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些事实以及其他 -- 史文恭

共:💬478 🌺5477 🌵16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32
上页
          • 家园 呵呵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四月八日讯 今天,首都一百多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和游行示威,热烈欢呼中共中央两项英明决议,坚决拥护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愤怒声讨邓小平的罪行。全城洋溢着一派团结战斗的革命气氛。

            昨晚,中共中央的两个决议刚一广播,许多地方就响起了锣鼓和鞭炮声。郊区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其他学校、工厂、机关、商店的革命群众,分乘数以百计的车辆,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驰向天安门。他们绕着广场,高呼口号:“坚决拥护党中央两个决议!”“坚决把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进行到底!”“无产阶级专政万岁!”“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强劲的革命东风把几天前反革命分子在天安门广场制造的乌烟瘴气,一扫而光,真是扬眉吐气,大快人心。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十月二十一日讯 今天,首都一百五十万军民欢欣鼓舞,豪情满怀,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热烈欢庆华国锋同志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热烈欢呼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继承毛主席的遗志,代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一举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

            首都全城今天到处充满了团结、战斗、胜利的革命气氛。从清晨开始,一队又一队的工人、人民公社社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民兵、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红卫兵、街道居民和各界人民群众,由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带队,抬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画像,高举红旗,敲锣打鼓,兴高采烈、斗志昂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十里长安大街上,欢庆胜利的人群如汹涌的潮水;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林,歌声震天,万众欢腾,锣鼓声、鞭炮声和激昂的口号声响成一片。游行群众高举的横幅大标语上写着:“热烈庆祝华国锋同志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广大工农兵群众在天安门前仰望城楼红墙中央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心潮澎湃,同声欢呼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生前的英明决策已得到迅速实现。他们说,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这一大喜事表达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有力地证明了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我们对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完全信赖,坚决拥护。我们一定要最紧密地团结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一切行动听党中央指挥,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 家园 没看懂督工的意思

            这些传言说明了群众的什么态度吗?

            • 家园 很简单啊 政治局是法统 武装叛乱的帽子被扣给四人帮了

              即,在公开宣传中声称是四人帮拒绝规则,不开政治局会议也不开中央全会,就逮捕常委。这是赤裸裸的武装叛乱

            • 家园 意思是敲锣打鼓并不能证明民心向背吧

              题外话,话说邓小平去世时,我家乡的工人群众倒是自发放鞭炮庆祝的。

          • 家园 你看看这时间。

              老百姓是十月中旬就上街了,那时还只是小道消息。

      • 家园 问题是军事政变之后没有听到哪怕一丝“某军长拒绝执行命令“

        的消息——而后来的那场“军事镇压”里的这个传言则是为很多人所追捧的

        又或者说力挺文革的人都品格高洁不屑于碎碎念?。。。

        至于您在这帖子里的第一篇回帖,我不了解您之前的回复,但单就这篇帖子而言有些跑题:这里的关注点是66-76这十年,而不是49-76这27年。前三十年的功绩不完全是因为最后十年的文革,我想这句话您也会同意吧?

        要论证“文革期间人民生活水平上升慢是因为孩子多了”,我觉得应该论证1)经济总量上升速度不坏,至少不能是“慢” 2)人口多了。现在至少我没看到您关于1)的数据,不知道是否方便补齐?

        • 家园 军长和中央警卫部队叛乱有啥关系

          不经政治局会议逮捕常委,党史上您再找找看? 党自己否定自己的权力体系,要不陈云咋说下不为例?

          但是,这个为啥要动用军长呢?

          至于你说军长和其他高级军官里有没有文革派。您看来认为没有,我很欣赏您这种善良的想法,我更希望您劝劝军事政变之后剩下的那些政治局常委,他们也这么想就好了。省得清洗。略举几个例子,挂一漏万请勿怪。总之,批文革,您得先说是否和军事政变的决策者看法一致。

          刘贤权(1914~1992):江西省吉安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九届、十届中央委员。“文革”中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青海省革委会主任兼省委第一书记,“文革”开始后他即利用军队及造反派在青海省向王昭夺权成功(王昭被迫害致辞死),他对“文革”中青海省的混乱局面有直接责任。1977年被撤职。

          李伯秋(1916~?):辽宁省辽阳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革”中任沈阳军区副政委、辽宁省委书记。1967年在辽宁省夺权上台,执行了一系列极左政策,1977年被撤职。

          张宜爱(1912~?):安徽省六安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文革”中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参与了上海未遂暴乱。1980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认定犯有反革命罪

          胡炜(1920~?):河南省新蔡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文革”中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副总参谋长。他同“四人帮“有牵连。1977年被解除职务。

          最后,我不认为高级军官的倾向和文革的民心有很大相关。只是您既然单列了这个问题,我就就事论事的谈谈。如有不尽完善处,请讲

          • 家园 觉得除了张宜爱其他人被撤职是清算文革"余党"而已

            张参与的"未遂暴乱"没听说过,不过这会儿没什么时间多做了解了,再说吧

            不过说到军队的态度和文革是否受支持的关系,我觉得有两条:A.军队高层作为比较大的既得利益集体没有反对推翻他们之前十年获取利益的团体——当然,这个团体理论上是党 B.社会主论调不支持继续进行文革,至少这些人接触到的论调不支持继续,不像后来

            说到民心,我老家所在的东南小岛倒是据说当时局面没什么太大的波动——不过即使是文革中那里的“革命活动”也不是很受欢迎:穷人,还是比较看重“今天是否能吃饱”这个话题的

    • 家园 这一切的主因是中国人死的少了

      建国后出生率即开始下降,但死亡率暴降,尤其是婴儿死亡率,儿童成活率暴降,同时人均寿命延长。

      这意味着新增人口大都是不创造价值的老人儿童。眼下在建设的同时要勒紧腰带存储人口红利,要到一代人后才能支取。

      1952 0.360617

      1953 0.363358

      1954 0.362261

      1955 0.363264

      1956 0.366365

      1957 0.36767

      1958 0.403067

      1959 0.389439

      1960 0.390895

      1961 0.388557

      1962 0.385021

      1963 0.385127

      1964 0.393424

      1965 0.395241

      1966 0.399842

      1967 0.403494

      1968 0.406384

      1969 0.411858

      1970 0.414883

      1971 0.417933

      1972 0.411278

      1973 0.410846

      1974 0.411286

      1975 0.412984

      1976 0.414375

      1977 0.414608

      1978 0.417125

      1979 0.420578

      1980 0.429168

      1981 0.436935

      1982 0.44558

      1983 0.4508

      1984 0.461847

      1985 0.471162

      1986 0.477011

      1987 0.482919

      1988 0.489381

      1989 0.490923

      1990 0.566319

      1991 0.56544

      1992 0.564577

      1993 0.5637

      1994 0.562829

      1995 0.561959

      1996 0.563368

      1997 0.564768

      1998 0.566179

      1999 0.567583

      2000 0.568749

      2001 0.572175

      2002 0.574062

      2003 0.575979

      2004 0.578515

      前面是年份,后面是全国的劳动力/总人口。1990年,统计口径略有变化,所以后面的数字要略修正,但总体上是不差的。2010年,中国8.3亿劳动力,人口13.7 亿。这个比例基本上是0.605。

      这个表说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60年来从30多增加到70多,大部分人有机会当40年劳动力,所以劳动力比率不断上升。但是前30年增加慢,后30年增加快。

      建国前30年,比起解放前,出生率缓慢下降,但死亡率下降更快,尤其是婴儿和儿童死亡率下降快。所以人口暴增,但增加的大多是没到劳动年龄的青少年。所以劳动力比率增加缓慢。我们的父辈因此拥有最多的兄弟姐妹,比上一代多,比下一代也多。等到我们的父辈参加工作,中国的劳动力比率就开始迅速上升。同时出现的还有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于是在劳动力数量急剧上升的同时,被供养的子女却少的多。所以劳动力比率急剧升高,在我们的父辈开始大批退休之前会一直升高——目前看来顶峰多半就是2010年 的0.6。这就是30年来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吃到了上一代人的人口红利,同时通过计划生育,通过过度严厉的计划生育预支了下一代人的人口红利。

      工人平均工资下降的问题很好解决。只要工业人口不增加,维持原来的规模即可。

      这就是个简单的问题,扩大工业人口,还是养好原来的工业人口,年年加工资。

      至于知青问题,既然楼主的话都没变过。我的回复有啥必要变呢?

      链接出处

      知青问题 我要普及一个常识 [ 马前卒 ] 于:2011-01-14 08:08:46 复:3248458 总阅:44942

      知青包括2种,回乡知青和下乡知青。前者是多数,即农民出身的学生,后者是少数,即城市学生。

      刚建国的时候,中学生紧缺,紧缺到大学招生,中学毕业生不够的程度。不得不动员一部分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和一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干部报考。所以那时候学生不存在什么就业问题。

      等到中学毕业生逐渐增多,大学没有同比例增加,这个问题就来了。

      这里还有个问题——城乡差别。其实严格说来,不是城乡差别,是工农差别问题。县城里的居民,许多也是公社里的农民,山野间矿山的工人,也算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对于一个极端缺乏工业的国家来说,提高工业待遇,让最优秀的年轻人趋向于参加工业-军事组织,这没什么问题。刚建国的时候,工业人口不足全中国的1%,许多城里人都是依附于进城地主,买办,对工业化毫无贡献的奢侈化三产。到了毛泽东时代快结束的时候,已经快一亿工业人口。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工业人口的子女是否天然地继承了这个特权?

      知青政策的回答是不应该,当时的国民待遇是当农民,种地,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资源。所以,下乡知青,回乡知青,都应该平等地先种地,再选拔出优秀的去读书、工作、参军。为啥下乡知青要抱怨,回乡知青就不能抱怨?我看都没啥抱怨的,因为在下乡知青大批下乡的同时,还在大规模招工,征兵。来源就是这两种人。招工数量还略超过下乡数量——当然招工数字也被回乡知青分享,所以下乡知青颇为不满。但为啥不满呢?为啥这个特权天生是你的呢?

      楼主说下乡知青优秀,回乡知青就不优秀?

      其实,这事归根结底是工业经济本身扩张不如工业化教育快造成的。解决起来也很简单——教育不要铺那么大摊子就行了。不知道谁赞成这个观点? 当然了,没有教育超前培养人口,就没有接下来30年的辉煌。从76年到80年代的低谷,中学生减少了将近一半,要是当年不铺那么大摊子,你们说,是不是就没有这个低潮了?还是照旧减少一半.........

      说下乡知青享受国民待遇,其实是超国民待遇了,他们有补贴,有安家费,还有知青办专门照顾。为啥不满? 下乡知青中,招工,参军,当赤脚医生和地方干部的比例,远高于回乡知青。他们为啥说下乡不公平?

      通宝推:lilly,戴口罩的画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32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