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战场上没有投机客---乱读兵法的一些杂感。 -- 九合诸侯

共:💬46 🌺33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战场上没有投机客---乱读兵法的一些杂感。

    《孙子兵法》十三篇,人多以为是阴谋诡诈之书。但是战场上没有投机客,阴谋诡计再厉害也只不过是手段罢了。其实通读《孙子》,这里面倒有些总体战的意思了。

    孙子的思想先论政治得失(即“道”),再论严肃纪律、训练精兵、挑选良将,有了这些基础才开始论述战略、战术、谋略、天时、地理、后勤等等。

    至于《吴子》更绝,谋略根本就不讲,政治也讲的不太多,倒是对训练军队很是用心。期间对列国军队的战斗力、阵型论述也很是不少。后来的《李卫公》、《太白阴经》对用奇谋诡计讲的也不多,大部分还是讲训练、战术和行军布阵一类的东西。至于戚继光的兵书,则根本就是士兵操典。

    观诸中国兵书,大概只有《三十六计》满口阴谋诡计了吧。虽是浅显易懂,可惜历代兵家一直没有什么兴趣,建奴则干脆去看《三国》!

    中国的战争,其实关键在政治,然后才是纪律、组织、训练。政治上团结,然后是有纪律胜无纪律、精锐胜乌合、有组织胜无组织。很显然,维持己方不乱可比使诈难多了。只是中国人用兵比较灵活一些,没有西洋人那么蛮横罢了。其间出奇制胜,也都是力战血拼的差不多的时候才能奏效。谁见过一上来就使诈的?

    中国历史上可有乌合之众战胜精锐之师的?可有政治上腐败、混乱、内讧不断而不败亡的?Again,维持己方不乱可比使诈难多了。

    这里以反间计为例:

    秦赵长平之战,两家倾国豪赌,廉颇和白起也都是高手。在这种情况下,正面对决完全没什么花巧可言。长平完全打成了血肉磨坊。后来,秦用反间计,诱赵人换将,然后离开防线决战。为什么白起敢用反间计,很简单,秦国国力相对雄厚,拼消耗虽然很恶心但勉强还扛得住;赵国则本钱小些,秦赵大战久拖不决,对赵国元气消耗太大,政治上动摇,有速战速决的迫切需求;而且秦军纪律严酷,组织化程度高,训练也比较扎实,野战能力强于赵军。这导致速战速决对秦军大又好处,如果秦军野战比赵军面的话,“请”赵括出山可不是什么好主意啊。

    再以诸葛亮、司马懿为例:

    不管是在正史还是演义中,蜀军前期的战斗力都优于魏军。但是蜀兵虽强、诸葛虽智(至少演义是这样)、科技虽先进,客观形势却是以“少兵临大国”。这样一来,野地浪战、速战速决对蜀军有利些;在野战不利的情况下,“扎硬寨、打呆仗”、严防死守对魏军有利些。司马懿能拖死诸葛亮,不过是仗着魏国国力远强于蜀,而自己犯错较少。所谓一力降十会,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都是渣渣。

    所以中国从古至今,在战场上胜利的都不是投机客,谁整天琢磨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好事肯定先死。将军们考虑的首先还是内因,是自己的政治、纪律、组织。能比对方少犯错就是良将。能维持己方不乱,始终进退有序的,就是名将(这样很难被敌人打败,就算是被打败,损失也不会很大)。能针对敌人的劣势发挥己方的优势的,是绝世名将。这也是TG能把KMT渗透成筛子,天下无人不通共,而KMT想消灭余则成或者派李崖同志潜伏却困难重重的原因。说到底,党国败亡,非兵不利,战不胜,而是太烂,烂到骨子里头了。因为烂,所以不得人心,所以没有信仰、没有纪律、没有组织。

    通宝推:华恩,Bmlf,
    • 家园 打仗要靠实力

      不战而屈人之兵前提条件应该是你的实力太强了,如同美帝打萨达姆,还有一个对手已经被打败多次。一仗未打就yy胜利,只有古代士大夫和现在公共知识分子。

    • 家园 文章大面写的不错,但我有两个问题看不懂

      第一个,关于秦赵长平大战的分析,我觉得LZ前后有矛盾的地方:第一句话的意思说持久战对赵军不利;第二句话又成了速战速决对秦军有利,对赵军不利。言下之意两种打法对赵军都不利?其实按照我的理解,长平大战的起因是秦国猛攻韩国上党地区,切断了该地区与韩国本土联系。不得已韩国将上党献给赵国,意图借赵国之手缓解自身的压力。赵国没有看出个中危机,过于看重这点蝇头小利,与秦国爆发直接冲突,酿成后面的长平大战。作为事后诸葛亮,我觉得长平大战对于赵国而言本不该打,毕竟论国力赵国据六国首,但与秦国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作为现场军事统帅,既然面对这个形势,也不得不做出抉择:前期野战赵军已然失利,老将廉颇得出结论:速战速决不现实;相比之下,依托工事打持久战对赵军现实一些也有利一点,当然这个持久战前提是自己的后勤补给线没被敌人切断。

      第二,关于三十六计的理解。就像LZ说的传统兵法对于正比较强调;而三十六计对于奇比较强调。不错LZ说的这些观点总体上我是赞同的,但不能忘了“兵者,诡道也”这句话。历史上不乏那些政治军事投机家、冒险家孤注一掷的行为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譬如希特勒进军莱茵地区、隆美尔初到北非就对英军发起进攻、山本五十六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他们的做法都有意无意暗合了三十六计中的内容。所以还是不能否认三十六计作者对于战争本质理解有自己独到地方。至少在战场上思维过于呆板不是好事情。

      LZ文章大面我赞同,但这两点是我个人理解。

      • 家园 秦国拿下上党之后,很容易越过太行攻击邯郸等腹地,对赵国

        威胁太大,赵国参战也并不完全是贪图土地。持久战这种东西,对于双方都是很痛苦的事情。廉颇当时的选择是比较合理的,虽然赵国国力承受不了,但也没有更好办法,只能两害之间取其轻。而秦国虽然好一点,虽然拖下去不一定失败,但是师老兵疲,即使胜利也是惨胜。这样说来,速战好一些。

        事实上,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双方政治决策层对大决战都很渴望。只是赵王高估了己方的战斗力,认为换了赵括就可以在野战中取胜;而秦王对己方的评估则相对可靠。

        • 家园 持久战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基本同意你第一个观点,持久战对于赵国是现实选择。第二点,我认为双方最开始未必都希望打大决战。只是后来形势发展迫使双方孤注一掷,就像淮海战役一样。

          另外电影《淮海战役》里美军军官引用了一句克劳塞维茨名言,大意是说:何谓决战?就是对国家命运有决定性影响的战役。所以一开始就要倾尽全力采取进攻态势。不知道这句话形容长平大战是否合适?

    • 家园 司马懿拖死诸葛亮,不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吗
      • 家园 你去打仗难道总是想着怎么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吧。

        采用什么战略、战术必须根据对手的实际情况而定。当年司马懿破孟达也是讲究兵贵神速,为什么对诸葛亮就采用乌龟流了呢?还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孟达可以搞“闪击战”,对诸葛亮他就不敢(几次进攻被蜀军搞的灰头土脸)。“速战又不能胜,走又走不得”,反倒是对峙、相持是相对明智的策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按孙子的讲法一般是做出兵前的战略考虑的,能够通过政治、外交以及其他手段达到目的的,就不要采用军事手段。

        而在战役、战术层面上,就必须立足于“打”,不能总是考虑这些。“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其他的谋略一样,一般是对方筋疲力竭,破绽频出时才能奏效。而且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司马懿的避战不出,还是为了最后的反攻(虽然不太成功)。这种“防守反击”的策略,“防守”是手段,“反击”才是目的。“防守”只能“苦撑待变”。积攒实力,发动反攻,才是关键。司马懿要没有反击的实力,蜀军怕他作甚?

        Again,谁总是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定先死。而古往今来,再愚蠢的将领也不会幻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 家园 说点看法

      中国古代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更多的是作为“防骗守则”用的,中国人讲究道,其实就是在谈基本盘,只要基本盘稳固,那么对方“术”再强也翻不了盘,只要对照“防骗守则”见招拆招就行。所以中国后来的兵家越来越重练兵之法并非没有原因,因为这是兵家自身可以完全掌控的基本盘,其他都是要老天或文官们配合的。

      而看西方战例,就会发现西方人缺少这类“骗术精要”的后果有多严重了。亚历山大靠区区马其顿方阵就能一路打到印度,要是防守方都看过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那么亚历山大怎么死都不知道。当然不是说西方人笨,而是人家文化传承不行(没纸没竹简),总体战出现也比较迟,到中世纪还在打类似于中国春秋的“君子战”,所以我估计,能降服项羽的韩信,在古代欧洲绝对是能横着走的,亚历山大凯撒之流不过尔尔。

    • 家园 以正合,以奇胜,所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打铁固然要自身硬,自身硬是一切军事行动的基础,但光是强调自身硬,否定战争的技巧,也是偏颇的。

      试想叶问和泰森打架,叶问固然自身很硬,但如果仗着自身硬,就去和泰森硬碰硬,那就是愚蠢的,即使是能打胜,也恐怕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像老毛那样的高明军事家是期期不为的,当然叶问不会这样做。

      这个时候“三十六计”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怒而挠子,卑而娇之,顺势甚至造势而为,实在不行就消极避战拖时间,这才是叶问的取胜之道,相反那个“洪金宝”就是硬碰硬,笨死的。

    • 家园 36计是文人墨客意淫的结果

      文人墨客总意淫能依靠自己的计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至于练内功这种累活,打仗这种脏活,文人是不屑与做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

      • 家园 36计的作者据考证可是名将檀道济。。。

        已经有隋代的玉简出土,证明成书在隋代之前。

        《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王敬则是南朝齐国将领,生于435年,死于498年,也就是说生于檀道济死的前一年。书中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夫子唯应急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我的理解把,兵法讲以正合以奇胜,这么书虽专讲计谋,也可以算是兵法科学体系分支-计谋学的教程。可以与六韬孙子兵法等传统兵书为补充的,为正奇的。

    • 家园 美国的战略:到处多放几枪
    • 家园 好文好文,写得漂亮,深表赞同,上花上花
    • 家园 所以兵法讲,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首先就是这么个以正合,而不是先想什么以奇胜。

      喜欢这篇文章。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此之谓也。

    • 家园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堂堂正正的对决,哪有跌宕起伏的过程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