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人物】有明袁大将军 作者napolen -- 萨苏

共:💬44 🌺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本想转一篇方舟子的《功到雄奇即罪名》,发现河里已经贴过了,链接在里面

      http://www.cchere.com/article/68959

    • 家园 可叹可叹

      读这篇大作感叹太多。袁公是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的代表,可敬可敬。

    • 家园 图中为袁公拿剑的那个是谁?

      睹袁督师风采,真是有幸啊。

      • 家园 是督师同乡韩润昌

        《袁崇焕杂考》:“韩润昌,东莞人,袁崇焕爱将,隶袁崇焕麾下为都司。崇祯所赐袁崇焕的尚方剑,是由韩润昌带领的。崇祯召对袁崇焕于平台,只有祖大寿、吴三桂(祖大寿的外甥)及韩润昌跟随。崇焕下狱,祖大寿、吴三桂大惊,夺山海关而出,奔回锦州。韩润昌自投于狱,袁崇焕被磔死,韩润昌谪戍陕西镇番卫,明亡,返里为僧。([民国]《东莞县志》引《袁督师行状》)”

        • 家园 吴三桂何人也,能与袁崇焕、祖大寿并列召对?

          感觉有点奇怪,就是吴三桂他爹吴襄也没有这样的资格吧。莫非作为袁崇焕的书童?

          • 家园 吴三桂当日威名,只怕还真不是一般的响亮。

            他少年时为救其父,以二十人杀进满清四万军中,救出其父和五百将士,时人称“孝闻九边,勇冠三军”,又称其“纯忠极孝”,是时“忠孝之名,夷夏震慑,即四王子亦曰:‘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四王子就是当时的皇太极。

            napolen兄有兴趣可以看看俺以前的旧文,里边对吴三桂前期战绩还颇多记叙。

            http://www.talkcc.net/article/312880

            • 家园 但是吴三桂当时只有17岁

              吴三桂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到崇祯2年(1629)不过17岁,本领再大,地位也有限,在当时不可能与祖大寿相提并论。就是他父亲吴襄也是袁崇焕死后才当上的总兵,还是靠了和祖大寿的亲戚关系才提拔上来的。袁崇焕提出的辽东3大将是祖大寿、赵率教和何可纲,没有吴襄的份,更谈不上吴三桂。若是平台召对是按身份召见的话,断然没有见吴三桂不见何可纲的道理。吴三桂28岁做总兵,当然也是年少有为,但这毕竟是11年之后的事情了。

              至于兄提到的那段关于吴三桂救父的记载,我没有专门做过研究,不敢妄言有无。但该战是发生在大同,而崇祯二年是后金军第一次经由北边(而不是辽西走廊)入塞,则该次大同之战必然发生在崇祯二年也就是这次平台召见之后的。所以吴三桂不会是因为该战的突出表现而得到召见

              关于松山之战吴三桂的表现,我所看到的史料也与兄所举不同。我看到的是洪承畴决定次日突围,而王朴当夜就率军逃走,溃军冲动吴营,吴三桂也随之逃走。接着又冲动其他3镇。也就是说整个明军的突围行动是无组织的,实际上是溃逃。明军中洪承畴的标营以及曹白王(廷臣)3镇未动,其他5镇溃逃,可见并不是统一行动的

              • 家园 呵呵,吴三桂的身份有点特别

                吴家和祖家都是辽东大户,其实就是土豪。而吴襄原是毛文龙手下,他在做总兵之前是团练使出身,是当地地方武装力量的主要头目。

                当时袁督师军中赵已经身亡,何不在身边,只有祖吴二将,但吴襄子吴三桂是崇祯钦点的武举,所以督师带他是完全可能的。杨宝霖先生名重一时,于此节上当不会出错。

                松山大战中吴三桂军的情况,北略有记载,另外吴三桂纪略和不少地方志中也都有部分细节记载。当时洪部队之所以有中军和曹白王三镇不动,是因为他兵分左右两路,王廷臣率领左路,马科率领右路,故而先溃的是马科这路,而他们的先锋就是前去填壕沟的吴三桂军。先是,清军“横截大路,绵亘驻营”,“从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下营,各处挖濠,断绝松山要路”,而壕沟“凡深入八尺,上广一丈二,而下隘甚,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堕者,无处着足,不得跃起”,可见不填了这个壕沟,明军确实无法突围,以吴当时和洪的关系以及善战名声,担当此任亦无甚大怀疑。

                说点其他的吧,呵呵。

                其实督师那次平台召见,崇祯小儿是怕袁督师发作的,实有点人小人之心,所以我对此很是鄙薄。

                当时除了前来对质的满桂外,他还招来了满桂部下大将黑云龙在侧侍卫,更埋伏了大批锦衣校尉,记载说当时冲上去按倒捉拿袁督师的校尉竟然有十人之多。而崇祯则始终在平台之上,和袁督师隔着老长的台阶,满桂的血衣是着锦衣卫拿了掷下去的。

                想督师当时情形,只怕真是欲哭无泪,其冤其屈不下岳武穆,令人发指。

                • 家园 澄清一下观点

                  兄所提到的那些细节我也看过许多。我觉得姚雪垠先生在这方面的考证是非常详实全面的。

                  我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松锦之战明军主力(5总兵)的突围是无组织的,本身就已经是某种意义的溃逃。不排除清军在明军退路上掘有战壕,因而造成突围明军的最终崩溃的可能,但在此之前,吴三桂违令出逃的这件行为本身就已经构成“不战而逃”了。所以三法司议罪时称“六镇罪同,皆宜死”。就是说只要参加了违令出逃,就应该是死罪。

                  从大家都承认的史实来看,兄所说的情况有几大疑点难以解释。

                  第一,所有材料都指“朴先夜遁”,其他几个总兵“相继走”。可见首先突围的是王朴无疑,那么何以又会有吴三桂做先锋填壕的说法?照理这种突围行动,应当是集中兵力火力于狭窄正面,力争一举突破对方防御。所以“相继走”的说法倒仿佛是有些道理,说明明军是以梯队前进的。(当然,这里假定突围是有组织的)既然是这样,那么位于后续梯队的吴三桂为何反而超越第一梯队的王朴成了先锋呢?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吴三桂部于夜间在行进间超越了王朴的行军纵队,然而这是背离基本军事原则,只会给自己部队带来混乱的做法,除非是无组织的溃逃,否则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二是明军根本不是以梯队前进,而是各部并肩前出到清军防御正面的,因此可以同时有几个“先锋”撞到了清军的战壕上。发生这种情况要么是明军本来就打算分散突围,而这只是部队在已经处于绝境,集中突围绝无可能,只能到处乱跑,走得一个算一个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当时明军主力尚未与清军主力发生会战,也没有受到多大损失,洪承畴断不会出此下策。所以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突围根本就是无组织的。

                  第二,明军骁将曹变蛟和王廷臣以及统帅洪承畴根本没有参见突围行动。明史记载“变蛟、廷臣闻败,弛至松山,与承畴固守。”这两人,特别是曹变蛟是辽军中第一流的骁将,其名气不亚于吴三桂,从后来他死守松山和夜袭皇太极御营的表现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如果是有组织的突围,何以二镇竟不参与?而且连后续梯队都不是,因为明史根本就没有提到他们参与了“相继走”的行动,他们是“闻败,弛至松山”,而不是“败,弛至松山”。而且,就算是他们是作为突围的后续梯队,当发现先遣梯队受阻时也应当立刻前往驰援,而不是调头跑回松山啊?除非他们是懦弱的将领,但这与他们后来的英勇表现是不一致的。只有在夜间发生突变,情况不明的时候,他们才会做出这样的反应:立刻向主帅靠拢,先稳住阵脚再说。更加离谱的时,统帅洪承畴竟然也没有参与突围。照理说,有组织的突围,统帅应该位于战斗队形的中央,四周都有部队保护。而从明史的记录来看,洪承畴当夜根本就没有离开松山。这合理吗?就算洪承畴自愿殿后,他也应该紧随先头部队行动,先头部队也不可能自顾自突围,而不管后面的主帅和直属队。由此可见,突围行动不可能是有组织的。

                  第三,从吴三桂后续表现来看,他也是毫无责任心的。明史说“三桂、朴奔据杏山。越数日,欲走还宁远,至高桥遇伏,大败,仅以身免。”从这段记录来看,“三桂、朴”突破清军第一防御地带,“奔据杏山”的时候,部队还没有打光,还有相当力量。此时主帅和一大批部队还留在松山。一个有责任心的将领,或者应当回军接应被截断的主帅,或者应当就地稳住阵脚,争取与主帅取得联系,互相呼应。而吴三桂却继续一股劲的“欲走还宁远”,而且走得还相当狼狈,“遇伏,大败,仅以身免”,把剩下的一点家底也扔掉了。

                  除了这些疑点之外,兄所提及的史料我也有些疑问,我没有看到原始资料,不敢臆断,这是仅是提出几点供商榷:

                  第一,兄说“分王廷臣、马科为左右两路(突围)”。但据我上面的讨论,王廷臣根本没有参与突围行动。

                  第二,兄说清军掘壕:““横截大路,绵亘驻营”,“从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下营,各处挖濠,断绝松山要路”,而壕沟“凡深入八尺,上广一丈二,而下隘甚,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堕者,无处着足,不得跃起””。然而,皇太极是8月19日到松山的,20日清军切断了明军的退路,明军于20日夜至21日晨突围。此时清军切断明军归路至多不过一天时间,这一天里能修筑起多么坚固的工事呢?就算有掘壕(清军作战确有此习惯),想必也很简陋吧。兄所说的情况会不会其实是指明军主力突围后,清军为了围困留在松山的明军所构筑的工事?

                  • 家园 呵呵,壕沟确实是十九日挖的

                    这个在明清双方的档案里说得非常详细了,兄可以细审两方《实录》。

                    十九日,皇太极亲自深入松、杏阵地勘察地形,当时明军步兵在松山北和乳峰山之间连立七营,骑兵则驻扎于松山东、西、北三面。

                    皇太极“横窥洪阵久之,见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省曰: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因此马上“横截大路,绵亘驻营”,“从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下营,各处挖濠,断绝松山要路”,并“遣诸贝勒大臣,各以精兵伏于杏山、连山、塔山及沿海诸要路”。

                    洪承畴次日发现清军“环松山而营”,就“撤其七营步兵,迎松山城而营”,列阵出战,双方不分胜负,但明军笔架山粮草为清军所夺,退路被断。

                    这里要注意的是方向问题,明军这个时候是东西向列阵,而杏山、宁远则在西南面……,所以如果王朴的部队在东面,他一退可以冲跨全部在他西面或南面部队的阵形……:)

                    另外,依照清方档案记载,当时松山附近长达四十余里的地区海水大涨,东南面的明军营地被淹,明军先西向,随即被清军打了回去,在折向南面后为水所淹者不计其数。这也可以说是天意了,明军确实有点晦气,呵呵。

                    至于说“明军骁将曹变蛟和王廷臣以及统帅洪承畴根本没有参见突围行动”,这个有点问题,我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啦,洪分王廷臣率领曹白等是一路,马科率吴等为一路,突围方向不同,并非是在一处,当时约定是初更同时突围,王朴兵溃没有影响到洪王这一路。至于说有司议其“六镇罪同,皆宜死”,崇祯一朝,为败军丧地而死者光是总督就有十一人之多,只要丧地,就是死罪,蓟辽赵、范二总督同时受死就是例子,这不能说明突围时的情况,只是结果的表现。

                    兄指出“从吴三桂后续表现来看,他也是毫无责任心的。明史说“三桂、朴奔据杏山。越数日,欲走还宁远,至高桥遇伏,大败,仅以身免。”从这段记录来看,“三桂、朴”突破清军第一防御地带,“奔据杏山”的时候,部队还没有打光,还有相当力量。此时主帅和一大批部队还留在松山。一个有责任心的将领,或者应当回军接应被截断的主帅,或者应当就地稳住阵脚,争取与主帅取得联系,互相呼应。而吴三桂却继续一股劲的“欲走还宁远”,而且走得还相当狼狈,“遇伏,大败,仅以身免”,把剩下的一点家底也扔掉了。”

                    关于杏山明军残部撤退宁远,是因为当时已经聚集了万人之多,杏山粮草耗尽,不得不尔,此也有记载可查,兄台不妨细审之。

                    至于说“一个有责任心的将领,或者应当回军接应被截断的主帅,或者应当就地稳住阵脚,争取与主帅取得联系,互相呼应”,这个事情呢,吴三桂后来果然是继续去营救锦州和松山明军的,当时吴三桂和山海关方向赶到的援兵兵力合计仅二万,可还是帅军东上,到达了杏山取缔与清军对峙,最后是因为配合他们增援的水师先退,吴的孤军无以为继,只得退回宁远。而反观当时的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崇祯下令要他们率军去解围,可是“皆敛兵不敢出”,所以要在这个问题上指证吴三桂,不大妥当。

                    当晚初更分兵突围,应该说是各家共识,相信这点上不会有太大分歧,我所关注只是吴三桂是否不战而逃,这个问题,依照我掌握的资料而言,我认为是需要商榷的,毕竟有资料明清双方的记载都证明他“督众填壕而过,守者射之,矢如雨下,众不能支”,然后就发生了王朴引发的大溃。

                    对这些,我想大家都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因此也不用务要求同一致,有些问题,还是各自存疑了吧:P

                    另外说点没什么关系但挺有趣的事情,吴三桂所部在突围途中,还曾经遭遇了多尔衮和皇太极的中军,双方措手不及,而且兵力都不多,吴“从大路杀出。果战将俱在小路,大路惟四王子及文武随从三四百人,帐幞旌旗盛设,而斗将无多。见王来势凶猛,曰:‘归兵莫遏,纵之可也。’”所以大家最后没有交锋,错身而过。

                    这个拿来写小说倒是一个大好材料,呵呵:)

                • 家园 崇祯二年之战何可纲就在袁崇焕军中

                  参见《明史》何可纲传,何可纲的地位毫无疑问在吴家之上。不排除袁崇焕带吴三桂参与召对的可能,但这决不是因为吴三桂的地位已经高到何可纲之上,而与祖大寿平起平坐之故。

                  关于松山之战,《明史》曹变蛟传记载到“朴先夜遁。通、科、三桂、广恩、辅明相继走。自杏山迤南沿海,东至塔山,为大清兵邀击,溺海死者无算。变蛟、廷臣闻败,弛至松山,与承畴固守。三桂、朴奔据杏山。越数日,欲走还宁远,至高桥遇伏,大败,仅以身免。”由此可见,明军的突围行动是无组织的,是“夜遁”和“相继走”。洪承畴和曹王两镇对此并不知情,因而也没有参加“突围”行动。突围过程中确有填壕的情节,但这只是明军在溃逃中拼命想越过壕沟罢了。后来三法司议罪时称“六镇罪同,皆宜死。三桂实辽左主将,不战而逃,奈何反加提督?”这“不战而逃”四字对吴三桂的行动实际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 家园 呵呵,何可纲是在袁督师军中,但不在北京军中

                    当时关宁军入卫前锋只到了九千骑兵,还是分两批到的,何可纲带着大批主力在后,在袁督师下狱后,他们才赶到北京,然后由祖大寿率领破山海关而出。

                    至于松锦大战之结果,明史大致不差,但只寥寥数语仅仅记载了其大略和最后结果,其中详细过程全无记载。

                    譬如当时洪承畴和张若麟的分歧和争权,导致军中“只知张监军,不知洪督师”,还有二十一日晚突围前的会议内容,会议上张、洪的分歧,最后又如何分王廷臣、马科为左右两路,分头向那个方向突围,甚至大海涨潮水淹明军兵营等等事情,一概无载。

                    但是,这些内容在清档和朝鲜实录、明实录、贰臣传,以及不少笔记、野史和地方志中,包括洪承畴多份被高起潜扣押的急救求援疏中都颇多涉及。

            • 家园 人是会变的。

              此一时,彼一时也。

              吴三桂不是个好人,即使在投清之前亦然。

    • 家园 这种佳文,岂能不顶

      各篇均已收藏,以备日后之重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