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在美国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及感悟 -- 镭射

共:💬89 🌺1002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儒家也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儒与道,一阳一阴,是夏商周千百年积淀的大成。法家太具革命性,昙花一现,没成主流,但是其思想对儒家却有很大的冲击,带来很大的变革,让儒家在政治上由拥护贵族封建转变成拥护皇帝集权,后来也可以说,法家寄生于儒家之中了,儒与法又是一阴一阳。这算是禅宗出现以前的主流了,其他各家的影响会时不时地体现在某些人身上或者某些方面上。后来禅宗加入之后,我们的文化有些务虚的倾向,那么现在加入马毛的唯物辩证,又是一阴一阳对既有体系的补充,扩大了思想的裕度,务虚的一面更务虚,务实的一面更务实。

        • 家园 呵呵,我没有误解

          在讨论“信仰”的谈话中重点讨论“礼”,并不是太合适

          对于问者言,信仰是他所关心的问题,而标准是一个切入的讨论点。我的看法,“礼”作为释疑的切入点,说服力并不足

          对于“道”的探索,说明中国人有真正的信仰,这个信仰说到底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是“天人合一”。个人认为这才是正解。

          我也认同

          在宗教伦理道德之外,还有一个建立在无神论基础上的伦理道德体系

          但是这个道德体系并不适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做主打,因为儒家不过是中国博大文化的一叶。作为主打的,应当是“诸子百家之源”的《易》。而《易》与马哲又有相通之处,不妨一同推出去做混合双打..

          • 家园 呵呵,你果然误解了

            对于问者言,信仰是他所关心的问题,而标准是一个切入的讨论点。我的看法,“礼”作为释疑的切入点,说服力并不足

            没错,信仰是他所关心的问题,但我并不认为他是想向我传教,因为他并不是传教士。他只是感到好奇,一个不信神的无神论者何以能有道德。因为美国是一个基督教色彩非常浓郁的国家,特别是我所在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很多人根本没有接触过基督教之外的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尤其是无神论。对他们来说,说一个人不信神,简直就像在说这个人“把他的母亲杀了煮肥皂”。因此,对这种人介绍无神论,抓住“无神的道德何以可能”这个主题,以“礼”作为切入点,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可以收到非常明显的效果。这就是我从这次经历,以及其他几次类似的经历中总结出的结论。

            对于“道”的探索,说明中国人有真正的信仰,这个信仰说到底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是“天人合一”。个人认为这才是正解。

            没错,中国人有真正的信仰。不过,你在这里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中国思想史上真正代表自然主义思想的并不是“天人合一”论,而是《荀子·天论》中所阐述的“天人相分”论。在这篇文章中,荀子完全排除了“天”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可能,强调“人”是“人”,“天”是“天”,“天行有恒,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套自觉的、立场明确的自然主义世界观。《荀子·礼论》所做的,就是在这套自然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具体论证儒家伦理规范的合理性,从而将儒家伦理学与自然主义的世界观统一起来。荀子所做的这件工作具有历史性意义,它奠定了儒家的非宗教性质的基础。

            但是这个道德体系并不适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做主打,因为儒家不过是中国博大文化的一叶。作为主打的,应当是“诸子百家之源”的《易》。而《易》与马哲又有相通之处,不妨一同推出去做混合双打..

            《易经》是儒家六经之首,这个你不知道?儒家对《易经》的阐述有自己的系统,这就是《易传》。儒家对《易经》的理解与谶纬法术家不同,它认为易经是一本讲宇宙变化规律的书,这个观点为后世历代儒家思想家所继承,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堪称发展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最高峰。如果你对比一下王夫之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发现很多相似之处,只是前者没有马克思所具有的西方式的严谨和体系性特征。所以,如果要把易学“推出去”,我认为最好选择王夫之学说。

        • 家园 历史派

          http://www.historychina.net/qsyj/ztyj/sxwh/2005-04-18/26774.shtml

          无神不过是相对上帝安拉等一神体系而言的,士大夫阶层本身根本没有无神有神的概念划分,心、理、气、性之类才是士大夫的语言。(就好像中文语法,只有在西方语言对照下才得出我们没有时态的特点,我们本身根本无此概念)

          无神有神的争论会持久下去,明代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是我们现在一心向西的学术界所忽略的。西人不懂为何发源欧洲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会被东方狂热追求。在我看来根本这些思想有点像出口转内销!

          历史角度看。现在正处于第二次西学大东渐阶段,第一次是佛教。也许300年之后的下一个朝代才会有新朱熹的再次集大成的出现

    • 家园 可能不完全是宗教的问题

      楼主对“礼”的阐述很好。但我感觉可能不完全是宗教的问题。

      这个“礼”很多美国人也懂。中国人里也有“无礼”的,这样的“中国人”也会被美国人用类似的道理教育。

      也许不需要把中国的“礼”和宗教对立起来。中国的“礼”的“普世化”比较好。

    • 家园 唉,ZXB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早跪了。

      咱们就自带干粮吧。

    • 家园 其实这个话题太大了,一两句是说不清楚的,

      在为人处事甚至是团体,国家之间的交往上,对利益的处理我们基本上还是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在团体内部一般就讲一个长幼有序,这个也不是什么死规定,可以灵活处理的,目标还是为了和谐。

      以上这些东西可以归结为生活的智慧之类的东西,还不算信仰,也不一定就是我们中华所独有,只是我们受教化,这些道理多少都知道一点。

      信仰这个东西平常是没用也看不见的,关键时候才看出一个人,一个民族有没有信仰,那就是经历大风大浪的时候。信仰是支持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力量,也是支持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

      宗教信仰只是信仰的一个子集,那些西方人不懂这一点,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没有我们的发达!关于鬼神这些东西,孔夫子大概说过一些话,如“未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我们的文化并非完全排斥鬼神崇拜的,只是我们知道这些崇拜是怎么回事。《论语》里面有“中人以下不可语上”的说法,也就是说,一般没受过什么教育的老百姓,如果他们崇拜鬼神,我们也不必去说破,毕竟如果“鬼神”能帮助他们战胜苦难,我们有什么必要去说穿呢?

      我们中国人是有信仰的,这个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基础,虽然不好具体说我们的信仰是怎样的,但是我们面临抉择的时候总是知道先贤是如何教诲的。像春节,清明,端午这样的节日,多少都是有宗教意味的,只是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把它淡化了,变成完全世俗的节日了。

      对于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权且算是“中人以上”吧,应该明白我们的信仰要高于任何依附于鬼神的宗教信仰,我们走过了沼泽,不再需要这根拐杖了。

      按我们自己的文明史,五千年来我们都是领先的,只是大约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科技落后了,这让西方人以为他们什么都超过我们了,其实他们可以向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的。

      • 家园 至今还是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信仰这个东西平常是没用也看不见的,关键时候才看出一个人,一个民族有没有信仰,那就是经历大风大浪的时候。信仰是支持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力量,也是支持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

        宗教信仰只是信仰的一个子集,

        这些话说的很好,我信仰过共产主义,也接触了其他的宗教,并钻研过一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文献,如孔孟荀韩等人的东西。

        至今还是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 家园 楼主圣明
    • 家园 临门一花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多谢参与:这个新发候选主题有效得花数量已达标准,随后将自动转入相应内容版面。

    • 家园 以后就按照该贴做标准答案了

      顺便向老兄推荐下电影粘土鸟“the clay bird”。

      极好

      只用了一个半钟头,绿教在当代的所有问题都给说了个遍

      • 家园 哈哈,做什么的标准答案啊?

        顺便给你我对那个美国人说的话的原始出处:《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另外,这个“粘土鸟”我在网上没找到视频,能介绍一下内容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