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东扯西拉:读书的快乐和不快乐,以及屁股 -- 南寒

共:💬23 🌺18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东扯西拉:读书的快乐和不快乐,以及屁股

    隔三差五地便有人出来说快乐读书、素质教育等等,我是很不以为然的。 从我屁股所坐的地方看过去,考虑这个快乐的时候,不仅仅应该看这个快乐本身,还要看由此而来的其它的快乐或不快乐,用一个文一点的词儿就是机会成本。

    这其中的道理我以为是很简单的,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歌是这样的:

    "小嘛小儿郎,

    小嘛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

    也不怕那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哪,

    没有学问(啰)无颜见爹娘,

    (朗里格朗里呀朗格里格朗),

    没有学问(啰)无颜见爹娘。

    小嘛小儿郎,

    小嘛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是为做官,

    也不是为面子光,

    只为做人要争气呀,

    不受人欺负(呀)不做牛和羊,

    (朗里格朗里呀朗格里格朗),

    不受欺负(呀)不做牛和羊。"

    所以这个上学是有一些不快乐的,风吹雨打日晒,还要受到先生非人性的待遇。但是呢,如果不要这些不快乐呢,以后就要受人欺负、就要做牛和羊。

    这后一种情况,正是美国的某些少数民族团体的生活写照。他们上学很快乐,可以不做作业,可以不去上学;然后呢,学得不好还不是他们自己的错,而是教的这一方没有把学习过程搞得足够地快乐。他们上完学以后、甚至还没有上完的时候所过的快乐生活,我们大家都是看得到的。

    所以,如果不把这个将来的牛羊问题解决了,其它都无从谈起。

    通宝推:寥天一孤雁,fighterbruno,秋末冬初,抱朴仙人,
    • 家园 楼主好运气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作者有宝~~

      送花赞扬。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东扯西拉:中国妈妈威武

      这两个周末,瓦墙街日报介绍了一本关于所谓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书。我看了几眼,作者应该是个华裔,Amy Chua,但不太象是大陆来的第一代或者一代半;没太注意她到底多大岁数,看了一眼照片似乎在三、四十岁这样一个范围。报纸上说她自己现在是Yale法学院的教授,我不知道这个教授瘦到了什么程度;但如果不是专管讲课的临时工,无论如何也是很不容易的。

      她的书里介绍的所谓中国式家庭教育,有些方面对中国人来说不算不正常,但有一些应该说是很极端。一个是,两个女儿每门课的成绩都得是A;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因为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越来越快乐化,这个其实不算过分。另一个是让两个女儿分别练钢琴和小提琴,而且用高压手段;这大概是中国人的士人理想、认为这是风雅之必备。比较极端的一点是,除了以上这些"有用"的东西,其它的东西都不让小孩碰:比如其它的乐器,学校的戏剧表演等社团活动。

      作为畅销书,这里的内容应该是很成功的。也就是能让读者又爱又恨,最后读者还能自己占据道德制高点。

      大概是因为在瓦墙街日报上看到,我首先想到的是80年代美国人对于日本人的质量管理、组织纪律的介绍。所以说有两个问题:第一,这阵东风能不能刮上一会儿;第二,最后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象日本人的结局,西风压倒东风。

      回到教育上来,其实是老问题。美国现在的制度,我认为是一种"天才淘汰班";而中国的制度迄今为止是一个"人才培训班"。这大概是在整体程度上的异同。

      对每个个体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最优决策的问题。记得中学政治课本说共产主义,叫"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如果社会分配制度能这样,美国一部分人这种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就最好也不过了。

      但实际上,存在着我以前说过的"做牛羊"问题,所以你还得吃些苦去学习。如果你能把课本上的、实际应用的都学得好,同时体育也好、社团活动也好,都能出类拔萃,当然好。但如果你能力没有这么强,你就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你可以把书本知识学好了,将来波澜不惊地做个白领;也可以去赌一场文体明星的美梦;但鱼和熊掌往往不可兼得。

      另外一个常见的选择问题,一方面是怎样掌握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怎样大家一见面、三言两语就让别人知道你是个大能耐。中国的教育往往是只教做、不教讲,美国的教育往往是不教做、只教讲。同样,理想的情况是又会做又会讲;但如果只有能力擅长一样,这个选择应该怎么做呢?

      Amy Chua的书摘登出来以后的一个星期,报纸上又有一篇一位犹太裔女作家的相关文章,里面提了一点,说15-24岁的美国女性中,亚裔自杀率最高。不知道有没有人仔细看过这方面的数字和研究。如果高压教育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这个成本应该值得华裔家长们注意。

      所以,要是从一个小朋友将来的前途来讨论快乐读书、素质教育,你要考虑这个选择的问题、要考虑你的选择不那么成功的后果的问题。

      但你如果要卖畅销书、要发个热闹的贴子,那么走极端、似是而非就反而是条好的路子。

      • 家园 呵呵,关于自杀率有个有意思的数据。

        楼上提到

        “Amy Chua的书摘登出来以后的一个星期,报纸上又有一篇一位犹太裔女作家的相关文章,里面提了一点,说15-24岁的美国女性中,亚裔自杀率最高。不知道有没有人仔细看过这方面的数字和研究。如果高压教育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这个成本应该值得华裔家长们注意。”

        呵呵,关于自杀率有个有意思的数据。 就是美国女性中亚裔全年龄段自杀率比美国女性平均自杀率的低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亚裔女性如果成功活到了25岁,她的自杀率要比同年龄段的美国女性低得多。 这算不算儿童时期压力测试的结果就见仁见智了。

        有些人说Amy Chua的方法是提高IQ的方法,不是提高EQ的方法。 有好事者反驳说, EQ这个东西比IQ还靠天生。 IQ还可以练练,EQ是根本没办法。跟EQ好的人混只会把自己混成跟班小弟。 关门苦练IQ倒有可能凭本事做苦力混口饭吃。

        可美国人是生来做苦力的吗? 哈哈哈。

        • 家园 您说的很有意思

          关于这个亚裔女性自杀率,我想还可以有其它的问题。比如,这个数字到底是多大;如果和其他族裔的与犯罪有关的死亡率、或者其它机会成本有关的死亡率一起比,会怎么样。这个亚裔有没有更细分的数据,比如按收入、教育程度分;比如分成中朝日越印。咱们自己关在门里开个不厚道的玩笑,会不会是追求免煮柿油的印度女性抗拒包办婚姻啊?

          河里如果有在社会学、经济学有关分支混饭吃、或者发达的,应该能给大家说得更清楚一点。

      • 家园 蔡美儿

        貌似还算小有名气的教授,以前在 C-SPAN的读书节目出现过,研究非西方国家被民主化被市场化的教训。国内学政治学的读她的书的应该不少。

        这次WSJ挖的坑让人想起国内也时不时兴起的日本式教育,美国式教育,犹太式教育的话题

      • 家园 这个妈妈的做法是比较自私的,

        其实就是把小孩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都排除了,

        特别很多社会活动如学校演戏社团活动。

        这个就是为啥很多华人只顾自己,不能反馈贡献社会,

        别提融入当地社会。

        其实很多中国小孩的确是这么培养的出来,很自私,

        这个amy是菲律宾华裔,东南亚华裔和当地社区的几百年下来紧张关系也是有目共睹的。看看东南亚那些国家人被英国殖民后多年还怀恋英国人。

        • 家园 很难说和自私、不自私有确定的关系

          冒昧地说一句,您的这几句话说得不是那么周全。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我的屁股:对于象我这样在美国混日子的人,如果认同你所说的,就自己把自己混日子的难度加大了。

          首先,社团活动、社区活动和社会活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它们与习惯概念里私利和公益的关联是不一样的。

          其次,不管是哪种活动、参与还是不参与,和自私不自私都没有确定的关系。

          在免煮柿油这儿,自私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很难有什么事情能逃脱金钱的控制,社团活动、社区活动和社会活动这些也不例外。很大程度还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只是做各种选择的人为自己的选择所做的政战文宣的能力和投入的资源量不同,所以道德制高点的高度不同。

      • 家园 也许说华人妈妈更准确些

        Chua,应该是姓蔡,这个拼法多半不是大陆的吧。

      • 家园 这句话是经典

        美国现在的制度,我认为是一种"天才淘汰班";而中国的制度迄今为止是一个"人才培训班"。美国教育出来的精英多,表演家多,可踏踏实实的工程师和技师还是中国教育出来得多。不知道印度的教育是美式还是中式?如果是中式,那未来对中国的威胁就太大了。

      • 家园 久违了!
    • 家园 东扯西拉:被生而平等的大家伙儿们

      看到KeanuZ老兄的:

      :有句话一直想说,但是一直没机会

      东扯西拉两句。

      我以为,理解一句话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看;你得从这句话被应用的环境去看。

      这个生而平等实在是一句没有任何意思的话,大概自从人类过群体生活以来,就从来不是生而平等的。你要真正做到大家生而平等,就得每当有人出生、从财产到基因重新分配一下。

      所以,我觉得这个生而平等最早其实是说:我们有钱的,和你们有枪的、有地的、会背诵圣经的,是平等的;其他的人该咋样还得是咋样。现在这个生而平等其实是说,你们没钱的、没地的、没枪的,不要有压力,别的干不了,起码可以替我们有钱的、有地的、有枪的背圣经,所以你们其实是和我们一样幸福。

      两相对比,这个宁有种乎对和谐世界的危害就太明显了。

      • 家园 绝对平等

        中国文化下是不承认的;西方文化可能是“子民内部人人平等”。

        但是这个西方的“平等”只是个口号罢了;为什么子民和子民要平等、子民和异教徒就不能平等、推广而之人和花花草草猫猫狗狗就不能平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