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用小学数学分析弗里德曼的假设--警惕周小川式“休克疗法” -- 思想的行者

共:💬82 🌺53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建议楼主结合经济结构转型和中西部开发来看这个问题

        东部出口企业倒闭潮其实早在8年前就应该提上日程的(那时开始估计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痛),2008年可以说已经是共识,并进入正式实施,现在不过是这个进程必不可少的阵痛时间而已。

        东部要转型,不憋死东部低端产能是不可能的,中西部恰好这几年都在积极承接东部低端产能。

        一边旧厂不断倒闭,一边新厂不断建立,因此,你那两个谁是真的问题,可以全是真的。

        • 家园 旧的厂不断停产,新的厂不断建立就叫做软着陆

          软着陆还是硬着陆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硬着陆,多少人失业?

          其次从经济角度讲,产业转型不能光靠国家企业,也需要私人资本的壮大,私人资本的壮大靠什么,靠并购,战略重组,但是首先需要有资本积累的底子---本来血汗工厂弊端不少,付出了多少血汗,好不容易有了资本积累了,现在又想把那些资本给活活掐死,让那些老板不是逃走就是去跳楼,积累的资本全部丢掉了,还怎么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往往意味着向资本密集型领域进军---一个芯片工厂投资要多少钱?这就需要国家引导,给予资金宽松。

          产业转型搞得成功的有日本九州的转型,台湾的转型,看看人家是怎么样对待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少,但是吸收了最多的就业,中国这样让中小企业805以上的陷入困境,不要多久,就业问题就会浮现出来。到时候就是社会动荡的剧烈的代价。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 家园 细节不同将导致你的说法性质完全不同

            你的说法理论上完全正确,但细节呢?

            软着陆=新工厂-旧工厂,但这些新工厂建在什么地方?还是老地方么?不是,那么,老工厂怎么办?这里必然有人吃亏。只不过现在媒体被这些吃了点亏的人掌握,所以我们现在更多看到的是“只见旧人哭,不见新人笑”

            “需要私人资本的壮大”,没错,但这是谁的私人资本?是江浙的私人资本还是四川的私人资本?明显江浙又是被打击对象,而川渝陕等地才是“需要私人资本壮大”

            这时我就怪了,既然东部已经积累了资金+生产设备,为何不搬迁去中西部,而需要跳楼?还不是自己不想搬、又想维持原有不合理的收益——这明显是太贪、太懒了!因此,是谁在掐死谁?明显是有人跟不上时代,自己掐死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资本密集,没错,但资本密集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为什么就不可以是拆东墙补西墙呢?东南部既然资金那么多,为何不集中起来使用呢?而非要靠印钱?

            日台的中小企业和目前江浙的中小企业是一样的黑工厂么?

            综合起来看,你的一些想法和推论是有道理的,但是对现实的关注不够,结果会出严重的偏差。

            • 家园 当然建在同一个地方

              例如日本九州原本是日本传统产煤区,后来日本人决定能源政策转型,不再依靠煤作为主要能源,于是日本政府就出钱资助那些企业转型---特别是电子产业,你做电子等高端产业日本政府提供相当补贴,补贴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等。

              日本政府补贴再多如果九州煤矿企业在转型前全部倒光的话,也是不行的,需要那些煤矿企业逐步的退出,把资金转到新领域中。

              资金当然需要集中起来,但是这与宽松货币政策不矛盾啊,你如果搞紧缩大家都快要破产了,有多少钱可以集中起来?

              不是所有的工厂都是黑工厂,对于黑工厂,确实可以严厉些,逼迫他们担负社会责任---这个在日台韩等工会力量比较大,他们饿终身雇佣制就是在工会压力下出台的,大陆的工会被政府管得死,政府怕影响社会稳定,工会的只能定位不清楚,结果相当于没有工会,政府唯GDP,唯税收是问,结果对剥削就睁只眼闭只眼,打击黑心的扶持红心的形成规模优势,也是需要走的步子。

              • 家园 老纠缠在货币上,根本上解释不了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问题

                回复得有点累了,下面回复得简略点,可能说不清楚,等我有空再详细展开。

                货币是资源的衡量单位,发展生产需要把各种资源集中起来,注意,是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不是货币,货币的集中只是表象,之所以有这个表象的表现,也不在于货币,而是市场博弈机制导致的扭曲效应。

                一般我们日常所见就是:募得资金,以现有价格购买生产设备、原料,雇佣工人。看起来这很合理,但这资金的投入,实际上是付给未来的,其中,生产设备、原料是一次性投入,而工人的工资,却是长期性的支出,但这种支出却是很少考虑新增货币对整个社会供求情况的扭曲效果——通俗的说法就是工资长期不涨。可见,在多印钞票的同时,工人的长期价值就被低估了,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只要多印钱,就会发展生产,但这怎么看起来就像抢劫大多数人满足某部分人的腰包呢?

                如果预期物价会降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使用第三方稳定的货币作为参考标尺就会很清楚。

                1、多印钱并不能必然带来所需资源集中:随便用一个通货膨胀的非洲国家和美元比,会显得非常显著。

                2、少印钱并不必然带来资源不集中:国共经济战。

    • 家园 新帖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500356

      你看看吧

    • 家园 罗兄,感觉在这个问题上光谈经济是不行的,

      紧缩货币更多应该是政治原因,之前对中国货币发行过多造成通货膨胀论调出来时,周小川的辩解就表明他(们)的选择了,控制物价是现在的核心政策,经济手段也要围绕这个中心。

      • 家园 周小川是鼓吹货币多了就会通货膨胀的

        不存在他为货币多而进行辩解的事情,周小川们就是这样在温家宝们一再要求保持宽松的情况,一拖再拖,一直拖了大半年,直到中央会议上对周小川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那一次批评肯定是非常严厉的批评,周小川们才开始下大动作搞宽松,于是中国股市迅速转暖,出口业迅速转暖。

        但是由于收益于紧缩政策的外资投机集团动用手上的投机资金从大蒜大豆,猪肉开始不断的对各种中国的民生用品进行囤积投机,制造通货膨胀假象的时候,周小川们就继续放胆的进行紧缩,于是中国股市再次不断的失血,中国的中小企业再次面临大面积倒闭的困境

        如果中小企业倒了,接下来更大型的企业也倒了,那是什么?

        ---那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就没有本质区别了

        控制物价确实是一个政策目标,但是,搞紧缩并不能控制住物价,恰好相反,由于紧缩导致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足,导致资金大量的从生产领域转到投机领域,产品供给不足,供不应求,价格反而上涨,而不是下降。

        货币大量的增发可能导致投资过热,造成生产领域中的各种零部件的需求的大增,从而推动PPI,进而推动CPI,这说明货币增加了确实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但是货币发少了,同样也可能造成物价上涨,因为货币少了,生产同时也减少了。

        弗里德曼的理论就是故意假设商品数量随着货币政策的改变而基本不变,从而误导经济学者们以为只要紧缩了货币总量,就可以控制物价,造成了俄罗斯的休克疗法的悲剧,而周小川们基本上也是被弗里德曼给骗了

        • 家园 周小川去年年底是有这么一出啊

          当时有爆料说货币超发43万亿,结合当时物价飞涨的形势,一时间来时汹汹,周小川跑出来做了解释的。搜了一下,供参考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1216/3065509.shtml

          对于周来说,我感觉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经济理念,或者他内心有但没有实际体现,墙头草的风格居多。

          • 家园 他的话里面有一些是正确的

            至少他比周其仁要强

            一方面,高储蓄国家和低储蓄国家的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不一样,中国是高储蓄国家,因此M2占GDP比重高。另一方面,在间接融资占比高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就高,美国是典型的直接融资发达的国家,而中国间接融资比重大,因此拿中国的M2跟美国的比不太恰当。

            但是这一段:

            从现在的角度,衡量货币供应量偏多还是偏少的标准是核心CPI

            表明他受弗里德曼的影响很重。

            其实弗里德曼在1988年就致信赵紫阳,建议把“老虎”关进笼子里,即实施紧缩货币政策,赵紫阳一定程度采纳了,造成了物价飞涨,好在后来赵紫阳下台了,李鹏根据何新的调研结果(当时企业普遍存在着因为流动资金不足导致的三角债,所以需要宽松而不是紧缩)调整了政策,中国经济才缓了过来。

    • 家园 深圳隐现倒闭潮,周其仁再次鼓吹货币紧缩

       其实,近期以来中型企业倒闭的并非只有“素艺”一家。6月中旬,位于东莞寮步镇的纺织业知名企业定佳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关门。这家有着两千多名工人的纺织企业倒闭,更是让行业震惊。

        “进入五月份以来,欧盟、北美市场的需求开始明显减少,而国内融资难度增加、工资上涨幅度增加、原材料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增加,现在的中小企业利润受到了太大的压制。”19日,东莞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耀华向记者分析,总的说来倒闭或者关门歇业的不会超过10%。

        对于下半年的趋势,陈耀华说,下半年西方圣诞节的采购行情是个利好消息。但因国内融资环境恶化、工资水平增加和物价高涨可能导致企业有单不敢接的情况再现,“重复2008年金融海啸时的路子不是没有可能。”

        受伤的不仅仅是东莞。近期珠三角不少受访企业表示,即便没有倒闭,但减产成为企业采取的应急措施。

        陈耀华认为,东莞企业与长三角企业一样,目前确实到了2008年以来最危险的时期,如果情况再恶劣一点点,很多企业将一下子被压垮。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张文献最近也表示,“困难包括综合成本上涨较大、流动资金缺口较大,部分企业还出现有订单不敢接的情况。同时,也有部分行业反映,利润在下降,甚至亏损。”

        以玩具制造业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4月,我国玩具行业累计亏损企业数达261家,占比22.6%;累计产品销售成本达31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69%;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57.79万人,去年年底从业人员达67.35万人,绝对量减少近10万人;资产负债率为50.18%。

        “下半年可能会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沈飞显得忧心忡忡。

      珠三角制造业遭受多重压制 企业隐现倒闭潮

      深圳的中小企业危机和2008年一样,肯定也摆上了温家宝总理们的案头,这个时候,周其仁再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鼓吹货币紧缩的论调

      人民日报》7月19日刊发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的评述文章表示,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因为流通中钱的总量太多,因此,治理通胀的政策就是坚决而稳妥地收缩货币、增加生产。

      周其仁认为,通胀是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生产供给增长过多。对于分出诸如输入型通胀、成本推动型通胀等类别,他认为,不但逻辑上讲不通,还可能分散治理通胀的注意力和关注点。

      而治理通胀的政策指向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坚决而稳妥地收缩货币、增加生产。

      周其仁:治理通胀要坚决稳妥地收缩货币

      周其仁在这个节点上发表鼓吹紧缩货币的论调,是耐人寻味的。

    • 家园 中国是通货紧缩?

      别扯了,你没见到物价一天天在涨吗?

      如果连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是不要写这种长篇吧,因为一开始写就错了。

      中国是典型的通货膨胀,不仅因为境外热钱流入,而且中国自己本身也发行了远远超额的货币。但之所以一些行业和企业缺钱,是因为中国资金持有者的结构非常畸形——投机资金过多,且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而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匮乏。

      但即使是这种畸形,也不能用通货紧缩来表述,因为它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本来就已经水漫金山了,还要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注水。

      • 家园 物价涨的原因我已经分析过了,是因为投机

        但之所以一些行业和企业缺钱,是因为中国资金持有者的结构非常畸形——投机资金过多,且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而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匮乏。

        为什么投机资金过多,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匮乏呢?

        有一个支持我的回帖可以说明这点

        我是在西部地区做电杆制造的,典型的民营小企业

        去年底以来随着资金链越来越紧,从银行借不到钱,从民间借贷的利息由两分已经涨到了3分、4分。高昂的资金成本使得做生产的利润已经和将资金抽出去放贷的收益接近,而且放贷还不用自己操心那么多事情。

        在这种状况下,至少我们圈内的几家企业都已经开始撤离实业。

        稀饭那厮:支持罗总

        总结一下,那位网友提供的例证就说明了资金链抽紧正是生产和投资之间的资金分布畸形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您认为中国多发了货币以后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我想您可能没有认真的看我的主贴,我这里再把逻辑叙述一遍,因为逻辑很简单。

        因为实际使用的货币总量=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周转次数,当央行实行宽松政策的时候,由于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特别的是对于中小企业,他们用不着去借高达3分利息的高利贷,他们将更多的从事于实业制造,这会造成商品数量增加

        如果货币总量增加了5%,而商品数量增加了10%,货币周转次数不变的话,那么你说这个时候物价是上涨了还是下降了呢?

        很显然这个时候物价等于原来的105/110=0.954,也就是说物价会降低4点6个百分比

        我使用通货紧缩是取了该名词的汉语的字面意思,即企业感受到的资金的紧缩。

        我想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两个词语应该不止有物价下降和物价上涨这样的简单内涵---如果这样的话,直接说物价下降上涨不就更直接了吗?

        当然貌似当今经济学界就是这么简单的定义的,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 家园 你这样说反倒显示你不懂经济

          资金匮乏与否并不取决于绝对量,而是取决于相对量。就好比老百姓这些年工资确实在涨,但与物价涨幅相比大大落后,所以老百姓真真实实地感觉到手里钱少了。

          同样,假使央行放松货币政策,企业手中是有钱了,但那些投机资本手中的钱增加的更多。这时候他们会把这些钱再投进市场里去,推动物价进一步上涨。当企业想买原材料时,就会发现手中的钱比以前更少了,因为能买到的原材料数量更少了。比以前更紧缩。

          另外,有一点要提醒你,不能自己给那些有明确定义的专用名词——例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重新下定义。即使要自己重新定义,也要在文中首先说清楚,否则谁也不知道你想说什么。

          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个词,恰恰相反,它们比“物价上涨”和“物价下跌”更有内涵,因为它们明确指出了问题的根源——货币(通货)相对商品总量过多或过少了。所以,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随意改变专用名词的概念和定义,它们都经过了严格的论证,有它们的道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