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為什麼漢字簡化是倒退? -- 樊逖

共:💬374 🌺2110 🌵6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為什麼漢字簡化是倒退?

    近年來﹐不斷有有識之士提出恢復繁體字﹐但馬上就受到絕大多數人的反對。一個常見的反駮就是﹐恢復繁體字是復古﹐要復古﹐就回復到甲骨文去好了。

    其實﹐簡化字是不是歷史的進步﹐是值得商榷的。漢字的發展史﹐從甲骨文到楷書﹐並不是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橫向看各主要國家的文字﹐我們也無法找到簡化的成功案例。

    首先﹐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甲骨文和金文﹐小篆的寫法﹐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字非但沒有減少筆劃﹐而是更複雜。但這複雜不是為複雜而複雜﹐而是為了更規範化﹐更能符合漢字的造字規則。比如﹕

    床 甲骨文就只有繁體床的邊旁( “片” 反轉)﹐而到篆書﹐就增加了“木”旁。

    協 甲骨文就只有三個“力”﹐到篆書就增加了豎“心”旁

    寅 甲骨文的筆劃就像一支箭﹐ 而到金文和篆書就左右增加了兩隻手。

    還有 “祐”﹐“有”﹐“歲”﹐“窗” 等字﹐都是這樣的情況。這樣的例子﹐非常普遍。證明了甲骨文到篆書並不是一個簡化的過程。

    同樣﹐從篆書到隸書﹐以及從隸書到楷書﹐也不是一個簡化的過程。比如﹐“垂”﹐“草”﹐“玉”﹐“琴”﹐“氣” 等字﹐都是楷書比篆隸書複雜。

    其實﹐漢字的演變﹐是為了適合書寫工具的變革。而在近二千年﹐毛筆作為主要書寫工具﹐漢字字形也就相對穩定了近二千年。而漢字字數的增加﹐使語言更清晰精確﹐是語言的進步。

    漢字的簡化運動始于五四運動。當時的進步人士將中國的落後歸罪於傳統文化﹐而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也難免被殃及。

    當時最為進步人士不滿的﹐是漢字無法由簡便的打字機輸入。因而﹐廢除漢字﹐而改拉丁化字母﹐幾乎成為進步人士的共識。錢玄同﹐魯迅就是這種思潮的代表。民國政府也曾試過推行簡化字。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提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限制﹐漢字打字無法像拼音文字便捷﹐使得漢字拼音化成為政治和學術界定共識。由於不能像韓國 越南那樣一步拼音化﹐所以漢字簡化﹐合併同音字成為拼音化的鋪墊工作。

    所以﹐簡化字的目的﹐是走向拼音文字﹐所以才有許多同音合併的簡化。而同音合併﹐使得原有獨立意義的字消失﹐是文字的倒退。比如”沖“字。簡化後與衝突的 “衝”字合併﹐原有的“沖和”之意就很少再用了。現在的人看水滸中的“林沖”﹐總以為是“衝鋒陷陣”的“林衝”﹐而不是性情“沖和”的“林沖”。還有 “幾”與“几”合併﹐使人讀到的“万几之暇”時﹐不知這“几”字作何解。

    漢字﹐從“說文解字”的9353字﹐到“康熙字典”的47035字﹐代表著一種優秀的語言發展成熟。我們也同樣看到世界上其他主要的文字都是越來越複雜。唯一的例外是韓語和越南文。(關於韓語和越南語的拼音化產生的問題﹐另文再述)

    那麼﹐簡化字到底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呢﹖按現在的電腦發展﹐漢字拼音化已經不再需要﹐方塊字的輸入速度已經不亞於拼音字母﹐而方塊字的閱讀速度一向是優于拼音字母的。所以﹐原來簡化字走向拼音化的目標已經不再存在﹐我們為何還要保留簡化字呢﹖

    唯一的理由是筆劃少於繁體字。少多少呢﹖有人從簡化字表上計算﹐宣稱減少50%的筆劃。但實際使用時節省多少﹐我從來沒用看到一個統計數字。作為一個事關國家民族千秋萬代的變革﹐居然沒用經濟效用分析﹐令人唏噓。

    我用電腦計算﹐<紅樓夢>第一回﹐連標點符號共7440字﹐用繁體字共55576筆﹐簡體字共46889筆﹐平均繁體字每字7.47筆﹐簡化 字6.3筆。繁體比簡體只多寫1.27筆。王右軍寫的<蘭亭序>﹐用繁體字平均每字7.31筆﹐如果用簡體每字5.98筆﹐每字可省1.33 筆。以現代作家的文章為例﹐魯迅的<秋夜>﹐共1032字﹐繁體字是8233筆﹐平均每字7.98筆﹐簡體字是6890筆﹐平均每字6.68 筆。簡體字比繁體字節省1.3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共1347字﹐繁體字是10767筆﹐平均每字7.99筆﹐簡體字是9071筆﹐平 均每字6.73筆。簡體字比繁體字節省1.26筆。

    所以在日常使用中﹐繁體字的每字平均筆劃在7到8筆﹐而簡體字在6到7筆。考慮到一般人手寫都會用連筆﹐繁體字的“馬”﹐“鳥”和“魚”字旁的下四點﹐ “絞絲”旁的下三點﹐都可連寫成一筆﹐而簡化字則沒用這種節省﹐所以簡化字實際的節省的筆劃會更少﹐可能平均連一筆都不到。

    為了減少這一筆﹐我們付出的是什麼代價呢﹖今天的互聯網﹐中文和英文是世界上最廣泛的語言。語言的自動對譯已經越來越普遍﹐而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主要。也 正是這些簡化合併字﹐在電腦自動翻譯時成為災難。例如﹐“髮生”和“發生”﹐“牛斗”和“鬥牛”﹐“五穀”和“五谷”﹐用簡化字電腦是很難區別的。想想我們現在從小學生開始就用電腦﹐用筆書寫的機會大大減少﹐而使用電腦的時間大大增加。為少寫一筆而使用語義不清的文字﹐真是得不償失﹐拖現代化的後腿﹐是語言的倒退,給電腦識別漢字和人工智能的開發造成更大的障礙。

    更大的損失在於﹐簡化字破壞了漢字的內在有機聯繫﹐增加了學習困難。如“愛”字沒有了“心”﹐“書”和“筆”都去掉了“聿”而失去關聯。現代人都不用毛筆 了﹐筆字用“毛”旁還有什麼意義﹖原本無關的“難”﹐“歡”﹐簡化後都用“又”字作邊旁。買賣交易原是用“貝”﹐代表貨幣﹐簡化後“买卖”用人“头”了。

    在電腦時代﹐我們祖先創造的漢字的優越性正越來越體現出來。在日本的高速公路上﹐我們看到的路標大多採用漢字﹐而不是日本拼音文字。就是因為漢字語義明確易辨。

    有人說﹐要採用識繁用簡﹐兩種字體並存。這正是造成電腦資源的浪費。現在的電腦處理漢字﹐還沒有一個完美的系統。就是因為文字無法統一。而繁簡字體無法自動對譯﹐使得網上很多的古典名著有錯字﹐找不到一個正確無誤的繁體版本。

    而看不到古典名著的本來面目﹐在欣賞名著時的審美損失﹐是無法估量的。我們在讀“朝發白帝”和“早生華髮”。繁體字本和簡化字本有著不同的直感。繁體本是直接的視覺﹐而簡體本﹐需要聯繫上下文去思維的辨別“發”和“髮”。

    美國書店里莎士比亞的作品﹐大都是原本的舊體英文﹐因為簡化以後會或多或少喪失文學作品的意義。而我們今天的書店裡﹐很少能找到繁體本的古典名著。所以“林沖”誤解為“林衝”﹐修改古典名著令讀者一頭霧水。

    繁體字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簡體字只有五十年。兩種文字﹐如果一直並存下去﹐遺害無窮。為中華民族千年大計﹐為漢字在將來世界與英語西班牙語鼎足而立﹐必須取一舍一。而所取的﹐只有是繁體字。因為消滅簡體﹐對我們損失甚小而且可行。而繁體字是無法消滅的。走進故宮﹐走進任何一個名勝古蹟﹐都必須認識繁體。

    廢除簡體字﹐可以拉動內需﹐增加就業率﹐增長國民經濟。廢除簡體字﹐可以提高國民對古典文化的欣賞﹐方便外國人利用自動翻譯閱讀中文網站﹐了解中國。廢除簡體字﹐將來不再有繁簡之爭﹐一勞永逸。廢除簡體字﹐一舉多得﹐還我美麗的正體繁體字﹐此其時也﹗

    关键词(Tags): #簡化字#繁體字#繁簡之爭#漢字
    • 家园 电脑与汉字

      电脑虽然解决了汉字的输入问题,让繁体字和简化字在输入速度上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这里假设你用拼音输入,如果手写输入还是简化字快,除非你用草书,但草书不就是简体了吗?),但在阅读方面,简化字再次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即辨识度。一个字的辨识度不是笔画越多越好,举个极端的例子:一和壹,哪个在行文中辨识度更高?当然是一啦。尤其是在印刷体和电子显示屏上,因为每个汉字大小必须一致,笔画太多的汉字会看着非常相似,比如:書畫晝,壹臺,这必然影响阅读速度。(在低分辨率的显示屏上,这些字甚至显示不出来。)所以适当简化这些汉字是非常必要的。

    • 家园 憂鬱的臺灣烏龜
    • 家园 神经病,怎么不用甲骨文

      唐诗宋词,无论用什么字,都是文化的传承

      像你这种文章,无论用什么字,都是垃圾信息

    • 家园 告知简化汉字的真正原因,以及反简化的原因

      汉字的简化的确需要商榷。过多的简化自然是不行的。但是,实际上宋朝以来,汉字的笔画是一点一点的再增加,为了所谓的艺术性,或者标榜文化用的。这个在帝制官僚时代,还是可以用的,毕竟,大多数劳动人民不识字,日子也在浑浑噩噩的过。

      但是,辛亥革命以后,民智已开,各地兴办现代小学的过程加速,中华民族的识字率,从辛亥革命初的5%,到毛泽东时代的97%,是一个无法想象的飞跃。这个阶段的初期,还是在孙国父的政府里,汉字简化就已经在酝酿,因为,字太难认了,当时的文化副部长择士(兵)农工商常用难认之字予以简化,第一批有1800余字。目的是士兵能看懂长官的命令,国民能了解国政的意义。还没有大加推广,就开始抗日,内战了。这个在国民党手中酝酿,并且开始初步推行的汉字简化工程,中断。50年以后,大陆重归一统,开始从战争经济转型为国民经济,在文化界人士的提倡下,共产党重新开始简化汉字。这次,大约有3000多个常用汉字被简化。

      实际情况是:只要掌握了这个3000多个汉字,普通的书信交往一点问题也不会有。国外学习中文的人,只要学会这个3000多个汉字,那么就可以粗通中华文化。大大降低了了解中华文化的门槛。这个才是简化汉字的真正意义。

      但是,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怎么就停止了简化汉字的脚步了呢??不过是失败了,必须要有东西来标志自己的正统,于是,繁体汉字被称为“正体字”保留了下来。这个实际上和满清倒台以后不愿意剪辫子的遗老遗少一个概念。

      顺便说一句。说起汉字简化倒退论的人,从来就是举出一个一个“点”来理论,而不是用统计数据。实际上,简化汉字带来了汉字普及的快速和方便,但是,却没有减少艺术和底蕴,即使有所指责,也是瑕大大大的不掩瑜。

      通宝推:mezhan,刘枪枪,换了人间,李根,
    • 家园 蛋痛啊

      闲得没事搞的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通宝一枚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一堆蜘蛛网辨不清,何来美感?
    • 家园 佩服一下楼主的自我奉献精神

      现在西西河站队之风盛行,却在这个帖子里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难得啊,上次有类似风景还是奥运会的时候了。不过楼主拿09年的话题拿出来炒,是不是炒冷饭炒得有些过头了?下次换个新鲜点的吧。看楼主的文章,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把繁体字废除了吧,这样既能节约电脑的负担,也能达到楼主所谓的恩泽千秋的效果

    • 家园 &quot;簡體字只有五十年&quot;, 没见识,没前途啊。

      有空看看啊

      汉字简化和字源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未免太抬举了共产党。实际上,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当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于没有后来共产党政府的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于后来国民党出于“凡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对、攻击、毁谤简体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

      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 家园 阁下要是喜用繁字,别以为别人也喜欢。我可不想受罪写这多画

      简化字一个最大优势就是简洁,简单,便宜学习与推广。

      繁体太累人了,我等不学无术者,实丰不愿意花这些冤枉时间!!!

    • 家园 做个很简单的试验

      随意取你文中一段来数数。

      在電腦時代﹐我們祖先創造的漢字的優越性正越來越體現出來。在日本的高速公路上﹐我們看到的路標大多採用漢字﹐而不是日本拼音文字。就是因為漢字語義明確易辨。

      在电脑时代,我们祖先创造的汉字的优越性正在越来越体现出来。在日本的高速公路上,我们看见的路标大多采用汉字,而不是日本拼音文字。就是因为汉字语义明确易辨。

      对比一下,你所说的繁体并不比简体节省多少笔画从何而来?同样的字符面积。简体与繁体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因为笔画更少则更便于记忆与阅读。到了60岁的时候你在阅读报纸的时候,读繁体字就很可能会出现阅读障碍。不因为别的,笔画太多成了黑漆漆一团而已。繁简之争最主要的起因就是为了阅读与书写的方便。其他的所谓什么文化根本就是牵强附会。

      现在的英国人多少能读懂莎士比亚的古英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现在的大陆群众能读懂台湾同胞的繁体字吗?甲骨文没有消失,金文没有消失,大篆没有消失,但历史地位不同而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