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侃侃房地产,说说社会变迁 -- 天子码头

共:💬2 🌺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侃侃房地产,说说社会变迁

    我在天涯上也开了个帖子,不过看样子人气不旺。所以决定在河里同时也开帖子,目的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与讨论。

    首先谈一下写这一系列文章的打算吧。

    写这个帖子,一是受了西瓜子网友帖子的促动,也想写一些东西,回顾一下过去十年的历史,二是最近突然脑袋开了窍,想清楚了一些过去没想清楚的问题。

    动笔的时候,不由得感慨:一晃十年都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正开始关注中国房地产,还要从06年“黄飞鸿007”在房产观澜那个神帖说起,而留意中国经济现状,差不多十年前读高中开始的。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经济在这十年间经历罕见的高速增长,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十年前,恐怕没有几个人能预料到十年后中国的gdp会超过日本,电脑会走进千家万户,手机会卖成白菜价;同样,恐怕当时也没有人能预料的中国的房价能一路上涨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

    我这一系列文章,就是在十年社会变迁的视角下,谈一下对中国房地产若干问题的理解。在这篇文章里,没有什么内幕消息,也不会有多少道义上的指责,相反,对与房地产相关的一些社会观念和社会现象,我倒是想作出一番分析,譬如:房子真是结婚的必要条件么?

    这些文章,谈的是房地产,但就我个人来讲,更希望透过房地产,来看清楚更多的东西。在我看来,过去十年房地产的发展史,就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变迁史的一个缩影。对于常在经济管理板块混的河友而言,应该很清楚中国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写这一系列文章,目的不仅是要回顾过去,同时也是希望能够更清楚地看清未来的道路。十年前,我亲眼目睹过国企工人下岗的惨状,深知一句“从头再来”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辛酸。十年后,当再一次站在时代发展的十字路口,做为一个斗升小民,从最自私的角度讲,我不希望成为时代进步的“代价”。

    十年过去了,该对这段历史做一个总结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绪论:“广厦千万间”的悖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千多年前,当大诗人杜甫写下上述诗句的时候,他绝对想象不到神州大地今日的怪相:一面是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称,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间,中国建了80多亿平方米的商品住房。如果我们按100平米算一套房子,等于说过去10年间中国建了8000万套住房;而另一方面,建了如此之多的房子,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自己买不起房子了;因为伴随着这些钢筋水泥筑成的怪物一起到来的,还有那“高高在上”的房价。不要说贫穷的“寒士”无力购房,即使是小康之家,在大山一样的房价面前,也显得那样渺小。

        房子!房子!尽管住一直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但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住房焦虑过。在很多人看来,与工资收入蜗牛一般的增幅相比,房子的价格简直就是以火箭一般的速度蹿升。无论是已经买房了的还是准备要买房的,都被房价这座沉重的“大山”压的透不过气来。

        对于在城市里奔波的年轻人而言,仰望那一座座高楼,仿佛“有车有房”的幸福生活就在你眼前,但高昂的房价转瞬间就会把你从美梦中拉回冷酷的现实。相比于一无所有,更痛苦的是“求不得”,而这种“求不得”的焦虑正不知不觉地在社会上蔓延:房地产新闻受到了各类媒体格外的重视,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新闻工作者的眼睛;在各类民生相关的BBS上,对高房价的抱怨近年来从未停止过,中国房地产“大限将至”之类的预言更是层出不穷,对高房价的愤怒,还让很多的网友对房地产商和炒房者发出最恶毒的谩骂与诅咒——因为他们被很多人视为高房价的“罪魁祸首”;而作为对民间呼声的回应,政府多次着手调控房价。但多轮调控下来,房价依然“我行我素”般地一路上涨,仿佛不受外界影响。

        中国的房地产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如果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寻找到这轮房地产大潮的源头。在1998年的“两会”上,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明确提出:“住房的建设将要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必须把现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为货币化、商品化的住房政策,让人民群众自己买房子。”一轮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住房商品化改革从此启动。神州大地上,一座座住宅楼拔地而起,让中国人在改善自己居住条件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同时也让“筒子楼”、“福利分房”等一批伴随了中国人几十年的概念就此作古。不过也正是这种选择权,给中国人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烦恼。可以说,今天我们关于房地产的种种焦虑、困惑与不满,首先就是对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决定消费”这一论断最有力的注释。

        毫无疑问,城市里新一代的年轻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正在为房子的问题所困惑与苦恼。在笔者看来,这种困惑与苦恼又可以简化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房价为什么这么高?尤其是在全社会骂声一片、政府多次调控的背景下,中国的房价依然居高不下;另一个问题则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想买房?哪怕耗尽父母急需,透支自己为了几十年的收入也在所不惜!笔者的系列文章,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中国房价为何如此之高?在笔者看来,市面上流行的解释大体上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刚需说”。按照这种理论的解释,高房价完全是由对房子的“刚性需求“引起的。尽管在中国没有任何硬性的规定要求结婚必须买房,但现在全社会似乎一下子都认可了“要结婚、先买房”的规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乃千古不易之道理,那么对房子的需求自然就成了“刚性”的了,而随着80后进入了成家立业的年龄,房子的需求自然增大。市场经济自然是 “物以稀为贵”,如此庞大的需求自然催生了“高高在上”的房价。按照“刚需说”的理论,解决高房价的唯一方法就是多批地、多盖房,供给上去了,房价自然下来了;任何打压房地产商的行为实际上都是限制了供给,不但不能把房价降下来,反而进一步推动房价上涨。毫无疑问,这种理论自然是最受任志强这样房地产商的欢迎了,中国的房价确如任志强们所宣扬的在一路上涨。

        第二种解释为“炒房说”。除了可以用来满足住的需要,房子还同股票一样,具有投资保值的功用,有专门炒股的,自然就有了专门炒房的。据说炒房集团在中国还颇有些势力,像“温州炒房团”之类的组织,手控巨额资本,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兴风作浪,另外据说国际资本巨头也对中国房地产青睐有加,“国际热钱”也参与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炒作。简而言之,中国的高房价是被投机客“炒”起来的,而按照“炒房”说,降房价自然要打击炒作。

        最近一两年来,中国的房价,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一线城市的房价,已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承受能力。对这种现象,“刚需说”显然无法给出足够的解释,“炒房说”遂大行其道,连国家宏观调控都在强调“抑制投机性需求”,足可见其影响力。同“刚需说”一样,持“炒房说”的人也给降房价开出了药方:增加持有成本。按照这种理论的解释,只要开征房产税(或者叫物业说),立刻可以增加房产持有的成本,而迫于经济上的压力,炒房者自然要减少手中房产的持有量,这样既打击了炒作之风,又加大的房子的供给,自然可以降房价。

        第三种解释则为“利益集团说”。在中国,尽管土地的所有权名义上是国家的,但房地产商从政府手中拍得土地的使用权后,转手就用手中的地皮做抵押,从银行套得银行贷款。这样在房地产商、地方政府与银行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加上房地产对水泥、石化、钢铁、家具等相关行业的带动与影响,这种利益关系就更复杂了。

        按照“利益集团说”的解释,中国高房价罪在开发商。简而言之,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绑架银行、绑架政府、乃至绑架中国经济,并以此对抗政府的宏观调控,以致政府的调控屡屡成了“空调”。而要解决高房价的问题,自然要从“利益集团”下手。网络上对房地产商的种种咒骂,大概算是这种愿望的强烈表达。当然,解决实际问题的光靠骂是不行的,持“利益集团说”的人也有不少欢迎开征房产税,按照他们的解释,只要开征了房产税,地方政府就可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而摆脱了这种依赖,政府在对房地产进行调控时就少了很多顾忌。在他们看来,开征房产税算是在利益集团的链条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以上只是常见的三种解释,围绕着这三种理论,还有许多花花绿绿的解释。人性的贪婪、热钱的阴谋、女人的势利、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果愿意,我们完全可以写一本书,名字就叫《房价必然上涨的100种理由》。但对于关心中国房地产的人来说,如此之多的解释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这自然不是一个好状况。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最简单的解释呢?

        至少在笔者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为今天的中国房地产怪象找一个最简单、也最反映本质的解释,那一个字就够了:钱!简而言之,正是源源不断的资金向房地产涌入,才支撑起了中国房地产这座“高楼大厦”。而一旦资金停止向房地产流入,那么也就意味着游戏结束了。

        还是那句老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而有了“钱”这样一个共识,就可以展开我们全篇的讨论。

      下一篇预告,虚虚实实话刚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