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写写九十年代农民的琐事吧。 -- 农民甲

共:💬91 🌺38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晓得,据说这个传统在元朝的时候就被打破了

            蒙古族,游牧民族出身,对孔夫子,没感情,据说拿纸擦屁股就是他们发明的,专门用来羞辱汉族的文人士大夫,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看看西西河,被封的都是什么帖子,不违规的都是什么帖子,大叔还是别在这里待了,忘了说了,我是农民甲

      • 家园 用砖头?用土坷垃我可以理解

        用土坷垃,用植物叶子,这都没啥,但是这个用砖头?太强悍的吧,难道真的是钢门?

    • 家园 那个高粱甜杆是不是就是芦粟?
    • 家园 这一贴主要讲一下冬天的农村小孩都吃啥

      在东北冬天必不可少的那一定是花生和瓜子,只要家里还说的过去,这两样东西还是有的,瓜子俗称猫磕 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反正都这么叫,除了这个之外,条件好点的家里,还会给孩子买点山楂糕,那时候可能也没什么添加剂保质期的概念,反正就那么稀里糊涂的给吃了,另外还有一项不得不提的东西,梨糕,听着这名字挺提气的吧,这是我家乡的一种叫法,你要是真利益是用梨子为原材料做的,那您就上当了,其实这玩意还有个更通俗的名字,叫冰糖葫芦,至于为什么老家那边管他叫梨糕,我也不知道,说来说去,还都是一些山货和土特产,也有家里吃松子的,不过那基本上都是有钱人家了,要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山里人。

      再说说农民家里的家用电器,八十年代以前的记不得了,只记得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家里出了手电筒外还有一个录音机,是那种比单人枕头还要大的那种,旁边挂着两个音箱还能摘下来,这可能是当时家里最值钱的家当了,还是爸妈结婚的时候买的,被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是什么牌子的给忘记了,不太出名,好像就是辽宁省里的一个不太出名的厂子产的,那时候,农民对工业也没啥了解,当时还给录音机做了一个罩子,用来防灰尘用的,家里几乎隔三差五的就给他擦擦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是不是剩下的肥肉

      俺老家那边倒是管炼油下来的肥肉叫这个

      猪的肥肉会被家里的主妇用来炼油,至于炼油生下来的油脂,家里那边叫肉自拉

      • 家园 是的,练出来的油,供下一年,一年炒菜用,就是炼出油后

        剩下来的。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瘦肉在我家那边都不受欢迎,受欢迎的是肥肉,因为有油水。

    • 家园 庄河那边还是盖县那边的?

      我们盖县那边有盐场,我小时候经常去钓鱼,那时候不收钱,虾虎鱼我们叫大头鱼/狗光的咬钩极猛,一次总能钓个几十条,回家用盐腌了晒干,以后用辣椒炖着吃,最下饭。

    • 家园 不知道古人用什么

      古时候的农民用什么,我大概猜得出来。古时候的有钱人呢?

      • 家园 厕筹,有钱人也大多如此

        用厕纸是从元代开始的。皇帝用厕筹都有记载,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剌,则再加修治。南北朝齐书里也有使进厕筹的记载。

    • 家园 亲切啊,东北老乡,甜杆咱也吃,就相当于甘蔗了

      我是吉林松花江边上长大的,苞米啊苞米,现在想想,当年在农村时是一天三顿的吃,糊涂粥,大饼子,窝窝头。前两年看《武林外传》时老白唱“手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就笑,俺们当年的写照啊,苞米面是一天三顿的吃,菜是大锅熬,点几滴答油,跟现在小孩说都不信。

      那时过年才能吃几顿肉,平时除了熬菜就是自己家里下的酱,蘸菜吃。那时农村下的大酱,现在吃一口能齁死你,芥菜疙瘩,萝卜缨子各种咸菜。

      俺是回族,当时小哥们家过年杀猪做杀猪菜,闻着真香啊,小哥们带我进去一起吃让他父母看到了,赶紧给我劝出来,“这个你可不能吃”。俺当时寻思,为啥啊?后来小哥们偷偷拿两块出来给我,真香啊!

      后来村里来个城里小孩儿,拿了一包江米条,给了我一根,又脆又香又甜,吃了到现在都念念不忘。

      唉~现在咱坐在电脑前想这些事儿,就跟梦一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