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报纸里的中国 -- 大地窝铺

共:💬165 🌺1619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江西赣南没有饿死人?老家是安徽的,与江西交界。

            我的前辈们都说很多人饿死。走着走着就倒下了。树皮吃完了就吃观音土。原因是吃大锅饭,大炼钢铁,没人去抗旱,去干农活。

            在大炼钢铁之前,我的家乡到处是原始森林。家边的树砍完了就去安庆岳西山区去砍,在山边建土炉,结果也没有炼到什么钢铁,倒是锅铲被炼了。

        • 家园 请问你家是哪里的?很好奇,那个时候

          居然有红薯、菜够饱的地方,这儿的基层干部脑子应当很活跃,没有把大家的全部精力投到“干共产主义”上去。

        • 家园 【讨论】我们老家本村的没有人饿死,邻村的听说有

          看文章,读数字,还是有些不直接。讲讲自己身边的事情,有一个参考。关于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饿死人的数字,我个人直觉采信的数字是100万到1000万之间。

          我的老家在山东渤海湾,我爸爸59年离开老家外出上学。听我爸爸讲,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村没有人饿死,主要原因是我们村的老村长(实际是生产大队的大队长)比较朴实,不搞花活。因此村里虽然困难一些,但是没有人饿死。那时候,因为跟不上上级的要求,老村长经常受到县领导的批评,但是有村支书明里暗里的保护和开脱,一直是有惊无险。两人的分工很有趣,一个管生产,一个管应付上级。在老村长务实做法的带领下,我们村比较快地达到粮食过关,70年代初期就达到吨粮田的标准。这时县里的说法也开始比较开明了,只要粮食过关,其他的折腾一些事情就不怎么管了。之后是开始工商业原始建设,利用几个从东北回来的技术工人开办的五金厂之类的,生产锅炉上的一个什么零件。村里的日子算是比较早就小康了。76年底的时候,响应华主席号召,让东北的乡亲也要能吃上白面饺子,村里把粮库里的白面都调拨走了。当然,价格和其他的回报还是比较可观的,村里因此也有能力多建立几个厂。我知道的是建了屠宰厂和冷冻厂,生产冻鸡和冻兔出口日本。我77年离开老家,重新上小学。走之前还带了用几个兔子腿处的皮毛做的暖手用的皮套。到今天村里算是中等以上的富裕村,老村长也已经退休很多年了,大家迄今对老村长一直很尊重。

          相比之下,邻村有人饿死的消息。按我爸的说法主要是年轻人当家,太冲动,不够稳重。我有一个婶娘,是我奶奶的表妹。当年她饿得不行了,听说我们村还有余粮,就到我奶奶家来求助。她到我奶奶家时就已经站不起来了,我奶奶赶紧熬了一大锅苞谷粥给她,才缓过来。她在我奶奶家住了两天,临走又带了十来斤玉米和黄豆,这才熬到了夏粮下季。到如今,我的这个婶娘虽然为人比较刻薄,嘴不饶人,但是对我奶奶一家一直都很客气,逢年过节的经常送送东西。

          现在看来,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人的事情至少在山东的沿海地区也发生过,原因吗多少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其次,饿死人的事情在我们老家整个县里是零星发生的,十来斤粮食就可以救命,饿死人不可能很多。说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千万人,那相当于那时中国人每二十人里面就有一个饿死。每个人身边的亲朋好友怎么也要有100好几,其中至少要有几个饿死,才能达到全国饿死上千万这个数字。这个比例太离奇了,即使在受灾大省的山东,也没有这么高。老辈人经常念叨的还是解放前的饥荒,不是三年困难时期。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很多人,是TG执政历史上的一大污点,其中的教训要铭记在心,不能隐瞒开脱,但是也没有必要一味地夸大。

          关键词(Tags): #三年困难时期 饿死人
        • 家园 鲁南苏北地区很少有人饿死,挨饿是肯定的

          但是野菜、草根、树皮、树叶、作物秸秆、花生壳等等都会掺到玉米面、高粱面、红薯面中去食用,到了天气转暖之后,河里的鱼虾蚌螺、菱角芡实、鸟雀野兔等等,基本可以保证不会饿死。

        • 家园 据外祖父讲过从安徽逃荒到苏北的

          要不到吃的,大家都没得吃饱,吐唾沫到别人烧饼上,可怜的很。

        • 家园 我老家鲁中山区,我从来没有听长辈说曾经饿死过人

          改天回老家,找我奶奶问问去,她是我们县现存的、唯二的建国前党员之一。

          • 家园 老家鲁北平原地区.饿死过人.

            上小学时,老师说过这件事.说村里饿死的人都没法埋,因为没人能抬动.走路都得扶墙走,一般能不动就不动.

            我父亲说.谁谁的兄弟饿死了,谁谁的母亲饿死了,那一家的产妇饿死了,孩子也死了.等等.

            我父亲看到扔食物的就说:这才过了几年好日子呢,人怎么不记事呢.

            现在村里家家都存有粮食,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 家园 有的地方农村反好一些

          老家是江南鱼米之乡的小镇,父亲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家里多亏农村的亲戚接济送一些农产品,不然真的会饿死人。

          当然估计各地农村情况不一样,左一点的,管的紧的,虚报产量不得不全交的就会惨很多。

        • 家园 我们那饿死的有个别的

          听我妈说他们村就有一个饿死的,因为家里孩子多,把吃的都省下来给孩子们吃了,但是他自己干活又很勤快,很多重体力活抢着干,于是有一天早上就没起来……

          我们那是湘西北某村

          根据父母的讲述,感觉他们最难的时候是文革开始前后,那时候家里五六个孩子,只有两个劳动力,挣的工分少,生活比较困难。我家一直到我父亲参军才好一点,参军了生产队给满工分,部队还有点钱发,一个月好像是6块钱,每年至少能给家里寄50

        • 家园 也许我的老家只是个案,

          曾作为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却兼着老家的公社书记,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民兵的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大约可以参照现在的城管来看吧。

        • 家园 河南,安徽,四川据说是饿死人最多的,巢湖是在安徽吧。

          这哥们说的是邪乎点,许多细节也有待推敲,听他的意思,他们那当时饿死是大概率事件,没被饿死到是小概率事件,是走运了。

          不过他在安徽,安徽当时确实挺惨的,反正曾希圣被骂的很厉害,网上搜曾希圣,有说安徽在60年饿死了600万的,如果这是真的,那跟这哥们说的应该能对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