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杀戮书.西晋八王之乱 -- 应侯范雎

共:💬115 🌺79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贾后掌权的那八九年

        任用张华等人,政局相当地稳定,比后面诸王轮流掌权时要好得多。直到废太子才引起了恶性连锁反应。

        可能她掌权一久,慢慢失掉了警惕之心,竟然亲近野心勃勃的赵王伦,还让他管理一部分禁军(右军将军),这是倒持太阿,怨不得别人。

      • 家园 很多传记里面,要么是一家子都是好人,要么一家子全是魔鬼。

        我记得贾南风的父亲贾充在史书里面也很不光彩。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把贾充描述成一个奸险刁钻的小人。书中写晋武帝欲灭吴,每到这时候贾充必然出来唱反调。后来还借孙皓之口,讥讽他是奸佞之徒。于是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连带整个贾家都是面目可憎。真实的历史离我们真远。

        • 家园 转网友凹凸天空的一篇文章

          贾府的女人们

          作者/刘勃(凹凸天空)

          事关贾充

          司马昭之心已经路人皆知,年轻气盛的皇帝曹髦要夺回天子失去的权力和尊严,便率领数百僮仆前往讨伐。纯从军事角度考虑,完全控制着洛阳武装力量的司马昭要解决这几百人轻而易举,然而事情却并不那么简单。天子迅速突破了第一道防线,仅仅一声呵斥,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麾下的士兵就四散奔逃。

          贾充于是被推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他将直面御驾亲征的天子。《三国演义》里,这样描写了接下来的一幕:

          只见贾充戎服乘马,左有成倅,右有成济,引数千铁甲禁兵,呐喊杀来。髦仗剑大喝曰:“吾乃天子也!汝等突入宫庭,欲弑君耶?”禁兵见了曹髦,皆不敢动。贾充呼成济曰:“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济乃绰戟在手,回顾充曰:“当杀耶?当缚耶?”充曰:“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成济撚戟直奔辇前。髦大喝曰:“匹夫敢无礼乎!”言未讫,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撞出辇来;再一戟,刃从背上透出,死于辇傍。

          这可能是贾充生平最著名的事迹,尽管,此举并不符合他一贯的行事风格。——贾充是典型的官场人物,换句话说,多数事情上他并不喜欢过于招摇。

          在一些人事关系上,贾充显得相当大度。他乐于引荐士人,并且总是对之提携到底。有依靠贾充而走进仕途的人,转而去投靠别的权贵,贾充也并不改变对他的态度。这种宽容毫不令人惊奇,在后世的秦桧、严嵩们那里,我们可以看到类似故事的更详细的细节。

          能这样做,可能是基于贾充一种相当清醒的优越感,他知道自己不必介意什么。查看一下贾充的履历表,会发现他不停的在对这样那样的官爵和赏赐表示推辞。这当然也不是他性情淡泊。不过为了有些无关紧要的利益而引得朝臣侧目,贾充知道这是不值得的。

          当然,贾充不可能取得所有人的好感。有一批“刚直守正”的大臣对他抨击不已,例如说他除了讨领导欢心外一无所长。不过,任何当权派要想避免这种性格的人士的批评,本来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很明显,仅仅依靠圆滑是不够的,官场上要前程远大,在某些关键时刻的表明立场,还要尤其重要。——比如,司马伷临阵脱逃问题不大,但作为外姓,贾充面对曹髦绝对不能退缩。

          即使如此,当时的情形仍不太可能像小说描写的那样夸张。弑君的行为过于大逆不道,贾充指示手下行动时不会那样嚣张跋扈。贾充对成济所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各种史料大抵记述一致,但这句话的意思仍多少是含混的。而那句“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则仅在《魏末传》中可以找到依据。

          事实上,杀死曹髦这件事,后来一直对贾充构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吴主孙皓被俘到洛阳后,贾充问他说:“听说你在南方,凿人的眼睛,剥人的脸皮,这算是何等刑法?”孙皓显得十分坦然:“为人臣子的,杀了他的君王以及邪恶不忠的,就处以这种刑法。”

          贾充只有沉默,而不能作任何辩驳。

          贾母柳氏

          知识分子喜欢借古讽今,九斤老太也一样,所以要说“一代不如一代”。

          贾充的母亲柳氏,就是一个特别富于正义感的老太太。和很多老人家一样,她喜欢听那些古代忠臣孝子的故事,然后借他们来批判当今社会。

          听说了成济弑君的新闻,老太太觉得这完全超出了道德底线。所以一有机会,她就要把成济骂上一顿。自始至终,她完全不知道成济的行为是出于自己儿子的指使。

          这件事在当时传为笑柄,史书上没有提及贾充对此的反应。

          我的脑中浮现出这样的情形:老太太又在义愤填膺的痛骂,贾充在一旁,神色有些尴尬,然而正对母亲的时候,他总是陪上一个笑脸,甚至附和一句:“娘说得是。”

          本来贾充当然可以避免这种尴尬,但是他知道,不能让母亲面对某些她无法接受的事实。不管怎么说,这一幕有时会让我感受到一些温暖。

          两个妻子

          柳老太太临终前,贾充问母亲有什么遗言。老太太说:“我让你把李新妇接回来,你都不肯,其他还说什么。”终于,老太太什么也没有说。

          老太太口中的“李新妇”,是贾充的前妻,曹魏中书令李丰的女儿。

          高贵乡公正元元年(254年),忠于曹魏的李丰为司马师所杀,全家遭到流放。贾充作为司马氏的一党,这个时候必须和妻子划清界限。等到晋武帝登基,王朝更迭所造成政治动荡已成了往事一件,很多历史问题也就不再追究,大批流放者得以回到洛阳,李氏的名字,也出现在遇赦者的名单中。

          朝廷的大赦令人感恩戴德,却也带来了许多家庭纠纷。贾充已经娶了第二个妻子,应该怎样处置两个妻子的关系,就成了一个难题。当时类似的现象并不在少数,他们闹到朝廷的礼官那里请求决断,由于两个女人很可能都出身于根基深厚的家族,所以礼官也只能表示茫然。

          贾充的选择则是十分明确的。他拒绝了晋武帝让他“置左右夫人”的特别优待,并称自己作为丞相,要以身作则,将李氏安置在永年里,便不再与她往来。

          当然,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是真正的理由。贾充的后妻郭槐性格强悍嫉妒,她神经质的不容忍贾充和任何其他女人接近。家中的两个乳母先后被郭槐所杀,原因仅仅是贾充抚摸亲吻儿子,而儿子此时又被乳母抱在怀中。接下来的结果是很多厌恶贾充的人乐于看到的,两个襁褓中的孩子都因为恋慕乳母很快夭折,贾充因此没有后代。

          要郭槐接纳李氏,那当真是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贾充对这个老婆显然不敢说什么不是,但郭槐却仍不肯就此干休,她不让丈夫和李氏往来,却决定自己去见上一见。

          贾充劝阻说:李氏有“才气”,你去了,还不如不去。

          这句话越发激起了郭槐的斗志,她“盛威仪”而出发,众多侍婢追随在她身后。这样大的排场,很自然的将接下来一幕的喜剧效果放到了最大:见到李氏后,郭槐的膝盖不自觉的发软,于是就拜了下去。

          事后,贾充倒是有些得意:“语卿道何物?”我跟你说什么来着?

          这则八卦新闻被收入了《世说新语》的“贤媛篇”中,但作注的刘孝标对事件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郭槐性格强狠,但并非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泼妇,不少证据表明,她甚至不乏政治上的眼光。她的膝盖,又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的软了?

          这个怀疑只怕并无多少道理。气质并没有用,但某一个瞬间上,气质可以对能力取得胜利。

          李氏“淑美有才行”。她的父亲李丰,被江东人当作中原名士的代表,是何晏、夏侯玄一流的人物。我们也不难由此想象,她继承着怎样一种风度。

          韩寿偷香[ 韩寿事很可能并非史实,不过对本文而言,这一点倒也并不重要。]

          贾充的办公室里曾任用过一个叫韩寿的年轻人。韩寿是容止出众的美男子,贾充与宾客僚属饮宴的时候,他的小女儿贾午常躲在暗中窥探,贾午看中了韩寿,因此派婢女去向韩寿传递情意。

          婢女夸耀了贾午的容貌,韩寿动心了。他成功的悄悄翻过贾府的墙垣,贾府上下没有人觉察到这件事,只是贾充发现女儿常显得欢悦异常,微微感到有些奇怪而已。

          故事读到这里,我也微微觉得有些奇怪。贾午的姐姐贾南风据说极其丑陋,晋武帝曾说:“贾氏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则是贾家的基因一向如此,看来,贾午是个美女的几率也实在不大。那么,韩寿帅哥看清贾午相貌的一刹那,联想起婢女“光丽艳逸,端美绝伦”的形容,该有多大的心理落差?

          或许贾午是贾家的例外,或许是韩寿别有所图,总之,幽会仍然悄悄进行了下去。为了表达对情郎的爱意,贾午越来越不考虑后果。她盗取了父亲收藏的西域进贡的香料,送给韩寿。

          这种的奇香“一著人则经月不歇”,韩寿的同事们很快发现了韩寿身上的香气,并向贾充说起。贾充知道,这种香料皇帝仅仅赏赐给了自己和大司马陈骞。联系前因后果,贾充很快猜到了问题所在。

          贾充并没有做《西厢记》里的老夫人,而是很干脆的把女儿嫁给了韩寿

          韩寿偷香的故事,成了后代很多爱情传奇的蓝本。但故事本身,尤其在韩寿一方来说,却难说有多少爱情的成分。——只是充满欲望,甚至这种欲望里也难说情欲的比重究竟能有多大。这个故事如此流行,也许只说明男人的庸俗梦想是如此普遍。

          用上那种奇异的香料,就几乎注定意味着消息泄露,这原该不难想到罢。不好推想,会这样做是因为韩寿性格太过轻浮,还是,干脆他就是有意想让贾充知道的?

          后来,韩寿官至散骑常侍,河南尹。晋惠帝元康初年,韩寿去世,追赠骠骑将军。

          婆媳之间

          贾充的大女儿贾南风,对自己的婚姻大概不能像妹妹那样满意。尽管多数人看来,她嫁得远比妹妹要好。

          她是太子妃,而太子却是个白痴。

          贾南风继承了母亲嫉妒的性格,而对丈夫的不满,则更加重了她的暴戾。贾南风曾经亲手杀过好几个人,一次,她用戟投掷已经怀孕的妾妇,一个已经成型的胎儿,随着锋刃落到了地上。

          此事当然使得晋武帝大为恼怒,他决定将贾妃废黜。这个时候,贾南风的婆婆,武帝的皇后杨芷挽救了她。杨后提醒司马炎,在晋朝建立的时候,贾充的功劳有多么至关重要,所以对他的女儿要加以格外的宽恕。晋武帝听从了,最终只是由杨皇后将贾妃找过来,训诫了一番。

          晋武帝去世,贾南风由太子妃变成了皇后,而杨后则是杨太后了。这之后,贾后与太后的父亲杨骏进行了激烈的权力争夺,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贾南风取得胜利,杨氏家族被满门抄斩。当然,根据惯例,对太后本人不必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只需在政治上将之边缘化即可,而太后的母亲,也不妨加以特赦。

          但贾后显然不愿意接受这种处置,她暗示朝臣上书,要将太后关入金墉城,——金墉城是洛阳防御外敌时的堡垒,平时实际上被用作囚禁皇室成员的监狱。如果当初没有杨太后的劝阻,贾南风被废的话,金墉城就将是她的归宿。

          经过讨论,囚禁太后的提议得到了批准。然后,贾南风终于将太后之母押上刑场,刑场上,太后抱住母亲号哭叫喊,她割断头发,跪下来以额触地,然而却没有人认真理会。太后只好上表,对儿媳妇自称妾妇,表示愿意去她那里当奴仆,只请求保全母亲的性命。但贾南风全然不予理睬。

          贾后撤走了太后身边的最后一些侍从,断绝了她的粮食,不久后太后饿死,贾后怕杨太后的鬼魂向先帝哭诉自己的遭遇,所以给她下葬时盖住她的脸,并施下了很多巫术和符咒。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贾南风对太后如此仇恨,史书上提供的解释是,她不知道杨太后在晋武帝面前说过自己的好话,反而对她严厉的训诫自己深觉不满。

          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比如,不妨补充这样一条:杨芷是晋武帝晚年所立的皇后,死时也不过三十四岁,贾南风的年纪,实际上比她还要略大一些。她们见面时的心态,想必与一般的婆媳有所不同。杨后“婉嫕有妇德,美暎椒房”,而贾南风的则长得“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郭槐见李氏时那种“不觉膝软”的感受,贾南风很可能也曾经有过。

          她比你美,她占据着道德制高点,她是你的长辈……眼前的同龄人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比你占据着优势,即使知道她是在为自己好,也不免令人不快,何况贾南风又是那样暴戾的性情。则是十多年压抑在贾后心里的,也许不仅是误会,作为这种情绪爆发的结果,那些残酷手段令人发指,却并不奇怪。

          关键词(Tags): #贾充#贾府的女人
          • 家园 花一个。

            韩寿偷香和两个妻子的故事都曾在《世说新语》中看到过。贾充此人和中国千年来朝堂上的权臣们并无分别。甚至《世说新语》中的贾充还有所谓的名士风范。说贾充十恶不赦,一定就有多坏,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他做过的事情,在他身前身后有数不清的权臣们做过。贾充本人只不过是这一类人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 家园 【原创】第二章、杨骏(4)

      四、乱弹琴

      汝南王丢下洛阳的宗室逃之夭夭,余下的宗室成员大多担任散骑常侍之类的闲职,没兵没权;而各地都督群龙无首,都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对于宗室而言,中枢陷落了。

      杨骏趁胜追击。在杨济的提醒下,他随即解除王佑的北军中候职务,并将王佑赶出洛阳,贬到河东郡去担任太守。杨骏任命外甥张劭为中护军,控制洛阳禁军。

      兵权在手,杨骏开始随心所欲的编排朝政。他也明白自己不得人心,于是异想天开,打算通过大幅度赏赐官爵来换取好感,史书上形容这是“求媚于众”,用贿赂的方式收买人心。

      杨骏这一招是在学习魏明帝曹叡。曹叡是在父亲曹丕临死时才被确立为太子的,之前威望不高,当时大部分朝臣连他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所以曹叡登基之后,给全部臣子赐爵,笼拢人心。

      魏明帝曹叡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杨骏跟着东施效颦就莫名其妙了。原因很简单,魏明帝是皇帝,他要求全部朝臣都向他效忠,而在理论上,全部朝臣也必须向他效忠。皇帝拍臣子马屁,这体现的是皇恩浩大,臣子必须心生感激;

      而杨骏只是个权臣,权臣的权力都是从皇帝那里偷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不可能得到全体朝臣的拥护。做权臣最明智的方法是党同伐异,打击一批提升一批,恩威并施,使同党把持要职,使异己心存敬畏,最终达到主宰朝政的目的。

      杨骏这一股脑的赐爵,结果只会得不偿失。在异己者眼里,这些爵位是皇帝恩赐的飞来横福,与你杨骏无关。再说这点小恩小惠也不足以让人家改变立场,杨骏礼物是送出去了,可照样还是挨骂;

      而在那些投靠了杨骏的人眼里,又觉得自已不受重视,古人云“以国士待我者,我必以国士报之,以众人待我者,我必以众人报之”,我把我心托明月,不曾想在你杨骏眼里我不过泯然众人,于是难免有点心灰。

      此外,杨骏的时机也把握得不好。左军将军傅祗就对他说:“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武帝刚死不久,你就跟庆功似的大发赏钱,你什么意思啊?

      散骑常侍石崇、何攀两人也劝他:“哪有像你这样把爵位当传单一样滥发的,当年武帝受禅和平定江南都没有这么大规模的赐爵,晋朝的天下要流传万世,照你这样乱搞下去,几代以后这普天下人都是王侯,就没有平民百姓啦。”

      杨骏不听劝,他觉得自已如此锦囊妙计,怎么可能有错?

      于是永熙元年(公元290年)五月丙子,武帝下葬五天后,惠帝下诏:“增天下位一等,预丧事者二等,复租调一年,二千石已上皆封关中侯。”同时又加杨骏升官为太傅、大都督。

      晋王朝一夜之间冒出数百个侯爵。爵位滥赏是乱世的特征之一,如今国未乱、赏先滥,令有识者忧心。

      随后,杨骏又开始排挤武帝朝的老臣,也就是当年轻视过、嘲笑过他的那帮老臣。杨骏采用的手段是学习当年武帝对付齐王攸,永熙元年八月壬午,惠帝策立十三岁的广陵王司马遹为太子,杨骏说太子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贤能来做太子的师友。以此为借口,杨骏开出名单,将他所嫌忌老臣统统赶到东宫去陪太子读书。

      这张名单华丽无比,其中有武帝时期的尚书何劭、吏部尚书王戎、右军将军裴楷、中书令张华、中书令和峤。这六人之中,何劭、王戎、张华后来都做到了晋朝的三公,当时太子东宫的阵容比惠帝朝堂之上还要强大。

      有经验的老臣去了东宫,朝堂上就由杨骏独断专行,结果他却连连出丑。

      早在惠帝即位的当天,杨骏就狠狠地出了一番丑。司马衷登基当日,改武帝太熙元年为永熙元年,这其实是违反礼数的。

      按照《春秋》之法,国君即位都是逾年而后才改元的,为什么呢?东晋的习凿齿对此做了解释:“缘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所以未逾年就改元的行为)今可谓辄不知礼也。”那意思是说,年号是皇帝御宇的一个标志,臣子们对先帝存着敬爱与思慕之情,不会忍心一年之内就忘怀先帝,舍弃先帝的年号。晋惠帝迫不及待的改掉了父亲的年号,是不懂礼数的不孝行为。

      仔细推敲一下,其实这件事杨骏也很无辜。改元这种事情不需要杨骏亲力亲为,直接经办人是太常卿,太常手下有太常博士、太常祭酒等等一整套人马,个个都是饱学广识的专业人士,精通礼仪儒法是他们的基本素养。杨骏不学无术,但是这拨人没理由不知道“逾年改元”的规矩,可能他们是想谀媚杨骏,所以才违心地依从杨骏的瞎指挥;或者他们就是想看杨骏的笑话,所以不插嘴,任你去胡闹。

      等着看杨骏笑话的大有人在,惠帝一改元,朝野上下就哈哈笑开了,风声传到杨骏耳朵里,又气又无奈,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杨骏想办法补救自已的名声,于是到了第二年(公元291年)年初,惠帝再次改元永平。

      惠帝是这么解释改元这件事的:“乃者哀迷之际......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永熙之号。然日月逾迈,已涉新年,开元易纪,礼之旧章。其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

      那意思是说,去年之所以有改元的举动是因为朕太哀恸伤心,太想想遵奉先帝的遗志了,先帝的年号叫“光熙”,朕就改叫“永熙”,所以永熙这个年号仍然属于先帝,朕改元不能算是违礼。现在新年到了,朕要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这才是朕的“开元易纪”,是完全合乎礼数的。

      这篇诏书面世,世人都认为杨骏这是文过饰非,结果却欲盖弥彰。

      如果当时杨珧、杨济依然当权,或许还可以给杨骏查漏补缺,不至于闹得如此不堪。可惜此时杨氏内部已经彻底分裂,杨骏的心胸狭窄到连自家兄弟也不能相容,他掌权之后马上与两个弟弟算起了陈年旧帐。

      “三杨”的名号在太康年间就已经朝野皆知,当年齐王党气焰正炽,杨家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终于把齐王攸搬倒,确保外孙司马衷顺利嗣位。杨珧与杨济成名都很早,当时兄长杨骏的名声反在两个弟弟之下。

      二弟杨珧在武帝朝做过尚书令,晋朝在创始期间许多制度都出于杨珧的建议,杨珧素有名望,只是后来因为陷害齐王攸,晚节不保名誉受损;

      三弟杨济是员武将,做过镇南、征北将军,统领一方雄军,以武艺高强闻名于世。司马炎曾经夸朝中彦秀云集有“恂恂济济”。“恂恂”是两文臣,说的是王恂、孔恂,“济济”是两武将,说的就是王济、杨济。

      王济是王浑的儿子。在齐王攸事件中,“二济”分别处于不同的阵营,二人都勇冠三军,于是难免要争个高下。曾经一次,两人跟随武帝到北芒山下打猎,骑着马手执硬弓,在武帝乘辇前开道。前方草木茂盛蛰伏野兽,突然有一只猛兽出其不意地杀出,直奔乘辇,武帝慌忙命令王济射杀。王济擅长骑射那是天下皆知的,只见他张弓搭箭,猛兽应弦而倒,杨济当然不甘示弱,不多时又有一头猛兽冲出,也被杨济一箭射倒。这一箭难度颇高,护卫武帝出行的禁军齐声喝彩,最后武帝判定二人平局。

      但是这两个弟弟都伤了杨骏的心。

      先说二弟杨珧。杨珧当年就极力反对侄女杨芷做皇后,杨骏认为他可能是出于妒忌,没理睬他。后来杨芷入了宫,杨珧还向武帝写了一个密折,说什么“历观古今,一族二后,未尝以全,而受覆宗之祸”,所以他要求将这道密折封存在宗庙,万一如他所言灾祸从天而降,他能够得到赦免。武帝把这道密折当笑话讲给杨皇后听,杨皇后又告诉了杨骏,杨骏听得心寒无比,从此将杨珧当外人看待。

      惠帝即位之后,杨珧始终坚持还政给宗室,在朝堂上处处与他唱反调,杨骏一气之下索性将杨珧废黜,杨珧此后一直以白衣身份居家养花养草。

      至于三弟杨济,也十分讨厌,整天和傅咸那此扯淡文人混在一起,结果被洗了脑,一次又一次的劝杨骏留住汝南王。不过杨济并非一无是处,比如说他建议杨骏收回洛阳军权,再比如说他劝杨骏早日策立太子,这两条建议都被杨骏采纳了。

      太子策立之后,杨骏觉得杨济每天在眼前晃来晃去实在是讨厌,因此任命杨济为太子太保,与那些老臣一同赶到东宫眼不见为净。

      摊上这么一个愚蠢颟顸的兄长,杨珧、杨济无疑都很灰心。

      杨珧无官一身轻,从此闭门不出。杨济被摈弃在朝堂之外,眼看兄长不停的出乖弄丑,郁闷无比,他问朋友侍中石崇:“外面人们怎么说?”

      石崇回答:“令贤兄执政,却疏离宗室,这个似乎不妥,还是容纳天下贤良之士为善。”

      杨济叹了口气,说,“你去见我大哥,劝劝他吧,我劝了都没用。”

      石崇于是求见杨骏,结果被杨骏拒之门外。石崇接着上奏章进谏,结果这些奏章引来了一纸委任状,石崇被赶出洛阳,到南方荆州做刺史去了。

      杨济又向朋友,时任尚书左丞的傅咸述苦,无比沮丧的表示他已经看到了杨家悲惨的结局,“如果家兄现在征还大司马(汝南王),退位避贤,那么我杨家门户可能还可幸免,否则,恐怕要赤族了。”

      傅咸陪着他一起叹息,说,“只要征还汝南王,天下人就会认为令兄是大公无私的贤臣,杨家肯定会太平无事。不仅太平无事,而且无需退避,可以确保权势。臣子不可以专权,不仅仅外戚如此,宗室也要如此。外戚、宗室最好脣齿相依、共扶王室,如今宗室失势,如果外戚能施以援手,他日外戚有危难,必定可以倚重宗室,引为奥援。这是一个互利同荣的,你还是劝劝令兄吧,唉...”

      傅咸与父亲傅玄都是西晋名臣,傅咸为人“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

      傅咸曾对杨骏说:先帝刚死,皇帝要服丧,所以托你代为掌管政事,但是天下人都不认为这样做妥当,都替你感到担心。历史上有周公辅佐成王,周公是圣人,尚且不免被人诽谤,可见周公这个位置是不容易坐的。何况皇帝早已成年,不是成王幼年时那种情况,如今先帝已经下葬,皇帝也已经除服,你也应该考虑一下,还政给皇帝了吧。

      这种话当然是杨骏最不爱听的,傅咸不死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劝,杨骏恼了。他计划着想把傅咸赶出洛阳,到关内去做太守。幸亏有杨济和外甥李斌帮着说情,说:“傅咸德望很高,为人正直,把他贬斥走影响不好。”杨骏这才住手。

      政坛鬼蜮莫测,越是位高权重越应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杨骏却懵里懵懂,身处险境却不知畏惧,还如此恋权不知好歹。这样的人简直是在插标卖首,有很多人预料到他的结局不会太妙。

      因此大家都刻意与杨家保持着距离。不仅朝臣们达成了共识,连朝野之外的人也瞧出了端倪。

      当时有个匈奴人叫王彰的,杨骏召他做司马,王彰推辞不受。别人感到奇怪,王彰说没什么好惊讶的,杨骏“呢近小人,疏远君子,专权自恣,败无日矣!”他可不愿意跟着一块倒霉。有一个隐士叫孙登的,杨骏要强行召他做门客,他就通过装死来逃避。

      还有一些人,因为是杨骏的亲戚,想疏远也无法疏远,那怎么办?有一个叫蒯钦的,当时官任弘训少府,他是杨骏姑妈的儿子,两人从小玩到大的。蒯钦想自救,于是使劲地给杨骏挑毛病、言词犀利尖刻,让别人听得都很寒心。蒯钦叹口气说,我也是被逼无奈啊,杨文长虽然笨了一点,但是他不会因为我骂他而杀我,只会疏远我,我被他疏远才能保住这条小命不陪他一块儿玩完啊。要不然,我宗族都要受他连累不能保全啊。

      这些预测很接近事实,杨骏在朝堂上颐指气使,他不知道,贾皇后偷偷派往荆州联络楚王司马玮的使者已经上路了。

      在洛阳街头,又开始传唱一首新的童谣,童谣内容是讲述一队远征的将士,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擒获敌酋斩首杀头。童谣的内容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但是它的名字很让人联想,这首童谣叫《折杨柳》

      关键词(Tags): #西晋#八王之乱
      • 家园 杨骏有别的出彩的地方吗?

        看起来还远不如他的两个弟弟,不知道武帝为什么要选他做首辅和顾命大臣?杨骏能力与见识如此低下,武帝之后的朝局是不可能成长期稳定的状态,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是一定免不了的,这对晋朝的百年社稷有什么好处呢?虽然不能期望每朝每代都出一个霍光,但出一个正常能力的顾命大臣团队还是可以的吧?卫灌与张华的见识与胆识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啊,这类人最大的可能是迂腐一些,但这点对于歌舞升平的年代来说并不致命。

        杨骏让我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杨国忠。但是可能比杨国忠还要差许多。虽然史书上没记载杨国忠有什么功绩和本事,但他能在李林甫这样的超级牛人眼皮底下混,先依附后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可见的还是相当不一般的。相比之下,杨骏实在是不行,我读史书不多,所以想知道他有别的特别出彩的地方吗?

        • 家园 卫灌与张华的政治立场不对晋武帝的口呀,呵呵
          • 家园 你没回答我的问题

            那为什么不扶持杨骏的弟弟呢?

            • 家园 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呀

              这是晋武帝最细节处的心思,我怎么知道呢?

              如果硬要我回答,那我猜测如下:

              杨骏是皇后杨芷的亲生父亲,而杨珧、杨济呢,只是皇后的叔父;

              如果以才干论,毫无疑问,杨珧最优。

              杨骏昏庸,杨济呢,他有武力,但是有名士脾气,比较率性而为(根据《世说新语》相关章节推测)

              但是,要命的问题来了,杨珧是反对侄女杨芷做皇后的。后来杨芷入了宫,杨珧还上书晋武帝,说什么“一门二后”是凶兆,要求晋武帝预先赦免他将来的死罪。

              ——这么一个消极的态度,怎么可能让晋武帝对他寄以重望呢?

              ——这么一个消极的态度,会不会让杨芷对这个叔父怀有怨望呢?

              ——这么一个消极的态度,杨骏会不会对这个弟弟怀有怨望呢?

              • 家园 写的好

                我感觉老兄对官场上的关系和心理分析地已经出神入化了,厉害厉害,老兄是怎么锻炼出这样一个能力的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