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现在我想想中国的填鸭式教育是对的。 -- 懒虫123

共:💬301 🌺1998 🌵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这也是谬论

        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弹钢琴?这不是扯么。有便宜的为什么不干?!

        填鸭教育毁才是肯定的。这个可以和你的第三点连一起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才学,不是为了高考在学。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再辅助以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比如动手能力,作为能力本身确实可以早一点或者迟一点培养。但是动手能力训练的本身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你不能孤立地看这个事情。填鸭教育毁掉的正是学习兴趣这个学习的动力。应试成绩排第一就能表明教育成功?

        • 家园 弹钢琴只是举例而已

          第一条的核心论点是,为孩子提高素质教育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由此就会淘汰一部分孩子。因为他们家庭的财富水平达不到平均水平,在素质教育的投入上必然低于平均水平线。对孩子来说,这样的淘汰方式不免有些悲哀。

          你看看现在的大学自主招生和高考加分,就能很明显的感觉到这一点。

          我承认填鸭式教育会压缩孩子们发展自己兴趣的时间,但也仅此而已。在这里我有两个观点,一是任何兴趣一旦发展为职业,都是十分枯燥的。这一条应该对大部分人适用,但比例不确定。二是就全社会总水平来看,成绩好的人将来的成就和地位高于成绩次的。考第一的人,将来收入达到社会平均线的可能远高于考最后一名的。我也曾听过一句话,学校的档次决定人生的档次。深以为然。

          兴趣的确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但兴趣不等于天赋。有兴趣不一定有天赋,有天赋不一定有兴趣。而兴趣,又和素质教育密切相关。这说起来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也觉得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发展兴趣。但也就这样了。

          • 家园 这个例子举得都错了

            第一条的核心论点是,为孩子提高素质教育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错了。素质教育是很朴实的东西,根本不需要花很多钱。

            就全社会总水平来看,成绩好的人将来的成就和地位高于成绩次的。考第一的人,将来收入达到社会平均线的可能远高于考最后一名的。——但是你忽略了,那些考第一的人几乎都是学习高手,他们恰恰不是用填鸭这样愚蠢的办法教出来的。

            我也觉得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发展兴趣。——填鸭不仅仅是不利于发展兴趣,而是对学习能力的一种严重摧残,哪怕在考分这个领域,填鸭更多的也是在做负功而不是正功。不要认为填鸭能提高成绩,填鸭更多的是在拉下成绩。

            • 家园 忘了回复您了,在此道歉

              我觉得我们有几个概念在定义上是冲突的。比如素质教育、素质、填鸭、应试等等。

              我认为的素质就是多才多艺或在某一项才艺上有专长。您不这样看。

              填鸭,在我看来是一种学习方法,是通过大量的做题熟习既有知识,总结题目规律,摸清考试要求从而获得高分的方法。

              能灵活的应对生活中的新问题,能理清思路发现方法,都是有您认为的素质的表现,这我同意。但我对素质的定义明显比您宽泛的多。能唱会跳、能耍把式翻跟头在我看来也是在某一方面素质高的表现。

              总的来说,我十分同意您的一系列看法。但您对我的看法有误解。

              我强调的是公平。比如,按我对素质的定义,多才多艺的肯定是素质高的,而这种多才多艺需要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非普通人家所能承担。这就带来了不公平,即孩子的发展部分取决于父母的成就和父母愿意付出的程度。而父母的成就往往对孩子的未来有决定性的意义。也就是所谓阶层固化。

              我认为只有一种不公平可以容忍,即天赋,天生的智力高低和身体强弱。这无法选择,与生俱来。而勤能补拙,努力程度是另一个评价标准。如果能以天赋和汗水来评价一个学生,我认为是公平的。

              • 家园 素质教育的素质不能理解为多才多艺

                把素质理解为多才多艺,其实是一种才艺包装下的应试教育,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可以有很多特长和才艺,但是没有一个兴趣,他们学习这些东西说到底和学习做题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用来应付升学考试,一个用来考各种等级证书。而等级证书最后还是会换算成升学考试中的加分,或者是未来就业、婚姻市场上的筹码(比如有的女生家长觉得逼迫女儿学钢琴将来就可以嫁入豪门走入上流社会)。换言之,它是不求真知,只求功利的。

                素质的含义是学为真学,懂为真懂,哪怕是语文数学英语,你学了就要真的懂,要会灵活运用,而且还得到了单纯的考试技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素质。素质教育反对的,是忽视学到的真知识,用考试技巧、对考题的熟练度代替知识,只求考试高分,为考试高分牺牲真知识的做法。(举个例子,老师讲通讲透,学生吃透,以后题目怎么变都还能解出来这就叫素质教育;老师不讲透没本事讲透,就布置100张练习卷逼迫学生做,说做完了一般考试要考到的题目就都在里面了,至于规律和原理你们不用搞清楚,这就是应试教育。)

                至于填鸭,我觉得这就跟“人海战术”一样。不是说做题了就是填鸭教育,再科学的教育方法也是需要练习的,但练习得科学有效。填鸭式教育指的不是做得多,而是做得毫无目的,做得滥,做得没有效率。明明老师讲20分钟就能搞清楚的东西因为老师讲不清楚,就用20张考卷代替,做完对答案,搞明白没搞明白老师不管,这就是填鸭式教育。

                填鸭的“填”指的是被动,学生不是自己明白自己在学什么,而是老师塞什么就糊里糊涂做题,糊里糊涂考试,自己学到了什么自己都不清楚,并不是指做得多学得多。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特别强,学习有主动精神,学得又快又好,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之外学得更深,题目做得更多求得更好的成绩那就是他本事了,而不是填鸭。

                能唱会跳、能耍把式翻跟头在我看来也是在某一方面素质高的表现。——这恰恰不能看作是素质,因为这种技艺很可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强制练习学得的,学生没有主动性,也没有灵气,只是在教育官僚面前表演的工具。

                国内之所以那么多人一说起素质教育想到的就是唱歌跳舞,就是因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在实践中已经被严重扭曲了,成了才艺教育、特长教育的代名词,而忘了所谓的素质教育本质恰恰是改善上课尤其是主课的质量,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做少一点的作业也能考出一样的好成绩甚至是更好的成绩。而现在国内大行其道的“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伪素质教育,是在依旧满堂灌、野蛮训练的同时另外再加码逼迫学生学额外的才艺用来给社会给官僚们表演,课堂上的改进非常有限。

                至于你说的公平,当你把素质理解为特长后,你这个公平的概念也混乱了。好,就如同你所说,一个是富家子弟,但是他的特长比如钢琴、舞蹈、声乐、绘画都是为了考级考证书爸妈逼着学的,他的学科课程是靠大量作业甚至是家教硬撑着的;另一个是平民子弟,他没钱学钢琴舞蹈声乐绘画,但是他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阅读课外书籍,开拓知识面,虽然没钱补课但是努力提高上课效率,学得又灵活又好。你说他们两个谁素质高?谁社会竞争力强?到了社会上,是这个聪明灵活有见识的平民子弟更强大,还是那个从小被爸妈大包大揽管头管脚,空有一身特长头脑幼稚的富家子弟更强大?你肯定有答案的。既然如此,那么谈什么社会阶层固化了呢?

                你把大前提搞错了,把基本概念搞错了,于是看问题的角度也错了,得出的结论更是错了。

                通宝推:然后203,石狼,好不容易,梦回唐朝,迷途笨狼,火枪手,波波粥,鸥盟,金银木,Mtknr20,
                • 家园 让我想起了郑渊洁的小说

                  讲几个差生,非常厌学,但是有一天外星人交给他们一种神奇的学习方法,既有趣又有效学起来轻松还效果好。解决当然是看不起差生的老师被打脸。

                  我小时候看这段看的也很爽,可是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

                  中国的教师,一个人要教一到两个班,每个班60个学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花一小时,一周就过去了,教师还干别的不?

                  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要深入的分析孩子的兴趣点,要因材施教。基本上说,要经过一两个月的观察和实验才能把一个孩子的特点分析清楚。更别提失败时的分析,成功时的鼓励。一个老师正常工作就够忙了,业余时间还得做这些,根本没法实现。

                  更重要的是,教师从来都只是旱涝保收的中等职业,吸引不到最优秀的人才。要是有这样的识人之明,有这样的细心耐心,做哪行哪业都是佼佼者。

                  专业的教师尚且如此,非专业的家长更是如此了。

                  所以,您说的虽然很美好,但那是优秀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之后必然带来的高回报,基本不存在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般老百姓享受不到。

                  中国正在进行史上规模第一的工业化,客观上需要大批量制造合格的技术工人。一个人渴的快死了,您给他一小杯明前龙井说这是好东西。话是没错,可是,没用啊。

                  您的思路和邓小平很像。他也想一面保留填鸭教育,制造大批量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建几个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弥补填鸭教育的不足。可是,谁傻啊?谁不知道进了好学校才能当领导。素质教育一旦扩大规模,也就素质不起来了。

                  您的教育理念是很好的,具体到每个家庭身上,听您的话可以少走弯路,但是,这完全不具备扩展性。

                • 家园 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应该为主动性独立性的学习与思考

                  流沙河的帖子:

                  链接出处其中谈到

                  美国大学课程即使有许多作业、测试和考试,也是各式各样,不少是大量阅读、讨论、研究小项目,现场陈述,论文等等,逼着你去学,而且必须是有自己想法地去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常常是主动学习、参与学习、实践学习和团队合作,鼓励不同思路、看法和创意,有时甚至是不同的答案。这和被动地“被填”是有本质区别的。即使有不少学生是迫于拿学位的压力,但绝对是被逼着主动去学,不是听听课抄抄笔记就能对付的。请注意,有压力不等于填鸭。

                  这里主动,独立性是最重要的。

                  并不一定要多么"真懂",一门知识都是可以无限的挖掘下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真懂”哪一门学问,你可以有很多的不懂,但是只要你能够主动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间,你可能会有所创新,至少你懂得会更多。

                  中国教育因为填鸭式的方式,结果早就了大批的半懂不懂,不懂装懂的人,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 家园 教育方面没问题,但社会竞争不是单纯的素质竞争

                  社会竞争只能是找有资源的竞争,知识和素质只是资源的一种,而且在市场环境下,资本的作用已经不需要多提,额外的人脉,信息等资源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虽然不能说知识和素质一定比不过这些,但现在优势已经非常不明显了。

                • 家园 您对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仍然是在着眼点在知识和技能上了。

                  素质的含义是学为真学,懂为真懂,哪怕是语文数学英语,你学了就要真的懂,要会灵活运用,而且还得到了单纯的考试技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素质。素质教育反对的,是忽视学到的真知识,用考试技巧、对考题的熟练度代替知识,只求考试高分,为考试高分牺牲真知识的做法。

                  这个对素质教育的解读仍然是狭隘的。因为着眼点在知识和技能上。而素质,包含了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和看问题,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意志品质。

                  举个例子:某学生常被欺负,按学校的作法就是反映给学校,找对方孩子家长。

                  但是假如有一个家长这样教导孩子:他们欺负你是因为他们胳膊粗,力量大。你受了委屈,找学校,家长解决,当然是对的。但是学校和家长也不能面面管到,还有很多时候要靠自己。你要想不被欺负,今天我们就一起锻炼身体,一年以后他们要再欺负你,你就和他们打一架……

                  这样的教育就是教会了孩子自强自立。这样才是素质教育。

                  关键词(Tags): #教育
                • 家园 楼主说的太好了

                  楼主关于素质教育的素质 说的太好了

                  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我觉得素质其实就是 孩子能否自己动脑子 不断进步自己的思维 ,在社会上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 家园 这说得太轻松了吧

            我也觉得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发展兴趣。但也就这样了。

            填鸭式教育以强迫性的手段压制孩子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人性的摧残,哪里才只有不利于发展兴趣那么简单?!

            • 家园 这么评论中国的教育也是过分了

              把中国的教育比喻成填鸭,略嫌夸张。

              所谓教育,从某个角度说是将知识、技能、观念传授给后人,其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都很枯燥乏味。(这点应该没争议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最好的是喜欢知识,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自觉自愿的去学习。再差一等是对学习有偏爱,不厌烦。有的人由此入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希望学生好之甚至乐之。这出发点是好的,如果能成功,无疑也是优秀的教育方法,但问题是,不成功怎么办?

              另外一点,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和乐趣,也必然消耗大量的资源,这不是每个国家、每个阶层、每个家庭都能承受的起的。也就是说,兴趣教育不能普及到所有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不强迫学习,那要怎么办?任由学生自己发展?

              社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是有限的,社会需要量最大的知识和技能就是那么几种。而任何知识、技能的深入学习都是痛苦的,即使打游戏、玩斯诺克都是如此。简言之,兴趣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我觉得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如此)

              这也就是强迫学习的合理性了。

              再来看事实。如果说中国的高中是填鸭式教育的典范,那大学简直就是放羊式教育的典范了。看看中国大学教育的成果如何?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平均水平又如何?另外听说,美国的大学教育,也颇有填鸭式学习的特点。(据说,美国大学,强迫学生读n本书,没几个学生能全部读完)而美国的大学又在很多人眼里强过中国的大学,这是不是填鸭式教育的功劳?

              • 家园 为什么培养学生的爱好和乐趣就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因为在你眼里的兴趣已经被异化为带有“高贵”标记的特长了,所以你觉得培养兴趣就是得花钱,为了不让有钱人家用兴趣压倒穷苦人家的孩子,所以不能培养兴趣,就该填鸭,就该题海战。

                其实第一,兴趣可以是不花很多钱的。我喜欢军事也就是买买杂志上上网,现在还投投稿子还在挣钱。第二,如果人家有钱,并合理地使用他们经济上的优势给后代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有了更高的起点,那又有什么错?凭什么非要剥夺这种权利要求他用最愚蠢的方式接受填鸭教育、满堂灌、题海战、监狱中学?

                通宝推:李根,
                • 家园 兴趣进展到中高级阶段自然就会耗费更多的资源

                  我儿子从小喜欢折纸,这可以说是一项非常省钱的“兴趣”,一包折纸一百张只需要几块钱,一本书也只需要二三十块。

                  但是进展到中级阶段后需要追求折出来的效果,用的纸就会变成一张一两块钱甚至更贵,而且纸消耗的非常快,一天用掉十几张很正常。而且资源(合适的教程)会变得很难找。

                  到高级阶段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包括材料费用、教师等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