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流体力学趣事-前言 -- 沐右

共:💬59 🌺47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本质上是浸润的问题

              如果溶剂没法变的话

              应该按表面活性剂那条路走下去

              或者升高温度改善浸润,同时适当封闭,提高环境里溶剂的分压,控制蒸发速度不至过快

              或者干到超临界

              或者多一步溶剂置换

    • 家园 流体力学趣事-水面上的舞者(1)-水花水花为什么?

      上文说到由于表面张力和空气阻力的存在,雨滴有一个大小的限制,而且,由于空气阻力和速度正相关,雨滴不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速度不停地增加下去。这样,雨滴打到我们身上的时候,即使是少数个头稍微大一些速度快一些的,我们也一般不会感觉到疼痛,更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直接伤害。

      水花水花为什么?

      然而,雨滴的速度已经足够把它自己撞个粉身碎骨了。当雨滴撞到一个光滑平面的时候,就会碎裂开来,水花四溅,在撞击的地方留下几许水痕。在海边,大家也能看到大海波涛滚滚,撞到礁石上,变成“浪花一朵朵”。这是为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才是主要的关键因素呢?

      芝加哥大学的Wendy Zhang教授和Sidney Nagel教授在一个实验里揭开了这个秘密。他们研究了一个水滴是怎么样撞到一个干燥光滑的平面上的[ 1 ] 。结果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Sidney Nagel教授研究组的网页上(链接),我们还可以找到他们拍摄的水滴和平面撞击的视频,

      [FLASH]http://www.tudou.com/v/1kwl92GhbJU/v.swf[/FLASH]

      一个大气压下水珠和平面碰撞的过程

      [FLASH]http://www.tudou.com/v/As7ABkS2cqY/v.swf[/FLASH]

      0.2个大气压下水珠和平面碰撞的过程

      直径为3.4毫米的水滴以3.74米每秒的速度落在平面上(相当于从约70厘米高的地方落下),而碰撞的过程由高速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下来。 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滴撞在平面上,发生形状的变化,而边缘则会激起一圈美丽的托盘样的浪花,碎裂成很多的小水滴。随着气体压强的降低,激起的浪花越来越小。在0.172个大气压下,水滴撞到平面上之后,就只是平滑的摊成薄薄的一层,不会激起任何的浪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水、礁石都不是关键的因素,空气的存在才是形成浪花的 决定条件,如果没有空气的话,我们也看不到浪花朵朵的美景了。

      在这个水滴和平面碰撞的过程里,水的表面张力使得水尽量平滑地铺开,而空气对运动的阻碍和摩擦使得水散开的边缘不稳定。这两种因素的竞争就决定了是否会激起浪花。他们利用不同液体和气体重复这个过程,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1 ]。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水滴和平面接触之后,两者正中间的地方会形成一个小气泡,水花飞溅的过程与水和平面间夹着的这层空气有很大的关系[ 2 ]。

      参考阅读:我在科学松鼠会上的文章《水面上舞动的精灵(2, 3)

      参考资料:

      1. L. Xu, W. Zhang and S. R. Nagel, Phys. Rev. Lett. 94, 184505 (2005).

      2. M. M. Driscoll, C. S. Stevens and S. R. Nagel, Phys. Rev. E 82, 036302 (2010); M. M. Driscoll and S. R. Nagel, arXiv:1108.1129v1 (2011).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流体力学趣事-拳头大的雨滴见过没有?

      恐怕没有人知道地球上每天会下多少场雨,有多少雨滴会落到地面上来。从云团里面的小水滴或者小冰晶开始,它们互相碰撞,合并在一起长大,直到整体的重量超过上升气流所能提供的向上的力量,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地面上去,形成降雨。在下落的过程中,雨滴仍然会互相碰撞、融合长大,如果不考虑空气(另外一种流体)的影响,那么雨滴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快。

      实际的过程中,空气的阻力并不能够忽略。在速度比较快的情况下,空气对在其中运动的物体产生的阻力和物体的截面积成正比,和物体相对空气运动的速度平方成正比(参考阅读:《后跳飞机的007能否追上先跳的人?》和《高铁时速每提升10公里,能耗加倍?(河里链接:沐右:高铁时速每提升10公里,能耗加倍?)》)。因此,刚开始下落的时候雨滴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而空气阻力也会越来越大直到接近重力的大小,最终雨滴落到地面的速度和原来云层相对地面的高度关系并不大,主要由雨滴的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平衡决定。同样的道理,警方对天开枪鸣枪示警打出去的子弹,再落下来的时候就不会像刚出膛的时候杀伤力那么大了。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雨滴的大小(直径)为D,那么雨滴受到的重力会和D的三次方成正比;而雨滴受到的阻力正比于截面积(D的平方)再乘以速度的平方。因此,如果雨滴的大小越大,最终落到地面上雨滴的速度也越快。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拳头大小的像炮弹一样轰击到地面上的雨滴?

      大家应该都有过拿盆、杯子等往空气里面泼水或者拿水管往空气里面喷水的经历。泼出去或者喷出去的水并不会保持连续的形状,在空气阻力、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的表面张力并不能保持一大块水的整体性,水会断裂分离开来,形成一团团水滴,而且,表面张力倾向于使得水滴保持圆球的形状,这也促使水柱分离开来。对于雨滴来说,使得雨滴保持一个整体的力是表面张力,这个力的大小正比于雨滴的大小,而使得较大的雨滴分成几个雨滴的力是空气的阻力,在前边提到的运动平衡的情况下,这个力可以用雨滴的重力来估计。这样,通过比较水滴的表面张力和重力,我们可以估计出一个雨滴能够维持不分裂的最大大小,这个估计的数值大约是4毫米直径的样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同直径大小雨滴的形状示意图(来自维基百科英文页面“drop”)

      比较小的雨滴形状并不是我们一般看到的水龙头滴下的“水滴”的样子,而是接近完美的球形。稍微大一些的雨滴,如上面图里面C或者D示意的那样,将会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发生形状的变化,而比这个大小(比如说5mm)大的雨滴将不能维持自己的形状,最终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分成几个雨滴。

      科学家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雨滴的大小,从而得到雨滴大小的分布。不同海拔、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得到的雨滴大小并不太一样,但是雨滴的的大小一般都小于几个毫米,这是液体的表面张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体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典型的雨滴大小分布曲线(黑色实线),测到的绝大部分雨滴的直径都小于3毫米 。

      参考资料:

      1. 对于有兴趣了解公式推导过程的同学,这个数字是这样得来的:

      维持雨滴形状的力由表面张力(应该是gamma,这里用f表示)提供,如果雨滴的半径为r(直径为D),那么F=fD=2fr;而破坏雨滴形状的力来自于空气阻力,在经过很长距离的空中运动之后,这个力和雨滴的重力相等,而雨滴最大的半径需要满足这两个力相等,因此F=mg=ρg 4πr^3/3。这两者联立并代入水的表面张力和密度值等,能够给出最大的雨滴直径估计为D=2r~4mm。

      2. Zailiang Hu and R. C. Srivastava,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52, 1761 (1995).

      3. C. R. Williams and K. S. Gage, Ann. Geophys. 27, 555 (2009).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挑个错

        和物体相对空气运动的速度成反比

        应该成正比吧,而且也应该是在一个速度范围内吧。

        • 家园 我一定是开始老年痴呆的症状了。。。

          老是出这种非常简单的错误。。。。

          速度高的时候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谢谢了。给你送朵花,我还得了个宝。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这个物理规律安排的很完美。

          如果水的表面张力大一些,或者粘度高一点,或者空气的阻力小一些,那么就很可能会出现拳头大的雨滴,那么生物登陆之前先得进化出厚厚的装甲,地面上就是龟的天下,于是就无法进化出人类,于是就没有人来思考物理规律是否完美。

          难道这个世界就是上帝为了让人来争论到底有没有上帝而创造出来的?

      • 家园 雨滴直径是怎么测定的?

        用高速摄像机?

        • 家园 这是一个好问题

          不是用的高速摄像机。

          有几种方法可以拿来测雨滴的大小,我看到的有两种,都是利用了雨滴受到的重力和空气阻力相等,最后的速度和大小相关的关系。一个是用雷达去测雨滴反射的无线电波,通过多普勒效应知道雨滴的速度并推出雨滴的大小;还有一种是用类似电子秤的仪器,通过把雨滴打在上面的冲击力转化成电信号,冲击力的不同对应着雨滴大小的不同。

          • 家园 两种办法的数据线性相关的好吗?

            斜率是否为1?

            • 家园 这个问题就太深了

              我也没有太仔细看相关的文献,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可以把我找到的几篇文献都发给你看一下。或者你也可以搜索“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自己找一下看。

              这两种方法测量的结果(直径分布曲线)在我看来是比较接近的,其范围、对数座标下的衰减行为都是一致的(直径比较大的一端基本上是指数衰减),在[2]里面有提到说“电子秤”的那种方法会产生一些不应该存在的峰,不过并没有仔细说。

    • 家园 还应加上能量守恒,

      例如加热管内的两相流, 燃烧中的反应流体力学.

      • 家园 这个,好难。。。

        我看到这个立刻就蒙了。。。

        还是讲大家能明白的(我自己也略懂的)那些好玩的事情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