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探究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 -- qhdmanda

共:💬193 🌺1583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探究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

    如果给评级事件定个性的话,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导火索。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际金融大势演化都会和美国评级事件有关。

    首先,我们看看理论上评级下调能闯多大祸。主权信用评级是每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他直接影响到本国国债的运用范围。换句话说,调整评级将影响到国债的需求量。无论欧元区还是美国,都在上演同样的一幕:极度依赖国债发行。一方面,到期国债要还本付息,钱从哪里来?发行新国债。另一方面,每年财政赚的钱比花的钱少,缺口怎么办?还是发行新国债。希腊好端端的怎么混着混着就住进ICU病房了呢?很简单,评级下调后,市场需求极度萎缩。如果想借到足够的钱,希腊政府需要支付的利息远超10%。希腊政府不是中国地产开发商,五行不属小强:用这么高的市场价发行新国债是财务自杀。没办法,只能找欧洲稳定机制和IMF借钱,因为他们利息低啊。经过这段分析,想必大家都看明白了一件事:所有问题的核心,最后都在国债利率上。所谓评级调整,如果不能影响国债总需求,就不会影响国债利率,就不会造成任何难以承受的影响。如果影响到国债总需求,进而影响到国债利率,每下调一次主权评级,就是把该国往资金链断裂陷坑推近一点。

    那么,我们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是否会影响美国国债总需求呢?这个世界,很多东西属于正和博弈,合作是有好处的。比如说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贸易往来,每个国家都能提升自己的福利水平。但是呢,很不幸的是,国际债务融资不在此列。全球每年的盈余资金就那么多,不是借给你,就是借给他。所谓的储备货币,说到底,就是借钱最多的货币。美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全球货币,所以地球村村民们攒了钱都会做同样的事情:购买美国国债。欧元是当值无愧的第二大全球货币,欧元区国家发行的国债是村民攒钱的第二去处。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美元和欧元毫无疑问处于竞争态势。美国主权评级下调,按道理说,大家会不会增加欧元公债的配置呢?显然会。但是呢,以上都属于静态分析。就是说只考虑了美国方面的变化,没有考虑欧元方面可能出现的变化。假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欧债危机升级,欧元区大国们评级纷纷下调,美国国债总需求还会因为评级下调而萎缩么?很可能,答案是不会。

    自然而然的,我们牵扯出第三个问题:标普为何要下调美国主权债务评级?一般来说,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这个可以联想前段时间的美国债务上限之争,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国内存在两派:紧缩派和宽松派。前者希望通过大幅削减赤字老老实实过日子,后者希望通过继续过宽松日子,债务融资怎么办?好办,找美联储呗。从道理上讲,既然美债上限危机已过,为啥还要下调美国主权评级?道理上讲不通,那就只能从动机上推理。会不会是紧缩派的倒逼呢?下调评级后,你只能老老实实去走紧缩路线。第二种,这个需要联想最近迅速升温的欧债危机。短短一个月事件,在无名抛售团的猛烈卖出下,西班牙和意大利存量国债利率突破6%,这是一个异常危险的水位线。如果评级机构适时下调两国债务评级,欧债危机将迅速从欧元区外围国家比如希腊、爱尔兰等小国,蔓延至核心国家。要知道,意大利和西班牙是整个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国。一旦他们失去市场融资能力,几乎可以确定:欧元区无法通过类似欧洲稳定机制这类借钱措施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体积过于庞大。但是,大家都知道,前期连续下调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评级,欧洲早已怨声载道,甚至传出新闻明年3季度前,欧盟将启用自己的评级机构。在美元和欧元比烂的游戏里,评级公司有足够的动机去救助欧债危机时落井下石。只不过,目前,他们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毫无疑问,美国评级下调将是绝佳的借口。至少到现在为止,没听说美国闹债务危机吧?人家活蹦乱跳的,面对潜在债务问题都会被下调评级。一碗水要端平,欧元区重症监护,意大利和西班牙评级下调是不是水到渠成?有趣的是,美国主权评级虽然下调,人家国债市场依然活得很滋润。截至今天下午2:45,俺上bloomberg翻数据,惊奇地发现:相比上周五收盘,美国十年期国债居然在上涨!美国国债是一个存量14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在主权评级调整后的第一个交易日,面对汹涌的市场力量,居然看多美债的力量压过了空方。任何一个学院派教授看到此情此景,估计都要抓狂发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何市场大鳄们会看多美债?发扬雷锋精神么?很显然,背后一定有着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利好。很可能,这个利好就是意大利和西班牙评级下调。须知,一旦欧债危机升级,全球资金只剩下一个足够大的避风港:美元区。美债将在疯狂涌入的资本推动下连续上涨。只有当你意识后后面会有人接盘时,才敢于在利空面前逆流而上,对吧?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条思路,如果第一条成立,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元指数将维持熊样儿。如果第二条成立,美元指数将出现中期反弹,意大利和西班牙或将毫无悬念的把欧元区推进前所未有的风暴眼。

    有人估计要发问:这两条思路有啥好猜的,猜对又能如何?俺可以负责任的说:猜对了,下半年的资产配置就不会错。猜错了,大方向就很难看对。如果评级下调意味着紧缩路线将占上风,那么年底前1.5万亿新增赤字削减计划将顺利通过,整个大宗商品牛市的结束指日可待,中国将和滞涨擦肩而过,我们有望顺利启动新一轮景气周期。如果评级下调是为欧债危机升级做铺垫,那么年底前,美元指数将出现中期上涨,大宗商品或许会持续调整一段时间,但是整个牛市不会结束。欧盟将被迫启动量化宽松来解决债务危机,美联储顺理成章开始新一轮放水行为,中国经济就落入滞涨泥潭将只是时间问题。

    [B][/B]

    通宝推:钱二,风起,清风席卷,铁手,谢蕊,
    • 家园 转载一篇文章,有助于大家对外汇汇率,储备和国际化的认识

      人民币的货币政治经济学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非常驻研究员 葛艺豪(Arthur R Kroeber)

      过去数年来,人民币一直争议不断。最近,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建议,将人民币汇率法案纳入即将进行的对美国与韩国、哥伦比亚和巴拿马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投票中。尽管目前无法实现,但参议员多数党领袖里德和参议员舒默已承诺在2011年就这一问题进行投票。

      对于美国和其他国家而言,冲突的根源在于,它们抱怨中国刻意压低人民币币值、以贸易伙伴为代价来推动本国出口和贸易顺差。近期的官方数据显示,在2011 年上半年,美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逆差增长了近12%——这进一步刺激了美国致力于通过对汇率操纵国实施进口关税和其他限制来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

      尽管美国财政部一再避免在每半年向国会提交一次的汇率报告中将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但却持续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允许人民币以更快的步伐升值,并让人民币根据市场情况更自由地浮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许多经济学家也支持人民币更快升值,呼吁中国执行更灵活的货币政策,认为这有助于中国经济整体的“再平衡”,摆脱过去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转向更多的由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部分作为对上述压力的回应,但更多的还是出于国内因素的考虑,自2005年中期以来,中国已允许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约25%。尽管如此,对于制造业正面临日益激烈的来自中国廉价产品的竞争的美国和其他欧洲和拉美国家而言,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仍过于缓慢。

      有关人民币的国际对话始终针锋相对,僵持不下,主要原因是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对汇率的功能的观点大相径庭。美国和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将汇率简单地视为一种价格。根据这种观点,中国持续干预人民币汇率、使其显著低于市场水平的这一做法是一种价格扭曲,妨碍了国际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一价格扭曲鼓励对出口制造业的大规模投资,抑制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投资,从而也影响了中国自身的经济。因此,中国允许人民币汇率更快地升值既符合整体国际经济的利益,也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

      中国官员却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汇率——乃至一般意义上的价格和市场机制——只是实现其更大发展战略的工具。这一发展战略的目标不是创建一个市场经济体,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富裕强盛的国家。市场机制仅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中国领导人观察到,在工业时代实现脱贫致富的所有国家,无一例外,均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因此,他们通过管理汇率,全力支持出口,正如其通过管理国内经济的其他市场和价格以实现发展目的一样,例如培育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这些政策与日本、韩国和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政策以及英国、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的政策并无二致。中国领导人认为出口导向战略是唯一经过证实的实现国家昌盛的途径,因此对有关人民币更快升值和出口增长显著降低“符合中国的利益”的说法充满怀疑。另外,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不同,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地缘政治强国,它完全能够抗拒要求其改变汇率政策的国际压力。

      中国的货币和贸易政策引起的另一个问题是该国自2004年以来持续的大额贸易顺差。中国在过去八年里新增的近三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中,四分之三都是由贸易顺差所贡献的。这些外汇储备的近三分之二投资于美国国债。有人担心中国已成为美国的银行家,如果中国抛售其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将可能导致美元和美国经济的崩溃。其他人则认为,中国近来通过在香港设立离岸市场以扩大人民币的国际用途的动向表明,中国有意将人民币发展成国际储备货币,与美元竞争,甚至最终取代美元。所有这些担忧都源自对国际金融市场和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的严重误解。在任何实际层面,中国均谈不上是“美国的银行家”;中国更像是个储户而非贷款者,而且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影响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中国确实可以扩大人民币在贸易计价和结算中的使用,但这与使人民币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储备货币之间还存在巨大的距离。中国现在并不具备成为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基本条件,甚至可能永远无法满足这些条件。最重要的是,只要中国领导人仍坚持拒绝外国人在中国国内金融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人民币就不可能摆脱二线储备货币的地位。

      中国的货币政策

      要理解中国的汇率政策,必须把握两个政治经济背景因素:首先,中国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是崛起为一个经济政治强国,市场机制仅仅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其次,中国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

      中国的发展战略在邓小平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进程后逐渐显现,该战略是基于对其他工业国家和地区如何实现富裕——尤其是对其东亚邻国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的赶超型增长战略的研究。该研究得到的一个关键启示是,每个富裕国家或地区在其发展的早期均采用了出口友好型政策,推动本地工业,加速技术引进。在更早的时期,当金本位制不足以使汇率长期处于低估值水平之时,各国转而采用行政强制手段和高关税政策,以达到支持国内制造商、抑制国外制造商的相同效果。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英国崛起为世界领先工业强国的过程中,该国所采取的将其殖民地作为制造业出口的垄断市场、同时禁止殖民地将其制造产品出口英国的政策即起了重要作用。对这些政策的不满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之一;美国独立后,便开始采用以高关税壁垒(常常高达40%甚至更高)为特征的“美国体系”刺激其经济增长,该政策涵盖整个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早期。德国在十九世纪末也采用了类似的政策推动其工业发展。这些国家直到其企业已经在国际上取得技术领先地位、对保护的需求减少之后才成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这一时间点,对于英国而言是十九世纪中期,对于美国则是二十世纪中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低估的汇率成为推动出口的重要工具,部分原因是关贸总协定(GATT,于 1995 年更名为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使各国难于维持高关税保护水平。纵览战后经济史,这一点显露无遗。维持低汇率、推动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变得富裕,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德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部分国家采用了其他机制,封堵进口,鼓励本国工业企业专注于满足国内需求——即所谓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通常涉及高估的汇率),它们中的某些国家尽管也实现了十年甚至更久的快速经济增长,但该增长无法持续,因为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缺乏跟进国际技术进步的机制。大多数执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的国家,包括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和整个共产主义阵营,均经历了严峻的金融危机,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以加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人民币逐渐贬值,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1978年的1.8提高至1995年的8.7,累计贬值达80%。自此之后,人民币仅在1997年有过一次升值,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降至8.3 ,该汇率一直稳定不变,直至2005年中期以后,人民币汇率才再次升值。2006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年均升值5%,目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约为6.4,预计人民币的这一平均升值幅度在未来数年还会持续。这一历史回顾表明,推动出口增长尽管重要,却并非中国汇率政策的唯一决定因素。在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人民币被高估;但尽管如此,北京仍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认为如果人民币贬值,将进一步恶化本已遭受重创的亚洲地区经济。随后数年,中国出口和GDP增长相对乏力,长期通货紧缩。中国的领导层认为,为保证区域经济稳定,付出这一代价是值得的。

      2005年以来人民币的升值反映北京已认识到长期坚持严重低估的汇率有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正如多个波斯湾产油国2005至2007年所遭遇的情况一样,它们由于坚持过低的汇率,使年度通货膨胀率达20-40%。对于中国领导人而言,通胀率超过5%就高度危险;事实上,过去数年人民币升值最快的时候正是通胀压力相对较大之时。中国转向人民币逐步升值政策的第二个原因是,超低的汇率使生产超级低廉产品的制造商不成比例地受益,而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利润率均很低。尽管这些行业提供数百万的就业岗位,它们并未对中国的技术升级做出太大贡献。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认为,人民币的逐步升值将最终迫使中国制造商走向价值链的高端,开始生产更具技术含量、更高利润的产品。这一战略似乎已经初具成效:中国在发电设备和电信网络交换器等更先进的产品领域正在快速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同时,在低端产品如服装和玩具等领域,中国开始让位于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

      简而言之,中国的汇率政策主要受增强出口竞争力这一目标的驱动,但其他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如维持国内和区域宏观经济的稳定、遏制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促使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从中国决策者的角度看,所有这些目标均表明,应该谨慎管理汇率,而非让汇率由不可预测的市场力量所左右。尽管经济学家认为实行更灵活的汇率有助于长期的经济稳定,但中国官员有优异的政策执行效果为自己辩护: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年均10%左右的持续的GDP增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5%或更低的水平,出口年均增长超过20%,中国出口产品科技含量稳步提高。因此,除非出现某种危机,让中国的经济规划者相信有必要对其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否则他们可能会继续坚持现有的政策框架。

      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的国际压力不可能产生太大影响。基本的原因是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之所以能迫使德国和日本使其货币升值是因为两国在军事上均依赖美国。(再者,美国在1971年脱离金本位制后,能够单方面使美元贬值。)日本的从属地位迫使其接受1985年的《广场协议》,该协议使日元在随后两年升值一倍。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处于独立地位,不必屈服于美国有关汇率的压力,至于来自欧洲或其他国家如巴西的压力,就更微不足道。中国面临的唯一威胁是,人民币不升值可能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进而使别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关上大门。不过截至目前,该威胁仍相当空洞:即使在全球经济遭受“大萧条”后最严峻的三年衰退之后,美国或欧洲仍未出现贸易保护主义。

      其他考虑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不屈服于外在压力的决心。其中一个考虑是日本在《广场协议》之后的经历。在中国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元的急剧升值是日本出现严重资产价格泡沫的主要原因,而资产价格泡沫在1990年后的破灭使日本这一先前引领世界的经济体陷入了长达20年的经济停滞。中国官员强调,他们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这一决心被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增强,这场危机使中国彻底否定了如下观点——中国领导人至今仍严重怀疑这一观点,即放松管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的资本和自由浮动的汇率是现代经济运营的最佳方式。中国在危机后迅速复苏和强劲增长被视为证明了该国管理汇率、控制资本流动和严格驾驭市场力量这一策略的正确性。

      人民币的国际化

      尽管中国领导人对其汇率和其他经济政策的优越性充满自信,他们也面临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带来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累积起来的巨额外汇储备,其中多数被投入回报率很低的美元资产,尤其是美国债券和票据。曾几何时,累计外汇储备被视为一桩好事,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持有巨额美元的风险显露无疑:美国经济恶化引起的美元贬值可能严重降低这些美元资产的价值。另外,在全球贸易融资中广泛使用美元被证明存在潜在风险:在2008年美国信贷市场动荡期间,贸易融资蒸发,中国等出口国家尤其遭受重创。中国的决策者认识到过分依赖美元可能带来经济风险,于是从2009年开始大刀阔斧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并在香港建立了人民币离岸市场。

      在讨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之前,有必要澄清有关中国的庞大外汇储备和美国债券投资的部分误解。由于中国的中央人民银行是美国政府债券的最大的单一外国持有者,因此人们常常认为中国是“美国的银行家”,只要中国愿意,就能通过出售其所有的美元资产的方式破坏美国经济,从而导致美元甚至美国经济的崩溃。这些忧虑存在误解。首先,抛售美元,使全球经济陷于混乱,这根本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作为一个主要的出口国,中国将是此类混乱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其次,如果中国出售美国国债,它必须找到可供购买的其他安全的外国资产,以取代其所出售的美元资产。但事实是,并不存在中国转移美元资产所需规模的该等资产。中国以每年四千亿美元的速度累积外汇储备;世界上除美国国债市场之外,并无任何市场组合足以吸纳如此庞大的金额。中国确实在努力将其外汇资产分化为其他货币,但截至2010年底,其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仍占其外汇储备总额的65%,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60%)。在报纸充斥着各种有关中国“抛售美元”的文章的2008年至2010年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增加了一倍,达到了1.3万亿美元。

      另一个关键点是中国无论如何谈不上是“美国的银行家”,并且它对美国的经济影响力一般。中国拥有仅8%的全部已发行的美国国债,69%的美国国债是由美国的个人和机构所持有。用国债的持有份额来衡量的话,美国而非中国才是美国的银行家。中国所持有的债券占所有美国的金融资产——股票,联邦的、地方政府的和公司的债券等——仅1%。中国的商业银行几乎未向美国的公司或个人放贷。美国的公司和个人融资大部分来自美国银行,其次来自欧洲银行。将中国比作“美国银行”的储户更为恰当:其所持有的美国债券超级安全,流动性好,可以随时方便地赎回,跟银行储蓄相似。远非中国绑架了美国,而是中国被美国绑架,因为中国几乎没有办法将这些储蓄转移到别处——世界上其他任何银行的规模都不够大。

      正是这种依赖促使北京开始推动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通过让更多的公司在进出口业务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中国可以逐渐减少将其出口收益存储在 “美国银行”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报纸头条宣称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当前的基于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行将寿终正寝,这其实言之尚早。

      最简单的原因是人民币的起点太低,需要很多年才可能成为全球主要的贸易货币。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资料,在2010年,世界外汇交易仅有1%按人民币结算,其比例甚至低于波兰兹罗提;相比而言,美元占85%,欧元占40%。毫无疑问,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将迅速增加。自北京2009年开始推动在贸易结算(通过香港)中使用人民币以来,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急速提升:现在约10%的中国进口以人民币计价。人民币在中国出口中的使用则较少,这也符合常理。外国出口商乐意按人民币收款,因为他们有理由期待人民币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值。但希望以人民币收款的中国出口商则难于找到拥有足够人民币付款的外国买家。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中国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外国公司将日渐习惯用人民币收款和付款——正如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习惯用日元收款和付款一样。

      既然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并且可能在三四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国,人民币理应成为一种重要的贸易结算货币。但是从一种重要的贸易货币跃升为一种重要的储备货币还有很大的差距,人民币成为与欧元等量齐观的储备货币仍是一个遥远的前景,更别说取代美元成为在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储备货币了。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要成为储备货币,必须具备安全、流动性好、低风险可供外国投资者购买的资产,并且这些资产必须在透明、向外国投资者公开、不存在操纵的市场上交易。持有美元和欧元的各国央行可以简便地购买大量美国国债和欧元区主权债券,但持有人民币的外国投资者除将现金存入银行之外几乎别无选择。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不对外国人开放,而在香港新设立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即所谓的“点心”债券市场)规模狭小,且主要是大陆房地产商发行的垃圾债券。

      我们有理由预计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将迅速增长。但该市场的增长以及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内国债市场仍严重受制于政治考量。正如中国官员对由市场决定其货币汇率持怀疑态度一样,他们也不放心由市场来决定国债利率。过去十年来,北京已偿还了几乎所有外国债务;中国政府债券的95%以上是在国内市场发行,其主要买家是国有银行,它们被迫接受政府规定的任何利率。绝无理由认为中国政府在近期的任何时候会将决定国债利率的特权让渡给其无法控制的外国债券投资人。因此,距中国拥有足够数量的可供外国投资者购买的安全人民币资产、从而使人民币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尚需多年。

      在这方面,日本可以作为一个具有启示作用的案例。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与当今的中国相似:当时,日本已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以惊人的速度累积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日本似乎注定成为居中心地位的全球金融强国,而日元则注定成为一个具有支配地位的货币。但这从未变成现实。日元实现了国际化——日本近一半的出口以日元计价,日本公司开始在国际市场发行以日元为债券面额的“武士债券”,日元成为交易活跃的贸易货币。即使如此,日元占全球储备货币的份额从未超过9%,现在仅占约3%。其原因在于日本政府从未允许外国人真正进入日本金融市场,尤其是日本政府债券市场。即使时至今日,约95%的日本政府债券仍被国内投资者持有,两相对比,美国国债的国内投资者持有份额不足69%。当然,中国不是日本,并且其发展轨迹也可能与日本大为不同。但在拒绝外国人实质性参与国内金融市场方面,中国和日本具有同等的偏见,而只要这种情况保持不变,人民币均不可能超越区域储备货币的角色。

      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上述分析提出两点针对美国决策者的总体结论。首先,中国的汇率政策根植于其长期发展目标,美国或任何外部力量均难以对该政策施加影响。其次,北京出于对市场力量的怀疑而实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政策给中国带来了巨额外汇储备,对市场力量的怀疑也使北京不可能开发其金融市场,因而不具备严重威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所需的条件。一个相关的认识是,人民币对美元年均升值约5%的政策似乎已经牢固确立。这一升值幅度使中国可以维持出口竞争力,同时达成两个其他目标:使国内消费物价上涨处于可控范围,逐步推进中国的工业结构升级。

      一般而言,对美国来说,这些都是较为良性的趋势。在实质层面,高调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无甚益处,因为在这方面美国对中国可以施加的影响十分有限。虽然人民币持续的低估会给美国高端设备制造商带来更多的困难,但随着中国制造商在这些行业变得更具竞争力,人民币的稳步升值将增加中国一般消费者的购买力以及中国消费市场的整体规模。因此,美国的政策应减少对汇率的强调,毕竟在这方面取得进展的空间有限,而应转向要求中国保持并扩大中国国内市场对美国公司的开放程度,这一点,作为原则,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款中有相应规定。

      • 家园 送花。不过日本和美国的国债分析比教总感觉有些坑在里面

        作者好像对于 完全符合西方价值观的中国去工业化以及去重化工业 不抱有幻想,但也不排斥。

        最后一段: 对于中国在工业化以及重化工业过程中如果能持续,也挖了一个大坑啊。

        简单理解就是: 遏制不了的时候,应该合作,如果能够合作,那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 家园 ...

        del

        • ...
          家园 无语。。。这样一来难道真要学226来个“天诛”?
        • ...
          家园 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转换

          过程中伴随着失业率增加、基础性建设投资锐减、GDP增速减缓、向贸易消费型经济提供支撑的工业实业从哪儿来等一系列的问题,能稳妥平安地过度吗?要考虑的决策性支持政策很多,担心搞到最后有出现一个比房地产更大的泡沫。美国虽然减轻了实业化的比重,但它举世无双的军事重工、石化企业在必要时仍能支撑一下,我们这方面的底子没人家好,曾经起到经济支撑作用的低端产业转换起来对社会压力很大。

          • 家园 谁对楼上的投草?楼上的帖子没有什么大问题吧

            如果有意见,可以在回帖里面说,我觉得这个草投得莫名其妙的

          • 家园 ....
            • ....
              家园 对,忧虑的就是类似的问题

              目前工业化规模是合适的还是过了,农业规模化土地兼并怎么搞,消费服务型支撑面在哪里。但办法总有的,希望统筹兼顾,考虑远一点。

            • ....
              家园 包产到户
        • ...
          家园 “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是当年蒋经国都有的认知。

          在弱肉强食的群狼时代,自由竞争带来的利益多元化,又能让“党国”的逻辑维系多久呢?

          或许只有托付于“Too Big to Fail”了……

        • ...
          家园 西方发达国家的通缩和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并存

          这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现象。

          西方即使是宽松,也无法在短时期内从通缩里走出来,西方的高福利现状,财政赤字局面,大幅国债负担都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执行力,是在去杠杆甩债务转移债务的道路上。

          新兴市场经济体不会再重复2008年,不会在为西方的通缩买单。相反,全球的大通缩局面反而有利于新兴经济体重新布局和抢夺全球产业市场。西方的通缩造成全球的大通胀已经基本到头,给了新兴经济体更大的余地去采用货币政策,为前期的泡沫降温提供了操作空间,因此适当的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并不是坏事,反而是一步好棋。新兴经济体必须抓住这个历史契机,在内部去除泡沫,重组债务,产业结构重新调整布局,在外部开始竞争逐鹿世界资源,在西方的通缩情况下开始采购世界资源。

          对于中国来说,只要将房市控制住,希望就在眼前。人民币国际化会越来越加速。至于,在这一副惨烈的西方危机引起的通缩面前,还在说继续深化市场改革和走自由化道路,那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 ...
          家园 纸上谈兵,贻笑于大方之家
        • ...
          家园 对葡萄老大的一点质疑。

          气候峰会实际上是中国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抗以美国、欧盟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发展权的会议。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有自己的实际情况----那就是我们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油消耗国,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我们必须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做好榜样,争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这气候峰会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在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周围,成功地狙击了西方国家企图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收取巨额碳关税的阴谋。代价就是不管别国是否减排,我们自己是要减排45%的(2020年目标?)。脑子进水了?

          一点也不是脑子进水,反而是最切合当下的需要。首先,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到了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最近三十年的发展,成绩斐然,代价巨大。现在已经找不到干净的水、干净的空气了。这种发展是以子孙后代的生存为代价的。所以产业升级,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厚重长达、傻大黑粗型要限制。以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推动工业化。

          而且,我们到2020年减排45%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太阳能热水器在国内的普及,比如风能发电,国内水电的开发,核电站,储能电池......这些我们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葡萄老大“其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在全球气候有关问题的让步和利益出让,其直接后果是国内工业化进入自动化阶段的中断”这句话的意思----拉美化。

          这和十二五的目标是相悖的。

        • ...
          家园 油气进口60%, 煤炭以现在的消费还能用40年

          以现在差不多每年7%的增长率, 还可用不到20年。

          无论有没有美国的压力,以为这条路可以走下去,有一点太无视现实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