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谈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历史变迁和产业概述 -- cmosplay

共:💬124 🌺82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555

              这个行业的工程师还是很努力,工作到22点到23点很正常。

              这个是绝对正确啊,俺们有任务的时候那是天天加班,工程任务间歇还要补充知识,苦啊!

            • 家园 老兄说的这个50%国内应该没有包括外企吧,尤其那些EMS

              我从销售的角度看,不但要做出好产品,还得会卖。进入高利润的工业类和领先消费品的市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售前售后,尤其是AE这一块也是需要肯花钱,一个好的AE可以说是好的集成电路研发+产品研发,薪水自然也是几何级数上升,还有就是销售渠道和人脉的建设,针对高端的最终客户。走出去,把我们的好产品在研发端design in进去。甚至要自己领先市场做出下一代最终产品的公版方案,不断完善。这就等于建立一个能做出多种最终产品的研发团队

    • 家园 呵呵

      可惜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科学的春天到来,高科技领域的科研项目很多都被砍掉了,原本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为后人打造金饭碗的资源被挪作它用.

      这是春天呢还是秋天呢。叹一下。

      • 呵呵
        家园 80年代的思路是跟踪

        80年代的思路是跟踪,只能留点火种。

        其它人先自找门路添肚子。

        小平转一圈后回来可能觉得差距实在太大.........

      • 呵呵
        家园 没办法呀

        虽然持续砸钱多年后肯定是一颗摇钱树,但是当时见不到眼前利益呀。改革后要拿出大部分资源来改善干部群众的生活,不能像以前那样勒紧裤带搞建设了,所以不能立马赚钱的项目,该砍的不该砍的也就都砍了,连国防都那样了,别的领域还有什么想头。只有一声长叹了。

        至于春天,口头宣布一下,唱唱歌也就是了。不好太认真的。

        • 家园 80年代国内的基础工业能支撑集成电路的发展吗

          集成电路没学过,不过对国内基础工业的落后还是了解一些的,集成电路考察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精密工业的能力,拿这个非要去和美国比,美国一方面是投钱多,另一方面它的工业是什么样,你中国80年代的工业什么样?

          80年代可能就是在一块芯片上集成100万个晶体管就不得了了,那时候可能国内不计成本的话还能搞搞;现在发展到集成上亿个晶体管,一块芯片要经过几百道工序,如果国内都能自己解决说明我们在基础工业上已经赶上老美了。

          我说这么多就是想说80年代下马一大批项目有它当时的客观环境,所谓到哪山唱哪山的歌,没必要为这事去埋汰286。

          • 家园 具体情况我也说不太清楚

            当时的情况砍掉项目前后可能节省了几十万上百万的经费,这个也不能说不对。您认为下马项目有一定的合理性,我的观点也差不多,我认为砍不砍各有利弊。

            如果不砍,可能要不断的花钱,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会赚钱,好处是能自给一些,进口时有点议价能力,少花冤枉钱。可以保留一支有一定水平的队伍,二十年后砸钱时有一个不错体系可以依托,少花钱多办事。

            大家都知道改革犯错误集中在八十后期和九十年代的通胀和工农破产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不过改开问题在河里是敏感问题,时政版面的拉锯战旷日持久,这个版面是产经时评,不是时政,讨论这个就跑题了。其实根本上还是中国经济不发达,像美国既可以保证人民温饱又能大手笔投入科研为下一代抢占制高点,中国就顾此失彼,没办法。

        • 家园 改善国内老百姓生活没什么错

          以前那种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国内资源都集中起来发展某几个门类的做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当然那时候必须那么干,但是并不等于永远都是这一条路。

          你国内老百姓生活这么苦,可是还要让他们做出来和发达国家一摸一样的东西,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核武器那是比较另类的东西,我们也就这个还算拿的出手,但是不能拿它的模式去套别的东西。

    • 家园 【原创】产业模式+多项目晶圆

      狭义的集成电路产业有两种主要模式:集设计制造与一体的一条龙模式和无生产线设计公司加代工厂模式。

      一条龙模式的典型代表自然是鼎鼎大名的英特尔公司了,芯片设计和流片加工全都自己干,直接向市场出售成品。

      但是随着世界上集成电路生产线越来越多,很多生产线厂家拿不出过硬的芯片产品,于是便索性成为了代工厂,也即中国东南沿海小出口加工企业的同行,接收设计公司提供的芯片版图,替它们在生产线上加工出芯片成品,从中收取加工费,其领头羊是我国台湾的台积电公司。该模式催生出一大批无需建造生产线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降低了进入集成电路产业的门槛。

      此外,还有一些设计公司已经不卖芯片了,开始向其它设计公司和部门出售IP核了,其它公司买来成熟的IP直接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之中。

      另外啰嗦一句,集成电路生产线行业的龙头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别人建造集成电路生产线基本上都得找它。曾经听说我国有推进独立自主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的计划,力争在20x0年使生产线的国产化比例达到30%,具体情况不太了解。

      抽空随便更新一小节。上回已经说到芯片设计和加工,要搞芯片设计并不是仅仅仿真一下就可以的,必须要实地流片测试合格才行。

      而设计验证时只需要加工一片或者几片就可以了,一般不能占满整片晶圆,更不要说很多片晶圆了。但是还是需要单独制造掩膜,跑完整条生产线,费用自然就是天价了。所以就出现了多项目晶圆的形式,好多个采用同一种工艺的芯片版图集中在一起,共用一块晶圆,分摊加工费用,这样可以节省单个设计项目的研究费用,可以说是皆大欢喜。所以现在国内好多研究机构都选择了这种方式,降低研究费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应该有的,魔都这边有家公司就在做自己的光刻机

        什么时候IC产业能够起来啊,现在高端的、高利润的全是国外在做。

        幻想下,等到IC这块我们也能和国外竞争了,那么很多产品的价格还是很有下降空间的。

        记得ST在2000年左右的净利润率是60%以上啊!

      • 家园 挑个小错

        TSMC之前,Foundry模式并没有建立起来,基本是ODM方式,做芯片的都有自己的工厂,利用工艺的特性建立技术和产品壁垒。TSMC实际是站出来建立了新模式,从而推动Fabless的发展。当年TSMC一直亏损,也很无奈的拥有自己的Desigeteam。

        随着技术和投资的复杂,ODM模式在数字领域动摇的厉害,连IBM都认为利润不够而削减工艺投资,在32/28nm的竞争上处于下风,但其SOI工艺还是优势明显。

        对模拟和射频领域,可以看看TI,数字芯片可以代工,模拟和射频部分基本还是自有产线,因为可以发挥独特的工艺优势,有如Maxim,产线的优势很明显。

        国内目前还局限在数字设计领域较多,而数字领域中低端可采用65nm以下工艺很好满足需求,高端如40/28nm,目前还是应用较少。

        在模拟领域,目前以电源芯片,尤其是LDO为主,利润率非常低,迫切需要向新的领域进军。

        射频领域咱们积累少,起点低,目前还以学习为主,部分低端产品有应用,但鬼子已经认为射频的利润率不够,Maxim当年放弃射频产品线就是出于此。

        Mems领域还是起步,比射频更糟糕。

        国内产线设备国家投入很大,但受积累和产业链影响,目前以研究为主,实际应用较少。

        纵观整个IC这些年的发展,海归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先进的经验和发展模式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而国内的发展又迫使海外将相应职位大量转移到国内,导致更多的有经验的海归回流,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鬼子也有清醒认识,Qualcomm就是一例,坚决不将核心的算法和架构设计转移,而目前国内就是缺少算法和架构设计人员,尤其是复杂芯片的架构设计。

        以小可的经历为例,国内完整的Modem设计队伍在04年前基本为零,到08/09年,国内开始有比较成熟的实现队伍,但数量很少,同时射频队伍开始出商用产品,这几年,国内开始向算法和协议上靠拢,但基本都以海归为主要骨干。

        此外,鬼子还有很重要的分支,就是依托行业的小设计公司,这些公司不显山露水,但在行业应用上却是利润丰厚,而且芯片设计只是产品的一部分。国内目前这个方向还是较落后,基本以FPGA为主,但受容量等选址,竞争力不足。

        罗嗦这么多,有不当处,请指正。

        通宝推:钓者任公子,方恨少,
        • 家园 多谢指教,我感觉趋势很不错

          我更有信心了。相信以后应该能全面做到不再拉大差距并逐渐缩小差距。

          我原来认为对国外大公司来说,几年前数字电路技术就比较成熟了,不再延续摩尔定律的神话,超额利润减小或者消失,已经不太支持ODM模式了。虽然管子的栅长确实可以减小,但是数字电路的工作频率已经不好再提高了,而且在减小芯片面积方面作用也不像以前那样立竿见影了。

          但是模拟和射频电路还有不小的空间可以挖掘,尖端产品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确实没想到他们连射频生产线都开始放弃了。

          算法和架构的东西我不懂,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实现赶超,但是想来这种顶层的东西要做好,一定要有深厚的积累才可以,不然就会是空中楼阁。引进海外人才应该是个好办法。

          我也听说国外有很多小设计公司,都是有绝活的。我认为它们的利润来源应该还是龙头企业的订单,把它们看做是果树的果实,龙头企业就像树根。如果最赚钱的龙头企业在国内,那么周围可能也能培育出来一批这样的小公司,而且这种小公司比较灵活,可以收购或者主动迁移。

          您怎么看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