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今年读的几本书 -- gb2312

共:💬69 🌺493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推荐]世间财富知多少

      作者:星云法师

        一个出家人讲财富,好像太社会化,太世俗化。我想,佛教的名相不容易懂,我还是用通俗一点的方式来说,人需要财富,财富与般若有着重要的关系。

        父母生养我们之后,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财富。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世间万事万物,也都是财富,都与我们有点关系。天气寒冷,我们可以晒太阳;心里烦闷,可以游山玩水;花红柳绿,哪一样东西不能增加我们的希望?所以我觉得,有了眼睛,人就有了财富。

        耳朵也是我们的财富,听老师讲话,听朋友诉说,听父母教诲,听世界上美好的声音,这一切也是我们的财富。

        嘴巴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说好话,会有功德;我们赞美人,人家欢喜;我们可以讲出很多道理,与大家分享,所以嘴巴也是财富。

        双手也是我们的财富,双手万能,可以做很多研究、劳动、服务,也可以替我们赚不少财富。甚至我们的头脑,也是我们的财富。

        最大的财富在哪里?不是在银行里,也不是在世间的任何一个地方。财富最多的地方是在我们的心里。心好像一个工厂,只要我们的“工厂”不坏、“工人”不罢工,它就是一个有财富的银行,就是一个清净的净土世界,就是我们的宝藏。我们开山、采矿,获取金银财宝,那些都是有形、有限的财富。在我们内心的财富,是慈悲、欢喜、思想,是无形、无限的。心宽大,心中有世界,心有多大,就能包容多少财富。

        因此,财富处处求,不一定只向钱看。钱,只是财富中的一种。金钱也不一定是绝对好的东西,好像拳头,假如我用拳头打人,他可以到派出所告我,我就犯罪了;假如我用拳头替你捶背,你觉得很舒服,还会连声道谢。因此,同样是财富,我们可以把有罪过的、不清净的财富变成善财、净财。其实,把财富扩大开来看,在金钱之外,对我们来说,平安、安全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一个婴儿,从母亲怀胎十月到呱呱坠地,他第一需要的就是安全。冷了会哭,肚子饿了会哭,这都是在告诉我们,他需要安全。所以我们各位年轻的朋友,你们要保重自己,健康应该是我们的财富,我们的人格、道德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有了这许多财富,我们的亲人、父母、老师,都会为我们欢喜。我们有智慧、学问,这就是财富;我们勤劳,勤能致富,黄金随着流水流下来,也要起早把它捞起来。葡萄架下面埋了黄金,你也要去开垦才能拥有财富。所以我觉得财富到处都有,就看我们是用智慧、慈悲,还是劳动去寻找自己需要的财富。

        财富不一定就指钱。很多财富,我想最好是享有比拥有更好。比方说,你有钱,你建大楼。我穷,我没有钱,我建不起大楼,但下雨的时候,我可以到你建的大楼下躲雨;你有钱,你建百货公司,你开商店,我建不起百货公司,不过我可以来买东西;有人捐钱建学校,我可以来听讲演;你建公园,我可以到公园散步;你有钱买电视,我可以站在旁边看一看。虽然公园不是我的,大楼不是我的,电视机不是我的,但是我不一定要占有,我可以享有。桌上的这盆花,多么美丽,是我们种的吗?是我们栽的吗?不是,是别人种的,别人栽的,是别人的花,但是我们可以欣赏它的美。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世间的一切,都是属于人世间的财富。

        说到财富,我们把它扩大开来说,有前世的财富、今生的财富,还有来世的财富。

        有许多青年朋友、学生,很会读书,那是天才,不需要怎么努力学就会了。什么叫天才?意味着他在过去一生中,就有这种基因,就有这种成分,他把过去余下的财富带来了,所以今生有智慧,有好的因缘。前世的财富到今生,今生的财富到未来,意思是说,我们的财富用不尽。我们的财富,等于银行的存款,要慢慢地用。有人说,一个好人,他非常善良,但是很贫穷,为什么老天爷不保护这种好人呢?或者说一个坏人,无恶不作,欺世盗名,但是他发大财,老天爷怎么不惩罚他呢?或者说,怎么没有因果呢?怎么没有报应呢?不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这明明就不太公平。

        要知道,这就是因果报应。你的银行里没有存款,不能说你很善良,银行的经理就要支钱给你用,这个不可以。你无恶不作,你是坏人,不过你在银行里的存款很多,法令也没有办法说不允许你用自己的钱。所以,这就是因果,如是因才招感如是果。你要想有钱,你必须勤劳,你必须会经营,你必须讲究情义,你必须具备很多能力、学问,才能慢慢赚到财富。如果你没有这许多能力,光是说我有好心,我有道德,这是不够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一朵花之所以盛开,不能只有土壤,也不能只有种子,必须把种子种到土壤里,加上水分、阳光、空气、肥料等很多因缘,花才会慢慢地成长。

        因果中的“缘分”很重要,所以你光是有好心,没有缘也不行。因此要结很多的好缘,才会有好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广结善缘”。

        因果是人生的法则,是管理自己良心道德的一个标准,一个警觉,我们不要错乱了因果。什么是错乱因果?比方说这个人死了,你说:“看他修身养性,对宗教那么虔诚,可是他的命运不好,佛祖都不保护他。”不能这么说的,你不能要求宗教做保险业务。你要想身体好,就必须要营养均衡,注意保健,多做运动,这才是身体好的因果。你不能说我念佛、拜佛,身体就会好,这是错乱因果。

        你要发财,也不能说求神、拜神,神明就会帮助你发财,这也是错乱因果。神明又不是你的经纪人,他怎么能帮助你发财?这是不当的祈求。

        人生在世,许多事情都需要管理,好像学校有学校的管理,图书馆有图书馆的管理,财富也要有财富的管理。有财富是福报,会用财富才是智慧。

        管理财富比较容易,因为财富不会讲话,随你所用,不管用得对不对,结果好不好,钱财都不会讲话。管理事情也容易,桌子、椅子、图书也很好管理,因为它们也不会讲话。管人就比较麻烦,因为人有意见、有看法,你要合乎他的需要。其实只要你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服务、给人利益,他会比较容易接受你的管理。

        管理当中,最不容易管理的是自己的心。有时候我们常听到有人说:“唉,你不听我的话。”但是我们自己有听自己的话吗?最不听话的,其实就是自己。学会管理自己就是财富,这也是一套观念。我们从过去世到今生、来世,未来是有财富的。有财富的人生是保持正确的观念,保持生活的基本水平,太多的财富、暴利,用不了,你也不需要。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颜回,他很贫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贫穷也不一定能打倒一个人。印度有一位特蕾莎修女,她有一句名言:“我一生以贫穷为荣耀。”可见有人还以贫穷为享受。

        过去说人为财死,财富也不一定就那么可怕,财富要会应用,应用才是有智能的。财富怎么来?有因缘,财富自然会来,你不要特意去找它,它自然会来找你的。怎样储蓄未来的财富?你说一句好话,你做一件善事,一个好的念头,这些都会储存起来,未来你可以把它拿出来使用。

        问题是现阶段的财富是什么?我觉得享受不一定是财富,银行的存款很多,穿得好、吃得好、有多少架势,也不一定是财富。我想很多时候,没有架势,很淡泊,很正派,那就是人生的财富。

        讲到人生的财富,今生应该拥有多少钱才是富足的?陈光标先生高调行善,网络上有很多人批评他,说他不对,说他高调行善是为了好名才去做好事。不过这个也不值得批评,大家想想,我们要批评他,我们自己呢?我们没有行善,他好名行善,他还比我们好一点,我们不够资格批评他,所以批评他就是不公平。

        现在我们的人生说要拥有财富,除了金钱之外,要有好的因缘。人缘就是我们的财富,所以要“给人接受”,像现在的年轻人常常怪国家、社会对不起他们,就业的机会太少,失业就怪国家、怪社会、怪别人,我觉得这样也不公平,应该要想想自己。比如说:“我的条件准备好了没有?我的本领准备好了没有?”条件不好,本领不够,人家自然不接受。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学校的,现在大概最重要的,是研究自己将来怎样才能被人接受,让人家要你。我学有所长,人家当然要我;我非常勤劳,人家当然要我;我诚实忠心,人家也会要我;我做事一丝不苟、很认真,人家也会要我;我很正派,人家会要我。总之,人家说十八般武艺,你都自我健全起来,这就是你的财富。你自己有财富,人家才会接受你。比方我们看到有钱的人,到哪里都受人家尊重。没有钱财、贫穷,到哪里都很落寞。当然,我不一定要千千万万,假如我们本身有智慧、有能力、有品德,给人接受,这些都是我们的财富。所以财富除了金钱以外,我们要能往别的方面去看。

        财富,有有形的财富,还有无形的财富。有形的财富,例如我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就是物质,等到物质的财富你都拥有了,你不会满足,你还需要有精神的财富。所谓精神的财富,就是我要读书,我要爱情,我要精神愉快,我要欢喜,我要快乐。当精神的财富也有了,你还是不满足,你还会要求更高的艺术生活。所谓的艺术生活,像我要音乐,我要绘画,我要花,我要美感,有了艺术的时候,生活的质量和价值也会提升。

        艺术的生活实现了,你就满足了吗?不满足,人会要求比艺术更高的、更能超越现有的生活。例如,我要比你更好一点,比你更高一点,比你更美一点。

        人就是慢慢地要求更高的生命价值。人生的价值与财富如何成比例呢?

        过去有一位出家的师父,他有一个弟子,常常问他一个问题:“人生的价值是多少?”

        师父从不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太泛论了,人生的价值要怎么说?每个人都不一样。正因为师父从不回答,于是徒弟就常常问。终于有一天,师父拿了一块石头,跟徒弟说:“徒弟啊,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大马路旁,凡是有人路过,你就说,这块晶莹剔透的石头,卖给你们,有人要买吗?多少钱?让人出个价就好,不要真的卖了。”

        徒弟拿着漂亮的石头,走到大马路旁,跟过往的人说:“来看哦,你看这石头好漂亮,卖给你们,出个价吧。”

        有一个人看一看,说:“五块钱。”徒弟说五块钱太少了,不卖。

        旁边又有一个人说:“十块。”不卖。“二十块”“三十块”“四十块”“五十块”,都不卖。没有人再出价了。

        徒弟把石头拿回来跟师父说:“师父,不得了,今天在路上,这一块石头,人家出到五十块。”师父只是点头,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师父又跟徒弟说:“这一块石头,你再拿到百货公司去卖,看人家出多少钱,不能卖,知道价码就好了。”

        徒弟到百货公司,看到的都是衣着摩登的男女。徒弟说:“先生们、女士们,你们看看这一块晶莹剔透,像钻石一样的石头,你们出个价,卖给你们。”

        有人一看:“哟,是不错,一百块。”不卖。“两百块”“三百块”“五百块”“两千块”,还是不卖。

        徒弟回来告诉师父:“师父,不得了!竟然有人出到两千块买这块石头。”

        师父还是没有说什么。

        过了几天,这个地方举行珠宝博览会,就像广东最有名的广交会一样,各地人士都聚集到这个地方买珠宝。师父又跟徒弟说:“徒弟,把这块石头拿到珠宝博览会去卖卖看,看人家出价多少钱,当然也不是真的要卖啊。”

        徒弟来到珠宝博览会,看到的都是高贵的先生女士们,他就说:“先生们、女士们,你看这块跟钻石一样的宝石,谁买了它,会有好运的啊,来出个价钱吧。”

        大家走近来看。有人看了以后说:“两千块。”不卖。“五千”“一万”“十万”“二十万”“五十万”“一百万!”还是不卖。

        徒弟把石头拿回去,惊讶地说:“哇!师父!真是不得了!有人出到一百万啊!”

        师父这时候说了:“徒弟啊,你常问我,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人生的价值是多少?这块石头,在我们的大路旁,值五块、五十块钱。同样是这块石头,到了百货公司,值两千块。到了珠宝博览会,在专家的眼光里,它值一百万。同样的石头,在不同的地方,价值就有所不同。”

        我们现在有好的福德因缘,所以我们要衡量自己,在社会上要怎么生活?对于自己要如何要求?我们要知道自己不是一根木头,一块顽石,可以让他人任意出价,而是一粒钻石,值一二百万的。

        我们从有形、有限的物质财富,谈到无形、无限的财富。

        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两只眼睛,一张脸,两只手?可为什么有的人就能给人家带来快乐?不论到什么地方,都月薪几万,年薪几十万、几百万。但有的人,却要苦苦地要求一个职业,年薪可能才几千块。所以说,我们要让人家感觉到我们的价值、我们的条件,在佛教里就是说我们的“缘”值多少。这个缘,不必去要求神明,要求佛祖,凡事要求自己,好与不好,都不是哪一个外力能赏赐给我们的,都是我们自己招感的。佛教讲业力,业也不一定不好,你造业,可以造善业,不一定造恶业的。

        善的业,像我在台湾提倡的“三好运动”,身、口、意叫做三业,这三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成为业力,因此,我们的身体要做好事,口头要说好话,心里要存好念,身口意都存有善业,我们自己就会慢慢培养善业。人生如一块田地,我怎样播种,播什么种,就收获什么东西。你想要什么样的收成,就必须怎么样栽种。财富也是一样,我们也要播撒“种子”。

        我们从现世的财富,讲到未来的财富。从私有的财富,讲到公有的财富。财富不是我个人拥有的,例如你说你有钱买房子,但是如果人家没有建房子,你到哪里买呢?你有钱可以购物,但是如果没有商店,你能买什么?我要买汽车,没有汽车行怎么行?因此,财富是大家共有的。

        要爱护我们的敌人,有对手才会有自己,等于有一面镜子,有一个竞争力,不要以为财富通通都要给我,这是不行的,要分给大家。

        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财富,我自己深深地体会到,像我,一个出家人,一个和尚,基本上是没有钱的,再说,我也不需要钱。但事实上,不是说我没有办法,没有钱不代表没有办法,我在世界上建了几百座寺庙,建寺庙都是从买土地开始,再慢慢建房子。钱从哪里来?我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我没偷,也没有抢,所以我也不用管。但我也办了好多所大学,办报纸,办电台,为什么?我要让我的教团贫穷,因为贫穷,大家才肯努力,富有容易使人堕落。

        过去,有一个富翁建了大楼以后要请客,便请所有瓦匠、木匠、工人坐在正厅最主要的席位,然后让他的子孙们通通在下面吃饭。有人就说,这样不当,他们都是公子小姐,今天大楼落成,应该让他们坐在正厅上首才对。这位老主人说:“不是的,我感谢这许多工人帮我建大楼,所以他们应该坐在正厅吃饭。我那许多子孙,将来他们都是替我卖这栋大楼的,他们没有资格坐在上面,他们坐在下面就好。”

        这位老主人看事看得远,也懂得饮水思源,这番话实在没有错。建楼的人有功劳啊,卖楼的人怎么能很好地享受呢?我就想到,在这个世界上,不要看一时。我在做校长的时候,一些前辈、学长常常耻笑我,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也从来不生气。我就想,你们笑我,说我没有办法,没有出息,问题是现在就能决定吗?我还小啊。我现在不行,再过二十年,我们再来看。只要我有志气,只要我用功,只要我努力向上,我必然有办法。

        中华文化固然很好,但是不好的地方也很多,尤其残杀、不和、斗争,每一次战争就死伤不知多少人。像2011年日本大地震,造成海啸、核能外泄等危机,然而天灾还是有限的,人祸是无限的。我们中国过去的人祸、死伤,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太大。因此现在提出社会和谐,实在是为中华文化树立千秋万世的标杆。和谐也不一定是大家都在一起,大家都一样,而是读书的读书,教书的教书,经商的经商,士农工商各有分工。等于眼睛管看,耳朵管听,嘴巴说话,各司其用。人世间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不一定都要一样。眼睛、鼻子、嘴巴和谐,人就长得俊美;肠胃和谐,就是健康;我们穿的衣服颜色不同,和谐就很美;唱歌跳舞,跳法、姿势不同,和谐就很好看。

        财富不是我拥有,而别人没有,应该要分配和谐。我们帮助穷人,让穷富平均,看到别人富有,我就欢喜,看到别人有因缘,我也欢喜,我们应该给社会、国家一些因缘。所以今后,我们说我是学生,我是年轻人,青年是未来国家的栋梁,要把自己的心力、为国为民的热忱,奋起飞扬,表现出来,为了中国,让中国在世界上成为最富强的国家,这是一定有希望的。

        我们每个人说要有财富,简单来说,一定要勤劳,不勤劳,也要有慈悲,要结缘。你没有缘分,煮熟的鸭子都会飞走;我有因缘,我不去求,鸟语花香,自然我会听到声音,我会闻到香味,春花秋月,我自然感受得到。你有缘分,世界都是你的。没有缘分,就算财富流到你的面前,都会擦身而过。

        慈悲、正直、勤劳、努力,说来说去都是要说“正派”,人生要正派,要有信誉,要有道德。希望大家不要光看有形的财富,还要看到无形的财富;不要只看到人家的财富,还要想到自己心里有无限的财富;你不要只看到一时的财富,更要看到我们未来的财富;你也不一定要拥有多少财富,而要能享有无限的财富。

      • 家园 还是好!——随喜功德

        送花赞扬

        关闭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 家园 [转发] 如何防止被医院害死?

      MARTY MAKARY

      在美国如果出现飞机失事,即使损伤轻微,也一样会上新闻头条。联邦部门会对此展开彻查,整个行业会从中汲取宝贵教训,飞行员和航空公司也因此会将以后的安全工作做得更到位。

      相比之下,美国医疗界可谓更要命:每周因为医疗事故而丢掉性命的人足以装满四架大型客机。但在全世界,这些错误都常常不被人察觉,医疗界也极少从中汲取教训。那些原本可以预防避免、几无差别的医疗事故在世界各地一遍一遍上演,而患者对于哪些医院拥有更好(或更差)的安全记录也全然不知。

      医生会遵循一条潜规则:对同行的错误视而不见。作为医生,我们发誓不会做伤害患者的事。但工作不久后,我们就会遵循另外一条潜规则:对同行的错误视而不见。这是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在美国,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认错部位动错刀的次数高达每周40次,而单单这一类医疗错误就会给约四分之一的住院患者造成伤害。如果将医疗错误当成一种疾病的话,它在美国算是第六大死因,排名紧随意外事故之后,比老年痴呆症还靠前一位。若将人员伤亡撇开不谈,单从财物损失上看,医疗错误就使美国医保系统每年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了调查研究的医学专家认为,大约有20%到30%的用药、医检及手术是不必要的。还有比这更不靠谱的行业吗?

      医疗界其实并非只能是这个样子。新一代的医生和患者都正尝试让医疗体系变得更透明,新兴技术也使这一愿望比以前更有实现的可能。

      当我以学生的身份步入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一家著名附属教学医院的第一天,我就遭遇了美国医学界令人生厌的闭门文化。当时,我穿着全新的白大褂,上面的折痕还清晰可见,穿过走廊的时候,我惊叹于墙上悬挂的那些逝去和在世的医学专家肖像。那天巡视病房的时候,我们组的成员一直都在提一位著名的外科专家“洪达医生(Dr. Hodad)”。我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洪达”是个外号。一位同学悄悄告诉我,“那是死亡毁灭之手(Hands of Death and Destruction)的意思。”

      惊愕之余不久,我就目睹了这位专家的双手有多可怕。他动手术草率又马虎,他的病人常常因此饱受并发症的折磨。这种人根本就不应该让他接手患者。但他对病人的态度无可挑剔(事实上,直到今天我都在学习他这一点)。他浑身散发着魅力,连那些名人都点名要他操刀除病。他的病人从心底崇拜他。面对超长的手术时间和延长了的住院时间,患者只能将他们的不幸归咎于命运。

      在美国,处处都有“洪达医生”受热捧。在我穿梭于各家医院进行实战训练期间,我发现很多医院都有一个“洪达医生”(有时还不止一个)。而在这个靠声誉吃饭的行业,那些揭发同行的医生往往会被人盯上。我就曾目睹过这些情况:揭发他人的医生急诊任务骤然增多,而手头的医疗资源急剧减少,或者被人中伤、名誉扫地。如果是我敲响了“洪达医生”的警钟,我深知自己将遭受怎样的后果:我会被叫到医院负责人的办公室,而这可怕的一幕基本将终结我的职业生涯。所以作为一个新手,我选择沉默。就像其他的培训生一样,我告诉自己,每周工作120个小时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而不是为了拯救医疗界文化。

      在美国,医院的并发症率居高不下,但基本上所有的医院都在逃避责任,连那些公众信任、被奉为顶尖之列的医疗机构也是这样。公布相关数据的医院更是凤毛麟角,这叫患者如何选择一处放心的地方就诊?在我职业生涯的一些非正式场合中,我曾询问过一些病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到我当时工作的医院就诊(我曾就职于乔治城大学医院(Georgetown University Hospital)、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华盛顿综合医院(D.C. General Hospital)、哈佛医学院和其他一些医疗机构)。他们的回答有:“因为这里离家近。”“在我父亲弥留之际,是你们接手处理的。”“你们医院连直升飞机都有,肯定是家好医院。”诸如此类。说来你们可能不信,但的确有很多患者告诉我,他们选择某家医院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因为那儿停车方便。

      不能再让患者这样无知下去了。改变可以从相对简单易行、但至关重要的五方面改革开始。

      网上信息公告栏

      每家医院都应该在网上有一个信息公告栏,公示内容包括感染率、再入院率(我们称作“复发”)、手术并发症几率和不该发生的低级医疗事故比例(像将手术专用海绵遗留在病人体内这类绝不该发生的错误)。公告栏还应列出医院实施的各类手术年度业务量(包括微创手术的比例)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反馈。

      针对纽约人的一项调查发现,约有60%的消费者会在就餐前查看餐厅的评分。如果你连吃顿饭都会先在Zagat或Yelp这些点评网站上查看餐厅评分再作决定,那你为什么不能在生命攸关之际也能先查下医院的评分?

      这类公开的对外评分报告才能让医院的状况最快地得到改善。1989年,纽约的所有医院被首次要求提交心脏手术死亡率报告,结果发现医院与医院间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非常显著──死亡率竟从1%到18%不等。患者终于可以通过这些有用的数据来保护自己了。他们会问,“这家医院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死亡率为百分之一,为什么要在那家死亡率高达六分之一的医院就诊呢?”

      很快,纽约那些死亡率较高的心脏病医院就开始争相改善医疗状况,死亡率在六年间下降了83%。这些医院的管理层终于开口询问员工,怎样做才能提高医护安全。一些医院的外科医生说他们需要专攻心脏手术的麻醉师;另一些医院则引进了执业护士。有一家医院的员工甚至举报说,某位外科医生根本不适合在手术台上工作。经他接手的病人死亡率如此之高,拉低了医院的平均水平。管理层因而要求他停止操刀心脏手术。再见了,“洪达医生”。

      安全文化打分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位外科医生即将操刀开个切口,把病人右肺的液体放出来。突然,一名护士打破沉默:“等一下。我们现在动的是右胸还是左胸?虽然说是要动左胸,但我们动的好像是右胸。”没错,这位外科医生理应动刀的地方是左肺,但是一名实习生却在右肺的位置上为医生做好了准备工作。这位医生不是别人,正是我。如果不是那位护士,我们所有人都将犯下一个严重的错误,是她救了我们大家。但并不是每家医院都有这样的护士,能够将心中的质疑自信地说出来──但对于安全性而言,这种文化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说有谁能够判定一家医院是否安全,那一定是在那儿工作的人。所以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上班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就在J.布莱恩塞克斯顿(J. Bryan Sexton)的带领下展开了一项匿名调查,调查对象包括美国60家医院的医生、护士、技术人员和其他雇员。调查结果显示,在三分之一的医院,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的团队工作做得并不好。不论是你还是我,都不会愿意去那些医院就诊,也不会愿意让家人在那儿看病。但相较之下,在另外一些医院却有高达99%的员工认为他们的团队工作相当出色。

      这些调查结果与感染率及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强的关联性。出色的团队工作意味着更安全的医护。公众需要有这样的渠道去获知这些信息来了解美国的每一家医院。

      装上摄像机

      病人也许不相信,但事实就是,医生们对于自己所在领域一些已经非常完备的最佳医疗手段不一定能应用得好。一项论文刊发于《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发现,在实际应用当中,只有半数的医护措施遵循了循证指南。幸运的是,有一种技术手段在促进提高这种一致性方面有着奇效:摄像机。

      虽说摄像机已经用于医疗体系,但通常情况下,人们并没有用它来摄像。而回看心导管插入术、关节镜手术和其他一些手术过程的录像可以用于提升同行间的工作水平。对于未来的医生而言,录像还能成为他们的实战教材。况且患者的病历记录通常都很短,也无法像视频那样捕捉到整个过程的所有细节。

      享誉世界的胃肠病学家、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的道格雷克斯(Doug Rex)就决定用拍摄视频的方法来记录、核查医生们对他的病人们做结肠镜检查时整个过程的完成情况。一套完整、彻底的结肠镜检查需要对结肠的每个角落、每个裂缝进行一丝不苟、细致入微的察看,但医生们往往是草草了事。正因为此,很多恶性肿瘤和癌前息肉都未被人察觉,等过些年到了晚期,它们便恶化扩散。

      在没有告知工作搭档的情况下,雷克斯博士开始回看记录他们检查过程的视频,测算了时间并按完成质量打出评分。在评估完第100个视频后,他对工作搭档说,他将拍摄记录以后的工作过程并对其测时、评分(即使他早就这么做了)。于是,一夜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肠镜检查的平均用时比先前增加了50%,质量评分也提高了30%。当得知有人在察看他们的工作时,医生们的表现就强多了。

      同类性质的干预也已应用于洗手过程。几年前,长岛北岸大学医院(Long Island's North Shore University Hospital)的洗手合格率相当惨淡──低于10%。但在洗手处安装了摄像头以后,合格率飙升至90%以上并一直得以保持。

      再来看看雷克斯博士有关摄像机的研究,他做了一次后续跟进,询问病人是否想要检查过程的录像拷贝。高达81%的人表示想要,其中有64%的人还愿意为此买单。医疗过程透明是患者们一直所渴望的。

      公开医生笔记

      苏(Sue)是一名年轻的会计,她来到我的诊室后,抱怨她腹痛。苏不清楚腹痛的原因,她抛出各种猜想,“难道是因为我练了高温瑜珈?”“还是我昨晚吃冰淇淋吃坏了肚子?”“或是和不安全性行为有关?”她说话的时候,我都在做着笔记。等我们谈完之时,她一脸狐疑地看着笔记。

      她问道,“你写了些什么关于我的东西?”

      苏是担心我将她当成一个疯子或贪吃冰淇淋上瘾的人。在我们谈话的时候,我还了解到,她不太明白为什么我要推荐她做超声波检查,虽然我觉得自己曾跟她解释过原因。

      我决定在病人就诊快结束时念那些笔记给他们听。“我还有高血压,”一位年长的患者脱口而出,纠正了他之前的说法。另一位说,“我之前的手术实际上在右边,不在左边。”还有患者打断我说,“不,我之前说的是,我服用了20毫升立普妥,不是25毫升。”若你能回头查看自己医生写下的笔记,那样做可能比我的方法还要好。尤其是如果你还能通过网络添加自己的评论的话,那就更好了。

      哈佛医生、研究员简沃克(Jan Walker)和汤姆德尔班科(Tom Delbanco)正在波士顿的哈佛医学院和贝丝以色列医院(Beth Israel Hospital)使用“公开的笔记”。而在我家乡的医院──宾夕法尼亚州的杰辛格医疗中心(Geisinger Medical Center)──已开始让患者通过网络获知自己医生笔记的内容。迄今为止,不论是病人还是医生,大家都爱“公开笔记”。

      别再堵住患者的嘴

      虽然有很多迹象表明,医疗体系在提高透明度的路上不断前行,但仍有一些退步的表现。越来越多的患者去见医生的时候被要求在言论禁止令上签字,保证自己将不会在网上或其它场合说一些有损医生形象的负面言论。除此之外,如果你是医疗事故的受害者,如果你想和院方就此达成任何和解,都必须满足医院律师拟定的这一前提条件:即在任何公众场合下,你都不能谈论医疗事故带给你的伤害。

      我们需要就医疗事故展开更多的公开对话,而非减少沟通。那些提倡用法律禁止此类“言论禁止令”的建议并不过分,因为所谓的“言论禁止令”完全有悖于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理念,也与保护患者知情权的做法背道而驰。

      政治党派人士能就政府在改善医疗方面的作为进行辩论,但不论是通过公众还是私人途径,透明度是才是关键的先决条件。要想透明度行之有效,政府必须让公众拥有获知公正、准确报告的渠道。只有这样做才能释放自由市场的力量,患者也才能着手选择更好的医治。当医院不得不就安全标准展开竞争时,他们才会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透明度也能有助于重树公众的信心。许多美国人认为医疗界已变成了一个越来越神秘、甚至有点傲慢的行业。随着透明度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感的提升──我们能够解决医疗成本危机、提供更安全的医护服务、改善公众对我们的看法。要想做到以后不伤害患者,我们首先得做到从犯过的错误中汲取教训。

      (马卡里博士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一位外科医生,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外科手术安全核对清单的研发者,他的著作《不负责任:医院不会告诉你的那些事及透明度将如何改革医疗体系》(Unaccountable: What Hospitals Won't Tell You and How Transparency Can Revolutionize Health Care)将于本月由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 Press)出版。)

      通宝推:花大熊,青木堂主,瀚海黄沙,桥上,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转发]当心,电子书也在“读”你

      普通读者用Kobo电子阅读器看完苏珊娜柯林斯(Suzanne Collins)的《饥饿游戏》(Hunger Games)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只需七个小时,差不多每小时看57页。该系列第二部中的一句话──“因为有时候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事,但又没有做好处理的准备。”──被近18,000名Kindle用户高亮标示出来。至于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Nook电子阅读器的用户,他们读完《饥饿游戏》第一部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载下一部。

      在过去,出版商和作家都无从了解读者的阅读情况。他们无从了解读者是看了三页就不看了呢还是一口气把书读完了?大多数读者会跳过介绍还是会仔细阅读它、会不会在一些段落下划线、会不会在空白处做笔记?而现如今,电子阅读器能够让出版商和作家一窥销售额背后的故事,它们不仅仅能够显示某些书吸引了多少购买者,还能揭示他们的阅读强度。

      数世纪以来,阅读基本上是一种单独的、私密的行为,它是读者与书页上的文字之间的亲密交流。然而,随着电子阅读器的兴起,我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转变为某种可以测量的半公开的行为。

      目前,电子书出版领域的主要竞争者有亚马逊(Amazon)、苹果(Apple)和谷歌(Google),它们能够轻松跟踪读者的阅读进度、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以及搜索图书时使用的关键字。iPad、Kindle Fire和Nook等平板电脑的图书软件能够记录用户打开软件的次数并能记录他们的阅读时长。电子书零售商和一些出版社开始细致研究这些数据,从而对人们的阅读行为获得前所未有的了解。

      说到揣度消费者的爱好和习惯,出版界要远远落后于文娱业的其他领域。例如,电视制作人孜孜不倦地通过焦点小组来试播新节目,电影公司通过一系列试映来播放影片,然后根据观众的反应重新进行调整。然而,在出版界,读者满意度主要是通过销售数据和书评来衡量,这些指标往往只是在事后对一本书的成功做出衡量,并不能促成或是预测到一本书的热销。如今,由于出版社和书商开始获得大量数据,再加上更多科技公司将目光转向了出版界,这种情况正开始发生转变。

      几个世纪以来,阅读基本上都是单独的、私密的行为,它是阅读者与书页上文字之间的亲密交流。然而,随着电子阅读器的兴起,我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转变为某种可以测量的半公开化行为。《华尔街日报》Eben Shapiro报道。巴诺书店借助其电子阅读器Nook在电子书市场占有25%至30%的份额,该公司最近开始研究消费者的电子阅读行为。例如,从Nook收集而来的数据能够显示读者看某些书的进度、他们的阅读速度以及某些特定类型的读者的阅读方式。巴诺书店负责电子书业务的副总裁吉姆希尔特(Jim Hilt)称,该公司正开始与出版商分享他们的调查结果,以帮助他们创作出更能抓住大家的吸引力的书籍。

      这件事对该公司而言利益攸关,因为其正努力寻求提高自己在电子书市场的份额。在过去这一财年,Nook平板电脑的销售额上升了45%,Nook电子书的销售额则大升119%。总的说来,Nook平板电脑和电子书的销售额从上一财年的8.8亿美元升至13亿美元。最近,微软(Microsoft)投资三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17.6%的股份。

      希尔特称,该公司依然处于“深度分析的最初阶段”,正在对“超出他们所能运用的数量的数据”进行细致分析。但这些数据──聚焦于不同的读者群体而非个人──已经在揭示人们对特定类型书籍的阅读方式方面带来了一些很有助益的发现。例如,购买像《五十度灰》(Fifty Shades Of Grey)这样的畅销系列小说或是薇诺妮卡·罗斯(Veronica Roth)所作的《分歧者》(Divergent)这样的青少年系列小说第一部的Nook用户往往会把该系列全部读完,彷佛他们读的就是一本小说。

      对来自Nook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巴诺书店确定,人们在读非小说类书籍时往往会有间歇,读小说时一般会连续把书读完,而且非小说类书籍、特别是篇幅长的,往往会更早被读者扔在一旁。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和犯罪小说的爱好者的阅读速度常常比文学类小说读者的速度快得多,而且他们会把看的书大多数都看完。文学类小说的读者读书半途而废的情况更常见,并且常常会同时交替阅读不同的书籍。

      这些发现已经对巴诺书店在Nook上出售的书籍的类型产生了影响。希尔特称,当数据显示Nook的读者经常弃读长篇幅的非小说类书籍时,该公司就开始想办法来吸引读者阅读短篇幅非小说类作品和长篇报刊文章。他们决定推出“Nook Snaps”,其中均为短篇作品,内容涉及从减肥、宗教到“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五花八门的话题。

      希尔特称,确定读者心生厌烦的时间也可帮助出版商通过增加视频、网络链接或其他多媒体功能来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数字版本。如果发现某系列科幻小说的读者在购买并迅速读完头两本后突然放慢了速度或者不再读该系列的书时,出版商或许能够确定该系列小说什么时候开始丧失了吸引力。

      他还说,“我们试图发掘的大方向是读者在阅读某些类型的书籍时于何处停止阅读,我们能够与出版商合作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作家未来创作出比现在更棒的作品,这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部分作家对此前景持欢迎态度,其中美国作家协会(Authors Guild)主席、小说家斯科特特罗(Scott Turow)便表示长期以来他对出版业未能研究消费群感到失望。特罗说,“我曾经和我的一名出版商发生争论,我说‘我和你合作出书那么长时间了,你仍然不知道哪些人买我的书,’他说道‘好吧,出版界都没有人知道’。如果你能发现书的篇幅太长了,那么你就要狠狠地删减,就我个人而言我乐意获得这种信息。”

      其他作家则担心,这种以数据推动的创作方式可能会阻碍那些有可能创作出伟大文学作品的风险性创新。Farrar, Straus & Giroux出版社总裁及发行人乔纳森加拉西(Jonathan Galassi)认为,“一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是超乎寻常的,它可以是它所需要的长度,这应该是与读者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我们不会因为有人读不完《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就把它改短。”

      目前,出版商仅仅是刚开始细致考虑电子阅读数据的潜在用途。许多人对分析学是否能够对出版业抢夺逐渐被游戏和社交媒体所吸引的消费者的持续大战提供帮助持怀疑态度。然而,在传统出版商在与亚马逊和苹果等科技巨头的大战中节节失利的情况下,更好的数据分析似乎带来了一些让人无法抗拒的希望。

      其中,亚马逊在这个领域拥有特别的优势,因为它不仅是零售商,也是出版商,这些因素让它在利用其收集的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数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亚马逊和其他一些电子书零售商跟踪和存储有关消费者购买和阅读什么书的消费者信息已不是什么秘密。Kindle用户购机时会签署一份协议,授权亚马逊将来自Kindle的信息存储在其数据服务器上,其中包括用户最终的阅读进度、书签、高亮标记处、笔记以及注释等。

      亚马逊可以确认电子书的哪些段落受到读者的欢迎,并能通过“最受关注的段落”列表等此类功能将其中部分信息公布在其网站上。读者在用Kindle看书时可以用按键将节选出来的区域以数字方式高亮标出,他们在读书时还可以选择查看其他读者共同高亮标记出来的句子。亚马逊将这些节选出来的句子汇总在一起,查看哪些句子被高亮标出的频率最高,其中次数最多的是《饥饿者游戏》三部曲中的那句话,位居其次的是《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开篇第一句话。

      亚马逊发言人金莉佩尔索尔(Kinley Pearsall)称,“我们认为这是所有用Kindle看书的读者的集体智慧。”

      一些隐私监管机构提出,应保护电子书读者的电子阅读习惯不被记录下来。倡导消费者权利及隐私的非营利组织电子前沿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简称“EFF”)的法务总监辛迪科恩(Cindy Cohn)称,“有一种社会理想状态是,你看什么书与他人无关。但是现在你却没有办法告诉亚马逊说‘我想买你们的书,但是我不希望你们跟踪我在读什么书’。”亚马逊拒绝就该公司如何分析和利用其收集的Kindle数据置评。

      EFF已推动立法工作,防止电子书零售商在未获得法院批准的情况下将有关个人阅读习惯的信息作为证据交给执法机构。今年早些时候,加州制定了《读者隐私法案》,它加大了执法机构获取消费者的电子阅读记录的难度。依据这项新法案,执法机构在获得法院命令之后才可要求电子书销售商提供披露消费者浏览、购买并高亮标示了哪些书的信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和EFF曾联手谷歌和其他组织推动这项立法,如今它们正努力推动美国其他州也制定同样的法案。

      网络安全专家及作家布鲁斯施奈尔(Bruce Schneier)担心,由于害怕自己的阅读会被跟踪,读者可能会彻底远离关于健康、性行为和安全等敏感题材的电子书,其中也包括他自己写的书。他说,“我们读的东西有许多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

      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师称,美国使用中的电子书和平板电脑分别约有4000万部和6500万部。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近期发现,2012年第一季度的电子书销售额达2.82亿美元,而纸质书的销售额为2.3亿美元。

      与此同时,电子书阅读潮流引发各家寻求利用从电子阅读设备和阅读软件收集而来的大量数据的电子书初创企业你争我夺。如今读者可通过新型电子阅读服务购买电子书并把书存储在电子书库中,然后可以在不同设备上阅读这些书,这些服务安装了一些最精密的读者跟踪软件。例如,拥有50,000名订阅用户的电子阅读平台Copia会收集有关人口特征和阅读数据的详细信息,其中包括购买了某些书的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和就读的学校以及这些书被下载、打开和阅读的次数,并和出版商分享其调查结果。Copia将这些数据汇总,这样一来单个用户的身份不会暴露,Copia会与提出索取要求的出版商分享这些信息。

      Kobo是一家电子阅读设备制造商,同时还运营着一项存储了250万本电子书、拥有逾800万用户的电子阅读服务。该公司最近开始研究读者群对某些书和某些类型的书籍的阅读习惯。该公司会跟踪读者阅读某些书的时间和他们的阅读进度。例如,该公司通过跟踪发现大多数看乔治马丁(George R.R. Martin)的奇幻小说《与龙共舞》(A Dance With Dragons)的读者都会把这本书读完,他们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平均为20小时,对于一本长达1,040页的书来说速度算是比较快的了。

      有些出版商开始在出版纸质版本之前先销售电子版试探市场反应。比如说,在今年早些时候,每年出版250本书的Sourcebooks出版社就通过一种新式的成系列的在线出版模式进行尝试。其推出了六本书的初期在线版,题材涉及爱情、青少年读物与非小说类书籍等,最终在出版纸质版本时,读者的反馈会被融合进来。

      此外,出版了《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和《饥饿游戏》等畅销青少年小说的Scholastic出版社也建立了在线留言板以及与其畅销系列小说《39条线索》(39 Clues)关联的互动游戏。该在线游戏和相关留言板有190万名注册用户,它们能够帮助Scholastic追踪哪些故事线索和角色能够引起年轻读者的共鸣。Scholastic的发行人及编务总监戴维莱维森(David Levithan)称,在线反馈为仍在继续创作的《39条线索》系列小说的构思提供了帮助,并使其成为全球性畅销书,印刷数量超过了1500万本。

      莱维森说,“你极少能一窥读者的想法,纸质书不存在数据分析这样的事情,你无法分辨哪些页被读者折上了角。”

      很少有出版商的尝试能达到与Coliloquy同样的程度,后者是一家电子出版公司,由计算机科学家、曾在谷歌任工程师的韦恩卢(Waynn Lue)和风险资本家、游戏分析公司Twofish的前总裁丽莎卢瑟福(Lisa Rutherford)创立。

      Coliloquy的电子书可以在Kindle、Nook和Android等电子阅读器上读到,这些电子书具备一种“选择你自己的历险经历”的模式,允许读者自己设计人物角色和情节线索。该公司的工程师会把从读者的选择中收集而来的数据汇总起来,然后把它发给作家,最后作家再在他们接下来要写的书中调整故事线索来体现受大众欢迎的选择。卢说,“我们看到数据和分析方法是如何彻底改变了手机软件和游戏等某些行业。在阅读方面,我们还没有那种互动数据,我们所希望的就是提供一种以往并不存在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反馈机制。”

      Coliloquy借助亚马逊的Kindle数据开发者项目开发了其软件,亚马逊的这个项目允许外部企业为Kindle创建互动内容。Coliloquy的专有数据平台采用了类似于游戏软件的复杂算法,可让读者从不同的叙事路径中进行选择。

      Coliloquy聘请了六名编辑和五名技术和产品开发人员,并招募爱情、非小说类书籍、青少年奇幻小说和情色小说等一系列类型作品的作家。自今年1月份启动以来,该公司已发行了八本书,并正在新增犯罪小说、法理惊悚小说以及实验性小说。卢和卢瑟福以与亚马逊签署了保密协议为由,拒绝提供Coliloquy所发行的书籍的销售额。他们说,购买Coliloquy所发行的书籍(售价从2.99至7.99美元不等)的读者有90%以上把书读完了,还有67%的读者会重读一遍。

      基拉斯耐德(Kira Snyder)的青少年悬疑系列小说《Parish Mail》的故事背景设在新奥尔良,读者可以决定书中的少年主角是利用魔法破案还是与一位警探十几岁的儿子一同联手破案。琳达威斯德姆(Linda Wisdom)与琳达司各特(Lynda K. Scott)合写的情色爱情系列小说《大逃亡》(Great Escapes)的读者可以决定主人公的外貌和爱情场景的炽热程度。Coliloquy最近一份报告显示,《大逃亡》读者心目中理想的主人公应该是高个子、黑头发和绿眼睛,体格要强壮结实,还应该有适度数量但不应过多的胸毛。

      托娜芬斯基(Tawna Fenske)的浪漫惊险喜剧小说《抛弃》(Getting Dumped)的主人公是一个起初在当地公共关系部门拥有一份体面工作、在被解雇后在一个垃圾填埋场找了份工作的的年轻女孩,读者可以选择女主人公与三位追求者中的哪一位产生故事。最近一批数据显示,53.3%的读者选择了休格兰特(Hugh Grant)类型的科林(Collin),16.8%的读者选择了英俊但是已有对象的皮特(Pete),另外还有29.7%的读者选择了女主人公感情疏远的男友丹尼尔(Daniel)。

      芬斯基原本计划在书中把丹尼尔送进监狱并让他从该系列中消失。后来她看到了这些数据,最终她决定29.7%的比例占了读者的一大部分,因此不能忽视他们。

      芬斯基说,“长期以来都是编辑、经纪人或出版商告诉你‘这是读者想读的,’但是这些(数据)都是第一手的读者数据。以前我总是在想,那个人有没有买书、是不是只看了三页就不看了?如今我可以了解到他们买了书并在买完书的头一个星期就看了。”

    • 家园 【原创】说说今年读的几本书(三)

      《笑谈大先生》

      作者:陈丹青

      总评:好

      一共收录了作者关于迅哥的7篇演讲和很多珍贵照片,个人感觉,第一篇最好。

      作者主要讲了两点:

      “第一,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这两点讲的真是深得我心,理由讲得很充分:

      “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勉强衔接着西方十八、九世纪末。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斯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哥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妥斯托也夫斯基的好样子,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 —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闹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大家想想看,上面提到的中国文学家,除了鲁迅先生,哪一张脸摆出去,要比他更有份量?更有泰斗相?更有民族性?更有象征性?更有历史性?”

      “他是个极喜欢讲“戏话”的人,连送本书给年轻朋友,也要顺便开个玩笑(给刚结婚的川岛的书: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汇出一只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那种亲昵!那种仁厚与得意!一个智力与感受力过剩的人,大概才会这样的随时随地讲“戏话”。”

      类似的段落很多,我就不抄书了。

      还有很多珍贵的图片,其中有一章迅哥大笑的照片,摄于迅哥去世前11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后,如果有人喜欢,建议还是买一本支持作者吧。迅哥讲过中国 “在天才诞生以前,要有天才诞生的土壤。” 好的作者需要支持。我觉得,对作者最大的肯定,

      就是买一本正版支持。比如,萨苏的书虽然很多段落在博客上能找到,我还是愿意买几本。而且也不贵,而且老少皆宜,呵呵。

      《中国佛教百科》

      作者:王致远

      总评:好

      5大本,彩图版,介绍的比较全面,可以感觉到作者很用心。

      举个例子

      在介绍佛典籍的时候,里面有《百喻经》,里面有个《百喻经》书影的图片。里面赫然印着:

      “会稽周树人施洋银六十元,敬刻此经,连圈计字二万一千零八十一个。印送功德书一百本,余资六元,拨刻《地藏十轮经》。”

      想不到迅哥也赞助过佛教事业,这是在民国三年秋九月发生的事。

      赶快查了一下资料:

       越十年,北京大学毕业的鲁迅之学生王品青爱《百喻经》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标点后交北新书局铅印出版。鉴于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鬟》竟”之语,即据以回复原名为《痴华鬟》。由钱玄同题写封面,钱装蓝印,非常精美。鲁迅特地作了《题记》云:

        “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佛芷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

        他称许王品青点标本:“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于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今则已无阿伽陀药(梵语,万灵药的意思),更何得有药里,出离异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说正义而已矣。”

      “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说正义而已矣”--这句说得好,其实对于不同的文化,都应持此态度。我们既不用自大,也不可自卑。

      另外,金陵刻经处在1981年,也就是鲁迅诞辰100周年,曾重印《百喻经》,以示纪念。赵朴初先生在《金陵刻经处重印经书因缘略记》 ,里面也有说明。

      说几句题外话,前几天听说,有人为了行善,特意买了好多条蛇去放生,结果引起放生地附近村民恐慌,紧急组织打蛇。

      现在好多人有钱了,也想行善,结果却是让人哭笑不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烧香拜佛,不如刻经。

      四处发钱,不如赞助教育事业。

      行善也要多动脑子,不然往往是事与愿违。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原创】说说今年读的几本书(二)

      《俾斯麦回忆录》 三联出版社 杨德友等译

      总评:好

      翻开这本书,就可以看到扉页上短短的几句话。

      献给子孙后代

      为了理解过去

      和有教益于未来

      在中译本再版前言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译事大约是在1973-1979年间完成的,当时出版社和译者没有签订翻译合约,也没有一个人问及报酬之事,大家只是凭借一股积极的精神,克服诸多的困难完成翻译工作。”

      先不说内容,从这短短的两段话中,就能看到一种精神气质了。

      具体内容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识,不便详述,就介绍两个细节吧。

      俾斯麦在和议长与将军的谈话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我们三个人在这里看到窗外街上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议长会发表一番我们缺乏信仰和政府机构如何不完善的慷慨激昂的演说,将军会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但是依然坐在那里,只有我会去喊人或者到街上去帮助那个人”

      呵呵,这是俾斯麦在批评这两个人缺少实干精神,现在网上真是议长泛滥啊,讲起来天下无敌,做起来无能为力。值得引以为戒。

      “当1869年2月我要求召回这样一个无用而又可疑的官员时,遇到了国王的反对...在坚持我对国家利益的信守和维护我个人对国王的敬爱二者之间进行选择时,我选择了而且不得不选择了前者...我便起了辞职的念头。”(注:俾斯麦当时任驻彼得堡公使)

      1869年2月22日,陛下写信给我

      “...您怎么能够想象,我会同意您的考虑,我的最大幸运就在于能和您生活在一起并且一直有巩固的谅解...”

      ......

      “您的名字在普鲁士历史上将比任何一位普鲁士政治家更加光彩照人。我还能放您走吗?永远不会。宁静和祈祷将弥合一切。

      您最忠实的朋友 威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坚定地信念,充分信任和理解,大概都是俾斯麦成就非凡的必要因素吧

      记得在唐德刚先生《晚清七十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俾斯麦在和李鸿章见面的时候,曾经嘲笑李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李最后长叹一声:“与妇人与孺子共事,奈何?” (据说是李的高级幕僚透露的)

      虽然这个细节有八卦的嫌疑,但是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没有得到过充分的信任,却是不争的事实。

    • 家园 真是值得一看。

      “不在国家而在国民”,这句话的确是有见地。不知道是写书的人梁启超写的,还是传主李鸿章说的?

      唐德刚这个名字,是以前河里对张学良的话题有大量讨论的时候知道的。没看过他具体的作品,但是从那些讨论中所看到的他就张学良的一些评论,感觉也是值得琢磨一下的。看来他应该是写过不少传了。

      • 家园 这句话是梁启超说的

        关于唐德刚,个人感觉,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史学家。

        有个细节,在唐德刚和顾维钧整理回忆录的时候,关于“金佛朗”一案,唐认为顾记错了,明显是张冠李戴。顾不服,坚实自己没记错,简直是“宛如昨日”,后来,唐找来“顾总长”当时亲自签署的文件。顾维钧也不由得叹服:“这次是我错了,德刚,咱们明天重新来过”...

        个人感觉,关于传记题材,即使有当事人的证言,也很有可能是错的。像唐德刚先生这样下功夫,才是史家的的态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