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武术的几段记载 -- 重重无尽

共:💬59 🌺1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花一个,很同意您的意见

              我也练了两三年的杨氏拳,感觉你说的很有道理。良师难得,幸亏我在青岛也遇到一个不错的老师。

              可惜就是自己的毅力不够,现在老师搬家离得远了,就不能坚持去练了。

              • 家园 多谢老兄支持

                太极拳是能练一辈子的拳,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您曾经遇到过好老师,基础打下了,要是还有兴趣,应该坚持练下去。我之前是一直想学太极,可一直没机缘。三十几岁才有幸遇到我的开手老师。人懒事忙,也做不到每天练,但这几年下来,还是觉着进步不少。

            • 家园 非常感谢重重无尽!

              一定找时间试听一下。听过你的录音,想当然地认为播音好的人应该在北京了,呵呵

              不过您说的拳架我还领会不了,似乎感觉和书法里的“油”和“飘”有点类似,还需要在练习中不断体会。

              • 家园 别客气,还得多谢你捧场我那几段录音呢。

                我出国前是在北京的,但学拳是出国后的事,所以反倒对北京的太极拳情况不了解了。从资料里看到,陈式的陈瑜,杨式的崔仲三,杨振基先生的弟子侯铁成,吴式的高壮飞都是在北京教拳的。但是时间、地点、方式就不太清楚了。

                你说的没错,学太极拳的感觉有点象学书法。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一家,描红、临帖一般地规范动作,等练成一家的法度之后再博采众长探索自己的风格。意在拳先就像落笔前的谋篇布局,行拳走架的流畅感和节奏感也和书法相通。“力透纸背”大概能类比内劲。

        • 家园 是这样,您的练习方法比较正确
          • 家园 多谢喜欢看,多谢肯定!
            • 家园 不客气,俺也是初学太极

              俺师傅是二水老师的同门,师傅确实像您说的那样教俺,一个架子反反复复练大半年,就这样毛病还不少。您对劲路的体会是正确的,架子对了劲路就得出来,功夫越深劲路就越明白,而且收放自如。师傅说那个就是内劲,内家拳练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明白了,身体做到了就有,清清楚楚随时都可以用出来,没什么玄乎的。

              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操没这个东西。光一个虚有其表的套路,严格的讲不是太极拳,因为太极的内涵都丢了,太极外壳都没有只能叫做“太极”操。

              而身体能把架子按太极的内涵做出来很难,全身的筋骨,肌肉,神经,呼吸都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得靠时间积累,一,两个月学一套拳,那不是拳,是操。(除非是孙禄堂这样的天才,即便如此孙也是几十年的形意八卦的内家拳底子才能在几个月内学好太极拳)

              • 家园 初学太极?学多久了?

                看兄台的描述,至少功夫在我之上啊!惭愧惭愧!看了兄台在股版的帖加了好友,没想到还是个拳友,呵呵

              • 家园 同意您所说的

                你学拳的机缘好啊,能跟着一位好师傅,“一个架子反反复复练大半年”,真是福气。美国这边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我学拳以来,因为没机会时常跟随老师,只能到处查找搜集资料,反复对比分析,去芜存菁。这几年来对金仁霖先生和二水老师的人品、功夫、文章,是越来越崇拜和敬重。老兄得遇这样的明师,一定要多下功夫练啊。我能不能先斗胆预定一下,回头等着分享你的练拳心得

                • 家园 俺笔头不行,心得什么的现在还写不出来,过几年不知道行不行

                  俺目前的状况按师傅讲的就是处在瓶颈口,突破了才有新天地。架子有时候对,有时候错,毛病不少,跟人的状态有关,内劲时有时无,时大时小不稳定(这主要跟拳架和身体结构未达标有关)。

                  得下功夫“死干”,引号里的是师傅的原话,前提是架子对,拳理清。

                  目前的状态很好玩,也很困惑,好玩的是1百多斤的人俺有时候(不是每次)居然能提起来发出去,而且引进落空运用得好时一点都不费劲,感觉是推朽木,呵呵,好玩好玩。困惑的更多,身体结构不清晰,拳理明是明白,就是装不到身体里去,实际运用的时候常常把拳架破坏了不自觉的用僵劲,拙劲,苦恼得很。师傅说要相信拳理是正确的,要有一条道走到黑的决心。

                  给你说个好玩的事,上周末在公园练的时候有个民工老哥站在边上看,很感兴趣,要来试俺的劲,第一次俺给他抓住两个手,站了个架子高点的川字步先往胯里一引(用履劲)松动他的脚跟然后往外一倗,把他轩起。第二次他学精了,脚站得很扎实,上半身肌肉崩得紧紧的,两只手像老虎钳紧紧的抓着俺的前臂,这次俺没办法了,功力不够引不动他,只好把他往侧边带,可是带的时候自己的架子质量不高,没有坐胯和他一起倒地,俺师傅看了笑,把两手给他抓,那民工弓着腰使出吃奶的力气还是被师傅推逼得连连后退。后来师傅跟俺讲,第二次的问题,一是手要有分合转化,要把他的身体结构破坏才有机会引进落空

                  但手不能用僵力,用了就变成摔跤顶牛,真正动的是自己的腰,同时破坏他的上下身结合部也就是腰,劲要往他腰上打,不要往手上打。二是自己的架子要拉开,下面拉开撑圆上面才好转化同时自己不会失去平衡。

                  俺下次再碰到这民工老哥再试试看,呵呵,好玩(俺一文弱书生120斤都不到,那位老兄矮小敦实上身肌肉还是蛮结实的),当年杨澄甫花钱雇人当人桩练劲,有人送上门给俺,真是好机会不可错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