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闪击战:机动战的优点与风险 -- 晨枫

共:💬146 🌺909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别得意太早,人家靠女人的肚皮没准能拿下耶路撒冷呢

              这也是软实力巧实力唉

              MD正在衰弱,犹太人的肚皮还跟不上,就怕死也是以色列先被耗死

            • 家园 请参照战国的合纵结局

              连欧盟为了难民问题都能扯破脸皮,阿盟的这种情况不是很正常么?何况以色列自己的内斗并不见得比阿盟少,以色列的多党制导致一党能够独大的情况越来越难,要对阿拉伯发动大规模战争恐怕以色列内部自己首先就很难通过。

          • 家园 沙兹利在战术上是有才华的

            渡河后不乘胜突进是按计划进行的,以色列人都没有料到这个战术,但这个战术既有不得已的成分,也有投机的成分,一言难尽。

            • 家园 守不住是他的大问题。

              以色列回忆录里都说过河本身很容易。这个很奇怪。没有预设阵地?

              以色列的桥头堡完全没有受到威胁。可以放坦克出去游击。

              • 家园 以色列才几个人?

                这么长的运河防线,怎么守?

                看书上说,运河防线就是拿沙土堆起来的大坝,结果让埃及人用高压水枪就打开了缺口。

                一个缺乏智慧,缺乏纪律的军队,按计划推进还凑合,一旦出现意外,就只有放羊了。

              • 家园 固守是战略错误,不是战术错误

                在战术上,过河埃军的防御体系是相当稳固的,以军的初期反攻吃了大亏。但在战略上,全线以守为攻在本质上是被动的。“过河很容易”,你看的是哪一本回忆录?我看到的阿丹和沙龙的回忆录完全不是这回事,以色列的桥头堡绝对受到威胁,坦克可以放任游击只是第一天的事。

                • 家园 【商榷】桥头堡始终没有受到攻击,只有火力骚扰。

                  下面引自《赎罪日战争》:

                  “尽管埃军就在渡河点附近,沙隆仍敦促他的师渡河。10月16日凌晨1时35分,以军第一波渡过运河,在埃军进攻东岸10天之后,踏上了运河西岸。

                     工兵排除了运河西岸的蛇腹形铁丝网和绊网障碍物,但是没有发现地雷。他们用手电发出了一切顺利的信号后,便沿运河向计划中的第二个上岸点运动。当两个上岸点都设置方向信号灯后,部队便开始渡河,正在紧张等待渡河信号的全军人员松了一口气。以色列炮兵用成吨的炮弹轰击着这块狭窄的上岸地带,但这个地带已经没有埃及人了。

                     部队开始徒步前进。旅前进指挥所于凌晨2时40分渡河。早晨5时所有步兵部队渡过了运河。6时43分,海姆的第一辆坦克搭乘一只木筏渡过了河,到上午8时,马特部队按计划控制了一个由大苦湖向北延伸3英里的桥头堡。

                  。。。。。。。。。

                  10月17日早晨,即以军突入运河西岸一天两夜后,桥头堡遭到了埃军的炮火袭击。马特的指挥所被直接击中,他的副职负伤。从此时起到停火,桥头堡和渡桥地区一直遭到敌人炮火的突击,敌人的身管火炮、迫击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将成千成万发炮弹倾泻在渡河地区”

                  埃及人在西岸完全没有设防,工兵部队是走过去的。所有的激烈战斗都是在东岸的中国农场进行的。西岸桥头堡建立后一天两夜都没有收到任何攻击。这是很严重的错误。

                  23日,埃及犯了更大的错误,本来三军团还没有被完全包围,22日有了第一次停火,但是以色列人利用停火突袭了埃军。沙滋利回忆录:

                  “在没有遭到抵抗的情况下,以军包围了苏伊士城,并继续向南推进到苏伊士城以南大约十英里处的、靠近海边的阿达比亚。他们乘车成纵队前进,车灯都打开着,而我方分散的警戒部队只能呆呆地瞧着他们。在苏伊士以南的公路上,他们也曾遭到零星的射击,这往往是我们的一些下级军官对这种不可思议的行动感到怀疑而下令打的枪。阿达比亚的海军要塞遭到突然袭击。经过短暂的激烈反抗后,这座要塞被以军占领了。”

                  这也太狗血了。。。。第三军团就这样被包围了。。。

                  我的感觉是在19日埃军已经精神上完蛋了。

                  • 家园 这是不是耶路撒冷邮报的那个娱记写的?

                    “埃及人在西岸完全没有设防”

                    这是不是耶路撒冷邮报的那个娱记写的?在第二军团的西岸阵地上,只有第23机械化步兵师的两个机械化旅,第三军团在西岸则有第4步兵师(减去第3坦克旅)和第6机械化步兵师的第113机械化步兵旅。在大苦湖一线西岸,有得到一个科威特营增强的巴勒斯坦旅。更远后方的开罗地区,有埃军最高司令部预备队,包括两个坦克旅、4个突击队旅和伞兵部队;共和国卫队坦克旅,另有2-3个装甲兵学校的坦克营;第35坦克旅;在英沙斯(开罗附近)有3个伞兵旅和一个突击队旅。第3机械化步兵师的位置不明。

                    “在没有遭到抵抗的情况下,以军包围了苏伊士城,并继续向南推进到苏伊士城以南大约十英里处的、靠近海边的阿达比亚。他们乘车成纵队前进,车灯都打开着,而我方分散的警戒部队只能呆呆地瞧着他们。在苏伊士以南的公路上,他们也曾遭到零星的射击,这往往是我们的一些下级军官对这种不可思议的行动感到怀疑而下令打的枪。阿达比亚的海军要塞遭到突然袭击。经过短暂的激烈反抗后,这座要塞被以军占领了。”

                    沙兹利对于被以军突破西岸具有不可推卸的指挥责任,但到苏伊士城战斗之前,他已经被撤职了,充塞私货垃圾不奇怪。事实是,以军在向南推进到苏伊士城的战斗中付出很大代价,在苏伊士城里的代价更大。沙兹利的回忆录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战前准备和战斗打响的第一阶段,后面的垃圾和私货太多。

                    • 家园 【商榷】没设防是指河岸没有部署防御

                      运河到开罗之间是有防御的。就像你说的一样,有不少部队。当时集中部队突击桥头堡是可以稳定防御的。但是埃及人没这么做。

                      按照沙滋利回忆录说法对桥头堡的反击是17日进行的。无论如何太慢了。按照他的说法就是如此缓慢的“德维斯瓦战斗”也未做到配合攻击。兵分三路,三路都被击败了。18日又派23装甲旅从西岸攻击。当时以军已经架桥,西岸有好几个旅,23旅团灭。

                      我的观点:沙滋利避免和以军进行机动作战是对的。埃军素质不够。最好的办法是打对持消耗。这也是开战时定下的方针。埃军步兵的反坦克导弹效果很好,在东岸的中国农场以及初期的防御中表现出色。以色列方面很多关于中国农场战斗的描述。

                      我对沙滋利的不满在于, 既然准备打乌龟流战术,定计划时为什么不做纵深配制?西岸部队反应慢得惊人,以军15日开始渡河作战后需要等到17日才调部队过来。都不像有准备的样子。

                      他在回忆录里建议反击从西岸打突破口,认为从东岸打没有希望。但是他的防御计划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埃军机动太慢,25旅午夜受命出发,到第二天中午才到达东岸渡河点投入战斗。要是让他们机动到西岸再打,必然要到18日了。到了18日凌晨,以军桥梁修成,4个装甲旅过河,战争已经可以结束了。

                      如果沙滋利有纵深配制,他的部队还可能以慢动作稳定防线。但是以色列坦克毫无抵抗地扫掉西岸的空防后,他有十个装甲旅也顶不住以色列穿插。

                      埃军步兵表现突出,16日,17日封锁了通往渡口的道路,否则以军5个旅17日就可以过河了。然并卵,埃军没什么“行进间攻击”的本事,发起进攻老费劲了,到17日都凑不齐两个旅的反击力量。

                      另,沙滋利的投降主义思想的确很严重,一心要撤到西岸。我觉得萨达特玩的就是心跳,他并不在乎第三军团是否被包围歼灭。因为苏联已经准备干涉了,这个做法和北越一样,如果美军进入北越中国就干涉。在此情况下第三军团撤到西岸反而危险。留在东岸当乌龟才是王道。

                      另:埃及步兵在中国农场封锁渡口道路是经典的突破口太窄以致穿插部队无法通过的栗子。

                      另二:埃及25装甲旅在东岸对渡口的突击,试图达到中国农场的战斗是经典的试图封闭突破口的栗子,或者说是教训。因为当时好几个以色列装甲旅正被埃及步兵堵在渡口,局部装甲优势极大。

                      • 家园 影响四次中东战争的四个关键节点

                        看了大家讨论,觉得有一点大家认同:以军的整体作战水平、装备水准、战斗意志远在阿拉伯军队之上。这种情况下阿拉伯军队虽然人数有优势,但打对攻不是明智举动,稳守反击更适合一些。

                        具体战术讨论大家已经进行很深入了。我个人觉得一场战争成败不能拘泥于具体一两场战斗胜负,要放到更高层次思考。如果要我一定选扭转战局的关键节点,我选四个节点:

                        第一个美国的五分钱救援行动。用超级运输机运来了大批武器装备,甚至直接从美军装备里调战斗机给以色列用;

                        第二个美国间谍卫星向以色列提供埃军两个军团结合部有空隙的情报,让以军可以利用这个空隙合围埃军。否则以军即便渡了河作用也很有限,更谈不上能有效合围埃军;

                        第三个是偶发事件,以军第188装甲旅和第7装甲旅在戈兰高地坚持。参战以军老兵回忆当时叙军主力已经越过戈兰高地,有的坦克车组成员精神崩溃不顾一切爬出坦克,爬上卡车向后逃窜,以至于战斗结束后他们发现好几辆完好无损的以军坦克,但成员不知去向。当时有一件偶发事件,战斗中叙利亚军队指挥官的坦克在战斗中被击中爆炸,群龙无首的叙军最后还是被以军反击击退了;

                        最后就是石油武器,以军合围了埃军主力,占领戈兰高地后,打算向纵深推进的时候,阿拉伯国家一齐使出石油武器,对美国和荷兰实施禁运。这给了美国很大打击,迫使美国出面让以色列停火。

                      • 家园 埃军的整个反渡河作战错误重重

                        1、以军渡河前,东岸连起码的巡逻队都没有,这才有以军渡河了都不知道

                        2、西岸部队坐以待毙,在第三军团地域里,有5(还是3)个浮桥,后方都是埃军营地,有大量后方部队,后来阿丹的部队清扫这些营区费了很大力气,否则渡河点到苏伊士只有不到100公里,哪需要10天才打进苏伊士?但这些部队就是不动,等着挨打

                        3、在西岸防空导弹阵地被打掉之前,埃及空军在运河区还是能活动的,开始两天对于以军浮桥没有动作,后来再动已经太少太晚

                        4、埃军炮火来得太迟,沙龙在东岸、阿丹在西岸都吃了埃军炮火苦头,但都太晚了。埃军炮火对中国农场战斗也没有多少贡献,但这些都在射程之内。中国农场到渡河口只有4公里。

                        5、中国农场的埃军打得不错,但孤军作战,既缺乏第三军团的配合(第25旅来得太晚,行动迟缓,兵力也不足),也得不到第二军团友军的增援,再大的战术胜利也起不到战略作用

                        6、东岸埃军在以军主力向德维斯瓦集结的时候,毫无动作,本来可以对以军突击集团的侧后造成压力的,这时埃军正面只有以军二线部队和一些T-55坦克,比如第二军团正面的萨松部队和第三军团正面的加维什部队都是旅级,而埃军都是几个师,仅中国农场就有两个师的兵力

                        7、西岸埃军只知道局部添油,毫无协调,被各个击破。巴勒斯坦旅其实打得不错的

                        8、萨达特拒绝把东岸埃军调回来,既有政治投机,也有军事考虑,埃军从来无法做到有序撤退,一旦从东岸撤退而造成溃退,埃军就前功尽弃,死顶还有希望借助政治调停保住一点战果

                        • 家园 就是这样

                          比如两个军团之间的空隙,既然下定决心玩乌龟大法就不能给对方留这么大的空隙。。。

                          还有河岸防御,以色列认为运河是天然反坦克壕,埃及却完全没有使用。

          • 家园 就我看到的介绍埃及没有大举乘胜追击是萨达特的意思

            十月战争萨达特是背着毛子搞的,他非常忌惮以色列被打到不行时候美国插手,那样埃及是消化不了的。而且当时梅厄已经被逼到想动用以色列仅有的那点核武器,埃及如果真的插进去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如果不是高层意思,埃及军方怎么可能不想痛打落水狗洗刷六日战争的耻辱呢?

            • 家园 确实埃及原订的计划里面根本没有“继续进攻”这个选项

              原因不是怕以色列的所谓核武器,而是怕以色列的空军。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已经证明阿拉伯国家而对以色列的空军完全无能为力,因此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埃及叙利亚双方制订的计划均是“收复一部分被以色列占领的国土,并以重兵在地对空导弹的防卫下守住,以期待国际社会的关注并最终解决与以色列的领土问题”。所以所谓的埃及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的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埃及在跨过苏伊士运河后本来已经准备就地固守,无奈叙利亚攻打戈兰高地失利,支持不住,向埃及求援,埃及不得不改变计划进行攻击作战,然后行动如预期般的失败--脱离地空导弹保护的埃及军队就是一群渣渣。

              PS:萨达特很象凯申公,或者说其实他们都是一类人。

              • 家园 【讨论】这是一个奇怪的计划

                不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目的,只是占一小块土地。以色列反击时明显埃及挡不住以军的突破,后期如果苏联不威胁出兵,以色列可以轻松打破开罗。

                战前以色列就有过河计划,所以过河准备没花时间。战前为了防止以色列过河,美国禁运舟桥设备。过河设备还是偷偷战前买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