人了。

        • 家园 多谢穿越老师指点

          学校老板那个我没有说得太清楚:他应该是开始就和朋友绑在一起做的,做到II的时候朋友接过去了。

          您说得对,POC应该是有不少II的项目。那几个spin off的,至少是做到II才有可能。没错,他们应该是在政府里面有人脉。我听说他们里面有一套专门的培训系统和模板,也是他们的不传之秘。不过我认识的都是里面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写proposal。说是干的很累。

          兄弟多少有点眼高手低,POC其实也算不错了。我同意您的说法,他们不太成功跟他们的方向是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呢,我也是在拿他们跟其他模式相比。洛杉矶北面有好几家做医疗器件的公司,都是一个叫Al Mann的billionaire做起来的。他的模式就是把一个问题做到底。现在Boeing,Medtronic,St. Jude Medical里面都有他做起来的很大的division。他是相当于自己玩风投,因为自己懂技术和操作,成功率惊人。技术成熟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出手。现在涉足制药,好像不是太熟,死活未知。但是他当时选的医疗器件这个方向,我觉得不比POC的方向容易存活。但是他要成功的多。另一个例子是Bill Gross的IdeaLab。像当年很火的后来卖给Yahoo的Overture,和Picasa都是他们做起来的。他呢,也是相当于自己玩风投,控制比一般风投紧一些,但是又不像Al Mann那样自己懂(他做得远比Al Mann要杂)。风格也是技术成熟到一定地步就出手。但是他的成功率貌似比Al Mann要低,而且耐心也没有Al Mann好,资本运作的味道更重一些。

          当然Al Mann和Bill Gross都是顶级牛人,模式不一定能照搬。但是我们不就是希望碰到一个(或者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吗。对比这几种模式,我觉得POC那样操作,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他们一是开始就上了这条贼船,玩SBIR/STTR上瘾,另一方面,创始人可能也没有Al和Bill那样的Sense,无法强求。

          • 家园 我还以为是花街的Gross

            PIMCO的Bill Gross, 那可是被称为玩债卷的巴非特,比你说的这个Gross有钱多了

            • 家园 这个Gross多有钱,我还真不知道

              他的大部分公司最后都转手了。但是比较大的好像就是Overture和Picasa。他到底赚了多少,我没有仔细搜过。但是应该还不是billionaire。

              Al Mann是个犹太人,那两个Gross貌似也是?

              有意思的是Al的本科也上过Steve Jobs的学校:Reed College。但是也没有从那儿毕业。

          • 家园 是啊。这种公司里面的科学家,是

            100% soft money support。工资比其他地方还高一点,但是朝不保夕,丢了哪个项目就有人会被赶走,算是一很大的火坑。吃青春饭的,能不去尽量不去,除非只想在里面呆两年涨涨经验值。

            要是Al和Bill这两人有博客就好了。我非常好奇他们怎么判断哪家公司该投资,哪家不该投。

            • 家园 博客大概没有,访谈应该是有的

              Al Mann的一篇访谈:http://davidovit.com/articles/Al-Mann-Article.pdf 。 "most people look at the technology and say lets go out and find a use for this technology", "I look for a poorly met or unmet need and then find the technology to make it work". 老先生显然看到太多聪明的工程师沉溺于技术本身而没有Vision。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对我真是醍醐灌顶。

              老Al应该是不会玩博客的。Bill我好像也没有听说过。他们的经验不知道有没有其他人能够复制。

              • 家园 刚才还在讨论要是有台时间机器就好了

                简直是好处无穷多。这个应该算是个poorly met or unmet need 吧。

                可惜俺们找不着一个合适的technology to make it work。

                • 家园 哈哈

                  老Al的厉害之处大概在于对问题的可解决性和技术的直觉,然后锲而不舍的把东西凑出来。其实大部分工业技术凑近了看都是渐进性的(而不是时间机器这样革命性的),也就是说,你把一个问题解决到一定地步,就能生钱了。剩下就是拿生的钱继续推动技术前进,然后生更多的钱。不过选一个问题然后把问题解决到能生钱的地步的能力,也不是普通人能有的。

                  他的公司其实管理混乱。这也是他为什么技术差不多就出手的原因。

    • 家园 我了解的国内创业的皮毛

      我有两个很好的朋友,都在做风投。一个是海归,先自己创业,将企业卖了后,挂上一个证交所做风投。另一个在美创业,后在一个大企业做M&A,再后在一个美国的做风投,范围包括中国,亚洲和美国。他们对风投这个行业的共同评价是:他们的专职工作是炒CEO,即如何用最少的代价获取企业最大的份额。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企业创始人一个个地挤出去。

      我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是:如果自己创业,能不用风投就不用风投。如果不得不用,也应等到自己企业有相当的实力才做。否则就是用自己的血汗给别人打工。如何用好风投,可是门学问。你可以找到很多成功的案例。

      从这个角度看,会发现国内很多的开发区、创业园实际上就是一种类型的风投。由于有政府背景和政策导向,对创业者相对是很宽松的。是非常好的创业资源,我有几个朋友就是靠这些资源成功的。

      元宝推荐:游识猷,
      • 家园 这些信息非常的有用

        管理,包括CEO,应该是很容易被炒掉。不过技术方是不是位置就稳固一些呢?毕竟技术是高科技公司的灵魂,不容易被拿走。

        根据楼下的讨论,大概可以看出来有两种技术类型。一种是建公司时技术已经成型,公司只需把它应用到某个方向上去,比如说大多数IT公司就是这类。我感觉国内的高科技也基本上是这样。另一种是我熟悉的,离产业化、应用化远着呢。要在公司里持续不断的继续研发很多年才能完善。这种公司风险极大,绝大部分会垮台。但一旦做成了的话,至少是几十亿的新市场。这种公司对技术方的依赖就更高了。

    • 家园 好文

      兄弟我也正做发财梦,可是想想还是先把tenure拿到了再说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