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海瑞罢官》和庐山会议 -- gb0088

共:💬64 🌺344 🌵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姚的文章写的好么?我怎么感觉就是个文痞

        以今非古——让海瑞占在无产阶级立场讲话,这太搞了吧。这事儿吴晗也有毛病,实际上是那个年代文人的通病,写人物“高、大、全”,结果让人拿了话把,无限引申上纲上线。之后的结果就是全国八套样板戏。是人都不敢写历史人物了,你就算批都不行,你要批的不全,批的不透不深那都是事儿。你假批真捧,替他掩盖历史问题,你什么立场?

        其实姚文元那用写这么多,一句话就完了“你海瑞凭啥不造反要当嘉靖的官?”,或者说“海瑞你为啥不入党?”。这多简单,也算根光杆溜直的棒子。

        • 家园 以今非古 和 以古非今 的事多了去,但是能用文章把他想说

          的东西表达出来还能让人相信,这份本事就不是人人有的啦。看现在的右派,要有姚一半本事,都不会有西西河的出现。

        • 家园 是吴晗把海瑞塑造成高大全

          姚文元批判吴晗的塑造

          • 家园 这种批判方法,谁写历史人物谁倒霉

            “阶级分析”嘛,什么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就不用说了,剥削阶级头儿,一定得批倒批臭。岳飞、文天祥也不是好人,

            ——他的目的是为皇朝“求万世治安”。这个行动也只能说明他如何忠君,而不能说明别的。——

            评海瑞的,套他们头上也合适吧。你抗什么金,反什么元,你应该领兵造反啊。否则的话——目的还不是为皇朝“求万事久安”,只知道“忠君”,说明不了什么别的。

        • 家园 姚的文章不是批海瑞

          姚的文章不是批海瑞,批的就是吴晗把海瑞写得比共产党员还共产党员。姚文只是要告诉读者吴文把一个明朝的清官海瑞捏造成了一个布尔什维克。

          其实姚文元那用写这么多,一句话就完了“你海瑞凭啥不造反要当嘉靖的官?”,或者说“海瑞你为啥不入党?”。这多简单,也算根光杆溜直的棒子。

          姚文并没有这一层意思。这话应该由你直接问吴晗。

          • 家园 是吗?姚文元内牛满面,呵呵

            究竟是吴晗把海瑞写成了“布尔什维克”,还是姚文元按“布尔什维克”来要求海瑞,大家见仁见智吧。

            《海瑞罢官》要人们学习什么东西?

            海瑞是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看来,他是封建社会处于没落时期,地主阶级中一位较有远见的人物。他忠于封建制度,是封建皇朝的“忠臣”。他看到了当时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尖锐矛盾的某些现象,看到了当时本阶级内部某些腐化现象不利于皇朝统治,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削弱农民反抗、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为了维护封建皇朝的根本利益,他敢于向危害封建皇朝利益的某些集团或者某些措施进行尖锐的斗争。在若干事情上,他同中小地主和富农利益一致,抑制豪强地主,目的是为了巩固整个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专政,维护皇朝的利益。他上《治安疏》,这是被吴晗同志和许多文章、戏剧说成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事情,也有人专门编演过新的历史剧《海瑞上疏》,可是,正如他在疏本劈头就说的:他认为“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他的目的是为皇朝“求万世治安”。这个行动也只能说明他如何忠君,而不能说明别的。

      • 家园 吴晗是超级河牛,姚文元是巨型牛虻

        吴晗、姚文元这俩要是来了西西河,吴肯定是超级河牛,而姚则是巨型牛虻。

        首先,我觉得吴晗的《海瑞罢官》也没有姚文元说得那么不好,无非在历史事实上裁剪了一些,演绎了一些。但是人家是历史剧,又不是历史教科书么。在那个时代,《海瑞罢官》从艺术性的角度是相当不错的,从历史严肃性来讲,比西西河牛们也是强很多的。

        而姚文元的批判,则是西西河牛虻们的楷模。仅仅扣住“阶级斗争”这根主线,直指对方裁剪历史搞调和主义,一针见血。逻辑论证线路清楚,让对方无处躲闪。这实在是值得西西河的牛虻们学习的。

        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吴晗和姚文元这一对,就是河里史文恭和littles的放大升华版。

      • 家园 的确是好文章

        有理有据,文笔也很好,现在可都是陈词滥调的八股文的天下啦

      • 家园 好文!花送给姚文元老先生!
      • 家园 但就文章本身来看,是更接近历史史实,写得不错。

        至于历史局限性和此文章的功用性,这个不能放到当时的社会之外来看待。

      • 家园 送花,姚写的是很普通的常识
      • 家园 姚文元的文章确实写的好呵呵!
      • 家园 其实还是争论的本质问题:监督要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过分美化一个清官而忽视了人民的监督就是意味着对过去和现存统治秩序的肯定,意味着肯定了对体制的监督主要要靠体制内部的监督力量和自上而下的改良,这条路在中国几千年的统治过程中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行的。况且对清官而不是监督机制的肯定,就是肯定了建国分功的原则,毕竟建国初期的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革命的考验,类似于“清官”的经历。虽然“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一定准确,但缺乏监督的前“清官”导致一方面清官几乎不可持久,其次对清官的过分美化自然客观上推迟了人民对寻求自己权利的觉醒,也起到麻痹人民的作用,和宗教的麻痹作用类似。

        当时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就和四清的路线直接相关,是依靠官僚内部的“清官”(-也就是自我改良的路线)还是依靠人民自下而上的监督。所以这当然直接预示着以后文革的方向问题。

        通宝推:老看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