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这个可厉害了,是我多年的珍藏!过年了让大伙儿高兴一下。 -- 锦候

共:💬70 🌺2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太极拳传统散手功夫亟待提高――回顾吴公仪、陈克夫之战有感

      转自博武网

      外链出处

      剑竹 《武魂》杂志

        吴公仪、陈克夫之战发生在约五十年前,结合近五直来太极拳发展的状况,有以下感想:

        从吴、陈打斗经过的描术和照片来看,此战不但没有表现出太极技击的高明,反而典型暴露了太极传练中的弊病,即练与打脱节,推手与技击脱节。吴先生习练的是柔化见长的吴氏太极拳,但因为此战不是平时的搭手试艺,所以他在断手时就乱了套,面对身法灵活、一触即退的对手,追不上去,进不了身,未能发挥出短打技法。而双方“互有击中,鼻青脸肿”,说明吴在快速、动荡的断手时,身手失调,发挥不出太极内劲,将对方一击倒地或飞出。从以上两点即可看出,吴先生不是技击高手。当然,陈克夫先生别为白鹤名家,但也并未发挥出白鹤拳的高超技术来看。两人一样像拳击似地以长拳互殴,两拳擅长的近身短打,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太极拳虽然把推手研究得高深莫测,但散手技击功夫自近代以来却一直在衰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敢说吴先生不是技击高手,因为有比较。太极门中技击高手虽少却也不乏其人,远的以杨氏为例,杨禄禅、班侯、少侯都是。近的杨澄甫的高足郑曼青先生即是。他曾轻松打败鹤拳高手。并曾与英美驻华军队中的拳击高手较量,都是在对方先出手进攻时一击将对方打飞,是连败其六人,举座震惊。还有武派太极大师阎志高、霍梦魁都是不论对手如何凶狠快速,均能轻松做到接手人飞。这才是太极高手的风范,而不是鼻青脸肿。如果历史上名门派的技击大师每次比武都鼻青脸肿,那还怎么能在后辈人心中留下那么光辉的形象。

        1959年香港武术界顶尖高手(当然不可能是香港第一,因为还有意拳、咏春两派高人在派)太极门胡胜、张耀强出征泰国挑战泰拳,结果张在先放倒对方一次后挨对方一肘击胸即失去战斗力告负,而胡支撑不到一分钟即被泰拳手一倒肘打中后脑而被击伤。事实证明太极拳的技击水平在当代是江河日下,如果太极拳还抱着高深理论自我陶醉而不反省的话,昔日威震武林的太极拳也只能是健身操了,只能走上拳架健身、推手娱乐的道路了。

    • 家园 我的想法

      候锦兄好眼光,这个绝对值得珍藏。谢谢分享!

      联系前两天看到的一篇关于中华武术和泰拳比试的文章,萌生一些看法,不吐不快。

      在那篇文章里,泰国咱不熟悉,谁谁谁,那门那派,也不知道。中国方面出场的,最多的是香港某某派大师,或台湾某某派大拿,或者某某冠军。这这这,他能代表中华武术吗? 那么大一大陆哪里去了? 我怎么觉得象商业行为。就象看早期香港制作的武打电影电视,出来几个人,一介绍,这个是某某门掌门,那个是某某派高手,顺手拿把刀嘿呀哈呀几下就算完成了本门绝技验练,敢情‘舞’ 术呢。所以呢,在商业发达的地区,什么行业都染上了商业气息。

      我的一派胡言,请指正。

      • 家园 这两人就是江湖骗子

        这两人是一点不会,这就是一场闹剧。看见过八卦掌打人。感觉就像摔跤术似的。很快也就一个照面撂倒对手。

        其实真实生活中的格斗留给拳脚功夫的空间不大。一般人像到了要格斗的话 。一般一相持有可能就抄家伙了。战场上更是这样。不能一下撂倒对方也就没了实际意义。一般短期训练过的人力量上都足够。这就要看技术含量了。像上篇那种打法!就是连短期系统训练都没受过的人的杰作。街头地痞斗殴罢了。不然一个回合就见分晓了。

        • 家园 曾经听到过这么一句话

          ‘留情不下手,下手不留情。’同意华虎兄的看法。那有比抓对手的脸的。

      • 家园 这个可能就是那样,香港某些传统的东西保存的挺完整

        比如风水算卦什么的,总体上说那些犄角旮旯里的国粹,不影响他们的国际交流和经济发展,反而能拿出来骗老外的东东他们都保存的比大陆好。

        再说练武的也都是些俗人,除了称霸武林还要考虑生计。看各位高人们,杨大侠从河北跑到京城护院,霍大侠到上海滩开武馆,都是哪繁荣往哪跑。刚解放时香港应该是大侠们的首选,再加上经济原因,成为武林圣地也是有可能的

    • 家园 哈哈!~那也叫功夫,看我这段,正宗少林功夫对韩国跆拳道冠军

      [MP=320,240]http://www.jxwork.com/jczs/images/gongfu.avi[/MP]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