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80年代初我们理解的存在主义及其在校园的影响 -- wqnsihs

共:💬371 🌺2519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5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be, being, object 理解这些词 用原文

      比理解翻译过来的中文要容易一些。

    • 家园 存在主义等在70末80年代末游荡,满足40-60年代

      人面对第一次社会转型期的精神需求。再往后,哲学、文学成为流行时尚标志的时代就过去了,再没有回来过。

    • 家园 理想主义其实在80年代中期就碰上现实的铁壁了。

      这里说的铁壁不是指人为的政治禁区,而是完全基于利己的自我考量,自我选择造成的。(虽然两者都是铁壁,但是显然后者的力量,也就是利己主义、经济人的逻辑更为坚实。)

      一个侧面的例子:

      八十年代初,还有总数大约四千人的中国内地大学生主动申请进藏工作。他们是在文革之后上的大学,比辛高锁那批文化革命期间毕业的"工农兵学员"受到更好的正规教育。当时西藏汉人正在大批外调,他们的逆潮而动并非如以往那样出于"革命理想",而是文革之后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使他们盼望到西藏寻找心往的浪漫,是出于个人主义的追求。加上那时北京为了鼓励他们进藏,允诺进藏八年之后,他们就可以返回内地,由政府安排工作。然而那种浪漫追求仅仅是中国大陆之理想主义的最后一抹回光返照而已。1983和1984两年是高潮,每年有上千名这种大学生自愿进藏。到1985年,陡降为9人,以后每年只三五人,甚至一个没有 。那批大学生的浪漫理想很快破灭,不少人后悔当初的进藏。在熬满八年后,他们以联名上书的方式,向中共最高当局要求兑现当初许下的诺言——让他们回内地。

      来源:外链出处

    • 家园 80年代,存在主义思潮的电影

      是最流行的,后来被电影史定义为新浪潮,至今还被中国新一代导演不断地演绎。

      老实说,海德格尔和萨特的书(《存在与时间》和《存在与虚无》)太枯燥了,还不如尼采的书有味道。当然,新浪潮电影更好看一些。

      个人认为,存在主义思潮本质上只是价值崩溃年代的兴奋剂。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法国、越战后的美国,以及文革后的中国,都是如此。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5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