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有一种奢华让你认不出来 -- 老马丁

共:💬162 🌺699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乌尼莫克的段子,看来的

      我一同学是富二代,酷爱自驾探险。买了一辆乌尼莫克U5000高性能越野车,买车+各种手续+改装 一共花600多万。晚上开去相亲,是一拜金女,出门一看误以为是卡车,扭头就走了。

      • 家园 他要是开一辆MAZ543,我会嫁的--要是我是女的哈哈
      • 家园 乌尼莫克这种知识,对女生太偏门了

        认识一西班牙人,当年为了追一美女相当地下功夫。比如,他邀请美女参加一小型聚会。来的亲朋近友中有几位巴萨的高层(听他描述的口气,应该是比较有面子的事情)。结果那位美女在聚会结束后,对他说以后绝不参加这种聚会了。原来美女虽然满口我是加泰罗尼亚人,但是对足球毫无兴趣。不认识那几位高层不说,还对一堆人讨论足球感到很不爽。精心准备的“炫耀”变成了马脚上的马屁。

        好在故事的结局还算完美,西班牙人最终还是抱得美人归。只是几年下来,美人还是不喜欢足球。今年的世界杯,美人更是直接出门旅行去了,说是受不了丈夫在家看球

    • 家园 我想到TIME的一期封面了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去年陪闺蜜逛街,目标是买个钱包

      逛了一圈发现,最便宜的,是仿第二张图片的,10块一个,结实耐用……至少到现在还用的好好着……

    • 家园 说到底还是孔雀羽毛的作用

      所有的孔雀都在那边抖啊抖啊. 有一只孔雀说,你们太没品味了,看我的开屏. 大家一看, 哇塞, 全白的,低调的华丽,有档次!

      :-)

    • 家园 原动力是“性”,男人用此来吸引女性

      有几个男人会觉得钻石好看?但不都会去买钻石吗。

      有了钱可以用奢侈品来吸引女性,来保护自己的女人受外界的吸引。当然可以品位高雅一些,装的更隐秘一些。

      • 家园 也不尽然,可能和文化有关

        我的几个越南朋友就特喜欢奢侈品,差不多每年都要买。比如prada的手机,lv包。有的自己用,有的给老婆用。其实他们并不是很有钱,甚至可能在平均线下。

        前两年我们去温哥华,到那个最著名的奢侈品店,花了小1000,买了两件东西,其中包括一条裤带,那总至于老撩起衣服给人看的吧。

        我就欣赏不来这些东西。比如说,一件amani的T恤,500,皱巴巴的。甭说500, 就是50我也不要。而且大多数都是把商标做得跟衣服那么大,俗不可耐,我最讨厌这个调调。

        其实,我穿衣服最重要的是舒服。当年挣一百块钱一个月的时候,我就肯花二十多买真丝内裤穿,因为舒服;而看到女友穿十七块一双的李宁袜子,我就不赞同,因为我认为90%的钱花在了那个"L"上面了。

      • 家园 第一推动力
    • 家园 回复迟了,教授见谅

      俺啥时候成了时尚潮人啦?那个应该是采薇、定远、马鹿他们

      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不拘泥于思路完整和严谨啦~

      最近出来的几篇研究报告都发现,展示自己的品位消费者力图避免在大众间显示自己的地位。

      教授故弄玄虚、耸人听闻啊 这些发现不可能是最近出来的,怎么也有几十年历史啦

      教授贴的那三张照片 -- 就是让俺们猜价钱的 -- 说实话都不属于让我能产生审美共鸣的,但确实都是在面向affluent阶层的杂志上看熟的。其中第三张,个人感觉很有设计感。但由于我一直对法国和瑞典的古典家俱情有独衷,所以只有那些东东才能让我产生深度的审美感动;这把椅子,乃至声名赫赫的巴塞罗纳椅子,都只能令我产生轻度审美感受。

      第一张... 我承认,连轻度审美感受也没有,只不过就是看家里长年订的architectural digest, veranda这类“高尚”杂志,里面有大量广告插页,不知不觉看熟了的。我自己确实欣赏不来这种东西 -- 我看到过达人评论这种东东,不外说它的皮子有质感,纹路是细节,再就是皮子与金属把手之间的材质质感对比和呼应(contrast and interaction)等等。

      第二张,同样欣赏不来。nightcat MM说Audrey Hepburn戴过这种太阳镜,确实有印象。我猜测这个镜子的卖点有二:(1) 材质是高科技产物,比较ergonomic;(2) 美学/艺术角度,应该是承袭了法国古典家俱末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种风格,那个时候透明塑料刚开始小规模生产,被法国人运用到了家俱上。手头一时没有照片(因为俺不喜欢嘛),反正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有着必然关联。对了,Audrey Hepburn是很迷恋法国文化和艺术的。

      顶级设计师(无论是服饰还是家居),基本上都是艺术家那个境界的。所以他们的审美感受及其自然外化 -- 也就是设计出来的东西啦 -- 很多东西,原本就不是普通消费者所能理解和欣赏的。只有极少数有钱、有闲、有心的人,因为那三有,才会慢慢能够品味出这些作品的美学价值来。而能够欣赏这些东西的极少数人,最多也就能影响到他们身边的一小部分人。比如章小惠就经常带着香港的一班阔太太们去法、意采办服饰和家居饰物。大多数人仍然欣赏不了,而且顶级设计师也没指望自己的东西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

      对于这种现象,俺觉得正确的态度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看不懂,就完了。因为自己欣赏不来,就去要指责那些设计师故弄玄虚,未免武断、狭隘了。心态开放一点儿,会看到一个更宽泛的世界。拿我自己来说,无论是服饰上还是家俱、家居上,现在的我能够欣赏的styles,比10年前的我宽了许多,而且都是在有了相当的理解之后的欣赏,所以不仅宽了,而且也深了。所以保持开放心态很重要

      读了楼下厚坤同学关于burberry的帖子,也很受教。一点想法,随便说说。首先就是有点儿措愕:这样知名的公司,品牌管理上怎么会犯这样严重的错误?任何一个奢侈品公司,都会严密注意自己品牌是否会被与什么恶俗、丑陋、极其不受欢迎的事物建立起什么关联。不要说是这样一家奢侈品公司了,我从前打工的法国公司,有个润滑油品牌(也算是世界级品牌了),其中有一个product line,是给柴油发动机润滑的,法语名称是Rubia,当时要在中国卖,自然就想给弄个中文名字。当时有几个选择:润霸(这个是我提的),路霸(一个在壳牌做过的人)。最后两个都给否掉了,我那个据说是粤语发音不雅,路霸那个会直接被人联想到“车匪路霸”。再说一个例子,霉果某历史悠久的服饰品牌,五六十年代时是个面向30-50岁消费群体的品牌,结果到了90年代,它成了个老年人(60岁以上)品牌。恰好90年代赶上克林顿执政期的新技术和经济腾飞,很多退休的老人(retired rich)购买力不低,所以这家公司销售业绩持续增长。公司高层自然很开心。结果进入21世纪后,销售持续低迷。为什么?一方面是原本的消费群,去世的人越来越多,没死的,购买力乃至活动能力也越来越不行了;另一方面呢,当时该公司聘的一家咨询公司做了一个市场调研,发现公司原本寄予厚望的50-60岁这一批人(快要进入其目标消费群了),他们心目中这个公司完全就不是一个选项。为什么呢?很简单:that's my mom's brand! 而且这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消费心理。那家咨询公司认为这个情况非常严重,自然向雇主做了汇报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就是将绝大部分资源转投新产品/品牌。雇主终于没有采纳,现在这家公司好像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我觉得,Burberry当时就该立即裁掉营销部总监。要想掌握这一危险动向,其实非常非常简单:paid or incented survey,以及focus group等等手段,都可以非常有效地捕捉到这种灾难性结果的先兆。先到这儿哈

      通宝推:nightcat,老马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