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300万亿M2 -- 陈经

共:💬189 🌺1138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300万亿M2

    最近总在想300万亿M2的事。2010年底72.6万亿,已经是世界最高了。多年来增速就没低过,2009和2010年增27%、19%。2011年说是要控制了,也有16%。2011到2020是10年,如果每年16%,最后就320万亿。现在都说货币太多,那要是M2上了300万亿,得成啥样?

    现在一些破事,主要就是高房价、通胀两个大的。其它哪哪出事了,基本是听说,未必比以前更多,有些还真假难知。许多人是对高房价、通胀不爽了,别的事也一起拉出来说,往坏里解读。这两破事,经济上的根源是货币过多。政治上的根源就各找喜欢的解读,但最终都要说明,为啥M2这么高。这是可以说清楚的。

    这几年的情况基本是,M2年增16%或者17%,几乎是所有年度规划中能最早确定的数据。确定以后,还可能往多增,不会少增。增加M2,最直接的就是“新增贷款”。还掉老的,贷更多新的,差额就是新增贷款。现在的规模是每年8-10万亿的“新增贷款”,存量贷款2010年底是48万亿。M2增加的主要动力,就是这个“新增贷款”,其它因素不多。

    本来近3万亿美元外汇跑来换人民币,也会大幅增加M2。但央行通过发行央票、上调准备金率至近20%这种世界罕见的大招,对冲掉了。我认为央行是想控制M2的,想了不少办法,还真不是主动印钱。央行这类“控制M2”的动作,还经常弄得市场上缺钱,民间利率、shibor之类的时不时弄得很高。以前不太了解,现在确实觉得20%的民间贷款利率真不算高,算是厚道的。一边说钱太多,一边又缺钱,原因是央行在搞大招。

    这“新增贷款”的规模就不是央行能控制的。央行表面上在搞“贷款额度”,额度用光了商业银行就放不出贷了,还按季按月控制。但那说的是额度之外的不让贷,这额度本身就高得吓人,2011年1月就放出去1万亿还多。真要降M2增幅,直接把新增贷款变成0不就行了?想贷,就先还钱,也能贷。但这根本不可能,大把项目铺开来了,等着贷款往下推。

    这些项目,要一个个列出来,基本是有正当理由的,真不是瞎折腾。以几个大的为例,如无说明都是2011年预计投资。

    1. 水利。十年4万亿,开局4000亿不会少。

    2. 交通。高铁与普铁,7000亿。城市公路,7000亿。高速公路预计新开工555个重大项目,15000亿,各省规划投资500-1000亿的不少。地铁,2011-2015预计1万亿。还有农村公路,放到各省自己搞了,重庆说今年投85亿。还有航空,买飞机就要170架,重庆说今年机场投180亿。这些加起来毛估估一年要近4万亿了。

    3. 能源。2010年完成电力投资7050亿,完成煤炭采掘选洗固定资产投资3770亿。照这个数,挖煤发电今年总得投上万亿。2010年石油石化投资完成1.16万亿。2010年新开工378个风电重大项目,预计总额3000亿元,当然不是当年就投完。核电说在项目国产化的前提下,保守估计10年投6000亿。煤电油新能源,一年投2-3万亿少不了。

    4. 电信。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300亿。

    5. 房地产。保障房1000万套,投资1.4万亿,一套14万元不算多。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4.8万亿。

    这些硬硬的投资,没哪个是不应该的,只是早建晚建的问题。就算是房地产开发,这投资本身也是正确的,建出房来增大人均住房面积是硬道理。光这些,加起来已经约13万亿了。而且,这些只是基础设施。还有很多工业生产项目,汽车钢铁这些,也得投资,不好估计,但肯定不会少。要按各省自己估计的,要搞的还有很多,一个省吹出几万亿不奇怪。现在这样,已经是发改委打压的结果了。

    再怎么打压之后,那些项目就在那了。要开工,开了工的要完成,完成的要启动运营,运营要流动资金。这些,基本全都要靠贷款。我见过完全不要贷款的企业,业务非常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运营靠自有资金就行。但上面那些项目,不要贷款的很不好找。比如中移动有钱,一年挣上千亿,搞3G还得贷款。只不过贷款容易,自己配套的资金非常充足。中石油有钱,亚洲最挣钱企业,但搞起大项目也会贷款。房地产企业是千夫所指挣大了,拍地建房投入非常大,还得猛贷款。但卖房顺利,自有资金充足,还贷不是问题,还敢于屯房了。至于铁道部这种,就别提挣钱了,不贷款就关门算了。还有比铁道部更猛的,比如“平安重庆”项目,到处装摄像头,号称50亿。其实没钱,海康威视上市集资有钱了,垫资13亿包下项目,以后的钱可能得靠罚款了。

    到处都要贷款,这些项目一算,新增贷款要8-10万亿真不奇怪。已经建成的,有收益了,是能还一些贷,能起到减少新增贷款的作用。但真要算,好多项目也就是还个利息,本金都未必能还上。所以,不敢加息到太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不是说瞎建了,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这个规律。刚建成的时候挣钱不多,还贷压力大,慢慢才挣上钱。另外,民众收入不高,基础设施也不能收太多钱,收多了群众肯定骂,经济发展受影响。高铁没组网,车流密度不太高,民众收入得慢慢增长,票价一时提不上去。看这架势,现在显然是大规模的扩张期,而且还得维持低价,不能发力回收资金。这种扩张期,显然只能用新增贷款来顶上。扩张厉害,贷款就厉害。

    这都是没办法的事,如果光论与基础设施配套的贷款规模,多少钱做多少事,其实效率算很好的。技术基本山寨化了,产能也是自己的,银行也是自己的,人力资源价格还没大涨,除了要进口资源基本自己搞定。新增贷款多,根源是规模实在太大,再要哪一条不行,这新增贷款就没边了。光电力,一年就新增一个英国,人家多少年建成的。要让美国英国干这些活,干不干得成另说,一年配套的新增贷款没个30-40万亿都不用开口。要么就拖得极长,中国三年干的,美国十年。

    以上的逻辑链条,哪点都不好动。项目都是应该的,要减速,地方上反弹不能说是对抗中央。以前有过这种事,2004年内蒙江苏扩产,给老温抓了典型。内蒙政府检讨,江苏老板进大牢。但压下的项目真不是多余的,后来又悄悄上了,谁给压下算谁倒霉。据说对政局的影响都不小,对经济那就是头等重要的事务。中央调控一会紧一会松,预见性不是太好。但是,“你调,或者不调,项目就在那里,迟早得建”,地方中央关系、全球经济形势,讨价还价,总得有一个相当规模的新增贷款出来,搞那些项目。这么多年了,每年17%的M2增幅,应该就是对应中国能够接受的项目进度,即使内外部环境不是这样,快慢也不会差太多。快了中央要调,慢了地方要叫。

    干项目是好事,干项目要钱,就不是好事了。这么多项目做下来,银行的贷款也就出来了,算企业欠的。贷款花出去了,少部分给了直接干活的人,多数给了接活的企业,再通过企业流到个人手里。到现在,所有企业贷款约42万亿,存款约35万亿,还欠钱。但居民存款约31万亿,贷款约6.5万亿,净存款很多。以上数据是我估的,可能小有误差。

    企业总体还欠钱,所以虽然货币体系M2已经很大,企业运营仍然紧张。居民手里大把现钱,许多人有余钱折腾投资。居民还是最爱买房,房价长胜不败,加上贫富分化,大批人买不起房,社会问题突出。企业面对42万亿贷款,虽然有35万亿存款,但也是贫富分化,不少还贷成问题。又折腾股市,通过IPO与增发配售,将居民的存款转给企业,帮企业化解压力,弄得股市涨幅垫底。

    贫富分化也与这些项目有关。项目多,有技术有管理才能的“能人”,或者会折腾关系拉项目的人,活动空间大。业务上了路,一个个项目干下来,发家很快。项目虽然多,80%的人没啥专业能力,还是参与不了,自然捞不到。据我个人观察,许多发家致富的人,还真不是直接贪污腐败捞来的钱,这么干不方便,风险还高。主要是通过参与到项目中来发大的,过程中自然要有些手段,不公平在这个层面。这和发展中国家的贪腐形式上有区别,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中国怪异的发展。

    一般人可能就知道考公务员这种出路,其实到这些项目里混,出路要好多了,投进里面的钱非常多。我建议,如果要考大学、择业,可以去研究国家项目,看看哪些行业要人,作相应的准备,不要中彩票式地去考公务员。如果人亲身参与到这些项目里了,看社会的眼光也会和一般人不一样,可能会更加正面一些。参与到建设成就里了,会有一些回报,也会看到希望,也有建设的自豪感。辛苦找工作的大学生,心理上很可能比辛苦搞建设的农民工差得多。李斯说,要当谷仓里的老鼠,到食物多的地方混。人比老鼠要强,除了吃粮食,还能干活。个人改变不了新增贷款的额度,改变不了M2的增幅,但可以跟着那些钱跑。

    那么300万亿M2会不会成为现实?从上面的“新增贷款”增加M2的原理来看,这要看还有多少“新增贷款”在后面。假如后面10年,还要200多万亿新增贷款,那真的会300万亿。好事是,这些新增贷款是用于建设的,较容易估算。如果是用于养人坐吃山空,那就没边了。

    假设10年累计新增贷款240万亿,那么年均新增24万亿。M2年增16%,前低后高,2020年当年新增贷款得是45万亿了。这种可能性到是可以断然否定。哪怕有较高的通货膨胀,比如说一年8%,2020年的45万亿也相当于现在的21万亿。但2020年,上哪找那么多项目花这21万亿?到时高铁肯定建差不多了,高速公路也差不多了,可能连房地产都搞得差不多了。就光算保障房,一年1000万个,10年1亿个,够3、4亿人住,还有什么房子问题解决不了?水利、交通、电信、能源、房地产,都找不到什么大项目了。

    可以断定,如果是搞基础设施建设,10年绝对用不了200万亿。200万亿是个什么概念,30万亿美元。印度狂吹再狂吹,也只说“未来五年”投1万亿美元搞基础设施,多半没钱投。中国30个省,如果真投30万亿美元,那一个省就顶一个狂吹的印度了。但中国省的面积与人口一般到不了印度的十分之一,而且基础还好得多。中国有一个狂吹典型湖北,也只吹了5万亿人民币,那真是上天入地什么项目都包进去了。

    我估计,一年10万亿新增贷款,足够搞定到2020年的一系列规划。到后几年的收尾阶段,还用不着了,可以少放贷了。通共算下来可能80万亿新增贷款,2020年最终企业贷款规模120万亿。而M2增额会比新增贷款总额大一些,到时M2可能会是170万亿。这个推断假设,这几年是上项目的最高潮。2009年10万亿新增贷款是个质变,所有架子铺上,当时到2020年的规划也基本制定完成了,以后不会出啥特花钱的新领域。后面就是完成这些规划,发改委应该能估算得比较精确,投资前重后轻。

    而且,这是一个滚动投资的概念。投产的基础设施,是能回收钱的。三峡看着投钱很多,但再有六七年就全部回本了。也就是说,到某个平衡点,哪怕你就没有新增贷款,还是有足够的钱贷出去搞基建新项目,因为老项目的贷款回来了。交通可能回本慢些,地铁可能永远无法回本,但能源、电信、房地产回本较快。越到后面,要建的越少,已经建成能产生回报的越多。这说的是回本,但新增贷款其实早在回本之前就可以为零了。

    这个概念可以用机电产业的进出口来说明。2004年还是逆差,好象国家多年来一直往里面投钱进口机电产品,很多人觉得太吃钱了,说产业太不争气。但2005年转成顺差,再往后,就成顺差最大来源了,一年近2000亿美元。也就是说,在国家规划里,机电产业要成为国际上挣钱的“现金牛”。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先得进口一些设备与技术,所以就先逆差。现在也还是要进口机电产品与技术,但已经是大额顺差了。而平衡的2005年,显然不是机电产业的发展终点。

    如果可以这样类比,那么基础设施投资对新增贷款要求的平衡点,可能早于2020年。比如说,2018年,当年新增贷款为零,基建项目也干下来了。如果是这样,会是一个相当理想的情况,在这之前,每年的新增贷款就可以减少。比如从今年开始,各年的新增贷款可能是这样的:2011年8万亿、2012年8万亿、2013年7万亿、2014年6万亿、2015年5万亿、2016年4万亿、2017年2万亿,2018年为零。那新增贷款总额只有40万亿了,到时贷款总额90万亿,M2可能只会到130万亿。即使考虑通胀,也不会增加多少。

    这个图景中,基础设施投资仍然会继续,但新增贷款压力就小多了。各地政府从建成的基础设施中不断回收货币,滚动开发进入新阶段,象中石油、中移动这样贷款压力不大,本钱大,开发的都是优质资产。这就成非常好的良性循环了。

    如果这个图景顺利,甚至基础设施收费也可以减少,因为用不着挣那么多钱了。高速公路收费站都撤掉,物流会快很多。按现在的收钱方法,政府手里的基础设施能挣非常多的钱,只不过投入更大,反而要到处搞钱了。

    从这几年的M2与新增贷款来看,2009年M2增幅27%,新增贷款10万亿。2010年M2增幅19%,新增贷款8万亿。2011年M2计划增16%,新增贷款预计7-7.5万亿,还有说央行最初规划6.5万亿,M2只增长13-14%的。M2的增幅在往下走,新增贷款数量似乎也在往少里走。

    如果这个图景成立,M2的压力就不大了。铁公基、大国企的新增贷款要求,可能已经过顶点了。当然,各地不同,发达地区早建成,落后地区还要加大投入,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想想办法。如果新增基建投资减少,这会影响就业。那么,可以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鼓励民资扩张解决就业。银行对民企贷款成为业务增长点,民间贷款利率就不会高到20%了。

    还有高房价,主要原因是政府是以地产拉动基建。给出房子,拿钱去搞基建,房价居高不下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卖地皮的钱,是搞来贷款的前提,不能啥钱没有就去银行要贷款。现在可能是最困难的时候,要建的东西多,收入赶不上支出增幅,要用地皮来补的更多。再挺两年,可能情况就会不一样。比如政府税收总额再过两年就10万亿了,可能会有相当多的节余。现在7万多亿还不够,主要是中央投资基建很花钱。光是维持费,用不了这么多钱。说出来吓死人超过军费的稳维费,也就是5000多亿。基建投资的高峰过去,再加上发些国债,能凑出很多余钱。所谓福利,就是投钱。有了余钱,投到保障房上,问题就不大了。

    这么多年,中国一直在撑着猛搞基建,弄得M2增幅很高。年头长了量变引发质变,货币过多了,生出一系列问题。再过两年,基建过了高峰期,可能会有一个实质性的转折。从货币数据上看,其标志是,M2增幅大幅下降至10%以下,新增贷款大幅下降。税收继续大幅增长,中央财政节余增多,中央大规模转移支付增多。保障房大规模放量,住房问题逐步化解。到2020年,M2会是130-170万亿之间,不会是300万亿。

    (完)

    通宝推:empire2007,清风居士,范进中举,Mtknr20,渔人,国境之南,米宝,快刀浪子,
    • 家园 陈经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其次把投资回报期考虑的太短

      陈经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他认为2014,2017年的8万亿和2011年的8万亿是同等价值的。

      第二在于他把投资回报期想的太短。首先他没考虑建设期。即便不考虑建设期,5年回本,也就是8年可以收回投资,那也只是代表可以把银行的钱还清。考虑到运营成本,折旧成本,不代表还有后续资金进行投资。想投资还得借钱。

      陈经在这里隐含了一个假设,就是若干年后中国企业可以不依靠贷款用自有资金就可以满足投资需求。这其实是和现实脱节的。理由很简单,一个国家的企业掌握了大量现金而不投入再生产,只能说明国家有问题,行业有问题或者企业有问题。

      家庭作为储蓄部门,企业作为投资部门,投资是企业存在的意义。如果企业宁可缩减自己的投资计划也不打算借钱,说明什么?大家可以去研究下日本经济。这绝对不是好事。

      最后从GDP角度考虑,如果新增贷款在减少的话,代表中国的投资增速正在减缓。换句话说,中国的GDP增速将会减缓。今年的数据我想不用解释就可以体现这一点。如果这样的状态持续2,3年,甚至新增贷款为0的话,考虑投资占GDP的比重,可以认为中国经济规模没有扩张。如果有那么一天的话,代表中国正在进入萧条期,那时候把资产撤出中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所以归根到底陈经认为或者希望中国进入一个不需要那么多贷款的时期,但是他没有意识到那时候的GDP增长将会相当差,也没有意识到其实那会是一个萧条期。

      顺带说一句,今明年开始4.6万亿的地方债进入偿付期,地方债总额达到10万亿。铁道部不仅后续建设资金无着落,2014年将迎来2万亿债的还债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毫不怀疑未来10年还会有一次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

      今年这样的紧缩政策我认为维持不了2年。而且肯定不会有更紧缩的政策出台。继续不留现金。。我劝大家也不要有未来10年钱会变得值钱这种想法。有了一笔现金就应该买房,证券,黄金。

      • 家园 不知道该怎么说

        所以归根到底陈经认为或者希望中国进入一个不需要那么多贷款的时期,但是他没有意识到那时候的GDP增长将会相当差,也没有意识到其实那会是一个萧条期。

        这个论断给我的感觉就是经济是一个怪圈,要么很多贷款,要么就不发展了,没有别的出路的。总之感觉怪怪的。直觉和常识认为应该不是这样的,除非被现代西方经济学给饶进去了。

        另外所谓的萧条期,其实中国两千年来一直就是这样,中国人早就习惯了吧,这才是生活的常态。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来说,这“萧条”其实不是大问题。只有对资本来说,萧条才是大问题,因为赚不到超额利润了。

    • 家园 王歧山的忽悠:中国明确拟10万亿投新兴产业

      看主贴中的投资罗列就知道,10万亿并不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大数,一年新增贷款就可能这么多。五年累积起来,每年也无非就相当于能源行业的投资。而“清洁能源、高科技”,和能源行业可能就是一回事。

      所以,这种5年10万亿的投资规模框架早就有了,也并不出人意料,不搞才奇怪。现在,忽然拿出来加一起吹一下,可能是为了抓人眼球,造势炒作,建立心理优势。

      这和四万亿投资不是一回事。四万亿投资其实也是加总吹,但它带来的一年新增贷款10万亿,那是真的影响很大。这个10万亿投新兴产业,并不会使新增贷款大增。

      路透社昨日援引布赖森的话称,中国已向到访美国官员确认,未来5年内计划对战略产业投资10万亿元人民币(1.5万亿美元).

        报道称,虽然10万亿元人民币投资不可能全部来自财政资金,但中国方面对此的确认,表明了政府力图让增长动力向清洁和高科技产业转变的决心。

        美国商务部网站21日发表的第22届中美商贸联委会成果列表中也称,中国计划在未来5年内向战略和新兴产业投资1.5万亿美元。

        早在一年前,路透就曾报道称,中国考虑未来5年内向七大产业投资10万亿元人民币,但并未得到确认。

        “很多是集中在新兴产业,(10万亿元人民币)投资主要投向清洁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布赖森还称,王岐山表示在中国清洁和高科技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及其他国家企业将和中资企业一样享有同等机会。

        “我们在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方面有着很好的对话,同时我们也欢迎中国承诺的,在这些行业为美国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布赖森说。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表示,中美目前的绿色能源合作就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合作,“在这方面既是竞争又是合作,将会是新的增长点。”

        不过宋泓认为,中美之间的新兴产业合作更多的是竞争,而非合作,“因为这些领域是我们要进入的,都是欧美的优势。而且这些投资只是中国的希望,国内还有一些潜在的问题。怎幺与这些国家合作,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宋泓认为,未来新兴产业牵涉的冲突会越来越多。

      • 家园 转贴买买提一个关于10万亿的分析帖子

        发信人: bwA (bwA),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对10万亿的一些分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6 14:17:27 2011, 美东)

        十万亿的盘子一出来,短期内其他任何经济分析都成为浮云。就象09-11年的中国经济为4万亿主导一样,今后三四年,10万亿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里我尝试分析一下10万亿的目的、来源、以及可能结果。

        一、10万亿的目的

        主贴说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资源错配。具体到中国,本来应该有一个很大的内需支撑起一个很大的服务产业(医生、律师、娱乐、专业投资、等等),但是内需只有“应有”规模的一半不到支撑不起服务业,於是产能一古脑集中在低端制造业以及铁公鸡,现在两者都严重浪费(后者纯粹是政策错误导致!)。

        10万亿的目的,应该是引导低端制造业和铁公鸡的过剩产能(主要是人力,低端制造业和铁公鸡的固定投资已经被永远浪费了)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打的还是产业升级、扩大出口而不是产业调整、扩大内需的主意。

        如果升级成功,出口将迅猛扩大,取代无以为继的铁公鸡投资带动GDP继续爬升。而高端制造产业对人力成本容忍度高,作为一个副产品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内需(不是在提高社会分配公平的基础上提高内需)。

        二、10万亿的资金来源

        首先,不会是国家财政。中央财政虽然每年猛长,但是固定开支非常多而且无法削减:庞大的公务员体系、三公消费、维稳开支、面子工程(天宫常娥国际运动会之类)。而地方财政已经破产,更没戏 -- 说句题外话,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一件事:过去十年来多收了多少税、多卖了多少地、出口到达顶峰、热钱疯狂涌入。。。这些很多是用尽了几十年的资源,中短期内不可重复的;在这样几十年内都不可能再如此良好的财政状况下,为了堆出一个繁华社会被疯狂花钱,不但没有半毛钱的积蓄,居然财政落到破产的边缘!!!感叹号已经不足以让人类表达激烈的感情了:去他奶奶的冰岛、去他奶奶的希腊,真正的花钱大户在东方!

        言归正传。其次,外汇占款的可能性不大。虽然人民币还将继续升值到2013年夏天到达5.7左右,热钱涌入的势头已经减慢,甚至外储在下降。

        那么,最理想的资金来源无过于社会游资,最大一笔就是原来在房地产投资的资金。这笔钱大约是20万亿/年左右,出来10%就可以达到5年10万亿的目标。具体手段自然是企业融资。这样,有害的房地产炒作资金被用于有利的产业升级,不但有助于解决经济危机,还没有额外的通货膨胀问题。一石数鸟,心愿不可谓不良好。

        再次的资金来源是国债、地方债。如果企业融资不顺,这是次“优”的选择。

        最次的资金来源是量化宽松(俗话印钱的就是)。其后果不必多说,10万亿下去,15元一斤转基因米、80元一斤瘦肉精猪肉不是梦。

        三、10万亿政策的可能结果

        1)为了防止资金再次流入房地产并且压迫房地产的资金出来,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应该”会严厉打压,而且连续打压五年,否则政策互相冲突(友情提示:冲突的政策在本朝一点都不罕见)。为了防止经济失稳,房地产崩盘不是政府乐见的事。中央政府希望房地产价格缓慢下降或者不动;地方政府希望房地产加速上涨。双方博弈。

        2)为了保证房地产资金出来后不涌向生活品市场炒作、而是投入制造产业升级,政策上会对七个“战略产业”有所倾斜,甚至会减税 -- 不少企业今年不就获得了减税百元这样近年来最大的优惠政策嘛?但是这基本是名义上的,关键要靠“堵”: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地产、严格控制一般社会游资进入生活品炒作市场。

        3)税收继续扩大。一旦社会游资去向不好“控制”,政府投资是最后的、不引起过分通货膨胀的手段。所以加大税收是必然的。

        四、一些个人评论

        之前政府宣传要“倒逼”产业升级,仿佛那些披荆斩棘的企业主投资者都是需要敲打才知道努力的坏孩子、仿佛政府真的是高瞻远瞩的班主任。结果企业主投资者宁可关门不干、宁可炒楼抄大蒜。这是有道理的:产业升级前期投入大、风险高、收入慢,在不规范的市场上等於自杀。

        即使在美国日本,他们当年都花了百年以上才升级产业,期间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教育、基础科研、应用开发、市场培养开拓、外交乃至战争)以今天的价格算累计在百万亿美元以上。今天中国政府打算靠区区五年、十万亿人民币,不提高教育、不管基础科研、不培养市场、不改善外交环境、不打仗就“买”来产业升级,需知便宜没好货、欲速而不达。更别说现行体制的效率、清廉度恐怕比当年的美国日本低很多,成本要高很多。。。

        社会游资是否进入政府规定的七个“战略”产业很难说。国债、地方债或者印刷钞票肯定能够进入。如果是前者,确实是国家之福;如果是后者,本质上是穷人补贴富人。一旦产业没有升级,富人吃干抹净抬屁股就走,穷人又白受五年苦。

        最后总结一下,顺便作几个预言(不保证准)。在今后几年里,在10万亿的政策下:

        1)七个“战略产业”的国企和民营大企业、外企会得到大力扶助。中小企业因为无法参与“战略”层面的角逐,会被加重负担以供养这些大企业 -- 最有创新力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但是中国政策这么多年从来如此。

        2)大学科研单位相关学科,尤其是有大团队坐镇的地方,会得到海量的科研经费,将发表大量论文、获得很多国内国际优秀级别的验收报告。

        3)房地产会高盘或者慢降。

        4)七大“战略产业”之外的民间投资会被严厉地围堵。大批“投机奸商”、“黑心作坊”被暴光、抄家。

        5)通货膨胀或将于2012年减缓。

        6)以上分析很不完善。很多重要因素没有考虑。比如一旦2012下半年、2013上半年热钱开始撤退,进出口逆差成为常态,外汇占款的减少将引起通货紧缩。很多人在物价上涨的时候觉得通货紧缩挺好,其实通货紧缩更残酷:社会上的钱的总量是减少的,问题是从谁的口袋里减少?非常可能是从你的口袋里。为了在总量上抵消紧缩,央行可能进行中国式量化宽松 -- 美国式量化宽松勉强算公平,中国式量化宽松将低调而集中。这样,一方面你口袋里的钱紧缩了,一方面“他”口袋里的钱宽松了,到了年底CCTV可以宣布“平均”调控成功。这个过程也许将持续数年,这几年里民间资本消灭(现实中这是

        很残酷的一件事),官方背景资本大涨,上面说的10万亿资金来源问题不再存在。关键点是外储。假如外储开始加速减少,一旦外储低于一万亿美元左右(按以上分析大约在2014-2017年到来),大家就自求多福罢。

        ===================

        最后提醒一遍:

        A)经济危机其实是社会分工、资源分配的危机。纯经济手段是解决不了经济危机的。所有的经济手段只能加速或者减慢复苏,真正的源动力在教育、社会结构进步。复苏将是长期的过程,打短算盘只能吃亏。

        B)很多人觉得亏钱无所谓,要“下大棋”。在经济学里,亏钱意味着社会资源的消耗,赚钱就是社会资源的增加。比如花钱给牛买草,挤出奶赚了钱,草-->奶对应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如果花钱买饭,拉了矢,饭-->矢对应着社会财富的减少 -- 当然,你吃了饭继续工作挣了更多的钱,从大环境看总的来说你还是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但是如果一个封闭社会(比如一个国家),某个部门大面积长期亏钱,那就是海量的社会资源浪费于此。公平经济的本质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本质,和具体社会形态无关)。资本主义里,希望靠金钱流动实现;某种制度下,希望靠官员调度实现。就是这样。

        • 家园 两篇文章都很能启发人的,受教良多,花谢。
        • 家园 另外一个10万亿的帖子也很有意思,不同角度看问题啊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对10万亿的一些分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6 15:24:40 2011, 美东)

          这里面已经不全是经济考虑了,还有战争准备和国际资源货币结算权争夺的考虑。

          这个10万亿,实际上是把前些年在海外游移不决的留学人员,尤其是尖端留学人员吸引回去的计划。国内只肯吃现成,是不会从头培养人才的。

          所以,对外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留学人员而言,尽快拿到学位,学到核心技能,争取到绿卡和高级职位,然后准备回国是最佳的途径。

          最终10年后,一旦中国准备好了军事技术升级,出去跟欧美(欧盟到那个时候估计已经基本完蛋了)争夺大宗商品的结算权是必然的。到那个时候,估计美国已经在这7大战略产业上开始落后了。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4/forum_us110511.shtml

          说得我都蠢蠢欲动,想回国了,呵呵。

          • 家园 所给链接不对

            能不能再核实一下啊?我也想看,谢谢。

            • 家园 链接是原文给的,不是我给的原文的链接。

              而且已经是去年的老帖子了,估计作者本人观点已经改变了。反正我现在的观点已经和去年不同了,帖子不删只不过是留下一个思想的遗迹而已。

              链接内容如下

              发展中美关系必须丢弃幻想

              [3107] (2011-05-11)

              早报导读

              [美总统大选] 奥巴马民调领先罗姆尼

              [北非革命] 多国承诺资助叙利亚叛军

              [人民币汇率] 香港人民币市场正扩张

              [中国政情] 《人民日报》:敏感时期要稳中求进

                摘要:孔子在《礼记 曾子问》中曾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只有牢记这句话,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处理未来的中美关系中不至于被一时的形势所迷惑做出错误判断,贻误中国复兴的大好时机,导致超过一个世纪的努力付之东流。

                美国《外交政策》刊登了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研究室主任斯蒂芬?哈尔珀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关于这一问题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斯蒂芬?哈尔珀认为,对美国和西方来说,中国依然是它们面临的一个挑战,而非伙伴或朋友关系。约瑟夫?奈则认为,中国不像纳粹德国或者苏联,不是美国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而是一个有问题的国家,美国可以与其建立正常的竞争合作关系。

                斯蒂芬哈尔珀和约瑟夫?奈的讨论,代表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能否和平崛起的深切担忧,他们的两种分歧严重的观点也代表着西方民众对中国崛起议题的矛盾的主流态度。  

                其实,斯蒂芬?哈尔珀和约瑟夫?奈并非立场仇中或亲中。如果硬要给二者贴上政治标签的话,那么,他们两人首先都是坚定的站在西方利益的立场之上,区别只是悲观派与乐观派而已。他们的结论之所以完全相左,原因是他们对“中国能否成功解决内部问题”的不同答案。这恰恰也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条“中国如何才能崛起”的思考途径。  

                斯蒂芬?哈尔珀强调,中国还在不断与内部混乱作斗争,这让它更加注重国内事务,变得不可预测。约瑟夫?奈主张,即使中国的GDP将在2027年左右超过美国,两个经济体也仅仅是在规模上而不是竞争力上相等。。。。。。 中国要在军事、经济和软实力方面赶上美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悲观的斯蒂芬?哈尔珀的潜台词是,中国内部混乱解决不成功,可能导致中国试图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乐观的约瑟夫?奈则专注于中国不具备实质挑战性,没必要担心美国衰落,毕竟美国和中国还有许多共同合作应对的难题。  

                的确,国内问题日益困扰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然而,中国也面临着所有国家从发展迈向发达的一道生死考验: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处理失当的结果往往就是新的“拉美陷阱”,社会将陷入政治动荡,发展的成果在内耗中消蚀殆尽。

                “拉美陷阱”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迅速的拉美国家创造出来的,但是,“拉美陷阱”现象其实西方人最有体会,只不过,西方国家挺过了这个危险期,拉美国家没能熬过来而已。  

                “拉美陷阱”更易理解的名称或许应该为工业化发展的陷阱。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最早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国内工人阶级的贫困导致社会动乱不已,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历时就近百年,但是,庞大的殖民战争导致财富源源回流到英国社会,工人阶级实现了贵族化,社会自然稳定了。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国际劳动妇女节实是美国工人运动的杰作,不过,击败西班牙和英国获得的海权,强力独占或挤占了拉美和东亚市场,也让美国最终安度危机。拉美国家则没有了英美等国的幸运。20世纪下半叶,世界资源和市场实际已经饱和,不允许拉美地区再次通过向外部转移矛盾,掠夺外部资源解决社会危机,况且拉美地区一直也没有形成能够挑战西方的政治力量。如果单靠拉美国家内部的资源和市场,显然不能够满足工业扩张的要求,所以,拉美国家整体后天发展乏力,在无力解决的激化的社会矛盾中走向大衰退。  

                因此,西方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拉美的经验告诉了中国“发展为什么不能够持续”,西方的经验告诉了中国“大国崛起是如何实现的”。与拉美国家相似的是,中国正在面临“拉美陷阱”的威胁。与拉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拥有挑战西方的能量。

                那么为什么不能彼此谦让,西方约束一下消费,中国约束一下污染,最后避免战争、实现双赢?

                这是因为在西方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如果利益冲突太大,票选就会失效,就势必通过暴力来解决。要缩小利益冲突,只能靠由国家转移支付的昂贵的福利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基础是从全球盘剥来的巨额资源和财富。如果把这个基础撤掉,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运行良好的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都会崩溃。

                而中华复兴的实质是要取得平等分享世界资源和财富的权利。比如说排碳,美国人均排多少碳,中国人均就要排多少,美国要人均消费多少石油,中国人均就要消费多少石油,类推到所有其他资源。西方总是反对中国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是因为目前西方以15%的人口消耗着世界75%的资源和财富。中国要保持像目前这样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解决之道只有一个,让西方人人均消费人降下来,同时中国人就升上去。而如果中国人均跟西方一样,那么就意味着西方必须从目前的资源份额和财富蛋糕里面拿出一多半来给中国。不管西方不愿意降下来, 还是阻止中国升上去, 这就阻止赋予中国平等的权利.中国人就是要平等权利,这种要求是客观的和刚性的,不会因为仅仅是西方简单的拒绝就停止。在达到最终的平衡之前,双方都必须付出足够的代价。

                有人或许对付出代价这种言论不屑一顾,认为中国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成为发达国家就可以,不必顾忌西方怎么说。这种思想是幼稚的也是危险的,它让中国沉溺于复兴的幻想中,对到来的战争危险缺乏警惕和准备。

                如果中国以为仅仅靠单纯追求成为发达国家就能实现崛起的话,那么10年后中国将发现自己面临跟今天的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国相似的困境,即强大了但是没有崛起,先进了但是仍然遭受国际秩序的盘剥,甚至越富强遭受的各方面的(能源、金融)盘剥越严重。这是因为旧的秩序是西方列强通过二战和冷战建立的,这个秩序建立在对全球能源和原材料及其运输航线的牢固控制的基础之上,是被以英美为核心的西方主导并且为西方服务的,其他的国家民族都是西方主宰的对象。

                必须指出,由于全球总体消费能力的限制,全球实际生产力的增长是缓慢的,跟中国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相比,更是慢得跟蜗牛爬行一样。这样一来,中国的发展,往往并非主要是加快了全球的发展速度,让全世界发展得和中国一样快,而是加快了全球产业的转移速度,让很多本来在西方的产业搬到了中国来经营,很多本来由西方品牌占据的市场被中国品牌占领。这样就必然在西方国家导致大量的失业和明显的生活水平下降。西方为了维持住自己的生活水平,减少后起国家对目前这种大大有利于他们的分配格局的冲击,必然要动用当今的国际秩序强制性的压制别国的发展,把别国辛辛苦苦努力赚到的利润再重新榨取回去,防止资源和利润分配份额向有利于其他国家的方向滑移。

                压榨的手段就是以美元为基础的各种期货结算,包括石油、矿石、天然气和其他各种能源原材料等,和商品的定价,包括所有工业制成品。被压榨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国会发现自己求购的商品一律价格奇贵,出售的产品一律价格极低,哪怕是高端工业制成品也是如此。

                有人也许会不以为然——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就是通过产业升级、完善产业链条过上了富裕的日子了么?为什么换到中国身上就不行?没错,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确可以,因为他们人口少,即使全都过上美国式的高消费生活,对世界利润分配的影响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没错,换到中国身上就是不行,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了!所以说,在西方人心中谁都可以过上好日子,就是中国和印度不行。因为中印人口太多了,如果都按照美国式的高消费生活水平去建设,那么必将彻底改变目前有利于西方的利润分配格局。美国对中国和日本的容忍上限其实是一样的,多了就要打压。5万亿美元的GDP足够一亿多日本人过上“一亿中流”的富裕日子,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则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人要求的是13亿人共同富裕,这就是中国的原罪。

                有人也许会说,中国人赚不到钱,是因为中国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没有掌握高技术,生产的都是低技术产品。

                事实上是,什么叫做低技术产品?凡是中国能够生产的就都叫做低技术产品!所谓的高技术产品之所以能带来利润,靠的主要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垄断。反过来说,再高深的技术,一旦大家都掌握了,也就不能带来高利润了。

                20年前,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汽车和半导体电路那都经典的高技术产品,船舶、钢铁、化工、机床是工业强国的标志。所以中国人都特向往能生产这些东西。满心以为能生产这些东西就能赚到钱了。那时候看起来生产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和汽车也确实很赚钱,至少美国和欧洲都是如此。凡是船舶、钢铁、化工和机床产量居于前列的都是工业强国,至少日本和美国都是这样。

                现在呢?这些东西中国不光都能生产,而且产量世界第一,结果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因为价格下来了,利润比起20年前大大降低了。船舶、钢铁、水泥、机床中国的产量也是世界第一,结果立马就被国际经济学家们称为夕阳产业了。这些年来,凡是中国不能生产的工业品都贼贵,一旦中国突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价格立马就跌下来,而且永远不会再升起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什么?因为别人就是要防止利润流到你中国人手里,防止你中国人获得进行技术开发的所需要的资金,防止你中国人突破其他的技术壁垒,说到底还是为了防止你中国人改变世界利润份额的分配。

                同样的,明天如果中国能生产IPAD了,我可以向你保证,IPAD的价格立马就会从400美元跌到103美元。中国人每生产一个IPAD,只能赚到3美元。为什么?因为美国人掌握着中国生产IPAD的成本和出售价格。凡是生产IPAD所需要的原料一律都贼贵,凡是收购IPAD的连锁超市,收购你的IPAD的价格都贼便宜。中国不买、不卖还不行,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可以进原料,没有别的地方可以销售生产的IPAD。为什么,因为美国人垄断了全球原材料期货市场、全球能源期货市场、全球海上运输航线和全球产品的销售。

                将来中国人可以生产所有的工业品了,那么所有的工业品没有一个会是赚钱的,全是包赔不赚。因为你中国不掌握着世界主要的原材料产地和能源产地以及所有商品包括工业品在内的销售和物流航线与通道。

                这样的秩序显然已经无法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来解决,政治的延伸是军事,当国家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政治层面上无法缓和的时候,必然通过战争来解决。

                也许有人会说,以上言论充斥冷战思想,现在全球都搞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之争已经过时。

                面对以上言论,我倒要反问这么几个问题:

                1,民族国家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包括冷战、一战和二战,真的都是因为意识形态引发的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冲突中,英国和德国意识形态的不同在哪里?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苏联结为盟友,他们的意识形态难道彼此相同?

                2,意识形态趋同了,真的就可以消灭冷战,甚至彻底消灭战争么?

                二战前的历史告诉我们,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原因根本与意识形态无关。冷战后的20年历史更是告诉我们,冷战从来没有结束,战争时刻都在进行。尽管划分阵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譬如宗教信仰(十字军东征)、意识形态(冷战)、人种(殖民战争)等等,但是阵营的划分是一定会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全球资源和利润(尤其是利润)的绝对有限性与人类需求增长的绝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15年后,中国的产业升级将基本完成,仅仅依靠提高技术能力,提高产品品质,改善服务来增加利润还有完善产业链条的做法到那个时候将基本上不再奏效。财富分配将集中反映在对原材料、能源和商品定价权的掌握上,而全球资源和利润的分配,将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全球的规则指定权,标准指定权,商品定价权这样的依靠政治军事手段才能解决的问题,是国家集团对抗的问题。

                孔子早在2000年前就告诫我们: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意思就是说,天上没法同时存在两个太阳,天下没法同时存在两个主掌秩序的国王,无论何种场合,人们都不可能同时听从两个不同的人的指挥。推广到大国的博弈,也是一样。无论是2000年前刘邦、项羽的故事,汉朝匈奴的历史,还是美苏争霸的史实都以实践证明了孔子言论的正确性。毛泽东就此曾说: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所以说,发展中美关系,必须丢弃幻想,牢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的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被所谓的G2之类的论调迷惑了头脑,才能保证中国复兴的大业不会失败,时刻走在推翻世界旧秩序、建立以中国为唯一核心的世界新秩序的正确道路上。

                显龙在田

              《联合早报网》

      • 家园 这个钱好像不是中央政府出

        英文的新闻扫了一眼,现在找不到了。好像最后是说这笔钱不是中央财政出。

    • 家园 【整理】帮忙整理了一下最近几年的M0.M2增幅

      2005年M2增幅17.6%,M0增幅11.9%。增幅比例为1.48

      2006年M2增幅16.9%,M0增幅12.7%。增幅比例为1.33

      2007年M2增幅16.7%,M0增幅12.2%。增幅比例为1.37

      2008年M2增幅17.8%,M0增幅12.7%。增幅比例为1.41

      2009年M2增幅27.7%,M0增幅11.8%。增幅比例为2.35

      2010年M2增幅19.7%,M0增幅16.7%。增幅比例为1.18

      可以预测的是,今年全年的M2增幅肯定还要下降。

    • 家园 9月末M2余额78.74万亿元 同比增长13.0%

      这个增长率还真降下来了,从过去多年的平均17-18%下了一台阶。

      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少增1311亿元。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5.68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亿元。这和M2增长率是相关的。

      虽然在控制贷款,其实体系里钱并不少,还是过剩。现在不是缺钱,而是要结构调整,房地产,血汗工厂。17%的M2增长,房地产日子好过,工厂日子好过,就没动力去调整。17%增长率变13%,少增了约3万亿元,这能决定一些行业的命运。

    • 家园 可能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要进入一个更痛苦一些的难熬期,

      新增贷款增幅的逐渐减少会立即对就业率产生消极影响,但是不会立即对通胀产生积极影响,这个影响应该是滞后的,所以会比较难熬。所以今后几年的重点就是“熬过去”,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 家园 政委高瞻远瞩

      政委你的这些数据从哪里看来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