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书笔记】滞胀的年代(上) -- wqnsihs

共:💬1231 🌺7402 🌵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书笔记】滞胀的年代(上)

    这篇帖子是一年前的那篇关于滞胀调查帖子的继续。

    链接:民工荒真相猜想:中国特色的滞胀已经来了吗?

    链接出处

    由于我们没有滞胀的经验,很多预测和判断当然得从先进的美国经验入手。下面就是对美国70年代到80年代滞胀的探讨。

    当然我们滞胀与美国滞胀在定义上是有差别的。我们滞胀的定义并不是通常所说的什么Stagflation。

    我们滞胀的情况将是物价不均衡上升(涨价主要集中在食品等农副产品及能源),经济不均衡停滞(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产业增长缓慢甚至停止,而基础设施相关产业还会保持增长)。

      

    近30年以来,我们国家经济表现形式一直是物价上涨时经济过热,GDP增长快(一般在9%以上,甚至超过10%)、失业率较低或下降(我国真实失业率一直没有准确数字,因为农民工的就业和失业无法统计,只有绝对就业人口这个数据)。

    几次所谓宏观调控,也仅仅是短暂导致经济增长小幅回调,整个宏观经济在全球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一直有全球需求拉动,导致低附加值(很大程度是血汗工厂)产业一直快速增长,因此导致制造业的增长,带动服务业,原材料工业和能源需求增长,所以说出口加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发动机(据统计说占GDP增长率9%里面的2、3个点);另外一个增长发动机就是地方政府的GDP扩张渴望,政绩期望导致的房地产行业高速增长(本质也是投资贡献);第三个,也是最大的发动机是中央和地方基于追赶战略掀起的基础设施投资持续高速增长;GDP增长动力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消费增长的贡献。

    这些宏观经济增长因素的特点与美国宏观经济增长因素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必须清醒,不能自己把自己搞糊涂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他山之石有时也是废材。

    我的资料来自于最近在看六卷本的《美国通史》(刘绪贻,杨生茂主编,人民出版社),看这本书是因为今后100年我们最大的对手就是美国,俗话说知己知彼,我们这种小老百姓也要凑凑热闹。

    当然对政治、军事、外交我是不会有什么感受的,因为我不懂。我主要还是结合我了解的一点点中国的经济情况有些心得。我主要兴趣集中在以下三个主题:美国工业化进程;30年代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70年代到80年代滞胀及里根主义。这几个主题对我们今天具有启发价值,其中滞胀产生原因讨论和治理过程尤为有价值。所以把心得写在下面。

    当然我不是历史专家,也不住在美国,肯定不是要研究美国历史或经济史。所以重点就是影射或借题发挥了。你们明白的。

    一、美国滞胀的简单描述

    整个70年代,美国宏观经济有几个单词伴随: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贸易失衡危机、信用危机。

    从1970年到1983年,美国经济陷入了长达13年的滞胀期。

    (所以滞胀不是好玩的,一进去就不容易出来,要有八年抗战的心理准备)

    1、基本数据

    美国滞胀现象实际在在60年代末已初见端倪,1969年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1970年GDP增速出现了大幅回落,全年增速回落到0.2%,失业率上升2%,达到5%。

    由于1973年10月中东赎罪日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报复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决定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油价从每桶3美元左右升至每桶12美元。1974年第一季度美国通胀上升至10%,1974年和1975年美国GDP增长分别为-0.5%和-0.2%,1975年5月,大多数工厂被迫减产及裁员以节省成本,导致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失业率攀升至9.2%,比战后最高水平还高两个百分点。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导致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大幅减产,油价在1979年底半年内从每桶13美元暴涨到34美元。美国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为15.3%,通货膨胀率为15.3%。通货膨胀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在1980 年创下了每盎司850 美元的高点。

     

    从1969 年12 月进入滞胀开始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实际GDP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年平均达到10.46%,1979年11月达到了13.29%的高峰。而美国战后各经济阶段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5.3%,持续时间为18 个月,造成了近1.5 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最高时达9.2%,失业人数约836 万;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时间约44 个月,企业破产数量达25 300 家,失业率最高时达10.8%。这也就是现在美国人必须在海湾存在的根本理由: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任何梦想美国撤出中东的都是小白,除非中东石油被采光了)

    2、滞胀对产业的影响(这对炒股的兄弟有参考价值)

    在整个滞胀的70年代,传统制造业表现都较差,但是具有定价权的上游资源行业和下游服务业,以及出现新的盈利模式的行业,增速明显能超越CPI 的涨幅。

    70 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分别是采掘业、农林牧渔、金融服务业、公用事业,平均年增速超过10%,超过平均CPI 的上涨。其中,采掘、农林牧渔的年增长几次超过50%,主要是受益于石油价格暴涨和全球性粮食涨价。金融服务业的年增长也曾经接近20%(因为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直至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

    70 年代,美国温和增长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业、房地产、住宿食品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行业,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基本实现正增长。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当时美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行业竞争机制刺激了居民对通信的消费增长。

    70 年代,停滞的行业包括制造业、交运仓储、建筑业、零售业、批发贸易等,主要是受到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影响。

    3、滞胀难治的原因:双失灵

    美国的经验是一旦进入滞胀,就将出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失灵,无宏观调整工具可用。滞胀就像飞机进入螺旋状态。

    (1)、货币政策失灵

    自美元放弃金本位后后(见后面有关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解释),70年代的美联储主席伯恩斯就宣布以货币总量为供给目标,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但是美联储实际操作中并未真正放弃价格控制,仍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政策最终目标,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主要工具而忽视对基础货币投放的控制,每隔六个星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重新制定各种货币总量的目标区间,以及与该目标区间所匹配的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就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法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标区间内。这种牺牲货币供应量来保证利率稳定的做法,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整个70年代M3增长率一直在两位数)。

    实际上从现在经验看来,选择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是几乎不可能完成任务。因为要准确控制利率,就必须能够预测真实利率,那就得准确掌握资金市场的名义利率,然后再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才能得到真实利率。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名义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根本无法预测。

    因此,在滞胀期间,美联储的以利率控制为优先目标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成为持续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

    (大家看到这一段是不是有点眼熟,是的,2011年1月5日召开的央行工作会议上,胡晓炼副行长就在说央行将综合运用利率、存准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价格和数量工具。根据美联储的经验,这种方法的结果我们知道当然不可行)

    (2)、财政政策失灵

    美国政府一般都奉行赤字财政政策,试图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借以刺激经济回升,提供新的就业机会。(1945年至1981 年为止的36 个财政年度,有27 个财政年度有赤字。在1970 年至1979 年的10 年中,政府的财政赤字预算5128 亿美元)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被迫发行国债。1970 年国债额为370 亿美元,1975 年国债额为5332 亿美元,1980 年国债发行额达到9077 亿美元。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1960 年的1572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美元。联邦政府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 1960 年的92 亿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但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解决滞胀毫无帮助。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火上浇油,推高了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失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句话: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大量资金进入投机领域,参与零和游戏,不再参与价值创造活动,当然就无法增加就业,而货币过多只能导致通胀。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恍然大悟,2009年的4万亿不就这样吗?我们目前大量实体企业资金转移到股市、期市和房地产投机不也是这样吗?天下没有新鲜事情。)

    (其实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为什么会重蹈美国的覆辙。难道智囊们真的不知道这些常识吗?我想智囊们的水平还不至于水货到这种程度。我认为更大的可能还是利益在起作用:看看4万亿谁都得益了就知道了。而买单的却是全国人民)

    二、滞胀原因

    1、长期寅吃卯粮

    在整个60年代,以约翰逊总统倡导的登月计划、军备竞赛、向贫穷宣战的巨额福利开支、越南战争等等为特征的事件,可以说明当时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宽松程度:美国钱多得用不完。

    而军费开支和社会福利开支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国防开支曾一度占美国GDP的9%。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赤字。1950年,美国的社会福利开支为10亿美元,而到1982年增加到1562亿美元,60年代和7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1%,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1969 年1月当尼克松接任总统后发现多年以来的社会福利政策及战争支出,使国家处在严重的寅吃卯粮状态,政府财政赤字不断上升,外贸逆差不断扩大。

    所以尼克松决定削减政府开支,联储局1969年7月宣布调高利率。政策实施不到半年,失业率便急速飙升,同时生产力和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下滑。尼克松不得不放弃实施,政策宣告失败。

    2、货币供应过于宽松

    紧接着尼克松被迫调整政策,首先是1970年初任命偏向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家伯因斯为联储局主席。

    其次是同时面对贸易顺差国要求将手中30亿美元兑换成黄金的沉重压力,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终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美元金本位制成为历史,从此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时期。(这就是著名的尼克松冲击,也就是所谓布雷顿森林协定解体)

    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本位时代,美元开始急剧贬值,整个70年代,美元贬值幅度超过10%,美元贬值加剧了全球通涨的趋势。

    当然没有了金本位制,从此联储局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印刷美元了。

    但是浮动汇率制度导致美元明显贬值,提高了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商品的价格,导致输入通胀。(输入通胀还有两个特殊背景,一是1972年自然灾害席卷全球,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9%,许多国家发生严重的饥荒。苏联的粮食歉收在全球大规模抢购粮食,引起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973年和1974年,美国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3.2%和13.7%;1978年和1979年,上涨幅度分别达到9.7%和10.7%。二是世界石油价格上涨,1973年秋阿拉伯国家对西方石油禁运之后,石油价格急剧上涨4倍。当然石油价格的上涨另外一个因素是美元持续贬值----1975 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签订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美元持续贬值,油价必然持续上涨。)

    是不是与我们今天处境很像?

    伯因斯按照凯因斯的方法,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付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伯因斯当时认为失业率居高不下,而通胀率还可以承受,因此存在着货币扩张的余地,所以在1972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大量增加。但是伯因斯利用增加货币供应解决失业问题完全失败。(凯因斯认为:只要让企业和消费者更容易获得信贷,刺激需求上升,就自然能够带动经济和就业增长)

    可是伯因斯最后才理解:一旦人们对货币供应增长及通胀产生习惯性预期,雇员便会要求提高工资,而雇主则只会选择提高售价,而不愿雇用额外的劳动力。更多的钱财并未能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就业机会,唯一的作用就只有激发通胀加剧。

    伯因斯一度被称为衰退斗士,在他就任联储局主席期间,货币供应M3每年都是以双位数字增长。在1978年伯因斯离任之时,美元的购买力比起1970年他刚就职的时候,损失了72%。

    七十年代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同时出现的事实,导致凯因斯主义彻底破产。

    20世纪70年代之前,凯恩斯主义认为在通胀和失业率存在着稳定的反向关系:商品需求的增加将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从而促使企业扩张,雇佣更多工人,最终会在整个经济体内创造新增需求。所以他们认为通胀是可以被容忍的,因为失业率较低,而且失业率低意味经济增长。

    因此,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央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促进需求增加和价格走高,来刺激经济增长,而丝毫不必担心由此可能产生的通胀问题。

    这里还必须说一下利益集团的解释:

    对1970年代以来的滞胀的原因,美国的利益集团说是因为工资不断攀升,所以导致消费过剩,加大需求供应缺口,导致物价攀升,反过来进一步增加工资上涨压力,循环往复,互相竞逐的结果。

    而工资上涨压力导致低附加值制造企业无以为继,利润微薄,只好退出制造业转而投机房地产和股市,结果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同时失业情况恶化。加重了滞胀情况。

    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运用政治影响力压抑工资,以提升企业盈利,把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一般工薪阶层的工资长期受压,只好靠减少储蓄、增加借贷或参与投机炒作,以维持消费水平不变。这实际上是以对抗经济衰退为借口,利用制造通胀的办法削弱货币购买力,帮助那些因过度投机而出现财政困难的金融机构。实际上是在对工薪阶层鸡脚杆上刮油。

    (大家看到这一段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了:目前国内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家就是这么解释目前我们的经济困境的:美国定量宽松导致大宗产品涨价和国内农副产品供应不足共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推动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导致企业利润降低,使企业被迫转向非制造行业投机,结果导致失业,失业导致消费不足,进一步压迫制造业需求,导致制造业继续萎缩,同时投机过剩导致资产泡沫化)

    按照上述解释,参照美国历史上的经验,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一定会说:

    ★大宗商品价格是由美元多少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农副产品供应能力是由老天爷决定的,我们也无能为力;所以物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

    ★国内经济衰退是不可接受的,那么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加大政府投资,拉动GDP增长,保住就业;二是压缩工资上涨动力和预期,减少居民储蓄愿望,保住消费水平。

    所以类似4万亿之类的天魔大法和家电下乡之类打鸡血政策一定会继续实施。不要怀疑。

    至于暂停工资水平上涨也是肯定的,结果是大幅压缩国民的储蓄能力。

    当然最终也会影响国家的投资能力。

    其实美国滞胀主要元凶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弗里德曼就不相信有成本型通胀的存在:通胀每时每刻每处都是一个货币现象,仅靠价格的上涨,而没有货币供应量的放大,是不可能导致通胀的。

    3、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两次石油危机的发生,仅仅是造成美国经济由盛转衰的外部原因,甚至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美国整个60年代保持“高增长、低通胀”局面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经过长时间运用之后失灵。

    而失灵的原因是美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升级挑战:传统制造产业在经历长经济周期繁荣后,出现边际利润下降,缺乏新增长点,使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能继续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推高了通货膨胀水平。

    当时美国的社会生产力,正面临着大调整: 旧工业、旧技术、旧工艺、旧产品由于质量、成本和效率均缺乏竞争力(类似我们90年代中期东北大型国有制造业的处境)

    进行又改造需要时间和投入。而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取代这些夕阳工业还不成熟,正在青黄不接时期,同时老的企业吸收劳动力又已经到极限,新的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市场又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出现大规模结构性失业和地区性失业难免。

    (与我们今天情况类似:低附加值制造业增长空间有限,吸收劳动力能力下降,而新兴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又不能提供满足)

    例如美国1950年劳动力6 220万人,1970年8 270万人,1980年10 860万人。1950--1965年,15间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增加了9.8%, 而1965--1980年,15年间进入市场劳动力增加了40.5%( 有5 500万人);1950-1960年就业人数增加690万, 1970-1980年增加到1 860万人, 但1970-1980年的失业人数和失业比例仍有增无减。     

    这种宏观经济层面的变化,与当前中国的处境非常相似。

    这也说明摆脱滞胀本质需要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完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需要13年走出滞胀也不奇怪。

    实际上里根政府治理滞胀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更主要的是美国产业升级顺利完成。

    滞胀的年代(中)

    链接出处

    滞胀的年代(下)

    链接出处

    关键词(Tags): #滞胀(大圆)#经济滞胀(大圆)#百家知识(夜观天象)元宝推荐:晨枫,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星海潮生,小白兔albert,黑山老妖,此情可待成追忆,p3p2p1,新长城,范进中举,大熊甲,mpc8240,再闻鸡起舞,游识猷,潜水龙,海底鼠拨土,乡间小径,北极星光,挑肥拣瘦,培生,Mtknr20,宁静致远,finalgod,郁郁,快乐是什么,四条,西电鲁丁,本嘉明,pipilu,波波粥,lionloin,定风波,李唐王,田雨,pattern,浅水鱼,博客南,燕庐敕,fighterbruno,cctothere,
    • 家园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世本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通宝推:trunkzhao,
      • 家园 咦,怎么删除了?

        俺得了第一根草,本打算纪念下的。

        西西河是个好地方。学习的好地方。发泄情绪是一种医学手段,但不是做事学习的手段。

        我也是

      • 家园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莫非最近股市涨了,所以心情又好了?!

      • 家园 为什么要同中国对抗?将人民一步一步带入水深火热的生活

        近几个月来越来越感觉以后美国的前途叵测,这是在2008年都没有出现的念头;一帮子不懂经济的人籍着美国有些底子在上面胡搞,今天买中国铁路,明天要去关岛决策,反正他们天天龟缩在华尔街里面,看不见老百姓的疾苦,即使能出来晒一下阳光,也是前呼后拥,每一步的行走路线都是计量好的;老百姓的压抑的心情境遇与他们何干?

        手中的钱币越来越贬值,动辄一幅画一块石头就能卖到几个亿,克林顿嫁个女儿都几百万,真抵得上中国一个农民辛苦耕种10000年的收获,也能抵得上一个工人5000年的没日没夜流水线作业的价值?呸,只能说明有权贵借机同邪恶中国同谋,收割老百姓钱财;

        去年一年资源大涨价,结果就是老百姓过年买走亲戚的礼品都买不起,而权贵们却能去阿富汗撒钱上千亿欧元,去赌城VIP包场,让中国贪官瞠目结舌。。。这还不算,这把火越烧越旺,开年第一天粮食大涨价,小麦价一天长7%,不要拿老百姓当木偶,资源性产品涨价老百姓可以不用,粮食暴涨,肚子会闹革命,分分秒秒让你权贵政府下台;食品券够用吗??

        更让人担心的是,我们不知道下一步美国老百姓面临威胁的是什么?要是粮食危机后再来个生物危机,我们还能应对吗?那些决策失误的大不了携家眷银两去瑞士,哪会管老百姓后面死活。。。

        有人将Z说是经济沙皇,好像硬着陆,美国都相安无事,几年下来继续歌舞升平;这种决策没有出现政府的垮台,是因为当时成千上万的失业工人被刚刚崛起的中国经济吸纳了,成千上万的基督徒都背井离乡养儿糊口;当时出口这一驾马车刚刚套上进入高速公路,所以成就了他的荣耀,假如当时不是全世界都对美国敞开国门,估计已经早步苏联后尘;

        现在那些主管经济的决策者们,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毫无智慧,毫无预见性,毫无远见,毫无章法,这三亿人民的国家性命能交给他们去实验吗?还是让他们早点下台滚蛋吧;

        为什么目前已经不是同中国对抗的时候,因为中国还不是老大;美国崛起已经超过50年,老二想反骨例子够多,但哪一个不是下场很惨。。。所以,现在请不要把十几亿老百姓绑在那驾帝国战车上面,等真有了恢复了老大的能量再随便你怎么糊弄;

        也许写得太过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次经济真下去了20年内不会再有爬起来的机会,政权能否持续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能安邦定国让老百姓苦中有乐的克林顿天下只有一个。。。

        一句话,做美国的老百姓,真苦

      • 家园 典型的偷换概念,前面还说权贵借机同美国收割百姓

        反过来就说这是跟美国对抗的结果。这还是人话吗?

        现在收割百姓的权贵哪个不是美国的代言人?哪个不是打算以后等中国被他们吃的差不多了就去西方当寓公的?他们会对抗美国?你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你所反的Z和WEN,哪个不是见了美国矮三分的软骨头,还对抗?!我怎么就觉得你Y有南方系的血统,站在美国西方的立场上,抓住国内问题煽动社会矛盾(当然,这些社会矛盾也不是你这种人能煽动起来的,是本来就有的),然后再引导到对美国有利的方向上。别忘了这是西西河,不是天涯,你就白费力气吧!

        通宝推:洗心,
      • 家园 忧国忧民是好的,为什么要扯上“与美国对抗”

        一扯上这个,问题就多了,中国在和美国对抗吗?中国的问题都是因为与和美国对抗?顺着美国就诸事太平?

      • 家园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对美国应该用前者;对中国应该用后者。中国现在远远到不了好战的地步,“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如果不能做到不可胜,那么绵羊肥壮了只是便宜了狮子。。看日本九十年代如何?97年东南亚何尝曾经想过和米国对抗?金融危机一来,几十年的辛苦全部付之流水。

        80年代中国就是按照不对抗的方式走的,但是,八平方,伊拉克,让中国意识到后面那句话。

      • 家园 逻辑上后者是前者的原因而不是其后果。现实中可能互相加强。

        苏联还有一些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中国绝无意识形态上的原因(中国大概十几年前就只在美国以右而绝不在其左了)。

        中美对抗会有什么原因?如果说美国在资源上卡中国,那么这能给美国带来什么好处?中国的发展一定会带来资源短缺?如果美国不卡或不能卡,是否中国就一定要以像美国一样的强度消耗资源,如果以商业办法没有得到的话,就以暴力强夺?能做得到吗?即使没有美国的掣肘,即使中国再强大。这些问题,隐含在许多假设中美对抗不可避免的思路中,却从未被认真思考过。

        日本和德国在30年代时好像没有生存空间了,不打一仗就要被开除球籍了。但打败了反而发现生存空间其实扩大了。

        追根究底,内部利益分配过分不平均时,并且没有办法没有机制改变时,容易把外部矛盾作为根本矛盾。

        • 家园 想做主的和被做主的选择空间当然是不一样的。

          日本如果甘愿被做主,何至于不打一仗就不能生存?目前看,日本倒是没有这个危机了。有了狗链子的生活就是踏实,就是踏实,就是踏实。

          • 家园 日本那是要想做别人的主,不是简单的做主可以概括的。

            美国的要求不过是让日本退出中国罢了。日本强要做中国的主,最后活该。这个问题是根本的立场问题。

            最后,判断做主的标准是什么?日本做主是日本的谁做主,中国美国做主又是中国美国的谁做主?我看当年日本如果做主,其实不过是人口1%以下的少数寡头做主罢了。日本战败后倒是起码有50%以上的人口比较以前更能做主一些了。

            目前的资源争夺,除非结果是价格在中国低于外国(这很难,看看中国石油提价容易降价难就知道了),或者消除以前的价格高于外国的现象(比如石油上的亚洲溢价),或者是在中国净进口的领域相对(外国控制资源的)假设情形而言降低价格水平(很难判断),除了资源利益集团外,别的中国人都不能说是受益的。

            • 家园 日本想做别人的主这只是表象,核心问题还是想自己做主,有

              一个稳定的资源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地。而不必担心被别人卡脖子。至于其手段和方式,那是另外的事。

              资源的定价权是否能让国人受益的问题,不必找别的例子,从美国那,什么答案都有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