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毛岸英的一件事--来自30多年前的一份北京日报 -- 水瓶乍破

共:💬131 🌺852 🌵2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在钢铁车间呆过吗?这种干法不是绝对做不到

            但绝对是很危险、很困难的。否则就不叫难为人了。

            • 家园 楼主也自认细节未必记忆清楚呢

              里面还几千度的铁水呢。

              看着刚刚出炉的几千度的铁水,李同志有些犹豫却步。

              怀疑细节不对头的还是挺有理由的。

              我也实习过,不过是铸铝,没记得允许拿手抱。

              印象里是挂一钩子上吧,挂的位置接近重心,

              往外倒也挺容易,都是长工具操作之。

              • 家园 这个你说的就有点意思了,其细节只怕真有偏差

                这种口诉的东西,主体没错的话也往往在细节上会有小的偏差,比如出炉钢水的温度、那个坩埚注入铁水后的实际重量到底是百斤以上还是接近百斤,都很模糊。就我接触过的工人来看,日常会话在说明这种细节的时候常犯模模糊糊的毛病,如果不是对其行业知识有足够了解的人听了往往也听不出来,比方说就算是钢厂的工人,你一个个的提出来问他铁的熔点是多少,准有不能准确回答的...。

                我也实习过,不过是铸铝,没记得允许拿手抱。

                印象里是挂一钩子上吧,挂的位置接近重心,

                往外倒也挺容易,都是长工具操作之。

                通常情况下应该是这样的;简易情况下,一个篮架接四根长杆,坩埚坐在篮架里,一般两人持杆搬运、浇注,这是很常见的。

                按说这种重量的坩埚是不应该一个人操作的,那叫逞能。

    • 家园 该几个人动的坩埚一个人抱,不知是否符合操作规程.

      如果操作规程中没有规定, 应当和厂里的工人讨论, 建议,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修改操作规程. 不应对工人的工作安全置之不理.

      如果操作规程中有规定禁止或尽量避免这一危险操作, 则这位魏师傅和李同志都违反了操作规程, 应有相应处罚.

      此事中的这位李同志,表现得有勇无谋,因小失大,可为士卒而不可为将帅. 他的上级, 应当尽量避免安排他从事高危险的工作. 危险面前, 他可能会不顾个人安全轻率从事, 既给自己, 也给同事带来不测.

    • 家园 百十斤的坩埚,还一个人抱着?

      那是铁水,不是一锅粥。这样做的人除了想自杀,想不出其他理由。

      • 家园 抱个100多斤的东西对成年人来说不是一个难事吧

        现在的人缺乏锻炼,觉得抱过100多斤,天大的事,这在以前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啊。

        这里之所以难了一点是因为100多进毕竟还是有点分量,走的不稳铁水会溢出出事故。

        • 家园 我怀疑写那片文章的人有没有进过铸造厂。

          想当然胡编乱造。除非毛岸英是超级大力士,可以两只手伸平端着100斤的坩埚,即便那样,也要烤掉一层皮。否则,呵呵。多说无用,各位有兴趣去铸造厂体会一下就知道了。

    • 家园 跑跑题

      才知道在英语国家,读报纸是一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习惯。

      其实和中国一样,不同阶层有不同阶层的报纸。那个著名的太阳报就是工人阶层的重要读物。实在懒得看文章,还有三版女郎的半裸照可以打发时光。

    • 家园 这种忽悠听听就算了,最好别当真

      毛岸英赴朝前在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总支副书记,而不是团委书记。在北京机器总厂,工人们知道他姓毛,而不是姓李。北京机器总厂听起来名头大,当时不过是个一千六百余人的小厂。毛岸英在那里不是什么实习,而是主管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

      • 家园 你对那时候的中国根本没概念,而且根本不了解共产党的作风

        建国的时候北京工业基础是很薄弱的,比不上天津。当时在北京一千六百人绝对不是小厂,是很大的工厂了。

        当时除了东北,就数天津的工业力量强,北京的工业力量基本上没有。

        你以为是现在啊,一堆一堆的大工厂,跟玩似的。

        毛岸英 是到工厂里工作,是去做书记。问题是他完全是新手,那么按照共产党的的作风,毛岸英 必然要到基础去实习一年半载专业技术,学到什么程度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他当书记的必须对所辖工厂的基本生产流程要懂的,否则怎么去指挥别人?

        那时候很多老干部老红军派去做技术部门工作的都很自觉的到第一线拜师学艺,毛岸英所做的不过是那个时代风气的必然。你就是现在大学生进厂还得实习一年呢。

        你对那时候的中国根本没概念,拿现在的概念去套那时候,哪有不错的,而且错的离谱。而且根本不了解共产党的作风,以为一去就是做老爷的,你以为那时候是现在啊。

        而且我告诉你,那时候全国各地基层党组织初步建立,很多书记之类都是很年轻的干部,有的根本就是刚从革命大学里毕业的学生担任的。没办法,那时候没人吗。象毛岸英这样的资历这么强的简直凤毛麟角,所以一去就是一个千多人的大工厂的书记。

        你一点历史概念没有,还以为自己懂得挺多的,尽在那里想当然,自己被自己忽悠算了,还跑出来以为别人不懂,徒增笑柄尔。

        • 家园 确实是这样的,建国初年一些党员青年知识分子很受重用

          一些建国前夕才入党或参加外围学运组织的知识分子,49年以后迅速提拔到重要岗位上。

          以386为例,46年入党(此应存疑),50年就是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书记。朱前影帝,47年还是党的外围组织成员,51年才毕业就成为东北工业部某处的一个副主任。

          毛岸英44年入党,在苏联军校学习过,参加过卫国战争,这样的资历50年在北京当一个厂的书记,一点不过分。

          老区出来的年轻知识分子或骨干,带着南下工作队接管新区的时候,一般也就20多岁当县委书记、区委书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