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道德的话题,大致浏览了一下,依旧得到不少启发,但是发现有一个方面,似乎没有提到,这里简单发个杂感,供交流。
道德本身,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行为准则的集合,它是社会不可缺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是在于,当一个人接受一种道德观念的时候,是被用来准则别人,还是被用来准则自己?很多时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难的。
历史上有个“不食周粟”的故事,说的是商末周初时后,伯夷、叔齐认为诸侯伐君为不仁,就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又如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因为“仁义之师”,坚守“不鼓不成列”,不肯趁人之危,在敌人“半渡”、“未阵”秩序混乱的时候而击之,结果导致惨败。
又比如明朝的海瑞,生前直言敢谏,不知变通,说的不好听一些,就是顽固的不可理喻,让人无可奈何。死后也是一贫如洗。
对于这些人,你只能看到他们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完全不知道变通,在某种程度上,迂腐的令人叹息,在很多时候,也成为被笑话的对象。
于我而言,他们的可敬和可爱之处,是在于他们认可一种理念,就坚持这种理念,说到做到,即使这种坚持的后果会带来极大的利益损害。
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人很可爱,很可敬,不为其他,就因为他们太单纯,太简单。
道貌岸然本是一个好词,后来逐渐的变成了虚伪的代名词,而那些春秋战国时代的侠义和侠士也逐渐的变成了一种历史的追忆。当所建立各种道德规范,在社会的主流,不是用来准则自己,而是用来准则别人的时候,这种情况就不可避免。
与此类似的,在网站上也不时有所体现。
比如,在网站上,当一个人指责秩序混乱的时候,有没有在自己口出脏言时不以为然?
又比如,在要求管理严惩违规的时候,如果不幸自己违规被罚了,能不能坦然接受?
又比如,当一个人感慨河水变混的时候,有没有自己不小心也贡献了那么一点点?
诸如此类。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都是规则自己,而不是规则别人。见不贤指责别人很容易,见不贤自省很难。
-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在帖内工具中实现)
- 终极问题:道德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