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东亚民族的心理特征及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面临的挑战 -- 酥油茶

共:💬44 🌺288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宝推,说的比较在理

        俺左思右想,都不觉得我前进的动力来自所谓的"羞耻感"

        虽然小时候,传说中的完美生物"别家的孩子",让俺鸭梨很大.但是这个所谓的"羞耻感",这个真的没有.

        就好像某些人口中的完美国家"别的国家",给俺带来的只是反感和厌恶.

      • 家园 这位兄台有请了

        哪里可以买到这几本书?

        • 家园 网上都有

          汪晖的书和新教在当当上就能买到。孙隆基的两本,去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了一版《美国的弑母文化》,另一本《深层结构》是老书,以前广西师大出过一版,可能没有卖了,网上能下载到。

        • 家园 呵呵,问题不在这儿

          首先我是理科生。你说你的方法论是

          “微小叙事”,从可以判别的小处出发,用常识来推论,小中见大
          我的意见很简单,这么简陋的论据根本撑不起如此宏大的结论来,作为一种启发尚可,作为论证则捉襟见肘、首尾不顾了。

          其实你的不少观点是有启发性的,比如大家庭解体后的社会结构调整,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变化等。但你把这些现象统一用“驱动力”来解释,属于削足适履,模型建立的过于简单。比如你说“华人、日本人,朝鲜人之间的共性远远大于和其它民族人种的共性。”又说“中华民族内部的差异远远大于日韩,”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我给你列的书目是提供更多的论据和视角,不是用来砸人的,呵呵

          关于你最近以来一直在做的系统级分析,我的看法是,你并不在意分析过程,而急于做价值判断。外人能很清晰的看到你身上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挣扎。你明显感觉到东方文化对自己的束缚,又发现西方文化不能解救这种困境,于是试图证明东方文化缺乏“逻辑自洽性”,从理性上说服自己接受西方文化作为解决方案。而你自己也明白,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未来华人的生存方式不会是二择一,也不会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我非常期待有谁能开辟出新的领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必然是一个集体的、长期的创造过程。所得到的成果,将比人类史上任何一个单个的发明要更有价值,也更为深远。因为我们的先贤,就是这么做的。

            • 家园 呵呵,这不明摆着么

              你一边说中华民族的内部差异性大于其他东亚国家,一边又说相对于西方人而言,这点差异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说白了就是要把中国人的国民性“一言以蔽之”到羞耻感上,而当我举出中华文化“仁”的概念与日本和西方的不同时,你又拿内部差异性来做挡箭牌,这就是你的模型建立的有问题,共性和个性的概念本身就没有廓清。

              貌似我把问题焦点引到你身上让你不快,实际上我反复说的就一个意思: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你有一种说服别人的冲动,这种心理需求在我看来比你所探讨的问题更加吸引人。这也是你说的“社会的组织复杂性远远没有单个人类个体的复杂性大”

              PS:你所说的书籍网上似乎没见到,想问一下哪里能有。

              • 家园 咳,这也回收,白费我一毛钱
                • 家园 这个楼歪的很暧昧,有点明白了,或者说不明白了

                • 家园 没想到反应这么大

                  呵呵,网上讨论还是要因地制宜,这里先道个歉,有些话确实不能说的太白。

                  先针对你一个观点,你认为“仁”只对中国的上层知识分子有用,实际上但凡是中国人,身上都有儒家的血液,这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流传下的,深入骨髓,跟你是上层下层、读没读过书没有关系。我想你身在国外,这一点应看得更清楚。

                  其次,为什么我说你的模型有问题,因为你所总结的,无论是“羞耻感”,还是“罪恶感”,说到底都是一种受动性人格,用这种思维方式,当然会得出

                  自身仍然存在驱动力的问题,要说为世界引导方向,还为时尚早。

                  引领一个民族的人,绝不可能是受动性的,况且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从不缺乏主动性的基因,《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都是例证。

                  再次,你忽视了一种重要的驱动力,那就是亿万中国人要过上幸福生活的欲望,这也是我相信中国人什么都会缺,就是不会缺干劲的原因。对于爱思考的人来说,文明冲突,民族前景,自然令他们寝食难安,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住好房子,结婚生子,涨薪水,养老人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

                  当然,你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没有意义,比如羞耻型人格会导致的生活方向迷失和思考无序状态,这确实存在,不过拿你做例子,你又不高兴了我觉得这个问题,作为个体来说找到解决方案并不难,作为整体则尚需时日。无论如何,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必然出现,而且值得期待

                    • 家园 插句嘴,会飞的鸭妹子还是比较年轻

                      是属于90后吧?

                      对于50后,60后,70后,80后所感知到的中国文化的变迁,没有直接感觉。而这些在河里都是有样本的。

                      比如说:老光,柳叶刀,潘涌所代表的50后60后,他们的文化印记是一种范式,对于生活以及80年代以来中西文化冲撞的体验,都颇为典型。从老光的草根型扎根本土,到潘涌的红2代彻底普西化,又颇具多样性。他们基本成型于文革,大发展于普世的80年代。忙总大致也属于这个群体,他大约是高考恢复后头两届的。

                      而60后晚期70后就非常的多了,80年代的普西时代成型,经过八平方的冲撞,跌到绝望的谷底再一步一步的爬回来。。。

                      所以我觉得飞鸭妹子的文化危机感,嘿嘿嘿,跟前面两拨人比起来没得比,轻松太多了。吾读来多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你现在可以有中西文化系统,价值观挑挑拣拣的自由度,我们第二拨的心路历程里,曾经有根本没得挑的阶段,我们看那部大话滥片<<河殇>>那是大点其头赞同百分百的。

                      从这三拨人的历程看去,中华文明复兴的轨迹,还有疑问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