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击溃战与歼灭战:质疑侵华日军高将领的军事指挥素养 -- 2313234454dfsd

共:💬237 🌺1611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热衷讨论这种问题的是不是有点冷血?

      热衷讨论这种问题的是不是有点冷血?难道说你嫌日寇对中国人民的荼毒不够,要穿越回去帮它一把不成?!

      至于李宗仁,纯粹一侃爷,要说用兵还赶不上小白。算上他得意的台儿庄,他指挥过的战役哪个是大迂回的歼灭战?

      • 家园 从技术角度来分析日本侵华的失败,是一个很意义的事情。

        哲学讲:决定事物发展的是内因非外因。于中方而言,是因为中国自身的内因所决定。

        但是从日本而言,则是日本自身的内因所决定的。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了,那么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了。

        从技术角度来分析日本侵华的失败,特别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日本人来分析侵华的失败就是一个很意义的事情。我们习惯于从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分析日本侵华的失败,分析我们抗战的胜利。我们最后总结的结论就是“坚持”、“不妥协”,坚强的抵抗意志。虽然这些很重要,却未必是一定而必然的。

        战争是双方的事情,日本的失误很多,很多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错误,铸成了最后的结局。

        当我们认识到日本侵华成功的可能性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国防建设,国家建设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中国的软胁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东北是中国的命脉,这是关系中国存亡的命脉。一旦东北丢掉,只要敌人战略得当,我们将会陷入极大的被动。——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大意义,这也是我们看待今天朝鲜半岛问题的核心。

        袁世凯曾向清廷建议——将朝鲜半岛纳入中国版图,以日本染指,并且当时的朝鲜政府也希望并入中国版图(朝鲜一直以中华文化自居,并自封“小中华”)。——如果当时的李鸿章或者说是清廷有袁世凯一样的战略眼光,中国就不会有现在东北战略方向的困局。历史没法假设。在这一点上,我佩服袁世凯,也尊重这位历史人物!

      • 家园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 家园 日本的五号作战计划,就是大迂回大纵深彻底打败中国的计划

      1942年5月,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大获全胜,这时日本军事决策机关在经过充分研究后,决定乘太平洋战场日军胜利之余威,向中国大后方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迫使中国政府投降,彻底结束持续5年的对华战争。

      参谋作业和作战准备已经开始了,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事吃紧,物质兵力不足, 1942年12月10日,经天皇批准,日军大本营向日军中国派遣军下达了中止“五号作战计划”的指示。

      ----“五号作战计划”:抗战时日军侵略大后方的野心

      外链出处

      不是不想打歼灭战,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家园 战争打到中后期,日本已经错失大迂回大纵深作战的良机。

        此时,国民政府龟集于崇山峻岭,兵力相对集中,又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日军攻至宜昌就无法再大军深入。自古出川入川的最佳通路就是从宜昌这条线,有水路可用。其他2条路线:一是经襄樊循汉水入汉中,再入川,但汉水水路无法利用,还要经过秦岭,此路甚难。二是经长沙,从贵阳,此路入川,山高林密,地理复杂,一样很难。

        清兵入川、张献忠入川,都负出了巨大代价。日军在太平洋战争时期入川,兵力是很大的问题,特别是用于作战的机动兵力。一部牵制于太平洋诸岛,一部放在东北不敢动,一部被共产党武装搞的鸡犬不宁,一部被国民党部队牵制,剩下的机动兵力已经很少了。

        日军最有机会打这种“大迂回大纵深”歼灭战的时期就是在战争初期,利用1931年的9.18事迹积累的成果,以中国为唯一消灭目标,以东北为基地,举全国之力从东北发起全面战争。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前的小步快跑的策略还是很成功的,但自“七七事变”演变为全面战争时,日军的战略是非常失败的。所以,有时候,觉得日本根本就没有灭亡中国的计划,不过嘴上嚷嚷,落实到行动,除了小动作,步步蚕食,日本基本上没怎么研究到底如何灭亡中国。比如,研究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构成以及特点(行纵横之术,分化利用瓦解,各个击破),研究中国军队作战特点(了解对手的规律,扬长避短),研究灭亡中国的整体战略(在步步蚕食到一定程度,就来个鲸吞),比如隆中对一样的战略规划,先占哪里,再占哪里,又占哪里,后占哪里。攻取这些地方所需要的政治谋略、兵力投放规模、作战持续时间、后勤保障、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抵抗、如何巩固、消化占领区、如何应对国际干涉。

        看看日本,基本上是打到哪儿算哪儿,骑驴看唱本,在战略上很被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之后,蒋介石的战略明显比较主动,基本上是牵着日本的鼻子在走。蒋介石的撤退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一步一步的退,节节抵抗,虽然整个过程比较难看,但总体战略清晰。

        • 家园 说白了就是小家子气

          铁手老大对您的观点表示赞赏!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这就是问题了,战争初期日本就没有那个兵力,

          日本本身在理论上也不想与中国全面开战,以防得罪英美,所以一开始就没有与中国宣战。而蒋呢,也不可思议的没有与日本宣战。二战初期有两个奇迹。东边的战而不宣,西边的宣而不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日本不是不想一步步的蚕食,奈何蒋介石跑“撤退”的太快,开战不到半年首都即告失守;不到一年半汉穗也丢了。这个速度日本人就算兵力充足,也没法搞迂回。

          蒋在淞沪失败了以后就已经想着要一古脑儿的跑到大西南了,这倒没有被“迂回”的可能了(南边有英法、北面有苏联)。问题是花生米这一点风险也不想冒,也能算打仗?如果这也能算“总体战略清晰”,这天底下估计已经没有弱智了。

          日本在战略上,至少在军事上,在太平洋战争之前还是依旧保持主动的。它至少有几个进攻方向可以选择。战略的主动与被动是有定义的,不是你说日本被动,日本就被动的。关键在于日本在1940年的时候已经处于一个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才导致了其与英美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很多事,包括汪的叛变都给了日本人以征服整个中国的信心。要知道尽管战争已经进行了四年多,但是中日依旧没有相互宣战,也就是说两边都为媾和留了一手。

          而征服整个中国,日本就需要更多的石油,更大的战场空间,结果就是日本在1941年的战略决择,或者说日本的毁灭。

          • 家园 奋力一博还有一点可能

            一,1931年开始压缩海军规模,到l937年减少一半以上.

            二、拼命扩充陆军

            三、七七事变后,在中国投入300一4OO万军队,在三年内战领中国腾冲黑河线以东地区。

            四、同苏英达成妥协,新疆归苏联,西藏归英国.

            五、逼美国承认至少默认既成事实

            • 家园 没有海军那来的资源。

              好像很多的资源都是海军搞回来的。没有海军搞的资源,陆军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化成资源反哺日本国内,死路一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